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885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以供一音频插头插接的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一般常用的供一音频插头5插接的插座电连接器通常包含一壳体单元9、一端子单元8、及一金属接头7。
壳体单元9包括一绝缘壳体91及一可脱离地盖设绝缘壳体91的盖板92。绝缘壳体91具有一形成于顶面的开口911;开口911朝底面延伸形成一插置容室912及多个与插置容室912相通且彼此相间隔的端子容置槽913;绝缘壳体91的后侧面则形成一与插置容室912相通的套接孔914。
端子单元8包括一接地端子81、一第一声音端子82、一第二声音端子83、及两个可互相配合形成一常闭开关的第一开关端子84与第二开关端子85。其中,接地端子81包括一第一段811及一与第一段811后端(即图的上方)近似垂直相交的第二段812;第二段812上设有一沿平行第一段811方向贯穿形成的插孔813;第一段811的前端(即图的下方)则朝前延伸形成一用以接地的接脚814。而第一声音端子82具有一位于后端的弯折段821;第二声音端子83也具有位于后端的推抵段831。
金属接头7是一中空管体,其外表面的中心位置处绕设一环状限位部71。
参阅图2,将金属接头7的前端穿设入接地端子81的插孔813中,并以铆接方式将接地端子81与金属接头7固定。
参阅图3及图4,然后依序将所述声音端子82、83及开关端子84、85插置入对应的端子容置槽913中,此时,弯折段821与推抵段831分别凸露于插置容室912中。然后,将金属接头7连同接地端子81安置于绝缘壳体91中,接地端子81位于配合的端子容置槽913中,金属接头7的前端穿过套接孔914进而容置于插置容室912中,其后端则受环状限位部71的限抵而位于套接孔914之外,最后,再使盖板92封闭开口911。
参阅图5,当将音频插头5经金属接头7插入插置容室912时,音频插头5前端与推抵段831电性接触并受推抵段831推抵而往靠近弯折段821的方向移动,于是,音频插头5将与弯折段821电性接触并抵压弯折段821,使弯折段821推开第一开关端子84。
然而,因为音频插头5直接地插入金属接头7,并通过推抵段831的推抵力量,所以,其被固定到与绝缘壳体91相对的位置,并使其与金属接头7确实地电性接触,以便让多余的静电导经金属接头7进而通过接地端子81的接脚814接地导出。但是,推抵力量将使音频插头5更贴近金属接头7靠近弯折段821一侧的内壁面,当音频插头5插拔次数繁多,或长时间地被使用时,与音频插头5接触的金属接头7内壁面将受到音频插头5的刮伤而造成金属接头7内壁面的磨损。
此外,在实际制作插座电连接器时,金属接头7的内径设计为略大于音频插头5前端的外径,所以音频插头5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时容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晃动,再加上长时间受到音频插头5的刮伤而使得磨损的金属接头7内壁面的内缘逐渐被扩大,因此,当音频插头5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时,如受到外力作用,音频插头5相对于插座电连接器的晃动情形会变得更加严重,而此晃动情形将导致音频插头5与金属接头7之间的电性接触不稳定。不稳定的电性接触将无法使多余的静电完全通过金属接头7经接地端子81导出接地,致使应用上会产生许多噪声而影响音质,更甚者,当外力过猛时,极易发生音频插头5松脱的现象,而使其中断与插座电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公知技术中插座电连接器电连接不稳定的缺陷。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稳定的插座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接地良好且应用性能佳的插座电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电连接器,包含一壳体单元、一端子单元、及一金属接头。该壳体单元包括一绝缘壳体,其中,该绝缘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形成于该顶面的开口、及一由该开口朝该绝缘壳体的一底面延伸形成的插置容室。该金属接头装设于该绝缘壳体的一侧,并包括一限定一与该插置容室相通的穿孔的管状本体。该端子单元容纳于该绝缘壳体内,并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及一接地端子,且该接地端子具有一定位段、一抵靠段、一插口部、及两个弹臂部,其中,该抵靠段与该定位段近似垂直相交,且靠近该管状本体,该插口部形成于该抵靠段上,并与该金属接头的穿孔相通,所述弹臂部分别间隔地自该插口部朝该金属接头的穿孔凸伸形成并位于该穿孔内。
基于上述构思,该接地端子还具有一由该定位段的另一端朝远离该定位段方向延伸且用以接地的接脚。
基于上述构思,该抵靠段具有一与该插口部相通的穿槽。
基于上述构思,每一弹臂部都设有一夹持凸端,且所述夹持凸端近似相对设立。
基于上述构思,该绝缘壳体还包括分别与该顶面后侧连接的一第一侧面、及一设于该第一侧面且与该开口及该插置容室相通、用以供该金属接头设置固定的套接部。
基于上述构思,该金属接头还包括一环绕该管状本体的限位凸环,而该套接部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侧面的套接口、及一由该套接口朝内延伸形成用以干涉配合容置该限位凸环的限位槽。
基于上述构思,该套接部还具有一自该限位槽朝内延伸形成且与该插置容室相通的、供部分的抵靠段插设固定的连接槽。
