光头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198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头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光头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技术背景作为本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例如存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344344号公报。在该公报中记述了"从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高精度地取得所希望的信号"。而且,例如还有日本专利特开2006-344380号公报。在该公报中记述了"即使是在使用具有2面信息记录面可进行记录的光存储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偏移量小的跟踪误差信号"。进而,例如在电子信息通信学会信学技报CPM2005-149(2005-10)(第33页,图4、图5)中记述了"在其它层没有漫射光的区域配置跟踪用光电检测器"的技术。专利文献l中其结构为,由聚光透镜对光盘反射的光束进行集中,由聚光透镜对透过2枚l/4波长板与偏光光学元件而发散的光进行集中并照射到光电检测器。因此,有检测光学体系变得复杂、尺寸增大的问题。专利文献2中其结构为,在激光光源之后配置有3光点(义求:y卜)生成用的衍射光栅,由于是对盘照射1个主光点与2个副光点(廿:/只求:y卜),所以存在有在记录时必要的主光束的光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电子信息通信学会信学技报CPM2005-149(2005-10)(第33页,图4、图5)中,由于是在聚焦用光电检测器的周围产生的聚焦用光束的来自另一层的漫射光的外侧,配置跟踪用光电检测器,进而使在全息图(尔口夕、',厶)元件的中央部衍射的光到达来自另一层的漫射光的外侧的结构,所以存在有光检测器的尺寸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对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现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的光头及装载有该光头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上述目的能够通过作为其一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述的结构而达成。根据本发明,在对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再现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稳定的伺服信号的光头及装载有该光头的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图1是表示实施例1中BD用光头的概略的上面图,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面模式及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分割模式的图。图2是对于实施例1中通过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而衍射出的多条光束在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上形成的光束的说明图。图3是对于实施例1中受光面上形成的光束的散焦特性的说明图及曲线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中,对通过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A1,光栅面El所衍射的光束,在设定了受光面301的尺寸310的情况下t计算散焦量与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的例子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中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面模式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1中,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光束从对焦点状态散焦的情况下,计算照射到光检测器的各受光面的光束的变化的示意图。图7是对实施例1中检测聚焦误差信号(FES)的第四受光面506进行说明的图和曲线图。图8是对实施例1中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记述了实施例1中在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光栅面具有表1记述的光栅角度的光栅沟901(点划线所示)的示意图。图IO是表示实施例1中对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1层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进行计算的例子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1中对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0层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进行计算的例子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2中BD用光头的概略的上面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2中计算复路系倍率(復路系倍率)与在受光面的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的例子的图及曲线图。图14是表示实施例2中计算复路系倍率与聚焦误差信号(FES)的检测范围706的关系的例子的图及曲线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2中计算聚光透镜1202的焦距与复路系倍率,检测透镜系(106、205、1201)的合成焦距的关系的例的图。图16是表示实施例3中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模式的图。图17是计算实施例3中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1层反射而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例子的图。图18是计算实施例3中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0层反射而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例子的图。图19是表示实施例4中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上形成的光栅模式的图。图20是计算实施例4中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l层反射而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例子的图。图21是计算实施例4中从目的以外的层的L0层反射而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例子的图。图22是表示实施例5中多光束分割元件上形成的光栅模式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23是表示实施例6中与BD/DVD/CD相对应的3波长互换光头的上面图。图24是表示实施例7中装载有上述光头的光信息再现装置或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首先使用图1对BD用光头的全体结构加以说明。还有,本实施例并不仅限于BD用,例如也可以适用于HDDVD用,DVD用光头,BD/DVD/CD互换光头等。图1(a)是表示BD用光头的概略的上面图。从BD激光光源101作为直线偏光的发散光射出405nm带的光束,经过偏光束分离器102、BD反射镜103、多光束分割元件104、BD辅助透镜105,由BD准直透镜(〕U-—卜!^:/乂)106而变换为大体平行的光束。上述BD准直透镜106(未图示)是由BD准直透镜驱动机构而向箭头所示的光轴方向驱动。而且,在上述BD准直透镜106的表面设置有衍射沟槽,对由上述BD激光光源101的瞬间波长变动所引起的色象差进行补正。这里,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未图示)是使偏光性光栅与1/4波长板贴合而一体化的元件,上述(未图示)偏光性光栅衍射规定方向的直线偏光的光束,使得与上述规定方向相垂直方向的直线偏光的光束透过。因此,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使得从纸面的左侧向右侧通过的+X方向的光束透过,从纸面的右侧向左侧通过的-X方向的光束衍射。就是说,由上述BD反射镜103所入射的光束,不被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上述未图示偏光性光栅所衍射,而是透过,由上述未图示的1/4波长板而变换为圆偏振光。从上述BD准直透镜106所射出的光束,由BD竖立镜(立6上K、5:,一)107向+Z方向反射,由BD物镜108而聚光,照射到信息存储介质,这里是BD的数据层。由上述BD的数据层所反射的光束,经过上述BD物镜108、上述BD竖立镜107、上述BD准直透镜106、上述BD辅助透镜105,入射到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入射到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束,由上述未图示的1/4波长板而从圆偏振光变换为与去路(从BD激光光源101到BD物镜108的光路)垂直的方向上的直线偏光,由上述偏光性光栅分割为多条光束。这些多条光束经过上述BD反射镜103、上述偏光束分离器102,而到达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伺服信号的检测方式,在聚焦误差信号(以下称为FES)使用刀口法(于^7工:y^法),在跟踪误差信号(以下称为TES)使用推挽(7°、;/、乂二:7°》)(以下称为PP)方式。还有,由于上述刀口法与上述PP方式都是共知的技术,所以其说明予以省略。导入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多条光束,是在BD的数据层中记录的信息信号,TES及FES等照射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聚光点的位置控制信号的检测等中使用。以下,将从上述BD激光光源101到BD的数据层的光路称为去路系,将从上述BD的数据层到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光路称为回路系。照射到上述BD的数据层的聚光点的大小,不仅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及上述激光光源101的波长有关,而且还与去路系倍率(上述BD辅助透镜105与BD准直透镜106的合成焦距+BD物镜108的焦距)有关,通过增大该去路倍率,能够使上述聚光点减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简化光学系统的观点出发,不对从上述BD激光光源101激光器射出的光束进行光束整形,将去路系倍率设定为大约12倍。本实施例中将BD数据层反射的光束聚光于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检测透镜,兼作为上述BD辅助透镜105与上述BD准直透镜106,去路系倍率与回路系倍率具有相等的关系。