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074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
为解决电脑主机内部元件过热问题,一般皆在电子发热元件上,如IC元件、功率晶体、电源供应器等加装一散热器,使电子元件所产生的高温可藉由散热器将热能导散出。一般散热器如

图1所示为风扇式的散热器,主要是于散热片1中央形成有内凹的容置空间,供于其间加装风扇2,其中散热片1的四侧边呈沟槽状间隔的热风出口3,当此散热器安装于电子发热元件表面,风扇2并开始运转时,将外界冷空气导入吹拂散热片1,以将电子元件向上传导的热能驱散,由热风出口3送出,而达到散热的功能。此种散热器,因风扇2本身即为热源,热源常集聚于散热片1及风扇2间产生滞留层,徒消耗风扇功率,不能有效增进散热的功能,风扇因需用电而较易出现故障,也连带影响散热器的稳定性。因此,业界多改用另一种自然散热的散热器,如图2所示,是在散热器的底板4上设置散热鳍5,并将底板4紧密压住电子发热元件,使电子元件运作时所产生的高温可经由散热鳍5将热能导散出。此种散热器虽有免用电、不易故障的优点,然其制造过程费时,成本亦较高,需先将散热鳍5制成长片鳍状,再将之切割形成等距的鳍块,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且其条肋、边框均较厚实,因此蓄热性大,导热速度较慢,对于要求快速或长时间使用的电子发热元件,散热效果有限,殊不理想。
鉴于上述散热器的缺憾,本创作人乃本于专业与经验悉心研究,力求加以改善创新,终得本创作的产生。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藉所设散热基座的四侧边分别向上压折形成具有多数散热柱,该散热柱呈一前一后交错排列的长柱状,可大幅增加散热柱表面空气的接触面积,加速散热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藉所设散热基座中央的吸热板上表面形成有容置槽,可视需要而层叠较小体积的散热基座,以满足不同程度的散热需求,以获得最大的散热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藉所设散热基座的四侧边直接切割、压折形成多数散热柱,而可节省工时、材料及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藉所设散热基座中央形成容置槽以层叠较小体积的散热基座,能以最小的体积,而增加最大的散热表面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散热器,主要是由一散热基座为基础,该散热基座为呈方形的槽状体,于其四侧边分别切割压折形成有多数散热柱,在中央处形成有容置槽,其底部为平底的吸热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数散热柱是直接自散热基座切割并压折向上呈前后交错排列的立体长方柱状,其外排的数量多于内排数量。
容置槽具有容置空间。
容置槽上设置供较小体积的散热基座嵌套固定的定位杆。
通过本实用新型散热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达到了上述创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排热速度较快,有效增加了散热面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散热需求,本实用新型充分发挥了散热器功能,以获得最大的散热效果,确实解决了电脑元件过热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已知散热器的立体图;图2是已知另一散热器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前平面延展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使用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使用组合示意图。
首先,如图3所示,该散热基座10于其四侧边分别切割并直接向上压折形成多数散热柱11,在中央并形成容置槽12,其底部为吸热板13,其两对角端延设有定位孔14可通过螺杆固定于电脑的发热电子元件上,其中该散热柱11设为立式长方柱状,其四侧面皆可与空气接触,大幅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排热能力,散热柱11并设置呈一前一后的交错排列,外排的数量多于内排,以减少阻流干扰,使空气可迅速对流畅通,加以长方柱状细、长,导热快,遂能加速来自底部吸热板13的散热功效。
该容置槽12中央形成有容置空间以供层层叠置同型而体积较小的散热基座,能因应不同程度的散热需求;该吸热板13呈为平底,能紧密压住电子发热元件,以充分吸收热源。
再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冲压前为十字型平板,冲压时,只需沿预设的切割线位111切割并同时压折向上,即可形成前后排列的散热柱11,完全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且一次冲压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不需另行加工作业,可节省工时、材料及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5、6所示,当电子发热元件有较快速的散热需求时,只须将同型而体积较小的第二散热基座20叠置在散热基座10的容置槽12上即可,如此即可大幅增加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排热能力,而其组合方式可以粘贴组合为之,亦可在第二散热基座20的两对角处另外挖设扣孔201而与散热基座10另外预设的定位杆121嵌扣固定;如热源温度较高或需求更快速的散热功效,则可再将体积较小的第三散热基座30叠置在第二散热基座20的容置槽22上即可完成图6的组合,由于散热柱11是呈前后的交错排列,且外排的数量较多于内排,因此在散热基座10、第二散热基座20以及第三散热基座30层层叠置组合后,散热柱11四个面向的排列即由外而内形成倒三角形状,如此不仅可大幅增加散热面积,加快散热速度,且配合散热柱11彼此间形成的间隙,可以使得气流流通更加顺畅,其气流流动速度相对提高,因此能将热能持续并迅速散发。
以上所述,并非用以限制本案的专利范围,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而做等效元件的替换转用,应在本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论述,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结构为一合理完善的创作,不仅具备优良的实用性,而在结构空间形态设计上属前所未有的创新,具有新颖性,可明显增大散热速度,而确实提高散热功效,实属突破已知技术窠臼的高度创作,具进步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已符合新型专利的各项申请要件,恳请钧局予以详审,并赐予应得的实用新型专利,实为感祷。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器,主要是由散热基座为基础,该散热基座为呈方形的槽状体,于其四侧边分别切割压折形成有多数散热柱,在中央处形成有容置槽,其底部为平底的吸热板;其特征在于该多数散热柱是直接自散热基座切割并压折向上呈前后交错排列的立体长方柱状,其外排的数量多于内排数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容置槽具有容置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容置槽上设置供较小体积的散热基座嵌套固定的定位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主要是设有一散热基座,该散热基座在四侧边分别向上压折形成有多数散热柱,中央则形成上表面具有容置空间的容置槽,底部为呈平底的吸热板,该散热柱是呈前后交错排列的长柱状;因此可大幅增加散热柱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强来自底部吸热板的散热功效,同时,该容置槽可视需要而层叠较小体积的散热基座,以满足不同程度的散热需求,获得最大的散热效益。
文档编号H01L23/34GK2445432SQ0025783
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3日
发明者魏文珍 申请人:魏文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