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和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6856315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和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蓄电池使用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和制备方法。
在常规的铅蓄电池中,通常采用蒸馏水稀释浓硫酸作为电解质,化成极板普遍在工艺制造上采用稀硫酸作化成液。由于稀硫酸在极板通电化成时酸雾严重逸出的原因,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成为铅蓄电池制造业对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由于硫酸电解质对极板的强腐蚀作用,铅酸蓄电池普遍存在大电流充电发热量大,使用寿命短等一系列缺点。传统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在使用中存在酸雾逸出量大、接口腐蚀等老大难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一般可归结为两类方案一是在铅酸原理基础上对极板进行减磅,例如采用覆铅玻璃纤维、导电塑料取代铅基板栅等措施降低极板重量,或在传统的网状板栅结构上复合陶瓷、多孔硅化物等措施改进极板的性能。另一种革新思路是寻求硫酸液环保替代品,如一种现称之为胶体蓄电池的电解质改型产品,目前已有不少国家成熟掌握以硅酸盐电解质(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nH2O)的胶体蓄电池,这类胶体电解质改进型配方在各国的专利文献中均有记载。其优点是免用纯硫酸,初步适应了对电解质的环保需求;缺点是产品的比能量较之铅酸蓄电池为小,内阻较大,在使用中容易失水硬化,导致产品性能和寿命均不理想。应用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胶体电解质,在21世纪前已公开的专利或技术文献中很少有报道。
目前,出现了一种应用不含钠的有机硅化合物与硫酸化合的电解质,例如在PCT/CN99/00116文献中所介绍的有机硅盐复合电解质是由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与硫酸按一定配比复合而成,这种硅胶电解质对形成分散均匀体系的技术要求较高,性能不够稳定,因此产品一致性的问题较难解决。又如在中国专利中请01104182.X所述的,其凝胶初乳是由聚元素有机硅氧烷与有机硅油按一定体积配比混合而成,这一类由亲水性有机硅氧烷和油相物的聚合物的凝胶体系仍不够理想。由于亲水性有机硅氧烷与油相硅化合物不能形成稳定分布的初乳体系,在非完全化合的电解质凝胶体系中容易出现硫酸下沉的现象,即使在非电场的情况下也会很快产生不可逆的凝胶,所以原料混和后必须尽快灌装入蓄电池。这一类配方的硅胶电解质被限制在对隔棉技术要求较高的吸附式蓄电池应用,给工业配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电解质的专业化生产、贮存和运输等工业推广问题均有待解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1.为了克服已有硅酸盐胶体蓄电池在使用中容易失水硬化,导致产品性能和寿命均不理想的缺点,使有机硅胶体电解质在常温非电场环境不易凝固。2.为了进一步改善“有机硅+硫酸”基础凝胶体系的化学活性,和凝胶特性的稳定,进一步提高铅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比能量。3.为了改善铅蓄电池接口容易腐蚀的程度,有效地提高铅蓄电池的综合电气性能,从而提供一种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和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其组成包括A组份为一种分子量小于3000的、具有亲水性的有机硅氧烷(又称聚元素有机硅氧烷),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有机硅氧烷按任意比例混合,混合后的混合物作为A组份,其中A组份添加量为0.5-2体积份;B组份为粘度小于2000帕的有机硅油,其中添加量为0.5-2体积份;C组份为10-50wt%含量的正硅酸脂水溶液,添加量为2-50体积份;D组份为纯水,其中添加量为20-500体积份。
E组份为密度1.40-1.60的硫酸,其中添加量为20-100体积份;还包括在上述的组成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成分为(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的蒙脱土,并是经常规酸化浸渍的蒙脱土饱和水溶液,添加量为0.2-2份。