在BD光学系中,为了减小向BD数据层聚光的光点,使用数值孔径为0.85的上述BD物镜108。然而,由于由上述未图示的BD数据层的覆盖层厚度的误差所产生的球面象差是随数值孔径的4次方成比例而增大,所以在BD中需要有补正该球面象差的手段。在本实施例中其方式为,从小型化、简单化的观点出发,不采用光束扩展器(将凹透镜与凸透镜组合,具有将入射的平行光放大,射出平行光的功能),而是由未图示的球面象差补正机构将BD准直透镜106在光轴方向移动,将入射到上述BD物镜108的光束从平行光变换为弱发散、弱收束的光,从而补正上述球面象差。上述BD准直透镜106的可动范围与球面象差补正感度依存于上述BD准直透镜106的焦距,具有该焦距短则可动范围小球面象差补正感度高的关系。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这种关系,将上述BD准直透镜106的焦距设定为大约10mm。而且,从上述BD激光光源101射出的光束中,上述BD物镜108的有效径以外的光束,通过上述BD反射镜103的上空,由反射部件110而光路变换为倾斜,入射到前面监视器(7口y卜乇二夕)111的受光部113。上述前面监视器111是检测出从上述BD激光光源101射出的光束的光量的元件,通过将该检测光量反馈到上述BD激光光源101的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而将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光束的光量控制为所希望的值。图1(b)表示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中的受光面模式。在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相对应,且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的一方侧,形成有被分割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第一受光面503(AD),设置在上述第一受光面503的外侧(离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且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二受光面504(EH),和设置在上述第二受光面504的外侧(离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且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三受光面505(1、J)。进而,在上述假想中心线501的另一侧形成有被分割为2个长方形与2个梯形的第四受光面506(MP),与设置在上述第四受光面506的外侧(离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且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五受光面507(ST)。圆圈(〇)与斜线所表示的509,是表示在焦点于BD数据层的情况下,由BD数据层反射、照射到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光束。对于图1(b),后面使用图5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c)是表示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模式。由对信息记录介质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士l次光重叠的(斜线所表示)2个推挽区域811进行横切,并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线段801以及垂直于该第一线段801的第二线段802所划分的多个光栅面A1L1所构成。虚线部114是表示位于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束的直径。关于图l(c),后面使用图8进行详细说明。接着使用图2,对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分割为多个、并衍射的光束在上述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上形成的光束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没有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情况,由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记录面202所反射的光束212透过物镜203,由焦距fd的检测透镜204,象光线215那样集中,在光检测器205的受光面206,连接焦点,形成光束207。在几何光学的光线跟踪计算中,上述光束207成为点状,但实际上受到衍射的影响而成为有限的大小。图2(a)的右侧所表示的图是由衍射光学计算所求得的受光面206光束207的像,光束207的直径约为5|am。图2(b)是表示设置有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情况,图2(c)是表示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光栅面。这里,对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光栅面中,由施加了影线的光栅面E1与施加了斜线的光栅面Al所衍射的光束的检测透镜204、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El,象光线213那样衍射。其后,光束212,在上述光检测器205的受光面206,连接焦点,形成光束209。同样地,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Al,光束212象光线214那样衍射。其后,在上述光检测器205的受光面206,连接焦点,形成光束210。在几何光学的光线跟踪计算中,光束209、210为点状,但实际上受到衍射的影响而成为有限的大小。图2(b)的右侧所表示的图是由衍射光学计算所求得的在受光面206光束209、210的像,光束209、210的直径约为25pm。就是说,是上述光束207的直径的5倍。这是由于如图2(c)所示,位于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束208被上述光栅面Al、El所分割,与上述光束208的数值孔径NA1相比,在光栅面Al的数值孔径NAA1、在光栅面El的数值孔径NAE1的值变小。一般地,在波长为入,数值孔径为NA时,聚光的光束的直径D可以由以下的[公式l]所表示。公式中oi是通过激光的发光角分布所确定的常数。D=aXt/NA[公式l]如图2(c)所示,计算出在光栅面A1的实质的数值孔径NAA1、在光栅面Ei的实质的数值孔径NAE1,成为上述光束208的数值孔径NA1的约1/5。因此,由上述[公式l],上述光束209、光束210的直径为上述光束207的大约5倍。在该图中,是以光栅面A1、光栅面E1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对于其他光栅面B1D1,F1L1,也是同样的。按照上述图2的说明,使用图3对从受光面301上形成的光束所检测的受光强度的散焦(X7才一力7)特性进行说明。在图3(a)的右侧的图中,302是在聚焦点的状态下,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A1H1所衍射的光束在受光面301上所形成的光束,由上述图2可知,直径约为25pm。在从聚焦状态计算散焦时的光束时,上述光束302,沿箭头303的方向移动形成光束304,或者沿箭头305的方向上移动形成光束305,从受光面301向外方向移动。这是由于光栅面A1H1所衍射的各光束是不包含由图2(c)所示的上述光束208的中心的周围部的光束。此时,在横坐标是自上述聚焦状态的散焦量,纵坐标是表示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最大值为1时的相对值),成为图3(a)的左侧所表示的图的曲线308。在箭头309的范围内,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对于散焦量为一定,在箭头309以外的范围内,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对于散焦量急剧下降。由于从受光面301所得到的信号即使在散焦的情况下也是稳定的,所以希望上述箭头309所示的受光强度的平坦的范围尽量的宽。就是说,把握受光面的尺寸与上述平坦范围309的关系十分重要。这里,从聚焦状态的散焦量与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的关系,是计算由受光面301的尺寸310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图3(b)的左侧的图,是对于光栅面A1衍射的光束,横坐标为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0,纵坐标为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为平坦范围(上述箭头309的范围)时的图,象曲线311所示的那样变化。由该图可知,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为平坦的范围309随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0的增大而增加。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0约为50nm(光束210的直径约25|im的约2倍)。此时,受光强度为平坦的范围309约为1.8!imp-p。这是对于BD的焦点深度约0.56pmp-p的约3倍的值,是从上述受光面301对于散焦所得到的稳定信号。对于由光栅面B1D1所衍射的光束,也与光栅面Al同样,例如受光面301的尺寸310约为50pm(光束210的直径约25pm的约2.5倍)。此时,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约为1.8pmp-p,是从上述受光面301对于散焦所得到的稳定信号。图3(c)的左侧的图,是对于光栅面E1衍射的光束,横坐标为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3,纵坐标为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为平坦的范围(上述箭头309的范围)时的图,象曲线312所示的那样变化。由该图可知,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为平坦的范围309随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3的增大而增加。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受光面301的尺寸313约为50pm(相当于光束209的直径约25pm的约2倍)。此时,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约为1.8^imp-p。这是对于BD的焦点深度约0.56pmp-p的约3倍的值,是从上述受光面301对于散焦所得到的稳定信号。对于由光栅面F1H1所衍射的光束,也与光栅面El同样,例如受光面301的尺寸313约为50)im。此时,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约为1.8^imp-p,是从受光面301对于散焦所得到的稳定信号。图4(a)是表示对于由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Al所衍射的光束,使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0为上述图3设定的约50pm,计算散焦量与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相对值)的例子。曲线401的平坦范围,如箭头309所示,得到约1.8pmp-p的宽的范围。