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89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尤其是指一种通过在导电 端子固持部的顶端延伸一凸出的弧形部,以增加导电端子固持部力臂宽度的端 子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池连接器是使用在笔记本计算机及其它电器设备上,目的在利用 该连接器以提供电源传输,使笔记本计算机或电器设备可以顺利运作。 一种习
知的电池连接器如图l、 2所示,其包含有绝缘本体10及导电端子20,其中导 电端子20设有固持部201、尾部202、弹性部203及接触部204,其中固持部 201两端设有凸刺202,绝缘本体10设有平行间隔的隔片102,该等隔片102之 间形成可收容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插接槽101,而在每一插接槽101靠近隔片 102的一侧开设向下贯穿的槽孔103,该等槽孔103与插接槽101共同形成收容 电池连接器导电端子20,且使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04凸露于插接槽101内。
如图2、 3所示,上述电池连接器于组装时,导电端子20由绝缘本体10底 壁插入时,导电端子20的固持部201两端上凸刺202会与槽孔101内壁干涉, 固持部201两端受力,由于导电端子20的力臂宽度不够,会使固持部201有可 能向中间弯折,将导致固持部201于绝缘本体槽孔103内的挟持力不够,以致 导电端子20脱离绝缘本体IO。
所以实有必要对现有产品的缺失做进一步的改良,以使端子在受力时不易 因变形而松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通过在导电端子固持部顶部延伸一凸出的弧形 部,增大导电端子的力臂宽度,可有效避免导电端子于受力时,发生变形松脱 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藉由导电端子 固持部结构的改善,使导电端子在使用时,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可以提供更稳 定的接触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该电池连接器, 其包含有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绝缘本体上平行间隔设置有若干隔片, 隔片之间形成对接区,以便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插设,对接区为一插接槽,用以 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且在插接槽靠近隔片的侧边开设有向下贯穿的槽 孔,以收容导电端子;该等导电端子的结构包括上端的接触部、支撑的弹性部 与固定于槽孔的固持部,其中该接触部是设于与弹性部相连的舌片上,该接触 部具有一凸出部外露于插接槽内以便与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接触;从舌片的 两侧向下延伸的支撑弹性部,该等弹性部是与下方的固持部间形成有略微弯折 的角度,也就是说端子从弹性部起向上的部份是与固持部在不同的平面上;下 方的固持部系用以固定于槽孔内,在该固持部的底端一侧延伸出一尾部,该尾 部作为端子的焊接部,在固持部的顶端一侧延伸出一凸出的弧形部,藉由该弧 形部增加了力臂宽度,可有效防止由于绝缘本体槽孔挟持力不够,使导电端子 于受力时固持部产生变形,导致导电端子脱离绝缘本体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之设计弥补了习知技术的缺陷,当导电端子于组装时,藉由固 持部顶端一侧的凸出的弧形部增加力臂宽度,使端子不易变形。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习知电池连接器端子立体l
图2为习知电池连接器剖面图3为习知电池连接器的局部上视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导电端子立体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局部上视图;及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中
1— 绝缘本体 12—隔片 14~底壁 16~左右两侧壁 18—第二侧面
2— 导电端子 22—尾部
24—:§*>^ir 211—凸刺
ll一插接槽
13—定位柱
15—后侧壁
17—第一侧西
121—槽孔
21—固持部
23—弹性部
240—接触部
212—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 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的一具体实施例,在此 实施例中,电池连接器包含有绝缘本体1及导电端子2;其中绝缘本体l包括一 底壁14、后侧壁15、垂直于底壁14的左右两侧壁16及若干垂直于底壁14和后侧壁15且平行间隔设置的隔片12,左右侧壁16的顶面和前侧面分别形成绝 缘本体1上的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该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为两相 交侧面;在隔片12之间形成可收容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插接槽11,该等插接 槽11沿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开放;在插接槽11中每一隔片12 —侧开设 有向下贯穿的槽孔121,该等槽孔121—侧与插接槽11连通,以便共同收容电 池连接器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40;绝缘本体1的底壁14向下延伸有一对非对 称设置的定位柱13 ,该定位柱13可在电池连接器与电路板连接时实现导引定位, 防止错误插接的作用;插接槽11与槽孔121贯通绝缘座体底壁14以允许导电 端子2从底壁14插入并收容于该槽孔121及插接槽11内。
