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795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散热装置上的多个热管进行排列使散热点均匀分布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热管具有热传导能力强、重量轻、结构简单及用途广泛等特性,可以传递大量的热而不消耗电能,因此非常适合于在电子产品的散热中使用。一般将热管应用在电子产品的散热装置上,使热管的一端与电子发热组件做导热性连接,另一端则设置多个散热鳍片。依靠热管的强大的热传导能力,使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管传递到各散热鳍片上,以散热、降温。同时,对于各散热鳍片间所聚积的热量,使用散热风扇快速将其带走,以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为使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更快速地传递到各散热鳍片上,通常会采用多个热管。然而,由于以往在散热装置上设置的热管多是由下而上垂直延伸,当多个热管并列设置时,各热管间相互平行。因而,若各热管间的间距过大,会使热管底部不能接触在热源的中心上;若各热管间的间距过小,又容易造成热量过于在顶部集中而不利于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针对上述缺陷,结合多年从事该行业的经验,潜心研究,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设计了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在散热装置上使用多个热管时,对这些热管进行有效的排列,使各热管能够与热源中心接触,同时使散热点均匀分布,从而有效利用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体、一第二散热体及至少二个热管。其中,第二散热体位于第一散热体上方,各热管带有受热部与散热部。各热管的受热部、散热部分别与第一、二散热体作导热性连接,而且相邻热管的受热部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热管的散热部间的距离。这样,因为各热管的受热部之间的距离较小,能够集中在第一散热体与电子发热组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而各热管的散热部之间的距离较大,所以能将热量分散到第二散热体各部分,达到均匀扩散热量的效果,从而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能充分利用其各组成部分的散热面积,具有最佳的散热效果。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另一视角);图3是图2的3-3断面剖视图;图4是图2的4-4断面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增设风力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与图2相同视角);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增设风力装置的立体组合图(与图2相同视角);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增设风力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中组件代表符号列表如下第一散热体 1基座10 凹槽100槽道101 凹槽102导热体 11第二散热体 2基座20 沟槽200热管3、3′受热部 30、30′ 散热部 31、31′
传热部 32、32′ 弯曲部 33、33′散热鳍片组 4鳍片 40、40′ 槽孔400′风力装置 5扇叶 50外框51风罩 52组片520、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图2、图3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立体组合图及图2的3-3断面剖视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体1、一第二散热体2及至少二热管3、3′。
第一散热体1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如铝等制成,可以为平板状。所述第一散热体1具有一基座10,在基座10的底面设置一凹槽100,在该凹槽100内嵌入一导热系数恒大于该第一散热体1的导热体11,导热体11可以是由铜制成的片状体,贴靠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电子发热组件上(图略)。另外在所述第一散热体1的基座10的顶面上至少开设一个槽道101,槽道101恰好位于导热体11的上方并与导热体11相通,使上述热管3、3′放置在槽道101内的部分可与导热体11直接接触。
所述第二散热体2位于上述第一散热体1顶面的上方,也可以是一平板体,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如铝、铜等制成。该第二散热体2同样具有一基座20,该基座20的底面设有可使上述热管3、3′的一部分穿过的至少二个沟槽200。在第一散热体1的基座10、第二散热体2的基座20之间设有一散热鳍片组4。散热鳍片组4由多个鳍片40连续间隔排列而成,各鳍片之间留有通道。各鳍片40垂直竖立在第一散热体1的基座10、第二散热体2的基座20之间。该散热鳍片组4的各鳍片40也可以是由铜制成的。
热管3、3′均呈一“ㄈ”字型,并分别具有一受热部30、30′与一散热部31、31′。在热管3、3′的受热部30、30′与散热部31、31′之间为传热部32、32′。传热部32、32′与受热部30、30′及散热部31、31′之间又分别形成一弯曲部33、33′,这些构成了所述的热管3、3′。各热管3、3′的受热部30、30′与散热部31、31′分别与上述第一散热体1、第二散热体2做导热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二个热管3、3′的散热部31、31′分别设置在第二散热体2的沟槽200中。受热部30、30′则共同设置在第一散热体1的槽道101内,并与导热体11的表面相接触(如图3所示)。这样,热管3、3′可将导热体11所吸收的热量通过传热部32、32′快速传导到散热部31、31′。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这些热管3、3′中,至少有一个热管3′与相对于垂直竖立的热管3向槽道101的外侧倾斜设置(如图3所示),或者使这些热管3、3′由第一散热体1向第二散热体2放射状的排列设置(图略)。从而使任意两个相邻的热管3、3′的受热部30、30′之间的距离S1小于相邻的两个热管3、3′的散热部31、31′之间的距离S2。这样,因为各热管3、3′的受热部30、30′相距较近,所以能集中设置在第一散热体1与电子发热组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而各热管3、3′的散热部31、31′之间距离较远,从而将热量分散到第二散热体2各个部位,从而使散热点均匀分布,有效利用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发挥其最佳的散热能力。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散热鳍片组4与热管3、3′弯曲部33、33′(即热管3、3′的弯曲部位)相邻近的鳍片40上,设置朝热管3、3′弯曲部33、33′开口的槽孔400′,形成鳍片40′。使各热管3、3′的弯曲部33、33′可以部分设置在槽孔400′内。这样,各热管3、3′的传热部32、32′可与散热鳍片组4最外侧的鳍片40′更加靠近(如图4所示),进而可以减小该散热装置的整体体积。