图4(b)是表示对于由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E1所衍射的光束,使上述受光面301的尺寸313为上述图3设定的约50pm,计算散焦量与上述受光面301的受光强度的例子。曲线402的平坦范围,如箭头309所示,得到约1.8pmp-p的宽范围。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在使用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情况下,为了对于散焦从受光面301得到稳定信号,照射到受光面的光束的直径与受光面尺寸的关系应该是怎样才好。图5是表示按照使用图2图4说明的内容而决定的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面模式。501是表示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相对应、且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假想中心线,502是表示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相垂直的第二假想中心线。圆圈(Q)与斜线所表示的509,表示在焦点聚焦时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束。对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在一方侧(图中-Y方向),设置有分割为4个五边形的第一受光面503(记号分别为A、B、C、D),在上述第一受光面503的外侧(离开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设置有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二受光面504(记号分别为E、F、G、H),在上述第二受光面504的外侧(离幵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设置有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三受光面505(记号分别为I、J)。进而,在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的另一侧,设置有分割为2个长方形与2个梯形的第四受光面506(记号分别为M、N、O、P),在上述第四受光面506的外侧(离开第一假想中心线501的位置),设置有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五受光面507(记号分别为S、Q、R、T)。还有,第一受光面503的分割形状,也可以是4个六边形。上述第一受光面503(AD)、第二受光面504(EG)、第三受光面505(1、J)、第四受光面506(MP)、第五受光面507(ST),对于上述第二假想中心线502呈线对称配置。而且上述第一受光面503的大体中心位置与上述第四受光面506的大体中心位置,对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呈线对称配置。在该图中,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到上述第一受光面503的大体中心位置的点画线514的距离,与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到上述第四受光面16506的大体中心位置的点画线515的距离,都设定得等于Y1。进而,上述第二受光面504的大体中心位置与上述第五受光面507的大体中心位置,对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呈线对称配置。在该图中,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到上述第二受光面504的大体中心位置的点画线516的距离,与从上述第一假想中心线501到上述第五受光面507的大体中心位置的点画线517的距离,都设定得等于Y2。上述第四受光面506,在焦点聚焦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状态下,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对于作为M与O、N,P与O、N的边界的暗线部508,照射4个光束509。从该4个光束,通过双刀口法(夕"7Vk于一7工、;/^)而生成聚焦误差信号(FES)。这里,在图5中标记为AI的各受光面光强度用相同的记号所表示。还有,对于从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光栅面怎样照射光束,在后面将使用图8进行说明。上述聚焦误差信号(FES)的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2]所表示。FES=(M+P)-(0+N)[公式2]跟踪误差信号(TES)按照以下的说明而生成。首先,从照射到上述第一受光面503(AD)与上述第二受光面504(EH)的多条光束生成主跟踪误差信号(MTES),其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3]所表示。MTES={(A+E)+(B+F)}-{(D+H)+(C+G)}[公式3]进而,由照射到上述第五受光面507(QT)的多条光束生成次跟踪误差信号(STES),其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4]所表示。STES={(Q+R)隱(S+T)}[公式4]由上述MTES与STES的差动运算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TES),其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5]所表示。TES=MTES-kXSTES[公式5]这里,[公式5]中的k是在图1所示的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图1的Y、-Y方向的移动)时,对[公式5]所表示的TES的DC偏移量能够进行最佳补正而设定的系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该系数k设定在约2.42.7之间。再现信号(RF)是由照射到上述第一受光面503(AD)、上述第二受光面504(EH)与第三受光面505(1、J)的多条光束所生成,其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6]所表示。RF=A+B+C+D+E+F+G+H+I+J[公式6]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图1的Y、-Y方向)的上述物镜108的位置信号(LE),是由照射到上述第五受光面507(QT)的多条光束所生成,其计算式由以下的[公式7]所表示。LE=(Q+R)-(S+T)[公式7]像上述使用图2、图3、图4所说明的那样,上述第一受光面503(AD)的X方向的尺寸Sl约为5(Him,Y方向的尺寸Tl约为50|^im,上述第二受光面504(EH)的X方向的尺寸S2约为50nm,Y方向的尺寸T2约为50pm,第三受光面505(1、J)的X方向的尺寸S3约为50pm,Y方向的尺寸T3约为50pm,上述第五受光面507(QT)的X方向的尺寸S5约为50jim,Y方向的尺寸T5约为50(im。这些尺寸相当于聚焦时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束509的直径的约2.5倍。以上,从照射到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三受光面505、第五受光面507的多条光束所得到的信号,能够得到对于散焦时稳定的,即对于散焦(f7才一力7)信号强的信号,所以上述[公式3]到[公式5]所表示的跟踪误差信号(TES)对于散焦能够具有稳定的特性。图6是表示在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光束从聚焦状态到散焦的情况下,计算照射到使用图5说明的光检测器109的各受光面503、504、505、506、507的光点的变化的示意图。图6(a)是表示从聚焦状态向图1的-Z方向散焦的情况,图6(b)是表示从聚焦状态向图1的+Z方向散焦的情况。在图6(a)中,在聚焦状态下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束509在A向箭头602方向移动,在D向箭头603方向移动,在C向箭头604方向移动,在B向箭头605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1。上述光束509在H向箭头606方向移动,在E向箭头607方向移动,在F向箭头608方向移动,在G向箭头609方向移动,在I向箭头619方向移动,在J向箭头610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1。上述光束509在S向箭头611方向移动,在R向箭头612方向移动,在Q向箭头613方向移动,在T向箭头614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1。照射到作为M与O的边界的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5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M与N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6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O与P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7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N与P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8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1。在图6(b)中,在聚焦状态(合焦点状態)下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束509在A向箭头604方向移动,在D向箭头605方向移动,在C向箭头622方向移动,在B向箭头603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2。上述光束509在H向箭头608方向移动,在E向箭头609方向移动,在F向箭头606方向移动,在G向箭头607方向移动,在I向箭头620方向移动,在J向箭头621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2。上述光束509在S向箭头613方向移动,在R向箭头614方向移动,在Q向箭头611方向移动,在T向箭头612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2。照射到作为M与0的边界的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7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M与N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8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O与P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5方向移动,照射到作为N与P的边界的上述暗线部508的上述光束509向箭头616方向移动,变化为实线所表示的光束602。还有,如图6所示,上述光束509的进行移动的角度随着离开上述第一假想中心轴线501而增大。归纳上述结果可知,在从聚焦状态到散焦的情况下,各受光面上的上述光束509的轨迹是纸面上的右侧倾斜上下方向或左侧倾斜上下方向。因此,各受光面的形状就没有必要是矩形,上述光束509的轨迹以外的部位是不需要的部分。因此,在图5中,各受光面503、504、505、507被分割为五边形或六边形。就是说,是对于散焦能够得到稳定的信号且具有必要的最低限面积的形状。由此,将分割为多个受光面的合计面积抑制为必要的最低限,就能够得到可抑制光检测器109的电气频率特性大幅度恶化的效果。使用图7对检测上述聚焦误差信号(FES)的上述第四受光面506进行说明。