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线机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253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剥线机的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在单芯线、铜绞线、同轴线等电气线材的复皮剥除作业的自动剥线机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种可由单一马达驱动夹线机构、切刀机构的运作,而能够以一贯作业方式快速且精准的完成剥线动作的剥线机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种目前业界所普遍习用的剥线机外观立体图,其剥线机是在一机台10上的固定位置设有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夹线机构20以及切刀机构30,并且设有两个分别用以驱动夹线机构20运作的夹线马达41以及用以驱动切刀机构30运作的切刀马达42,以在夹线马达41以及切刀马达42的驱动下,令夹线机构20将线材夹制固定,再由切刀机构30切断线材的复皮,进而完成初步的剥线加工动作。
其中,切刀机构30是由切刀马达42驱动一螺杆以让两片相对应的刀具31呈如图2所示的平行位移方式相互动作,以在两个刀具31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得以深入线材的复皮,进而达到将复皮切断的目的,但由于两个刀具31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亦同时会形成沿着切线方向相互滑移的动作,亦即在两个刀具31越靠近时,其刀刃的重叠部位则相对的变小(切刀的准确度变差),而无法对线径较小的线材进行复皮切断的动作;再者,整体剥线机利用夹线马达以及切刀马达分别驱动夹线机构以及切刀机构的控制方式,无法连贯夹线、切线动作,将因此降低剥线加工的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剥线机的结构改良,除了在机台的固定位置设有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夹线机构以及切刀机构之外,另设有一堆引机构联结于夹线机构与切刀机构之间,此推引机构并与一马达相联结,可在推引机构的带动下,由此单一马达驱动夹线机构、切刀机构的运作,而能够以一贯作业方式快速且精准的完成线材的夹制以及复皮切断的动作。
又,其切刀装置是在推引机构的带动下,以摆转的方式让两个刀具相互靠近,而可以有效控制两个刀具切断复皮的准确度,对于线径较小的线材同样能够快速且精准的将其复皮切断,有效提升剥线机的实用性及适用性。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为该切刀机构是在轴管的尾端固设有一套筒,该套筒的端面固设有一盘座,该第一盘座的中心设有一可供线材通过的穿孔,该盘座端面的中心线上枢设有两个用以切断线材复皮的刀具,两个刀具的刀刃是相对应伸入穿孔的区域,该套筒在相对应于套环的一端是设套有一转座,该转座在相对应于盘座的一端设有两根拨杆,并与盘座的U型槽及两刀具相穿引。


图1为一种习用剥线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习用剥线机的刀具动作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线机构的外观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线机构的结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线机构的动作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切刀机构的外观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线机构的动作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引机构移动状态的结构俯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刀具的动作方式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 机台35 拨杆20 夹线机构40 马达21 第一盘座41 夹线马达211 穿孔42 切刀马达212 滑槽43 螺杆22 夹爪44 滑块23 盖板50 推引机构24 芯杆51 套环25 契块511螺栓26 弹簧52 导柱27 第一垫片53 推板28 第二垫片531穿杆30 切刀机构54 导引块31 刀具55 导引槽32 套筒551平直区段33 第二盘座552转向区段331 穿孔60 轴管332 U型槽 61 长槽孔34 转座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剥线机的结构改良,其剥线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3所示,同样是在一机台10的固定位置设有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夹线机构20以及切刀机构30,另设有一堆引机构50联结于夹线机构20与切刀机构30之间,此推引机构50并与一马达40相联结,在推引机构50的带动下,即可由此单一马达40驱动夹线机构20、切刀机构30的运作,而能够以一贯作业方式快速且精准的完成线材的夹制以及复皮切断的动作。