另外,如图5、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一风力装置5。该风力装置5可以是一散热风扇,安装在上述第一散热体1、第二散热体2的同一侧,并与散热鳍片组4的各鳍片之间的通道相对。该风力装置5所产生的气流可将各通道内积聚的热量带走。同时,还可在第一散热体1设置风力装置5的一侧,开设一向内凹入并与该风力装置底部相配合的凹槽102。风力装置5的底部放置在该凹槽102内,使风力装置5的扇叶50与散热鳍片组4的侧面完全对应(如图7所示),避免因为风力装置5的外框51将扇叶50垫高,使风力装置5产生的气流无法流到散热鳍片组4的底部而造成热量的聚积。
另外,如图5、图6、图7所示,在第一散热体1、第二散热体2外侧还可进一步设置一风罩52。该风罩52具有两组组片,分别位于第一散热体1、第二散热体2的两侧,每组组片包括两个片状体520、521,一前一后,与第一散热体1、第二散热体2相连接,以集中风力装置5所产生的气流,对各热管3、3′及散热鳍片组4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各热管3、3′的受热部30、30′集中设置在热源的中心上,所以可将主要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快速由传热部32、32′传导到散热部31、31′上。
2.由于各热管3、3′的散热部21、21′在第二散热体2上的位置比较分散,使散热点均匀分布,可以充分发挥散热装置的散热作用,促进热量散发而起到降温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不可多得的设计,可以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克服了公知技术存在的缺点,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要件,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批准。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所作的等效变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体;一第二散热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上方;及至少两个热管,具有受热部与散热部,所述受热部与所述第一散热体为导热性连接,所述散热部与第二散热体为导热性连接,其特征在于,任何相邻的两个热管的受热部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相邻两个热管的散热部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具有一基座,所述基座底面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嵌有一导热系数恒大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导热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基座顶面设有至少一个槽道,所述槽道位于所述导热体上方并与之相通,所述热管的受热部设置在所述槽道内,并与所述导热体直接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体具有一基座,所述第二散热体的基座的底面设有至少二个沟槽,所述沟槽用于设置所述热管的散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第二散热体之间设有散热鳍片组,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鳍片连续间隔排列而成,所述鳍片之间设有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与所述热管的弯曲部位相靠近的鳍片上,设有朝所述热管弯曲部位开口的槽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热管中,至少一个所述热管相对于垂直竖立的所述热管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热管从所述第一散热体向所述第二散热体呈放射状排列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二散热体同一侧的风力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第二散热体外侧设有一风罩,所述风罩具有两组组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第二散热体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和第二散热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体、一第二散热体及至少二个热管;其中,第二散热体位于第一散热体上方,各热管具有受热部与散热部,各热管的受热部、散热部分别与第一散热体、第二散热体进行导热性连接,任何相邻的二个热管受热部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的二个热管的散热部间的距离。这样,因各热管的受热部间的距离较小,所以能够集中在第一散热体与电子发热组件相对应的位置上。又因为各热管的散热部间的距离较大而可以将热量分散到第二散热体的各个部位,起到均匀扩散热量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L23/34GK2658944SQ20032010245
公开日2004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9日
发明者林国仁, 崔惠民 申请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