在图7(a)中,509表示聚光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的光束在聚焦状态下照射到暗线部508的光束。图7(a)的右侧的19图是表示M、N、O、P的感光灵敏度的示意图。暗线部508是感光灵敏度连续减少的部分,感光灵敏度在M如实线708所示,在0、N如实线709所示,在P如实线710所示而连续变化。上述第四受光面506的Y方向的尺寸标记为a,暗线部508的Y方向的尺寸标记为b。使用图7(b)、图7(c)对计算暗线部508的b尺寸(暗线宽度b)与FES检测范围的关系的例子加以说明。还有,上述尺寸a为固定。图7(b)是表示横坐标为散焦量,纵坐标为从FES振幅与4个光束509的受光强度所检测的和信号的振幅时的图。701表示上述和信号的振幅波形,702表示FES的振幅波形,FES检测范围706被定义为,对以散焦量0为中心的FES的振幅波形702做切线703,从FES的振幅波形702的极大值704向水平方向所引的虚线与切线703的交点,与从FES的振幅波形702的极小值705向水平方向所引的虚线与703的交点的间隔箭头706。图7(c)是表示计算暗线部508的b尺寸(图中横轴记载为暗线部b)与FES检测范围706的关系的例子,有FES检测范围706随着暗线部508的b尺寸的增大而增加的关系。BD中作为FES检测范围706,1.52pmp-p左右是适当的值,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将暗线部508的b尺寸设定为约254(Him之间,而得到适当的FES检测范围I.52pmp-p。还有,该暗线部508的b尺寸相当于上述光束509的直径约25pm的约1倍到1.6倍的范围。使用图8对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加以说明。图8(a)是表示在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形成的光栅模式。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是由多个偏向性光栅面A1L1所构成,虚线部114表示位于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束的直径,由双点划线810与虚线部114所围成(画有斜线)的2处区域811,表示在信息记录介质的轨迹反射、衍射的O次光与士1次光重叠的推挽区域。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由与横切上述2个推挽区域811的线大体平行的第一线段801(图中X方向)与垂直于上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802(图中Y方向)所划分,设置有以上述第一线段801与上述第二线段802的交点812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4个偏光性光栅面II、Jl、Kl、Ll所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设置在上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以上述交点812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4个偏光性光栅面Al、Bl、Cl、Dl所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设置在上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以上述交点812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4个偏光性光栅面E1、F1、G1、Hl所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还有,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是上述偏向性光栅面A1L1(未图示)与1/4波长板一体化的元件。图8(a)的U是上述第一光栅区域的X方向的尺寸(宽度),V是上述第一光栅区域(I1L1)的Y方向的尺寸(高度),W是上述第二光栅区域(A1Dl)的Y方向的尺寸(高度),D是表示位于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偏光性光栅面的光束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设定,U/D的值约为2022%,V/D的值约为2022%,W/D的值约为2829%的范围。图8(b)是对上述偏向性光栅面A1H1的光束进行说明的图。从上述激光光源101所射出的直线偏光(P偏光)的光束803不被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偏光性光栅面的区域所衍射,而是透过,在上述未图示的1/4波长板的区域变换为圆偏振光,成为光束804,由BD物镜108聚光,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808的信息记录面809。由上述信息记录面809所反射、透过BD物镜108的光束805,在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未图示的1/4波长板的区域,变换为与从激光光源101射出的直线偏光(P偏光)相正交的直线偏光(S偏光),在偏向性光栅面的区域衍射为-1次光807与+1次光806。在这种情况下,不发生0次光。图8(c)是对上述偏向性光栅面I1L1的光束进行说明的图。从上述激光光源101射出的直线偏光(P偏光)的光束803不被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偏光性光栅面的区域所衍射,而是透过,在上述未图示的1/4波长板的区域变换为圆偏振光,成为光束804,由BD物镜108聚光,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808的信息记录面809。由上述信息记录面809所反射、透过BD物镜108的光束805,在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未图示的1/4波长板的区域,变换为与从激光光源101射出的直线偏光(P偏光)相正交的直线偏光(S偏光),在偏向性光栅面的区域仅衍射为+1次光806。就是说,虽然按照+1次光的强度大于-1次光的强度的方式形成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但这种情况下不发生-1次光与0次光。这样的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光栅面能够通过硬钎焊化(7、、P—X'化)而形成。本实施例的偏光性光栅面A1L1中的光栅节距与光栅角度示于表l。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2</column></row><table>注dl>d2>d3>d4>d5,04>03〉01>02偏光性光栅面A1L1中的光栅节距与光栅角度按照表1而设定。光栅面Al与Dl中光栅节距与dl相等,光栅角度在01互为相反方向。光栅面B1与C1中光栅节距与d2相等,光栅角度在02互为相反方向。光栅面E1与H1中光栅节距与d3相等,光栅角度在03互为相反方向。光栅面Fl与Gl中光栅节距与d4相等,光栅角度在01互为相反方向。光栅面I1与J1中光栅节距与d5相等,光栅角度在04互为相反方向。光栅面Kl与Ll中光栅节距与d5相等,光栅角度在64互为相反方向。这里,对于光栅节距,保持dl>d2>d3>d4>d5的关系,在光栅角度中保持04>03>01>02的关系。图9是表示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光栅面中,记载了具有表1中所述光栅角度的(两点画线所示)光栅沟901的示意图。而且记载了光栅角度0n(n=l4)的符号与方向的定义。这里,对如下内容进行说明,使用图8、图9、、表1说明的在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各区域的光栅面所衍射的光束,对使用图5说明的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哪个受光面进行照射。在上述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A1D1)衍射的+1次光806照射到光检测器109的第一受光面503(AD),在上述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A1D1)衍射的-l次光807照射到上述第四受光面506的暗线部508或MP。在上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E1G1)衍射的+l次光806照射到第二受光面(EG),在上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E1G1)衍射的-1次光807照射到第五受光面507(ST)。在上述第一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11L1)衍射的+1次光806照射到第三受光面505(1、J)。这样,照射多束光束,得到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信号。图10是表示在具有L0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LO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1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10(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0的情况。多个圆圈1001表示从上述L0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10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10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10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上述图5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第五受光面507。图10(b)是表示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圆圈1004表示从上述L0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10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10(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1007、1008、1009所示,上述无用光照射到D、E、G的一部分上。但是,对于作为信号光的光束1001的光强度,上述无用光的强度充分地小,由于由上述[公式3]所示的主跟踪误差信号(MTES),可以由MTES={(A+E)+(B+F)}-{(D+H)+(C+G)}的算式所得到,所以E与G所受光的光强度有相互抵偿的关系,上述MTES不会发生紊乱。而且对于第五受光面507(Q、R、S、T)几乎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于由上述[公式4]所示的次跟踪误差信号(STES),可以由STES={(Q+R)-(S+T))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STES完全不受上述无用光的影响。因此,上述STES在上述BD物镜108跟踪动作时,可能会发生仅仅是为了补正上述MTES所发生的DC偏移量所必要的DC偏移量成分不发生紊乱。以上,由于[公式5]所示的跟踪误差信号(TES),可以由TES=MTES-kXSTES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TES不会紊乱,即使是在上述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容易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TES)。