如图4及图5所示,夹线机构20与切刀机构30是透过一轴管60配设在机台10上,其夹线机构20是在轴管60的尾端固设有一第一盘座21,此第一盘座21的中心设有供线材通过的穿孔211并且在第一盘座21端面的中心线设有通过穿孔211的滑槽212,于滑槽212套设有用以夹制线材的夹爪22,并且由一锁固在第一盘座21端面的盖板23防止夹爪22掉落;又,此夹线机构20另外具有一芯杆24穿设于轴管60中,此芯杆24的尾端设有两根呈相对应斜向配置的契块25,两契块25是于盘座21的滑槽212处穿过盘座21并且分别与夹爪22相穿引,以在芯杆24沿着轴管60的轴向往复动作时即可由契块25推引夹爪22做相互靠近或分开的位移,借以达到将线材夹制或是放松线材的目的。
另外,其马达40主要是用以驱动一螺杆43转动,并且在此螺杆43上螺设有一滑块44,此滑块44并套设在轴管60上;至于,其推引机构50则是在轴管60套设有一套环51,此套环51是可经由滑块44的推顶而沿着轴管60移动,且其轴管60在套环51的套设处是轴设有一长槽孔61,此套环51即透过一穿过长槽孔61的螺栓511与夹线机构20的芯杆24相联结,并且借以达到如图6所示的方式带动夹线机构20运作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是在芯杆24与轴管60的穿套处设有一弹簧26,该弹簧26前后有第一垫片27及第二垫片28,其中第一垫片27与螺栓511接触,第二垫片28则与芯杆24接触,是用以对芯杆24形成一推顶作用,在滑块44前进时,螺栓511即推顶第一垫片27与弹簧26,并经由弹簧26推顶芯杆24及与芯杆24相连动的夹爪22,当夹爪22夹紧时,芯杆24即停止,滑块44仍会继续前进,其前进的距离即由弹簧26吸收。
再者,如图7及图8所示,其切刀机构30乃是在轴管60的尾端固设有一套筒32,此套筒32是相对应包复在夹线机构20的外部、并且在套筒32的端面固设有一第二盘座33,此第二盘座33的中心同样设有一可供线材通过的穿孔331,其用以切断线材复皮的两个刀具31即配设在第二盘座33端面的中心线上,并且令两个刀具31的刀刃相对应伸入穿孔331的区域,其套筒32在相对应于套环51的一端是套设有一转座34,此转座34在相对应于第二盘座33的一端设有两根拨杆35,并与第二盘座33的U型槽332及两刀具31相穿引,当推板53前进时,导引块54的导引槽55会因穿杆531的导引作用,而使与导引块54及其相连接的转座34转动,拨杆35即会触动两个刀具31相对应摆转,进而使两个刀具31的刀刃相靠近,以达到将线材复皮切断的目的。
至于,推引机构50则是在套筒32相对应于套环51的一端是延伸有一对导柱52,并于导柱52的尾端穿设有一可与套环51相联结的推板53,以及在其转座34相对应于推板53的一端固设一对导引块54,两个导引块54上设有导引槽55,其推板53上设有相对应伸入导引槽55的穿杆531;其中,导引槽55是具有一沿着轴管60的轴向延伸一既定长度的平直区段551以及一做既定长度偏转的转向区段552,如此当推板53顺着轴管60的轴向移动时,其转座34在穿杆531导引槽55的平直区段551移动的过程中,其转座34是不做任何的运动,而当穿杆531进入导引槽55的转向区段552时,如图9及图10,其转座34即在穿杆531的触动下始产生一旋转运动,并且由转座34的拨杆35进一步触动两个刀具31的刀刃相互靠近,以达到将线材复皮切断的目的;尤其,两个刀具31是以摆转的方式让两个刀具相互靠近,而可以有效控制两个刀具切断复皮的准确度,对于线径较小的线材同样能够快速且精准的将其复皮切断,有效提升剥线机的实用性及适用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较佳可行的剥线机结构改良,于是,依法提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因此,凡一切与本实用新型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剥线机的结构改良,其剥线机是在一机台的固定位置设有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夹线机构以及切刀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线机构与该切刀机构之间是联结有推引机构联结,该推引机构并与一马达相联结,在推引机构的带动下,即可由该单一马达驱动夹线机构、切刀机构的运作;其中该切刀机构是在轴管的尾端固设有一套筒,该套筒的端面固设有一盘座,该第一盘座的中心设有一可供线材通过的穿孔,该盘座端面的中心线上枢设有两个用以切断线材复皮的刀具,两个刀具的刀刃是相对应伸入穿孔的区域,该套筒在相对应于套环的一端是设套有一转座,该转座在相对应于盘座的一端设有两根拨杆,并与盘座的U型槽及两刀具相穿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线机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马达是驱动一螺杆转动,该螺杆上螺设有一滑块,该滑块并套设在该轴管上,该推引机构是在轴管套设有一套环,此套环是可经由滑块的推顶而沿着轴管移动,且该轴管在套环的套设处是轴设有一长槽孔,该套环即透过口穿过长槽孔的螺栓与夹线机构的芯杆相联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剥线机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芯杆与该轴管的穿套处设有一弹簧,该弹簧前后各有一垫片,其中第一垫片与螺栓接触,第二垫片则与芯杆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剥线机是由单一马达驱动夹线机构、切刀机构的运作,而能够以一贯作业方式快速且精准的完成线材的夹制以及复皮切断的动作,并且在进行复皮切断作业时,是以摆转的方式让切刀机构约两个刀具的刀刀相互靠近,以有效控制两个刀具切断复皮的准确度,对于线径较小的线材同样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将其复皮切断,有效提升剥线机的实用性及适用性。
文档编号H01R43/28GK2791982SQ20042011826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7日
发明者许哲维, 刘欣源 申请人:创群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