其中A组份包括具有分子量小于3000的、主链骨架具有m个Si-O-Si或C-Si-O链段结构、侧基(支链)上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不饱和亲水活性基团R的聚元素有机硅氧烷,其中m≥1,;其中RH、OH、SO2H、NH2、CH3等。在常规的聚元素硅氧烷单体合成中,较常见有含氯、含氢、含烷氧基、含羟基、含乙烯基、含胺基、含环硅氧烷等聚元素有机硅氧烷,其结构式为 或
铅蓄电池两极成流反应的内部载体是电解质,本组合物的物质结构主要组份仍然是硫酸和水。A组份和B组份在硫酸电解质中的添加,主要是与硫酸和水复合形成对两极成流反应活性更强的凝胶体系,因此对作为凝胶骨骼的组份A的要求是亲水性,否则很难形成与水相融的稳定凝胶体系。对A组份侧基官能基团的化学活性选择,应是在吸附水的凝胶体系中比硫酸根离子活性稍弱又不能太弱的基团。否则其化学活性比硫酸根离子强,会破坏硫酸根离子在凝胶体系中作为离子运动主角的地位;而其化学活性太弱,又会导致本组合物凝胶体系的电解质活性降低,不能满足铅蓄电池两极成流反应的基本要求。对A组份的分子量要求,既需要考虑工艺制作过程的因素,更要考虑到A组份与B及C组份混合后形成分子量更大的聚合物的因素,因此本发明选择其分子量小于3000,使(A+B+C组份)混和后可以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其中有机硅油B组份包括甲基硅油、乙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含腈硅油等,应用时应选择粘度小于1500帕的有机硅油。B组份在复合配方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A组份共聚作为A组份分子结构链段封端剂。在(A+B+C组份)共聚形成的分散均匀分布的混合体系中,当(A+B组份)与C、D和E组份的配比合理时,可产生形成无数个原子团簇活性中心,对提高复合电解质体系中的离子运动活性有特别加强作用。
其中C组份正硅酸脂包括正硅酸甲脂Si(OCH3)4和正硅酸乙脂Si(OC2H5)4,它是制备有机硅化合物的良好溶剂。在常规电解质制备中的溶剂通常是水溶液,如果含水量过低容易出现电解质硬化。本发明的C组份在复合配方中的作用,首先是一种良好的有机硅溶剂,其两性偶联作用既容易与亲水性的A组份又容易与油相的B组份充分交联,因此C组份与A组份及B组份共聚时较易形成均匀的微分散体系。C组份与A组份及B组份化合形成的特殊复合骨骼,可使(A+B+C组份)在电解质凝胶体系中形成有利于离子定向运动的通道,使离子在其中跃迁。同时,这一复合电解质体系有利于在电极与电解液两相界面建立动态稳定的吸附双电层,加强离子在电极表面反应的活化能,使电极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增强了酸性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
D组份和E组份为电池业所用的常规纯水和硫酸。
本发明提供的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顺序进行1.首先按以下组份备好料取A组份为分子量小于3000的、主链骨架具有m个Si-O-Si或C-Si-O链段结构、侧基上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活性基团R的、具有亲水性有机硅氧烷0.5-2体积份;其中RH、OH、SO2H、NH2、CH3等,m≥1。
B组份为粘度小于1500帕的有机硅油,其中添加量为0.5-2体积份;C组份为含量为10-50wt%含量的正硅酸脂水溶液,2-50体积份;D组份为20-500体积份工业纯水。
E组份为密度为1.40-1.60的硫酸,20-100体积份;2.然后将A组份、B组份与C组份充分搅拌混和均匀形成初乳;3.将步骤2的初乳混合物再添加20-500体积份纯水稀释均匀;以上原料均为化学纯;4.将步骤3的混合物中添加20-100体积份的密度为1.40-1.60的工业硫酸,在使用前应充分搅拌均匀。
还包括在步骤2后所得到的稀释初乳液中或其最后工序中添加0.2-2份的经通常的酸化浸渍的蒙脱土饱和水溶液作为表面活性剂;其成分一般为(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它可进一步改善本发明电解质的电化学活性,对降低蓄电池在充放电使用中的失水率有明显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用途可作为铅蓄电池使用的电解质,或用作蓄电池极板的化成液,其不同用途及制作的区别在于组合物中硫酸密度不同。在上述制备方法中,当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的纯水D添加量为20-100体积份;当作为化成液使用时的纯水D添加量为50-500体积份,其主要目的为将组合物中的硫酸密度调整至与用途相适应的范围。在常规的铅蓄电池制作工艺中,用作蓄电池电解质的稀硫酸的密度一般为1.26-1.32;用作铅蓄电池极板化成工艺的稀硫酸(俗称化成液)的密度一般为1.05-1.15,其中用于化成厚度在3mm以下极板的硫酸密度为1.05-1.08,用于化成厚度在3mm以上极板的硫酸密度为1.10-1.15。