而且,由于[公式7]所示的上述BD物镜108的跟踪方向(图1的Y、-Y方向)的位置信号(LE)可以由LE-(Q+R)-(S+T)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LE不会发生紊乱,能够得到不受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稳定的物镜的位置信号。还有,对于I、J,虽然照射无用光,但是由于它们仅在上述[公式6]所示的再现信号(RF)的检测时使用,所以即使是照射上述无用光,在实用上也不会成为问题。在Q、R、S、T由Ll层所反射的上述无用光完全不进行照射的状态,是通过如下叙述得到的效果,如使用图8(a)说明的那样,对于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11L1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的尺寸U、V,将U/D的值设定为约2022%,V/D的值设定为约2022%,形成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如图8(b)所示仅在偏向性光栅面11L1衍射+1次光806。而且,通过上述偏光性光栅面11L1仅衍射+1次光806,能够增强照射到I、J的光强度。由于上述再现信号(RF)可以由上述公式[6]所示的I0^A+B+C+D+E+F+G+H+I+J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再现信号(RF)的信号强度能够增强,具有能够得到S/N特性好的再现信号的效果。在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4个偏光性光栅面11L1所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仅衍射+l次光806的理由如下。如果在偏向性光栅面11L1发生了-1次光,则由于从上述偏光性光栅面11L1发生的(未图示)的无用光会照射到第五受光面507(Q、R、S、T),所以就会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上述次跟踪误差信号(STES)发生紊乱,就不能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TES)。而且,由于由上述偏光性光栅面I1L1所衍射的-1次光并不入射到任一受光面,所以上述再现信号(RF)的强度下降,S/N特性恶化。图11是表示在具有L0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pm)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U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O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11(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0的情况。多个圆圈1101表示从上述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11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由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11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11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上述图5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第五受光面507。图11(b)是表示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多个圆圈1104表示从上述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11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11(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1107、1108、1109、1110、1111所示,对C、D的一部分与A、H、F照射上述无用光。但是,对于作为信号光的光束1104的光强度,上述无用光的强度充分地小,由于由上述[公式3]所示的主跟踪误差信号(MTES),能够由MTES^(A+E)+(B+F)}-{(D+H)+(C+G)}的算式所得到,所以A与H,F与(C+D)所受光的光强度有相互抵偿的关系,上述MTES不会发生紊乱。而且对于第五受光面507(Q、R、S、T)几乎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于由上述[公式4]所示的次跟踪误差信号(STES),可以由STES={(Q+R)-(S+T)}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STES完全不受无用光的影响。因此,上述STES在上述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时,可能会发生仅仅是为了补正上述MTES而发生的DC偏移量所必要的DC偏移量成分并不发生紊乱的情况。以上,由于[公式5]所示的跟踪误差信号(TES),可以由TES=MTES-kXSTES的计算式而得到,所以上述TES不会发生紊乱,即使是在上述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这里,由L1层所反射的上述无用光完全不照射Q、R、S、T的状态,是如下所述得到的效果,如使用图8(a)说明的那样,通过将U/D的值设定为约2022%,V/D的值设定为约2022%,形成上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4,如使用图8(b)说明的那样,在偏向性光栅面I1L1仅衍射+1次光806。以上,在具有LO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能够得到不易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TES)及物镜108的跟踪方向(图1的Y、-Y方向)的位置信号(LE)。[实施例2]使用图12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实施例中BD用光头的概略的上面图。与使用图l说明的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在偏光束分离器102的射出面1202与BD光检测器109之间配置有聚光透镜1201。由于其它都与图1相同,所以其说明予以省略。图13(a)表示,使得从BD数据层到BD光检测器109的光路的返路系(復路系)的倍率(BD辅助透镜105、BD准直透镜106与聚光透镜1201的合成焦距+物镜108的焦距)为,从实施例1的约12倍(=去路系(往路系)倍率)到10倍、8倍,减小,由图8(a)所示的光栅面Al、光栅面El所衍射的光束,对在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连接焦点而照射的光束像,通过衍射光学计算所求得的结果。(1)光栅面Al所衍射的光束像,随着返路系的倍率从约12倍到10倍、8倍的减小,如210、1301、1302所示而变化,光束的直径逐渐减小。(2)光栅面El所衍射的光束像,随着返路系的倍率从约12倍到10倍、8倍的减小,如209、1303、1304所示而变化,光束的直径逐渐减小。这里虽然是对以光栅面Al、光栅面E1所衍射的光束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对于其他光栅面所衍射的光束也是同样,随着返路系的倍率的减小,上述光束的直径逐渐减小。图13(b)是表示横坐标为返路系的倍率,纵坐标为图5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AD)的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的计算的例。这里,受光部112中受光面的大小为实施例1中设置的约50)im。返路系的倍率从实施例1的约12倍(=去路系倍率)而减小时,上述平坦的范围309增大。图13(c)是横坐标为返路系的倍率,纵坐标为第二受光面504(EH)的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的计算的例。这里,受光部112中受光面的大小为实施例1中设置的约50pm。与图13(b)同样,返路系的倍率从实施例1的约12倍而减小时,上述平坦范围309增大。以上,由于通过使返路系的倍率比去路系的倍率(=约12倍)小,能够使图8(a)所示的各光栅面的各光束的数值孔径(NA)比实施例1要大,所以受光面的光束直径就更小。但是,由于相对于实施例1追加了聚光透镜1201,部件数目追加了一个,但是由于受光面的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增加,所以与实施例1相比,具有上述跟踪误差信号(TES)对于散焦更为稳定的效果。而且,在将上述跟踪误差信号(TES)设定为与实施例1相同的散焦特性的情况下,受光面的尺寸反而能够减小,还能够得到使光检测器109小型化的效果。图14是表示将图7(a)所示的暗线宽度b设定为约30|im,计算返路系的倍率与聚焦误差信号(FES)的检测范围706的关系的例子。如1401所表示的曲线那样,返路系倍率从实施例1的约12倍(=去路系倍率)减小时,存在FES检测范围706增大的关系。例如,如果设定返路系倍率为910倍,则从图13,受光面的受光强度平坦的范围309增大为约22.6pm,FES检测范围706能够设定为约22.4(im的实用范围。就是说,存在能够得到散焦特性强的跟踪误差信号(TES)与具有实用的适当FES检测范围的聚焦误差信号(FES)的效果。还可以根据目标方式而将返路系倍率从上述范围的910倍进行改变。图15是表示计算聚光透镜1201的焦距与去路系倍率,检测透镜系(106、105、1201)的合成焦距的关系的例子。返路系倍率的曲线为1501所示,检测透镜系的合成焦距的曲线为1502所示。例如,在将返路系倍率设定为910倍的情况下,聚光透镜1201的焦距设定为约1015mm即可。此时检测透镜系的合成焦距约为1314mm的范围,去路的准直透镜系的合成焦距约为比17mm小的值。[实施例3]使用图16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16表示本实施例中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面模式。与实施例1的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I离开箭头1602的方向,J离开箭头1601的方向,形成第三受光面1603。还有,虚线所表示的I、J表示实施例1中图5的位置。由于其它都与图5相同,所以其说明予以省略。图17是表示在具有L0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pm)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LO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1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17(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0的情况。多个圆圈1701表示从上述L0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17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无用光,由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17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17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图16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和第五受光面507。