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259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片粘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粘贴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在把薄片粘贴到半 导体晶片等板状部件上的时候,可以防止薄片的浪费来进行薄片粘贴的薄片粘 贴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在半导体晶片(以下简称为"晶片")上, 一般都要粘贴用于保护 其电路表面的保护薄片,或者在其背面粘贴用于芯薄片焊接的粘接片。已经知道有这样一种薄片粘贴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使用一种 在带状剥离片上临时粘有带状粘接片的巻筒纸(原料片),在从上述剥离片将 粘接片剥离并将其粘贴到晶片之后,再沿晶片外周对其进行切除。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 — 47976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l所揭示的薄片粘贴装置中,由于用于在晶片的上面导 引薄片的导辊28群在停止导引动作期间,也就是,从粘贴动作到切断动作、 剥离动作期间,总是将薄片的粘接剂层夹在其间,所以在薄片的宽度方向形成 呈筋状的凹部。因此,在被研磨成像晶片那样仅数十微米的极薄的板状部件中, 如果使用留下凹部痕迹的薄片的话,则厚度既不均匀,研磨时晶片又易破碎, 所以凹部区域不能用作粘贴晶片。于是,虽然只要以不包含上述凹部区域的方 式来输送薄片就可以,但是那样一来,薄片就会无端地被消费掉,所以不太合 适。像这样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将导辊28群设定在与晶片的外缘非常接近的 位置上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不能对应于根据晶片的大小而要变更工作台大小 的场合,因而薄片的浪费就无法避免。此外,上述筋状凹部痕迹所引起的不合适现象,在使用剥离板的情况下也 会产生。目卩,在剥离板的前端位置从剥离片被剥离的薄片,在导引动作停止期 间,与剥离板的前端边缘接触的薄片的部分,由于在宽度方向将形成筋状的凹 部痕迹,所以除了形成该凹部痕迹以外的部分也有必要粘贴到晶片上。发明内容本发明正是着眼于上述不合理现象而想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 的薄片粘贴装置,通过间歇性地导引动作,即使所形成的薄片的凹部痕迹不包 含在粘贴区域内,也能够尽可能地消除薄片的浪费而粘贴到板状部件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薄片粘贴装置中,采用了以下结构,它包括: 含有从剥离片将薄片剥离的剥离板的薄片导引单元;和将上述薄片按压粘贴到 被支承在工作台上的板状部件上的压辊;其中,上述剥离板采用可以进退的支 承构造。在本发明中,采用的是当上述压辊从板状部件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 上述剥离板向上述工作台的一侧移动之构造。另外,还可以采用上述剥离板在保持恒定的薄片粘贴角度的状态下进行 移动之构造。按照本发明,因为剥离板被可以进退地支撑着,所以根据板状部件的大小 或者工作台的大小,通过让剥离板的前端位置前进或后退,可以进行凹部痕迹 剩余部分的位置调整。因此,对各板状部件设定短的应该粘贴薄片的区域之间 的空白边缘的同时,使凹部痕迹位于该空白边缘内,实现薄片的导引动作,从 而能够避免薄片的浪费。另外,由于是随着薄片被粘贴,剥离板会移动到工作台的一侧的构造,在 薄片粘贴完了的状态下,剥离板的前端预先设定在与工作台的外缘大约一致程 度的位置,则薄片导引的浪费将会最少。而且,因为剥离板的移动是在将薄片的粘贴角度保持在恒定的状态下进行 的,所以薄片的张力能够保持恒定,能够精确地进行薄片的粘贴。