该电解质和化成液中的硫酸密度基准已形成规范制度,在一般的行业工艺手册中均可查阅到。本组合物用作电解质及化成液的硫酸密度基准,与常规稀硫酸用作电解质及化成液的硫酸密度基准相同,下面以铅蓄电池制作为例说明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用途1.当本发明的组合物作为铅蓄电池的电解质使用时,D组份在20-100体积份范围内选择,按上述制备步骤与E组份混合。所制备出的组合物的硫酸密度与常规硫酸电解质的硫酸密度相同,使用方法与常规纯硫酸电解质相同。例如将本发明组合物的硫酸密度用水调至1.26-1.32,使用时采用搅拌充分混和均匀再灌装入完成装配的隔棉吸附式铅蓄电池中作电解质使用2.当本发明组合物作为极板化成液使用时,D组份在50-500体积份范围内选择,或在电解质用途的组合物基础上进一步添加纯水稀释至极板化成液所需的硫酸密度,例如将本组合物稀释至硫酸密度1.05~1.08,作为极板化成液取代纯硫酸使用;化成方法可采用常规的极板化成工艺。采用本发明的组合物作为极板化成液的好处,首先是由于(A+B+C组份)混合体系在稀硫酸中的存在,在液-空气界面层形成了阻止硫酸雾挥发的屏障,降低了极板化成过程的酸雾逸出量,有利于环保。同时化成时有利于在极板活性物质表面形成活性吸附层,对极板固化及装配灌液充电后形成动态稳定的双电层均有明显作用。
所述的本发明组合物配比范围和制备方法是一种较佳的优选方法而不是唯一的。例如当本发明组合物作为极板化成液使用时,可以变化为将组合物制备步骤2(A+B+C组份)形成的初乳作为添加剂,直接混合至常规化成极板所用密度的稀硫酸中,添加量一般为稀硫酸(常规化成液)的0.5-5%。又如,将步骤3的纯水添加量减少至小于20体积份,而将步骤4的硫酸密度降低至小于1.40。这一类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技术实施变形制备出的组合物,也可作为质量要求不高的电解质或作为极板化成液使用。
本发明除具备一般的有机硅胶体电解质的优点外,还具有如下的优点1.用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电解质,有效地减少了铅蓄电池在制作、使用和废弃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2.应用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电解质制作的蓄电池有效适应0.5-2C(A)大电流充电,常规充电时间缩短至1-2小时。
3.应用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电解质制作的蓄电池大电流放电特性好,高倍率放电容量比一般铅酸蓄电池大30%以上。
4.应用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电解质制作的蓄电池自放电小,免充电存放的容量下降率一般可制作至平均每月<2%。
5.应用本发明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电解质制作的蓄电池低温特性好,在-10℃环境放电容量比一般铅酸蓄电池大20-40%,-50℃环境仍可满足大电流瞬间放电。
6.该电池使用寿命长,一般可制作至500-2000循环充次(75%超深度放电)。
7.该电池具备突出的电恢复能力,当电池使用至低电位时,仅需很短时间即可自恢复至高电位,持续输出较大能量。在间歇放电或非稳恒负载使用时,其放电电压曲线随时间呈锯齿状,这一放电特性极适合作为动力电池使用。研究认为,这一特性与(A+B+C组份)在电解质及极板表面双电层的体系作用相关,即使在低压电场环境下,(A+B+C组份)分散体系形成的离子跃迁通道有助于极板双电层迅速恢复原有分布,从而提高了极板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8.当本发明组合物作为极板化成液时,较之常规稀硫酸作极板化成液有两方面明显的优点。首先是由于本发明组合物加纯水稀释数倍后,组合物形成凝胶程度较低的分散体系,由于(A+B+C组份)的比重比硫酸小,较多地向化成液—空气界面聚集,形成了阻隔硫酸向上逸出的界面层,大部分企图逸出的硫酸将在界面层内被凝胶微体系束缚,使极板化成工艺过程的酸雾逸出量降低一至两个数量级,有利于极板化成工艺过程的环保。此外,在稀硫酸中以微分散体系形式存在的(A+B+C组份),将有一部分伴随极板的通电活化向极板活性物质表面渗透,形成极板表面的吸附层。该吸附层既加强了极板活性物质的固化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极板在电解质中建立动态稳定分布的双电层,对提高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和低温放电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除上述一般的有机硅胶体电解质的一般性优点外,本发明由于使用了C组份这利良好的有机硅溶剂,使以(A+B+C组份)为凝胶骨骼的硫酸电解质体系更加均匀分布,乳化程度更好。重要的是,在使用了C组份的复合配方中,使一般有机硅溶液兑硫酸后的不可逆凝胶问题得到解决。