图17(b)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圆圈1704表示在L0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17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17(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1707所示,对D的一部分照射上述无用光。与实施例1的图10(b)相比,上述无用光照射的受光面的数目减少。而且,与图10(b)同样,对于S、Q、R、T全部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此,如实施例1中的说明,TES不会发生紊乱,在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时,也能够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虽然光检测器的尺寸对于上述实施例1有所增大,但是由于上述[公式3]所示的MTES={(A+E)+(B+F)}-{(D+H)+(C+G)}比实施例1稳定,所以结果是上述[公式5]所示的28TES=MTES-kXSTES,与实施例1相比,不易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存在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特性的效果。还有,从图17(a)、图17(b)可知,第三受光面1603(1、J)与上述实施例1的图10相比,接近配置于点画线1702、1705所示的无用光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图18是表示在具有LO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pm)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L1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O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18(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O的情况。多个圆圈1801表示从上述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18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由多光束分割元件104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18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18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上述图16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第五受光面507。图18(b)是表示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圆圈1804表示从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18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18(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1807、1808所示,对A与D的一部分照射上述无用光。与实施例1的图11(b)相比,上述无用光照射的受光面的数目减少。而且,与图11(b)同样,对于S、Q、R、T几乎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此,如实施例1中的说明,TES不会发生紊乱,在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时,也能够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虽然光检测器的尺寸相对于上述实施例1稍微有所增大,但是上述[公式3]所示的MTES={(A+E)+(B+F)}-{(D+H)+(C+G)}也比上述实施例l稳定。结果是上述[公式5]所示的TES^MTES-kXSTES,与实施例l相比,不易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存在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特性的效果。还有,从图18(a)、图18(b)可知,第三受光面1603(1、J)与上述实施例1的图ll相比,接近配置于点画线1802、1805所示的无用光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使用图19图2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本实施例中在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形成的光栅模式(格子A夕一y),由多个偏向性光栅面A1D1、E2L2所构成。与上述实施例1中图8所示的多光束分割元件104的不同点在于,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I2、J2、K2、L2所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的形状在第一实施例中是矩形,而在本实施例中是菱形(具有4个斜边1902)。与此相伴,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E2、F2、G2、H2所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的形状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由于其它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其说明予以省略。还有,本实施例中,将BD光检测器109的受光部112的受光面模式作为上述实施例3中所示的图16的模式。图20是表示在具有LO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pm)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p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LO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1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20(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O的情况。多个圆圈2001表示从上述LO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20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由图19所示的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20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20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图16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和第五受光面507。图20(b)是表示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圆圈2004表示从上述L0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20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20(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2007所示,对D的一部分照射上述无用光。与上述实施例3中所示的图17(b)相比,D中上述无用光照射的面积减少。而且,与图17(b)同样,对于S、Q、R、T全部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此,如实施例1中的说明,TES不会发生紊乱,在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时,也能够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的形状与实施例3相比变得稍微复杂,但是由上述[公式3]所示的MTES={(A+E)+(B+F)}-{(D+H)+(C+G)}更为稳定。结果是上述[公式5]所示的TES-MTES-kXSTES,与实施例3相比,不易受到来自其它层的无用光的影响,存在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特性的效果。图21是表示在具有LO层(覆盖层的厚度约100pm)与Ll层(覆盖层的厚度约75(im)的2层数据层的BD信息记录介质中,在焦点聚焦于作为目的的L1层的情况下,从目的层以外的LO层所反射、照射到光检测器119的受光部112的无用光的分布的计算例。图21(a)是表示对于图1所示的BD物镜108的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量为O的情况。多个圆圈2101表示从上述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生成与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强度相对应、由上述[公式2][公式7]所示的各信号。虚线2103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由图19所示的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而进行多分割。因此,点画线2102所示的上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的最外周部中,生成不存在上述虚线2103所包围的无用光的部位。在该不存在无用光的部位,配置有上述图16所示的第一受光面503、第二受光面504、第四受光面506、和第五受光面507。图21(b)是表示图1所示的BD物镜108向Y方向(BD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了移动的情况。圆圈2104表示从L1层反射、由检测透镜所聚焦的光束,虚线2106所包围的区域表示上述无用光。与图21(a)相比,上述无用光的照射状态发生变化,如斜线部2107、2108所示,对A与D的一部分照射上述无用光。该状态与实施例3的图18(b)相比大体同等。而且,与图18(b)同样,对于S、Q、R、T几乎不照射上述无用光。由此,如实施例1中的说明,TES不会发生紊乱,在BD物镜108进行跟踪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稳定的跟踪误差信号(TES)。这种情况下,上述[公式5]所示的TES-MTES-kXSTES,与上述第三实施例同样稳定。[实施例5〗使用图2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进行说明。该图是表示实施例4的图19所示的多光束分割元件1901的光栅模式的变形的例。图22(a)中与实施例4的不同点在于,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A2、B2、C2、D2所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的形状在第四实施例中是矩形,而在本实施例中是设置有斜边2202、斜边2203、斜边2204、斜边2205的梯形。