如图6、 7、 8所示,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部21、尾部22、弹性部23、舌片 24及接触部240。其中固持部21为一长条形状结构,其两端设有凸刺211做为 与绝缘本体1的槽孔121干涉,使导电端子2得以固定于槽孔121内,且固持 部21的顶端一侧延伸出一凸出的弧形部212,以增加力臂宽度,使导电端子2 组装时由于凸刺211与绝缘本体1槽孔121的内壁干涉,固持部21两端受力, 弧形部212的作用,使固持部21的中间部位形成最厚部位,这样可以抵挡固持 部21插入槽孔121时的反弹应力,以有效避免了其向中间弯折变形的现象,可 防止了由于端子2变形后,绝缘本体槽孔121的挟持力不够,导致导电端子2 与绝缘本体1松动脱离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该凸出部为一弧形部212,但这 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该凸出部的形状可视本实用新型实施之必要
而加以改变。例如,为凸台的形状。
在固持部21的下端设有一尾部22作为将电池连接器连结至电路板(未标 示),在本实施例中,尾部22的设置位置在固持部21的一侧边下方,但这并不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尾部22的位置与数量皆可视本实用新型实施之必
要而加以改变。
为了使端子2上方的接触部240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达到更好的接 触效果,在固持部21上向上延伸出弹性部23,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23分别 是从固持部21的两侧延伸而出,但这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任何限制,弹性部 23的位置与数量皆可视本实用新型实施之必要而加以改变,例如从固持部21的 中间延伸而出。两窄条形的弹性部23从固持部21的上端弯折一角度延伸而出, 使弹性部23能凸出于插接槽11,弹性部23末端连结至舌片24,该舌片24为 一平板结构,与弹性部23共平面,中间部位设有一凸包形状接触部240,作为 与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对接时的接触。
如图5、 6、 8所示,将导电端子2组装至电池连接器绝缘本体1上时,导 电端子2从绝缘本体1的底壁插入插接槽11和槽孔121,当导电端子2完全插 入时,其中固持部21收容于槽孔121内,固持部21之凸刺211与槽孔121内 壁干涉,并藉此将导电端子2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凸包形状的接触部240暴 露于插接槽ll内;导电端子2的尾部22延伸出绝缘本体1底壁14外,以便于 将电池连接器连结至电路板上。
是以,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本实用新型 可改善习用的技术关键在于
当导电端子2词持部211的顶端一侧延伸出一凸出的弧形部212,起到增加 力臂宽度的作用时,能以力臂的强度抵挡固持部21插入槽孔121时所产生的反 弹应力,使导电端子2不易变形,可有效的防止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脱离 的现象,并使导电端子2在使用时,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接 触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及附图,仅供做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在于使 熟悉该项技术者能如实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与功效,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有 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尚有其它的变化实施方式,所以凡熟悉此项技术者 在不脱离本案实用新型精神下进行其它样式实施,均应视为本案权利要求的等 效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尾部、弹性部、舌片及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在该固持部的一侧面延伸有一凸出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持部的一侧面系 为顶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为一弧形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可为一凸台 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包括一底 壁、后侧壁、垂直于底壁的左右两侧壁及若干垂直于底壁和后侧壁且平行间隔 设置的隔片,在隔片之间形成可收容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插接槽,在插接槽 中每一隔片一侧开设有向下贯穿的槽孔,该等槽孔一侧与插接槽连通。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底壁向下 延伸有一对非对称设置的定位柱,作为防误插机构。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的弹性部分 别是从固持部的两侧的上端弯折一角度延伸而出。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导电端子的弹性部从 固持部的中间的上端弯折一角度延伸而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包含有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槽孔的固持部,自固持部一侧延伸的尾部,自固持部另一侧延伸的弹性部及与弹性部相连的舌片,舌片上设有一凸包形状接触部,且接触部暴露于插接槽内,其中在固持部的顶端延伸有一凸出的弧形部,如此可增加力臂宽度,有效的避免由于绝缘本体槽孔挟持力不够,使导电端子于接触受力时,其固持部向中间弯折变形,造成导电端子脱离绝缘本体的现象。
文档编号H01M2/20GK201057606SQ20062014240
公开日2008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杨国辉, 许俊贤 申请人: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