在非电场作用下(未灌装入已化成极板的蓄电池中时),本配方所形成的凝胶体系是一种可逆的微分散体系,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例如搅拌)降低粘度,从而使一般有机硅胶体电解质混和后必须很快灌装蓄电池的现存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有机高分子添加物,有利于作为一种铅蓄电池使用的商品化电解质,从而为专业化制造有机硅胶体电解质及其贮存、运输供应的工业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a)-(c)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12V.33Ab铅蓄电池(5小时率)在常温20℃环境分别用限压15V9.9A充电480分钟、充电后搁置60分钟以及用6.6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图2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在常温环境用5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图3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在常温环境用5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图4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额定功率为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在-10℃环境用5A恒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图5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12V.17Ah蓄电池(10小时率)在常温环境用3.4A恒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图6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作电解质时,所制作的一只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在常温环境用20A(2C2)恒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实施例1制备一种有机高分子组合物作为铅蓄电池使用的电解质,该铅蓄电池用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组成如下A组分取市场上购买的分子量为1200的、主链骨架是Si-O-Si链段结构、侧基含H的聚元素有机硅氧烷,1体积份;与B组分粘度1000帕的甲基硅油,1体积份;C组分含量为20wt%的正硅酸甲脂水溶液,4体积份;以上原料均为化学纯;D组分工业纯水45体积份;E组分密度为1.53的工业硫酸,56体积份。
并按如下方法制备1、按上述配比称料(以下实施例所用原料均用市场上购买的),将1体积份分子量为1200的侧基含H的聚有机硅氧烷、1体积份的粘度1000帕的甲基硅油与4体积份的含量为20wt%的正硅酸甲脂水溶液充分混和均匀后,再用45体积份的工业纯水稀释,最后添加入56体积份的密度为1.53的工业硫酸混合成电解质,经充分搅拌混和均匀后灌装入一只完成极板化成及配装的隔棉吸附式铅蓄电池(12V35Ah,5小时率)。灌液后,使用3.5A电流对加液的铅蓄电池补充充电(亦称二次化成)至电池端电压在两小时内变化小于0.1V时截止充电(其电压值一般在15.6~16.0V),搁置60分钟,放电后再继续充电,其第三次用限压15V9.9A充电、充电后搁置1小时以及用6.6A恒定电流放电“电压-时间”曲线如图1-(a-c)示。
实施例2制备一种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做铅蓄电池使用的化成液,该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配合比如下A组分市场上购买的分子量2500、主链骨架是Si-O-Si链段结构、侧基含CH3的聚元素有机硅氧烷,2体积份;B组分粘度2000帕的乙基硅油,1.5体积份;C组分含量为35wt%的正硅酸乙脂水溶液,7体积份;D组分余量为工业纯水;E组分密度为1.40的工业硫酸,30体积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按上述配合比称料,先将2体积份的分子量2500侧基含CH3的有机硅氧烷、1.5体积份的粘度2000帕的乙基硅油与7体积份含量为35wt%的正硅酸乙脂水溶液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添加20份纯水稀释后,再与30体积份的密度为1.40的工业硫酸合,最后再通过添加纯水直至将混合物的硫酸密度调整至1.07为止,所制成的组合物可作为涂膏式极板的化成液使用;当作为涂膏式极板的化成液时,通电方式与常规硫酸液的化成通电方式相同。极板化成过程中,酸雾逸出量明显比用纯硫酸化成时少一个数量级,从而提高了这一工艺的空气环保指标。极板化成完成后,按常规工艺完成装配,灌装入实施例1所述的复合电解质,二次化成方法相同。在一只采用本工艺方法制作极板的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灌装入实施例1所述的复合电解质后,该蓄电池在常温20℃环境用5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如图2所示。
