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267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构造,特别是指一种用于与线缆组装且可以提供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同时具有结构组装稳固、不易松脱,而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及电讯传输品质的连接器构造。
背景技术
按,现有用于与线缆组装并提供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连接器构造,是包括具有接合端与对接端的绝缘壳体,及组装于该接合端与对接端之间的多数导电端子,以及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的遮蔽体等构造,藉由该接合端是可供线缆的一端与导电端子的一端组接,而藉由该对接端则可于对接时,使得连接器构造的导电端子另一端与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而达到电讯传输的效果。
惟,现有连接器构造的导电端子与线缆的连接,是以焊接方式达成,而由于线缆的另一端常常须进行各种方位的对接动作,因此,线缆焊接的一侧便直接受到各种方位的拉扯力量,而现有连接器构造对此现象并无任何的防护设置,因此,经常使得线缆与导电端子的焊接处造成松动、甚或脱离,不但影响电讯稳定的传输,更使得使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能够使得对接插拔时,其与线缆接合的一端在相互接合处,不会受到对接时拉扯造成松动或脱离现象,以确保电讯传输的稳定,并提高使用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是与线缆组装并提供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包括具有相互组立为一体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本体,包含第一绝缘体、第一遮蔽体,该第一绝缘体为扁长方形体,其长轴面上设有端子收容槽,而紧邻端子收容槽的长轴边设有第一卡槽,其内设有贯穿槽体的槽道,而短轴边的两侧则设有第二卡槽,而该第一遮蔽体是包覆于第一绝缘体,其两端设有组接臂,该两组接臂之间相对于每一端子收容槽设有多数夹体,且穿越该槽道;该第二本体,包含第二绝缘体及第二遮蔽体,其中该第二绝缘体具有长轴边及位于长轴边两端的短轴边,而该第一遮蔽体相对于第一遮蔽体的每一夹体设有多数抵压体,另外,相对于第二卡槽设有卡臂;以及多数导电端子,是分别组装于第一绝缘体的端子收容槽,每一导电端子的一端为接触端,是位于第一绝缘体的对接面,另一端为剖线插脚位于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卡槽内;藉由该剖线插脚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线缆刺破处与导电端子达到连通,同时,藉由第一遮蔽体的夹体及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将该线缆的被夹置端夹置并抵压。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一遮蔽体的夹体是由第一遮蔽体一体延伸的等距多数长槽孔,并使其弯折成每一长槽孔呈相对的U型夹道而成。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U型夹体的U型底部的面上设有卡孔。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是扣卡于U型夹体的卡孔。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一遮蔽体的组装臂是由第一遮蔽体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一遮蔽体的组装臂旁设有结合面,其上设有结合孔,且与第一绝缘体上相对位置的扣体相卡扣一体。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二绝缘体相对于该第一遮蔽体的每一夹体设有抵紧面,并对线缆被夹置端抵压。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U型夹体的卡孔直径略小于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厚度。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第二遮蔽体的卡臂,是由第二遮蔽体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构造,该剖线插脚为音叉状。
本实用新型可确保电讯传输的稳定,并提高使用的寿命。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图2旋转180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上视图。
图5为图4的5-5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的6-6剖视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4的7-7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构造1主要包括具有相互组立为一体的第一本体2与第二本体3,其中该第一本体2,包含第一绝缘体20、第一遮蔽体21,其中该第一绝缘体20为扁长方形体,其长轴面上设有多数端子收容槽201,请参阅图1配合图3观之,其内收容多数导电端子4,每一导电端子的一端为接触端40,是位于第一绝缘体20的对接面,另一端为剖线插脚41位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一卡槽202内,该第一卡槽202是紧邻端子收容槽201的长轴边,用于收容第二本体3的第二绝缘体30,其上设有贯穿槽体的槽道204,供后述第一遮蔽体21的夹体213穿越。而短轴边的两侧则设有第二卡槽203,用于与第二本体3的第二遮蔽体31的嵌卡。而该第一遮蔽体21是包覆于第一绝缘体20,其两端一体设有组接臂211,该两组接臂211是由第一遮蔽体20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212用于与第一绝缘体20组接。另外,该两组接臂211之间设有多数夹体213,是由第一遮蔽体21一体延伸、先经等距冲压多数长槽孔后,再弯折使得每一长槽孔呈相对的U型夹道而成,该U型夹体213的底部设有卡孔210,其直径是略小于后述第二遮蔽体3的抵压体310厚度。且该于第一遮蔽体21的组装臂211旁设有结合面214,其上设有结合孔215可与第一绝缘体20上相对位置的扣体205相卡扣一体。
