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5843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见到消除雷击隐患的装置全为避雷装置,其原理和结构已为公众所熟知。申请人钱若泉于1995年11月5日申请了一种排雷装置,专利号95118109.2;于1992年6月19日申请了一种高效全功能消雷装置,专利号9224496.0;于1993年7月19日申请了一种电力系统有源消雷保护装置,专利号93218860.5。对于消雷原理、消雷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公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消雷效果还不十分理想,电位针、电晕针的排列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消雷效果理想、电位针、电晕针排列方式更加合理的新型消雷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由导体支架、导体球壳、电位针、电晕针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位针安装于导体支架顶部,其数目为17-25根,所述的电晕针由安装于电位针端头的一级电晕针和安装于一级电晕针端头的二级电晕针组成,所述的一级电晕针的顶部端头位于一个与其连接的电位针基本垂直的平面上,每根电位针的端头由七根一级电晕针组成一个单元,七根一级电晕针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所述的每根一级电晕针顶部安装的二级电晕针亦由七根组成,且二级电晕针的端头处在与所属的一级电晕针基本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的七根二级电晕针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位针、一级电晕针、二级电晕针的排列方式,使每级各单元电晕针的顶点间形成了等径、等弦、等距离的特殊结构,这样,电晕针在冲击雷云电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大面积的膜状电晕放电形态,大大提高了消雷效果。


图1为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新型消雷装置一、二电晕针透视示意图。
图1、图2中,1-导体支架,2-异体球壳,3-电位针,4-一级电晕针,5-二级电晕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由导体支架(1)、导体球壳(2)、电位针(3)、电晕针(4、5)组成,导体支架(1)与地面短接,所述的电位针(3)安装于导体支架(1)顶部,其数目为17-25根,所述的电晕针由安装于电位针(3)端头的一级电晕针(4)和安装于一级电晕针(4)端头的二级电晕针(5)组成,所述的一级电晕针(4)的顶部端头位于一个与其连接的电位针(3)基本垂直的平面上,每根电位针的端头由七根一级电晕针(4)组成一个单元,七根一级电晕针(4)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所述的每根一级电晕针(4)顶部安装的二级电晕针(5)亦由七根组成,且二级电晕针(5)的端头处在与所属的一级电晕针(4)基本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的七根二级电晕针(5)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由导体支架、导体球壳、电位针、电晕针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位针安装于导体支架顶部,其数目为17-25根,所述的电晕针由安装于电位针端头的一级电晕针和安装于一级电晕针端头的二级电晕针组成,所述的一级电晕针的顶部端头位于一个与其连接的电位针基本垂直的平面上,每根电位针的端头由七根一级电晕针组成一个单元,七根一级电晕针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所述的每根一级电晕针顶部安装的二级电晕针亦由七根组成,且二级电晕针的端头处在与所属的一级电晕针基本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的七根二级电晕针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消雷装置,由导体支架、导体球壳、电位针、电晕针组成,所述的电位针安装于导体支架顶部,其数目为17-25根,所述的电晕针由安装于电位针端头的一级电晕针和安装于一级电晕针端头的二级电晕针组成,每根电位针的端头由七根一级电晕针组成一个单元,每根一级电晕针顶部安装的二级电晕针亦由七根组成,且二级电晕针的端头处在与所属的一级电晕针基本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的七根二级电晕针的顶点位于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和圆心上。每级各单元电晕针的顶点间形成了等径、等弦、等距离的特殊结构,这样,电晕针在冲击雷云电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大面积的膜状电晕放电形态,大大提高了消雷效果。
文档编号H01T19/04GK2882043SQ20062000560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6日
发明者钱若泉 申请人:邱东光, 钱若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