基于上述构思,该金属接头的管状本体具有一外径较小的抵接段、及一与该抵接段连接且外径比该抵接段大的套接段,而该穿孔也具有一对应该抵接段而直径较小的小孔径部、及一与该小孔径部连接并对应该套接段且直径比该小孔径部大的大孔径部。
基于上述构思,该插口部与该金属接头的大孔径部相通。
基于上述构思,该弹臂部位于大孔径部中,并且与该套接段的内壁面相间隔。
基于上述构思,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与该顶面前侧连接的一第二侧面、多个由该顶面朝下延伸形成以容纳该端子单元的端子容置槽、及多个分别凹设于该第二侧面上并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相通以供该端子单元的一部分穿出进而外露的细长槽。
基于上述构思,该壳体单元还包括一可脱离地盖设于该绝缘壳体的盖板。
基于上述构思,该绝缘壳体还具有至少一个设立于该绝缘壳体顶面上的导柱,而该盖板具有一用以封闭该开口的盖板本体、及至少一个自该盖板本体的顶面贯穿至其底面用以穿设固定所述导柱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插座电连接器可避免因音频插头与金属接头的接触不良而导致接触不稳定的问题,并能达到接地良好的功效,由此更能有效地杜绝静电产生的噪声以及破坏。


图1是一正视分解图,说明公知的插座电连接器;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公知插座电连接器的一金属接头与一接地端子铆接在一起的情形;图3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公知插座电连接器的一盖板盖设于一绝缘壳体上的情形;图4是一正视图,说明公知插座电连接器的组配关系;图5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一音频插头插入公知插座电连接器的情形;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一优选实施例;图7是一正视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绝缘壳体;图8是一正视组合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音频插头;图9是一后视图,其示出了该较佳实施例的X-X剖面线;图10是一沿图9的X-X剖面线进行切割的剖视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接地端子与一金属接头的相对位置;图11是一后视图,其示出了该优选实施例的XII-XII剖面线;图12是一沿图11的XII-XII剖面线进行切割的剖视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两个弹臂部;图13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一盖板盖设于一绝缘壳体上;图14是一正视图,说明一音频插头插设入该优选实施例的情形;及图15是一剖视图,说明该优选实施例的两个夹持凸端夹置固定该音频插头的情形。
其中,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壳体单元100绝缘壳体11顶面12第一侧面 13第二侧面 14开口15插置容室 16端子容置槽 17套接部171套接口172限位槽 173连接槽18导柱 19细长槽 110盖板111盖板本体 112通孔2端子单元21接地端子 211定位段 212抵靠段213插口部214弹臂部 215接脚216穿槽 217夹持凸端22第一声音信号端子221弯折段222弹抵段 223第一接脚23第二声音信号端子 231平直段 232倒钩段233限位段234第二接脚24第一开关信号端子241第一片状本体 242第三接脚25第二开关信号端子251第二片状本体 252接触凸部253第四接脚3金属接头31穿孔 311小孔径部312大孔径部 32管状本体 321抵接段322套接段33限位凸环 4音频插头41插头本体 42接地部 43第一接触部44第二接触部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下面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参阅图6与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用以供一音频插头4插设以形成电连接,且音频插头4具有一插头本体41、一设于插头本体41前端的接地部42、一形成于接地部42前端的第一接触部43、及一由第一接触部43朝远离插头本体4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44。
插座电连接器包含一壳体单元1、一容置于壳体单元1内的端子单元2、及一装设于壳体单元1一侧的金属接头3。
配合参考图7,壳体单元1包括一绝缘壳体100及一可脱离地盖设于绝缘壳体100上的盖板110。绝缘壳体100近似呈长方体状,并包括一顶面11、分别与顶面11前后两侧连接的一位于后方(即图的上方)的第一侧面12与一位于前方(即图的下方)的第二侧面13、一形成于顶面11的开口14、一由开口14朝内延伸用以容纳部分的音频插头4的插置容室15、五个分别自顶面11间隔地朝下垂直延伸且与插置容室15相通以供端子单元2插设的端子容置槽16、一设于第一侧面12与开口14相通的套接部17、三个分别间隔地设于顶面11上的导柱18、及五个分别凹设于第二侧面13并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6相通的细长槽19。其中,套接部17具有一形成于第一侧面12的套接口171、一由套接口171朝内延伸形成的限位槽172、及一由限位槽172朝内延伸形成并与插置容室15相通的连接槽173,其中限位槽172的宽度大于连接槽173的宽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柱18的数目是为三,然而也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而改变,使所述导柱18的数目为一、二或者三以上。