与此相伴,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E3、F3、G3、H3所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的形状也与上述第四实施例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偏光性光栅面A2、B2、C2、D2完全包含作为由双点划线部810与虚线部114所包围的区域的由信息记录介质的轨迹(卜,、7夕)所衍射的0次光与士l次光重叠的(斜线部811所示)2个推挽区域,存在跟踪误差信号(TES)的信号振幅增加的效果。而且,如图22(b)所示,作为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偏光性光栅面A3、B3、C3、D3,也可以是设置有斜边2207、斜边2208、斜边2209、斜边2210的梯形。与此相伴,由4个偏光性光栅面E4、F4、G4、H4所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的形状也与图22(a)不同。还有,图22中4个偏光性光栅面I2、J2、K2、L2所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为菱形,但也可以是图8所示的矩形。以上是对BD用光头的实施例进行的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与BD/DVD/CD对应的3波长互换光头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3表示与BD/DVD/CD相对应的3波长互换光头的俯视图。由于BD光学体系基本与实施例1的图1相同,所以其详细说明予以省略,仅对图1所未记述的部分进行说明。点画线所包围的区域2301表示将BD准直透镜106在箭头的光轴方向上驱动的球面象差补正机构。接着,对DVD/CD光学系统进行以下的说明。2303表示2波长多激光器,是在其壳体内装载有2个射出不同波长激光束的激光芯片的激光器光源。在2波长多激光器2303中,搭载有射出波长约为660nm的光束的(未图示)的DVD激光器芯片与射出波长约为780nm的光束的(未图示)的CD激光器芯片。首先,对DVD光学系统进行说明。从2波长多激光器2303(未图示)的上述DVD激光器芯片射出直线偏光的DVD光束而作为发散光。从(未图示)的上述DVD激光器芯片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宽频带1/2波长板2304,变换为规定方向上的直线偏光。还有,宽频带1/2波长板2304是,在波长约为660nm频带与波长约为780nm频带的光束进行入射的情况下,对任意一种波长都能够作为1/2波长板发挥功能的元件,一般使用于现在的DVD/CD互换光拾取器中。上述光束随后入射到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是下述光学元件,即、在入射波长约为660nm的光束时以衍射角度ei将光束分支,在入射波长约为780nm的光束时以不同于衍射角度01的衍射角度92将光束分支。这样的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能够通过对衍射光栅的沟槽深度及折射率下功夫而制作,在近年的装载有2波长多激光光源的光拾取器中使用。光束由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而分支为1条主光束与2条次光束,该2条次光束被利用于DPP或差动象散方式(DAD,differentialastigmaticdetection)的信号生成。还有,由于DPP、DAD是公知的技术,所以其说明予以省略。通过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的光束,由分色半透明反射镜(夕、V夕口八一7$,一)2306反射后,由准直透镜2307而变换为大体平行的光束。透过准直透镜2307的光束入射到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该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对于DVD的光束具有补正规定方向的彗形象差(〕7収差)的功能。而且虽然对于CD的光束补正量也不同,但也能够与DVD同样设定电极模式,对彗形象差进行补正。通过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后的光束入射到宽频带1/4波长板2309,变换为圆偏振光。宽频带1/4波长板2309也是在DVD与CD的光束的双方作为1/4波长板发挥功能的光学元件。通过宽频带1/4波长板2309后的光束由直立镜2310向Z方向反射,入射到DVD/CD互换物镜2311,聚光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318,这里是DVD的数据层。DVD/CD互换物镜2311与BD物镜108装载在配置于由虚线包围的区域2302内(未图示)的物镜传动装置,能够进行向图中Y方向与Z方向的并进驱动以及围绕X轴的旋转驱动。由上述数据层反射的光束,按照DVD/CD互换物镜2311、直立镜2310、宽频带1/4波长板2309、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准直透镜2307、分色半透明反射镜2306、检测透镜2312的顺序行进,到达DVD/CD光检测器2313。在透过分色半透明反射镜2306时给予光束象差,在聚焦误差信号(FES)的检测时使用。检测透镜2312具有使像散的方向在任意的方向上旋转,同时决定DVD/CD光检测器2313上聚光光点大小的功能。导向DVD/CD光检测器2313的光束被用于,记录在DVD的数据层的信息信号的检测,跟踪误差信号(TES)与聚焦误差信号(FES)等聚光照射于DVD的数据层的聚光点的位置控制信号的检测等。这里,图23的左侧相当于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内周方向,右侧相当于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外周方向。还有,DVD/CD互换物镜2311与BD物镜108的2个物镜,并排装载于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半径方向(Y方向),在制作光拾取器时,也有在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半径方向与切线方向上,DVD/CD互换物镜2311与BD物镜108各自的最佳倾斜角度不同的情况。为了补正该最佳倾斜角度的偏差,装载有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由于倾斜角度的偏差相当于彗形像差,所以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具有对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半径方向(Y方向)与切线方向(X方向)的彗形像差进行补正的功能。接着,对CD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从2波长多激光器2303(未图示)的CD激光芯片,作为发散光而射出直线偏光的CD光束。从(未图示)CD激光芯片射出的光束入射到宽频带1/2波长板2304,变换为规定方向的直线偏光。光束接着入射到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通过与上述衍射角度01不同的衍射角度02而分支为1条主光束与2条次光束,该2条次光束用于DPP及DAD的信号生成。通过波长选择性衍射光栅2305后的光束,由分色半透明反射镜2306反射之后,由准直透镜2307变换为大体平行的光束。行进过准直透镜2307的光束入射到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对于CD的光束也具有补正规定方向的彗形像差的功能。通过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的光束入射到宽频带1/4波长板2309,变换为圆偏振光。通过宽频带1/4波长板2309的光束由直立镜2310向Z方向反射,入射到DVD/CD互换物镜2311,聚光照射到CD的数据层。由CD数据层反射的光束,通过DVD/CD互换物镜2311、直立镜2310、宽频带1/4波长板2309、液晶象差补正元件2308、准直透镜2307、分色半透明反射镜2306、检测透镜2312,到达DVD/CD光检测器2313。光束透过分色半透明反射镜2306时与DVD同样给予像散,在聚焦误差信号(FES)的检测时使用。检测透镜2312也与DVD的光束同样,具有使CD的光束的像散方向在任意的方向旋转,同时决定DVD/CD光检测器2313上聚光光点大小的功能。导向DVD/CD光检测器2313的光束被用于,记录于CD的数据层的信息信号的检测,与跟踪误差信号(TES)及聚焦误差信号(FES)等聚光照射于CD的数据层的聚光点的位置控制信号的检测等。在2波长多激光器2303的芯片活性层与垂直于水平方向(9//方向)的方向(e丄方向)的光强度分布中心附近,配置有前面监视器111的受光面。2317是表示用于控制BD激光光源101与2波长多激光器2303的发光量的激光驱动器IC。2315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光头与(未图示)驱动器的电器回路基板进行电气连接的FPC。以上,通过使用2波长多激光器2303,将上述光学部件搭载于光头壳体2319,就能够提供与BD、DVD、CD的3介质相对应的互换光头。光头壳体2319是由2根导轴2316所支撑。而且,作为第一物镜的DVD/CD互换物镜2311与作为第二物镜的BD物镜108,在信息记录介质2318的半径方向(Y方向)上并排配置,DVD/CD光学系统与BD光学系统,在同一的光头壳体2319内,相对于连接DVD/CD互换物镜2311与BD物镜108的中心的轴线2320,独立设置在同侧的空间内。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各光学系统的性能,进而能够得到光学系统的组装、调整变得容易的效果。还有,本实施例所示的3波长互换光头,假定为薄型的光头,能够期待其搭载于笔记本电脑装载的薄型驱动器,便携式驱动器,光盘电影摄影机等装置。[实施例7]上述从实施例1到实施例6,是对本发明的关于光头的实施例进行的说明,这里是使用图24对搭载有上述光头的光信息再现装置或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4是表示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信息记录再现装置2401的概略模块图。2402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头,从该光头2402所检测的信号送到信号处理电路内的伺服信号生成电路2403及信息信号再现电路2404。在伺服信号生成电路2403中,根据光头2402所检测的信号而生成适合于光盘介质2405的聚焦控制信号、跟踪控制信号及球面象差检测信号,这些信号经由物镜驱动装置驱动电路2406而驱动光头2402内的(未图示)物镜驱动装置,对物镜2407的位置进行控制。而且,在上述伺服信号生成电路2403中,由上述光头2402而生成球面象差检测信号,该信号经过球面象差补正驱动电路2408而驱动光头2402内的(未图示)球面象差补正光学系统的补正透镜。而且,在信息信号再现电路2404中,根据光头2402所检测的信号而再现记录于光盘介质2405的信息信号,该信息信号向信息信号输出端子2409输出。还有,由伺服信号生成电路2403及信息信号再现电路2404所得到的信号的一部分,发送到系统控制电路2410。从系统控制电路2410发送激光器驱动用记录信号,驱动激光器光源点亮电路2411,使用(未图示)前面监视器,对发光量进行控制,通过光头2402,将记录信号记录于光盘介质2405。还有,该系统控制电路2410中连接有存取控制电路2412与主轴马达驱动电路2413,分别进行光头2402的存取方向位置控制及光盘2405的主轴马达2414的旋转控制。还有,在由用户对上述信息记录再现装置2401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指示,对用户输入处理电路2415进行控制。此时,信息记录再现装置的处理状态等的显示,通过显示处理电路2416而进行。权利要求1.