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粘贴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薄片粘贴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表示工作台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表示粘接片的粘贴动作说明图。图5是表示用剥离装置剥离不要的粘接片的剥离动作说明图。图6的(A)和(B)是表示工作台变更了的情况下的压辊及剥离板的初始 位置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薄片粘贴装置12薄片导引单元14 压辊22 剥离板50 气缸PS 剥离片S 粘接片
W晶片(板状部件) e 粘贴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粘贴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在图2中, 示出其概略立体图。在这些图中,薄片粘贴装置IO,包括以下部件构成配置 在基座ll上部的薄片导引单元12;和支承作为板状部件的晶片W的工作台13; 和给导引到晶片W的上面侧的粘接片S施加按压力而粘贴在晶片W的压辊14; 和在晶片W粘贴粘接片S之后,沿该晶片W的外缘,切断粘接片S的切割器15;
和把晶片W的外侧的不要的粘接片Sl从工作台13的上面剥离的剥离装置16; 和巻取不要的粘接片Sl的巻取装置17。
上述薄片导引单元12,包括以下部件构成支承带状剥离片PS的一面临
时粘有带状粘接片S的辊筒状巻筒纸L的支承辊20;迅速翻转从该支承辊20 导引出的巻筒纸L,并从剥离片PS剥离粘接片S的剥离板22;和巻取回收剥 离片PS的回收辊23;和配置在支承辊20和回收辊23之间的多根导辊25 31; 和配置在导辊25、 26之间的缓冲辊(buffer roller) 33;和配置在导辊27、 28之间的张力测定机构35;和一体地支承剥离板22、导辊27、 28、 29和张力 测定机构35的粘贴角度维持机构37。另外,在上述导辊27、 29上,还设有制 动片(brake shoe) 32、 42,上述制动片32、 42在把粘接片S粘贴到晶片W 上的时候,通过依靠气缸38、 48相对于对应的导辊27、 29进退,来夹入粘接 片S,以控制其导引。
上述张力测定机构35,由测力传感器39和支承在该测力传感器上、位于 上述剥离板22的基部一侧的张力测定辊40所构成。张力测定辊40被导辊27 和制动片32夹入,受到在与上述压辊14之间被导引出的粘接片S的张力的牵 拉,从而使该张力传递到测力传感器39上。于是,上述测力传感器39—面测 定上述被导引出的粘接片S的张力, 一面借助粘贴角度维持机构37,通过后述 导引头49朝图1中的斜下方变位,使粘接片S的张力保持恒定。
上述粘贴角度维持机构37的构成是,与上述压辊14相互作用,使粘接片 S相对于晶片W的粘贴角度e保持恒定。该粘贴角度维持机构37包括由导辊 27、 28、 29,测力传感器39,张力测定机构40,制动片32、 42,气缸38、 48, 剥离板22以及支承这些的一对滑板43、 43所构成的导引头49;和上下引导该 导引头49的一对导轨45、 45;和给导引头49施加升降力的一对单轴机器人 46、 46。导轨45和单轴机器人46配置成倾斜姿势,导引头49可沿着该倾斜 角度升降。另外,剥离板22被支承在配置于滑板43内侧的气缸50上,设置 成在图1中的X方向上可以进退,籍此,可根据晶片W的直径进行剥离板22
上述工作台13,如图3所示,由俯视呈大致方形的外侧工作台51和俯视大致呈圆形的内侧工作台52所构成。外侧工作台51设置成可容纳内侧工作台 52的凹状,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单轴机器人54,相对于基座ll升降。另一方 面,内侧工作台52设置成可通过单轴机器人56,相对于外侧工作台51升降。 因此,外侧工作台51和内侧工作台52是可以一体升降的,同时,还可以相互 独立地升降,籍此,外侧工作台51和内侧工作台52可以根据粘接片S的厚度、 晶片W的厚度,调整在指定的高度位置上。上述压辊14,通过门型框57来支撑着。在门型框57的上面侧,设置有气 缸59、 59和通过这些气缸59的动作可上下升降的压辊14。另外,如图2所示, 门型框57,通过单轴机器人60和导轨61,设置成可沿图1中的X方向移动。