盖板110包括一用以封闭绝缘壳体100的开口14的盖板本体111,及三个分别自盖板本体111的顶面贯穿至其底面形成且对应导柱18的通孔112。
配合参考图6,所述端子都由一片式金属经冲压弯折而制成,并包括一接地端子21、一第一声音信号端子22、一第二声音信号端子23、一第一开关信号端子24、及一第二开关信号端子25。
该接地端子21近似呈L字形状,并包括一定位段211、一与定位段211近似垂直相交的抵靠段212、一沿平行定位段211方向贯穿抵靠段212而形成的插口部213、两个分别自插口部213的相对两侧同体朝外延伸的弹臂部214、及一由定位段211的另一端朝远离定位段211方向延伸形成用以接地的接脚215。其中,抵靠段212具有一与插口部213相通的穿槽216,各弹臂部214都具有一凸出的夹持凸端217,且夹持凸端217相对设立,另外,两个弹臂部214之间的直线距离略小于音频插头4的接地部42的外径。
该第一声音信号端子22具有一近似呈U字形状的弯折段221、一由弯折段221的一端朝外V字形状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抵段222、及一由弯折段221的另一端朝外纵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脚223。
第二声音信号端子23具有一平直段231、一由平直段231的一端朝外弧状弯折延伸形成的倒钩段232、一由平直段231的另一端朝外连续弯折形成的限位段233、及一由限位段233朝远离平直段231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脚234。
第一开关信号端子24具有一近似呈L字形状的第一片状本体241、及一与第一片状本体241的底面连接的第三接脚242。
第二开关信号端子25具有一近似呈S字形状的第二片状本体251、一由第二片状本体251的一侧朝外突伸且对应第一片状本体241的接触凸部252、及一由第二片状本体251的一侧朝外纵向延伸形成的第四接脚253。
配合参考图14,金属接头3包括一限定一穿孔31的管状本体32、及一环绕管状本体32且对应限位槽172的限位凸环33。其中,管状本体32具有一外径较小的抵接段321、及一与抵接段321连接且外径比抵接段321大的套接段322;而穿孔31也具有一对应抵接段321而直径较小的小孔径部311、及一与小孔径部311连接且对应套接段322而直径比小孔径部311大的大孔径部312。
配合参阅图8,依序将各端子21、22、23、24、25插置入绝缘壳体100的端子容置槽16中,各端子21、22、23、24、25的接脚215、223、234、242、253将穿过细长槽19进而外露于绝缘壳体100外,第一声音信号端子22的弹抵段222及第二声音信号端子23的平直段231与倒钩段232都位于插置容室15中,而第二开关信号端子25的接触凸部252与第一开关信号端子24的第一片状本体241远离第三接脚242的一端电性接触,进而形成一常闭开关。
配合参阅图9、图10、图11、图12,之后,将金属接头3装设于绝缘壳体100的套接部17上,并使接地端子21的弹臂部214凸伸入金属接头3的穿孔31的大孔径部312中。此时,部分的管状本体32裸露于套接部17的套接口171外,金属接头3的限位凸环33位于套接部17的限位槽172内,并由此将金属接头3固定于绝缘壳体100的前侧,而金属接头3的穿孔31与插置容室15相通;接地端子21的定位段211则干涉配合地定位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6;接地端子21的抵靠段212位于套接部17的连接槽173中;接地端子21的插口部213与穿孔31的大孔径部312相通;而接地端子21的弹臂部214位于大孔径部312中,并且与套接段322的内壁面相间隔。
配合参阅图13,然后,再将盖板110盖设于绝缘壳体100,绝缘壳体100的导柱18将分别穿伸入对应的盖板110的通孔112中,使盖板110固定于绝缘壳体100上,此时,盖板本体111位于绝缘壳体100的开口14中并且封闭开口14。
配合参阅图14及图15,当将音频插头4插入金属接头3进而插入绝缘壳体100时,音频插头4的插头本体41抵靠于金属接头3的抵接段321的后方(即图14的上方);音频插头4的接地部42穿设于金属接头3的穿孔31中,并且将突伸于大孔径部中312的接地端子21的弹臂部214往靠近套接段322内壁面的方向推抵;音频插头4的第一接触部43与第二接触部44将穿过金属接头3穿孔31的小孔径部311、大孔径部312、及接地端子21的插口部213,进而容置于插置容室15中;此时,凸露于插置容室15中的倒钩段232将推抵第一接触部43,使音频插头4往靠近第一声音信号端子22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部将抵压弹抵段222,使弹抵段222推动第一开关信号端子24的第一片状本体241朝远离第二开关信号端子25的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一片状本体241与第二片状本体251的接触凸部252断开电性接触。