实施例3在另一种常规优选实施例中,可将实施例1的组合配比进行调整,将35wt%的正硅酸乙脂水溶液添加48体积份,和密度为1.40的工业硫酸调整65体积份,其余组份的配比不变,制作过程相同。用本方法制作出的一只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在常温用5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如图3所示。
实施例4在又一种常规的实施例中,采用实施例2方法化成出的极板配装出的一只12V.10Ah蓄电池(2小时率)。电解质配方在实施例3配方的基础上,添加0.5份经硫酸浸渍的蒙脱土饱和水溶液,在(A+B+C组份)加D组分稀释的工序中充分混和,其余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该蓄电池在-10℃低温环境用5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
实施例5在一种常规的优选实施例中,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组成和含量如下A组分分子量1600的、主链骨架是C-Si-O链段结构、侧基R上含NH2和侧基R上含H的聚有机硅氧烷按等比例混合,取0.9体积份该混合物做A组分;
B组分粘度小于1500的甲基硅油,1.1体积份;C组分含量为12wt%的正硅酸乙脂水溶液,18体积份;D组分稀释用水43体积份;E组分密度为1.50的硫酸,75体积份;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用本配方灌装制作出的一只12V17Ah的铅蓄电池(10小时率),其用3.4A恒定电流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见图5。
实施例6在又一种常规的优选实施例中,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组成和含量如下A组分分子量1100、主链骨架是Si-O-Si链段结构、侧基上含H的有机硅氧烷,1体积份;B组分粘度小于1800的乙基硅油,1.1体积份;C组分含量为30wt%的正硅酸甲脂水溶液,8体积份;D组分稀释用水42体积份;E组分密度为1.52的硫酸,60体积份。
混合时先将1体积份的分子量1100侧基上含H的聚硅氧烷与1.1体积份的粘度小于1800的乙基硅油、8体积份的含量为30wt%的正硅酸甲脂水溶液混合,充分混和后再与42体积份的工业纯水和60体积份的密度为1.52的硫酸混和,对蓄电池灌液及充电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蓄电池极板化成液在本配方基础上,进一步用纯水稀释至硫酸密度为1.08,采用常规的极板通电化成制度。用本方法制作出的一只12V10Ah铅蓄电池(2小时率),在常温环境用20A恒定电流(2C2)放电的“电压-时间”曲线,如图6所示。
实施例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在(A+B+C组份)混和后添加蒙脱土饱和水溶液,其添加量为0.2~2体积份,其它配比和制法与实施例1相同。用本方法做电解质时,由于蒙脱土水溶液在复合有机硅高聚物中的添加,可使其复合分子表面活性加强,对复合电解液中的水分子吸附力更强。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更有利于所配装铅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在同样充放电条件下的蓄电池失水率较低。
实施例8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还包括在A+B+C组份混合后添加蒙脱土饱和水溶液添加量为2体积份,其它配合比和制法与实施例2相同。用本方法做化成液时,由于蒙脱土水溶液添加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使其复合分子表面活性更强,在极板化成时更有利于有机硅微凝胶体系向极板活性物质表面渗透,同时化成工艺过程中的失水率以及阻隔酸雾逸出的程度要比实施例2好。