上述切割器15,设置成可通过未予图示的升降装置在工作台13的上方位 置升降。该切割器15,由固定在旋转中心轴65的旋转臂66和支承在该旋转臂 66的切割器刀刃67所构成,通过使该切割器刀刃67,在旋转中心轴65的周 围旋转,便可沿着晶片W的外缘切断粘接片S。上述剥离装置16,如图1及图4、图5所示,由小径辊70和大径辊71所 构成。这些小径辊70和大径辊71,被支承在移动框F上。该移动框F,由沿 着图2中的Y方向相对配置的前部框Fl和通过连接部件73与该前部框Fl相 连接的后部框F2所构成,后部框F2被支承在单轴机器人75上,而前部框F1 被支承在上述导轨61上,籍此,移动框F可沿着图2中的X方向移动。如图l 所示,大径辊71支承在悬臂部件74上,同时,该悬臂部件74,通过气缸78, 使得大径辊71可相对于小径辊70在离开或接近的方向上改变位置。上述巻取装置17,由支承在移动框F的驱动辊80和支承在旋转臂84自由 端侧的巻取辊81所构成。该巻取辊81通过弹簧85接触于驱动辊80的外周面, 捏住不要的粘接片Sl。在驱动辊80的轴端,配置有驱动马达M,借助于该马 达M的驱动,驱动辊80旋转,巻取辊81跟随其旋转,籍此,不要的粘接片S1 被巻取。另外,巻取辊81,随着巻取量的增大,抵抗弹簧85的力,朝图1中 右方向旋转。其次,参照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粘接片S的粘贴方法。 在初期设定中,从支承辊20导引出的巻筒纸L,在剥离板22的前端位置 上,粘接片S从剥离片PS剥离,剥离片PS的引导端,经由导辊28、 29固定 在回收辊23上。另一方面,粘接片S的引导端,经由压辊14、剥离装置16, 固定在巻取装置17的巻取辊81上。此时,构成导引头49前端的剥离板22, 位于最上升位置(参照图l、图4 (A)),在该剥离板22和压辊14之间的粘 接片S,如图1所示,相对于配置在工作台13上的晶片W的面,设定在呈指定 的粘贴角度e。另外,剥离板22通过气缸50,进行前端位置的调整,以使该剥 离板22和压辊14之间粘接片S的长度,比晶片W的一端到另一端,即比图4 中右端到左端的长度稍微长一点。晶片W通过未予图示的移载臂,设置在工作台13上的状态下,被开始进 行粘贴动作。另外,在进行粘贴动作之前,制动片32、 42碰接于导辊27、 29, 粘接片S的导引受到抑制。然后,在工作台13静止的状态下,压辊14一边旋 转, 一边在晶片W上朝图4中左侧移动。伴随着该压辊的移动,粘接片S上施 加有张力,张力测定辊40被拉向X方向。因此,通过测力传感器39测定其张 力,为了保持指定的张力,使用粘贴角度维持机构37,使导引头49朝斜下方 下降。也就是说,测力传感器39测定张力,并向一对单轴机器人46发出指令, 以此数据为基础进行控制,以达到指定的张力。因此,其结果,导引头49沿着导杆45以及单轴机器人46 (参照图1)的 倾斜角度,逐渐下降,由此,剥离板22的前端和压辊14之间的粘接片S的长 度即使变短,粘贴角度e也可总是保持恒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压辊14执行粘贴动作期间,因为通过测 力传感器39—边测定出粘接片S的张力, 一边使导引头49下降,所以,结果 是粘贴角度e得以维持,但是导引头49的下降控制,也可以省略测力传感器 39。也就是说,如图4 (A)所示,把压辊14的最低点的位置和剥离板22的粘 贴时初期的前端位置,分别设定为P1、 P2,把粘接片S粘贴完毕之时剥离板的 前端位置设为P3,把各P2、 Pl、 P3的粘贴角度设为e时,随着压辊14移动使 得通过单轴机器人60的控制,点P1、 P3间的距离縮短,使构成粘贴角度维持 机构37的导引头49沿着导杆45下降,以使得剥离板22的高度,即点P2、P3 间的距离也縮短,也可以同歩控制单轴机器人46、 60,以维持粘贴角度e总是 不变。另外,导引头49的移动量,可依据三角函数简单地推导出。因此,通 过根据压辊49的移动距离的检测结果,使粘贴角度e维持恒定,也可以产生 跟使用测力传感器39的张力控制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在本发明中,可以选择 性地采用这些控制方法。如图4(D)、 (E)所示,当粘接片S粘贴完毕时,切割器15就下降,沿着晶 片W的外周缘,进行粘接片S的切断,其后,切割器15上升,回复到初期位 置(参照图l)。此时,剥离板22的前端位于晶片W的左端近旁,由此,可把 从剥离板22的前端起,存在于左侧的粘接片区域,作为往下一片晶片W粘贴 的粘接区域,而不会让粘接片S无端地消耗掉。接下来,晶片W被移载装置,从工作台13取走,如图5所示,压辊14上 升,构成剥离装置16的小径辊70和大径辊71向左侧移动,同时,巻取装置 17的驱动辊80驱动,巻取不要的粘接片S1,由此,晶片W周围的不要的粘接 片Sl可以从工作台的上面剥离掉。然后,制动片32、 42脱离导辊27、 29,以使巻筒纸L变成能够被导引,