该第二本体3,包含第二绝缘体30及第二遮蔽体31,其中该第二绝缘体30具有长轴边及位于长轴边两端的短轴边,其中该长轴边对应第一遮蔽体21的每一夹体213设有抵紧面301,是可对线缆6被夹置端抵压。而该第二遮蔽体31相对于第一遮蔽体21的每一夹体213设有多数抵压体310,是可扣卡于夹体213的卡孔210。另外,相对于第二卡槽203设有卡臂311,该卡臂311是由第二遮蔽体31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312,用于与第二卡槽203的内壁干涉。
请参阅图1配合图2、3观之,本实用新型第一、二本体2,3组装时,是先将第一遮蔽体21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0上,使该U型夹体213穿越过槽道204,再将该线缆6一端置于导电端子的剖线插脚41上,并使该端被夹置在该U型夹体213内。其次,再将图1中该第二绝缘体30与第二遮蔽体31组装后,藉由第二遮蔽体31的卡臂311嵌卡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二卡槽203(如图3),使得该第二遮蔽体31的该抵压体310穿越该U型夹体213的卡孔210,对每一线缆6进行抵压(如图7、8所示),且该第二绝缘体30的抵紧面301,对线缆6被夹置端抵压。此同时,该剖线插脚41便将每一线缆6刺破,使得导电端子4与线缆6达到连通(如图5、6所示),在对接时讯号即可顺利的传输。请参阅图5、7配合图9观之,由于本实用新型藉由该U型夹体213将线缆6的一端夹置,并藉由抵压体310对线缆6抵止,且在端缘藉由第二绝缘体30的抵紧面301将线缆6进一步抵压,因此,每一条线缆6的被刺破端是被稳固的抵压夹固,确可防止线缆6另一端在进行各种方位的对接插拔时,不会受到对接时拉扯造成松动或脱离现象,以确保电讯传输的稳定,并提高使用的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构造,是与线缆组装并提供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其特征是包括具有相互组立为一体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本体,包含第一绝缘体、第一遮蔽体,该第一绝缘体为扁长方形体,其长轴面上设有端子收容槽,而紧邻端子收容槽的长轴边设有第一卡槽,其内设有贯穿槽体的槽道,而短轴边的两侧则设有第二卡槽,而该第一遮蔽体是包覆于第一绝缘体,其两端设有组接臂,该两组接臂之间相对于每一端子收容槽设有多数夹体,且穿越该槽道;该第二本体,包含第二绝缘体及第二遮蔽体,其中该第二绝缘体具有长轴边及位于长轴边两端的短轴边,而该第一遮蔽体相对于第一遮蔽体的每一夹体设有多数抵压体,另外,相对于第二卡槽设有卡臂;以及多数导电端子,是分别组装于第一绝缘体的端子收容槽,每一导电端子的一端为接触端,是位于第一绝缘体的对接面,另一端为剖线插脚位于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卡槽内;藉由该剖线插脚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线缆刺破处与导电端子达到连通,同时,藉由第一遮蔽体的夹体及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将该线缆的被夹置端夹置并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一遮蔽体的夹体是由第一遮蔽体一体延伸的等距多数长槽孔,并使其弯折成每一长槽孔呈相对的U型夹道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U型夹体的U型底部的面上设有卡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是扣卡于U型夹体的卡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一遮蔽体的组装臂是由第一遮蔽体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一遮蔽体的组装臂旁设有结合面,其上设有结合孔,且与第一绝缘体上相对位置的扣体相卡扣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二绝缘体相对于该第一遮蔽体的每一夹体设有抵紧面,并对线缆被夹置端抵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U型夹体的卡孔直径略小于第二遮蔽体的抵压体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第二遮蔽体的卡臂,是由第二遮蔽体的两端延伸并弯曲,且于相对两侧缘设有倒勾。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构造,其特征是该剖线插脚为音叉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构造,包括具有相互组立为一体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其中该第一本体,包含第一绝缘体、第一遮蔽体,该第一绝缘体为扁长方形体,其长轴面上设有端子收容槽,而紧邻端子收容槽的长轴边设有第一卡槽,而短轴边的两侧则设有第二卡槽;该第二本体,包含第二绝缘体及第二遮蔽体,另外,相对于第二卡槽设有卡臂;以及多数导电端子,是分别组装于第一绝缘体的端子收容槽。从而,可确保电讯传输的稳定,并提高使用的寿命。
文档编号H01R12/00GK2718810SQ20042007781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2日
发明者关启德 申请人:鸿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