实施例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只是B组份采用粘度小于1800的含氰硅油0.2体积份;C组份采用50wt%的正硅酸甲脂水溶液,2体积份;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和含量A组分有机硅氧烷,或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机硅氧烷按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物,其添加量为0.5-2体积份;B组分粘度小于2000帕的有机硅油0.5-2体积份;C组分10%-50wt%的正硅酸脂水溶液2-20体积份;D组分稀释用工业纯水,20-500体积份;E组分密度为1.40-1.60的硫酸20-100体积份。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的组成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所述的表面活性剂是经通常的酸化浸渍的蒙脱土饱和水溶液,成分为(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添加量为0.2-2份。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硅氧烷是具有m个Si-O-Si或C-Si-O链段结构的,侧基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不饱和亲水活性基团R,R包括H、OH、SO2H、NH2、CH3或其它有机活性基团,其中m≥1,其分子量小于3000。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硅油包括甲基硅油、乙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含腈硅油或含其它活性基团的有机硅油,其粘度小于1500帕的。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硅酸脂水溶液包括正硅酸甲脂和正硅酸乙脂水溶液。
6.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顺序进行(1).首先按下述组成和含量备料;A组份为分子量小于3000的、具有亲水性的有机硅氧烷,或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机硅氧烷按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物,其添加量为0.5-2体积份;B组份为粘度小于2000帕的有机硅油,其中添加量为0.5-2体积份;C组份为含量为10-50wt%的正硅酸脂水溶液,其中添加量为2-50体积份;以上原料均为工业纯;D组份为工业纯水,20-500体积份;E组份为密度为1.40-1.60的工业硫酸,20-100体积份;(2).然后将有机硅氧烷、有机硅油与10-50wt%的正硅酸脂水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均匀;(3).将充分混合后的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用20-500体积份工业纯水稀释,然后再将密度为1.40-1.60的工业硫酸,20-100体积份混入。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2)中或在工序完成后添加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的成分为(Na,Ca)0.33(Al,Mg)2(Si4O10)(OH)2·nH2O,是经常规的酸化浸渍的蒙脱土饱和水溶液,添加量为0.2-2体积份。
8.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蓄电池用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作电解质用途使用时,D组份体积配比为20-100体积份,并在灌装入铅蓄电池前应充分搅拌均匀。
9.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或化成液的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作铅极板化成液使用时,D组份体积配比为50-500体积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蓄电池用的有机高分子组合物和制法及用途。所述的组合物包括:A组分:聚元素有机硅氧烷0.5-2份;B组分:有机硅油0.5-2份;C组分:10%-50%的正硅酸酯水溶液2-50份;D组分:稀释用纯水20-500份。E组分:密度为1.40-1.60的硫酸20-100份。该组合物的制法是先将A、B与C组份充分搅拌混合后;添加D组份,再将E组份混入。该组合物可代替稀硫酸用作铅蓄电池电解质,或作为铅蓄电池极板制造工艺的化成液,可有效提高蓄电池的低温放电能力、寿命及电气性能,降低电解质对极板的腐蚀性。
文档编号H01M10/08GK1383225SQ0110959
公开日2002年12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3日
发明者刘粤荣 申请人:刘粤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