与此同时,通过在驱动辊80锁定的状态下,剥离装置16和巻取装置17回复 到初始位置,新的粘接片S被拉出,新的晶片W移载到工作台13上。
成为粘贴对象的晶片W的大小被变更了的情况下,例如,从图6(A)变更 到图6 (B)的大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平面面积相对较小的工作台13。在这 种情况下,压辊14的初始位置,被变位设定至左侧;另一方面,剥离板22的 初始位置,通过气缸50变位至右侧被设定在靠近工作台13—侧的位置。由此, 剥离板22的初始位置是在粘贴角度e被维持的状态下被设定的。
因此,即使是在采用小的工作台13的情况下,由于通过让剥离板22前进 来设定初始位置,能够将粘接片S粘贴完了时的剥离板22的前端,保持在与 工作台13的外缘大约接触的位置,所以从该剥离板22的前端位置,可以将左 侧的薄片的区域作为往下一张晶片W年粘贴的粘贴区域加以利用,不仅使得在 剥离板22的前端所形成的凹部痕迹不包含在对于晶片的粘贴区域,而且还能 够无浪费地粘贴粘接片S。
如上所述,通过以上记载揭示了实施本发明所需的最佳构成、方法等。但 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也就是说,对于本发明己主要就特定的实施方式,做了特别的图示和说明, 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目的范围,对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就其 形状、位置或配置等,根据需要,本行业人员都能够加以种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显示了板状部件是晶片的情况,但是也可 以适用于对晶片以外的板状部件粘贴薄片、薄膜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显示了利用气缸50来调整剥离板22的前端 位置,进行两种晶片尺寸的切换,但是如果将其改变成采用能够进行位置控制 的单轴机械手的话,那末就能够解决多种晶片尺寸的切换。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粘贴装置,它包括含有从剥离片将薄片剥离的剥离板的薄片导引单元;和将上述薄片按压粘贴到被支承在工作台上的板状部件上的压辊,其特征在于上述剥离板可以进退地被支撑着。
2、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压辊从板 状部件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上述剥离板向上述工作台的一侧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薄片粘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剥离板在将 薄片粘贴角度保持在恒定的状态下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薄片粘贴装置,它包括含有从剥离片(PS)将粘接片(S)剥离的剥离板(22)的薄片导引单元(12);和将上述粘接片(S)按压粘贴到被支承在工作台(13)上的晶片(W)上的压辊(14)。上述剥离板(22)通过气缸(50)可以进退地被支撑着。该剥离板(22)根据晶片(W)的大小或者支承它的工作台的大小,可以进行前端初始位置的前后调整。
文档编号H01L21/683GK101213646SQ20068002432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7日
发明者小林贤治, 野中英明 申请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