一种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光源;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束变换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使所述准直透镜在光轴方向移动的球面象差补正机构;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束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对由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束进行聚光的检测透镜;将由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束分割为多条光束的多光束分割元件;和接收由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多条光束、变换为电气信号的光检测器,其中,所述光检测器,对于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相对应且与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平行的第一假想中心线,在一方侧包括被分割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第一受光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受光面的外侧并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二受光面;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受光面的外侧并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三受光面,在所述第一假想中心线的另一方侧包括分割为2个长方形与2个梯形的第四受光面;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受光面的外侧并被分割为六边形的第五受光面。2.—种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光源;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束变换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使所述准直透镜在光轴方向移动的球面象差补正机构;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束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对由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束进行聚光的检测透镜;将由信息记录面反射的光束分割为多条光束的多光束分割元件;禾口接收由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分割的多条光束、变换为电气信号的光检测器,其中,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士l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土1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在使得焦点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状态下,使得通过由所述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1次光生成的4条光束,照射到作为所述第四受光面中所述2个长方形与所述2个梯形的边界的暗线部。4.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士l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从由所述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l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一受光面的多条光束与由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1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二受光面的多条光束,生成主跟踪误差信号,从由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1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五受光面的多条光束,生成次跟踪误差信号;通过所述主跟踪误差信号与所述次跟踪误差信号的差动运算,生成跟踪误差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土1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从由所述第二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l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一受光面的多条光束,由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1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二受光面的多条光束,与由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l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三受光面的多条光束,生成再现信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从由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4个光栅面衍射的-l次光生成并照射到所述第五受光面的多条光束,生成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上的所述物镜的位置信号。7.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士l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使得所述检测透镜的焦距,比所述准直透镜的焦距短。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的光栅面由偏光性光栅面形成,且在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形成有1/4波长板。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按照由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光栅面衍射的所述+1次光的强度大于所述-1次光的强度的方式形成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10.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被第一线段与垂直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第二线段所划分,并且所述第一线段与横切由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反射、衍射的0次光与士1次光重叠的2个推挽区域的线大体平行,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包括由以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交叉的点为中心分割为点对称的光栅面构成的第一光栅区域;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二光栅区域;以及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光栅区域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第二线段分割为线对称的4个光栅面构成的第三光栅区域,使得被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并入射到所述第一光栅区域、所述第二光栅区域和所述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多个信息记录面,在焦点在成为目的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状态下且由成为目的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所反射的无用光照射到所述光检测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多光束分割元件对所述无用光进行多分割,在所述无用光的照射区域内生成不照射所述无用光的部位,在该部位配置有所述第一到第五受光面。11.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物镜沿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方向发生动作的情况下,使得由成为目的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反射的无用光至少不照射所述第五受光面。12.—种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用于驱动所述激光光源的激光驱动电路;用于从所述光头的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生成伺服信号的伺服信号生成电路;用于从所述光头的光检测器的输出信号对记录在所述光盘的信息进行再现的信息信号再现电路;和对所述激光驱动电路、所述伺服信号生成电路及所述信息信号再现电路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电路。13.—种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出激光的激光光源;按照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光束聚焦于光盘上的方式进行聚光的物镜;将来自光盘的反射光分割为多条光束的分割元件;和将所述分割元件分割的多条光束作为光点进行接收的光检测器,所述光检测器的受光面的形状为,光束在光盘上焦点偏离时,在所述光点偏离的方向上延长。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器,在与光盘的半径方向相对应且与光盘的半径方向平行的分割线的一方侧,包括第一受光面、与配置于相比该第一受光面而离开分割线的位置的第二受光面,所述第一受光面的延长方向与所述第二受光面的延长方向不同。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光头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光检测器的受光部包括第一受光面、第二受光面、第三受光面、第四受光面和第五受光面,是第一受光面被分割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第二、第三、第五受光面被分割为六边形的模式。进而,对焦时照射到各受光面的光束的直径与各受光面的大小的关系设定在规定的范围。多光束分割元件按照将入射到第二光栅区域与第三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与-1次光,将入射到第一光栅区域的光束衍射为多条+1次光的方式形成。进而将U/D、V/D的关系设定在规定的范围。文档编号G11B7/135GK101252006SQ20081008120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申请日期2008年2月19日优先权日2007年2月19日发明者川村友人,森弘充,神定利昌申请人:日立视听媒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