在此情形下,接地端子21的两个弹臂部214会因之前插接时位移的回复作用而会产生一将音频插头4的接地部42固持在插座电连接器中的夹持力,使夹持凸端217夹置定位音频插头4的接地部42并导接音频插头4以提供接地效果;另外,借助与插口部213相通的穿槽216提供两个弹臂部214受音频插头4的接地部42推抵时的弹性位移空间,避免接地端子21因长时间的应力作用导致其受到应力变形的破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利用接地端子21的两弹臂部214直接电性接触音频插头4,可避免因音频插头4与金属接头3的接触不良而导致接触不稳定的问题,达到接地良好的功效。同时,接地端子21的两个弹臂部214连同夹持凸端217可将音频插头4夹持并固定于插座电连接器中,确实地加强对音频插头4的固持力,进而降低音频插头4松脱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插座电连接器还利用抵靠段212的穿槽216形成一可弹性位移的空间,由此避免接地端子21受到应力变形的破坏,且多余的静电可直接流经接地端子21进而导出接地,不必再由金属接头3经接地端子21方才接地,由此还能有效地杜绝静电产生的噪声以及破坏,而确实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单元,包括一绝缘壳体,而该绝缘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形成于该顶面的开口、及一由该开口朝该绝缘壳体的一底面延伸形成的插置容室;一金属接头,装设于该绝缘壳体的一侧,并包括一限定与该插置容室相通的穿孔的管状本体;以及一端子单元,容置于该绝缘壳体内,并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及一接地端子,其中,该接地端子具有一定位段,一抵靠段,与该定位段近似垂直相交且靠近该管状本体,一插口部,形成于该抵靠段上并与该金属接头的穿孔相通,及两个弹臂部,分别间隔地自该插口部朝该穿孔凸伸形成,并位于该穿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端子还具有一由该定位段的另一端朝远离该定位段方向延伸且用以接地的接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抵靠段具有一与该插口部相通的穿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弹臂部都设有一夹持凸端,且所述夹持凸端近似相对设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还包括分别与该顶面后侧连接的一第一侧面、及一设于该第一侧面且与该开口及该插置容室相通、用以供该金属接头设置固定的套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接头还包括一环绕该管状本体的限位凸环,而该套接部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侧面的套接口、及一由该套接口朝内延伸形成用以干涉配合容置该限位凸环的限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套接部还具有一自该限位槽朝内延伸形成且与该插置容室相通的、供部分的抵靠段插设固定的连接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接头的管状本体具有一外径较小的抵接段、及一与该抵接段连接且外径比该抵接段大的套接段,而该穿孔也具有一对应该抵接段而直径较小的小孔径部、及一与该小孔径部连接并对应该套接段且直径比该小孔径部大的大孔径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口部与该金属接头的大孔径部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臂部位于大孔径部中,并且与该套接段的内壁面相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还包括一与该顶面前侧连接的一第二侧面、多个由该顶面朝下延伸形成以容纳该端子单元的端子容置槽、及多个分别凹设于该第二侧面上并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相通以供该端子单元的一部分穿出进而外露的细长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还包括一可脱离地盖设于该绝缘壳体的盖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还具有至少一个设立于该绝缘壳体顶面上的导柱,而该盖板具有一用以封闭该开口的盖板本体、及至少一个自该盖板本体的顶面贯穿至其底面用以穿设固定所述导柱的通孔。
专利摘要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含一包括绝缘壳体的壳体单元、一装设于该绝缘壳体一侧的金属接头、以及一收容于该绝缘壳体的端子单元。其中,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形成于其顶面的开口,及一由该开口朝其底面延伸形成的插置容室;该金属接头包括一限定一与该插置容室相通的穿孔的管状本体;该端子单元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具有一定位段、一与该定位段近似垂直相交且靠近该管状本体的抵靠段、一形成于该抵靠段上并与该穿孔相通的插口部,及两个分别间隔地自该插口部朝该穿孔凸伸形成并位于该穿孔内的弹臂部。该插座电连接器可避免因音频插头与金属接头的接触不良而导致接触不稳定的问题,并有效杜绝静电产生的噪声以及破坏。
文档编号H01R24/02GK2807548SQ20052001772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8日
发明者林东昌, 张志仁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育鼎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