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旋转锁扣的fp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755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旋转锁扣的fp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传统地,电缆连接器例如FPC连 接器,FFC连接器用于连接称为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板 状电缆(FFC)等的柔性扁平板状电缆(参见例如日本公开(Kokai) 专利申请No. 2001-57260 )。
背景技术
图10为示出了常规的电缆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如附图中所示,电缆连接器包括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 壳体301,及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金属制成并由壳体301支撑的第一端 子302和第二端子303。在壳体30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由绝缘材料 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致动器304。致动器304可旋转地连接到壳体301 并可在图中所示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旋转。这样,扁平板状电 缆305在致动器304位于打开位置时从壳体301的开口插入壳体301 。 一旦电缆305 —直插入到开口的末端,致动器304通过操作者的手指 或其它旋转到闭合位置。然后,致动器304的锁扣部306与壳体301 的锁扣部(未示出)相接合,从而锁定致动器304。这样,致动器304 从上按压电缆305,电缆305的下表面上棵露出的连接部与第一端子 302和第二端子303接触,从而使它们相互导电。而且,致动器304 的姿势被固定。
当实际上使用这种连接器时,操作者沿不希望的方向操作连接到 电缆连接器的电缆305,例如,沿附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拉拔电缆 305。即使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杠杆作用原理,致动器304的锁扣部 306和壳体301的锁扣部不会分离;致动器304的锁扣部306和旋转 中心307之间的距离大于拉力的施加点308和旋转中心307之间的距 离。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对电缆305的操作而引起不想要地打开致动器304。
然而,在常规的电缆连接器中,通过致动器304的锁扣部306接 合壳体301的锁扣部来固定致动器304的姿势。这使得致动器304和 壳体301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由于致动器304向壳体301的开口 部分的入口端一侧旋转以将致动器304带到闭合位置,当这种结构应 用到壳体301的开口部分沿垂直于基板的方向安装的直列式连接器 时,其可操作性降低。
本发明针对一种消除上述缺陷的具有旋转锁扣件的改进的扁平 电缆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常规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上述问题,并提 供一种包括致动器的电缆连接器,所述致动器在壳体的电缆插入侧连 接到壳体,使致动器的姿势可以变化,当致动器的姿势沿扁平板状电 缆的插入方向改变时,致动器被带到电缆保持位置,而当致动器位于 电缆支撑位置时,从其着力点看去,致动器的旋转运动的支点远于作 用点,因此,该电缆连接器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简单的结构和良好 的保持性能,并能够避免由于扁平板状电缆的操作引起的不需要的分 离以确保扁平板状电缆的连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具有扁平电缆插入其内的插入槽的壳体,装入壳体内并电连接到扁平 板状电缆的导线(conductive wires)的端子,及连接到壳体上的致动 器,该致动器的姿势可在扁平板状电缆能够插入的第一位置和致动器 将插入的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和端子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变 化,其中致动器在壳体的电缆插入端一侧连接到壳体上,当致动器的 姿势沿扁平板状电缆的插入方向改变时,并且当致动器被带到第二位 置,而且,从扁平板状电缆施加到位于第二位置上的致动器的力的着 力点看去,致动器从第二位置沿插入方向的姿势改变运动的支点远于 力的作用点。
在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中,着力点和支点之间的距
7离大于作用点和支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支撑表 面,所述致动器具有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滚动表面,该滚动表面 包括姿势保持接触部和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该姿势保持接触部在致 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支撑表面接触,而所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位 于姿势保持接触部的在扁平板状电缆 一 侧的末端,并作为支点。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滚动表面包括在扁平板状电缆一侧连 接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的弯曲表面部,该弯曲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 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化时接触支撑表面,并在致动器位于第二
位置时与支撑表面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滚动表面还包括在扁平板状电缆 一 侧
连接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的台阶式(stepped)平坦表面部,当致动 器的姿势从第 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化时,该台阶式平坦表面部接触支 撑表面,并且当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该台阶式平坦表面部与支撑 表面间隔开,所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为台阶。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壳体具有支撑表面,致动器具有用于 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滚动表面,所述支撑表面包括主支撑表面部,台 阶式支撑表面部和台阶,所述主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 与滚动表面接触,所述台阶式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 向第二位置变化时接触滚动表面,并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滚动 表面间隔开,所述台阶位于主支撑表面部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之间的 交界处,其作为支点。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致动器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在致动 器位于第二姿势时将扁平板状电缆压靠在端子的接触部上,该按压部
起到着力点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端子包括具有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延 伸的支撑臂部的端子,致动器具有侧表面和端子收容槽,所述侧表面 在致动器位于第二姿势时接触壳体的面向电缆插入端的表面,所述端 子收容槽开设在所述侧表面上并收容支撑臂部,该端子收容槽在扁平 板状电缆 一 侧上的开口端起到作用点的功能。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方面,电缆连接器包括具有扁平板状电缆插入 其内的插入槽的壳体,装入壳体内并电连接到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的 端子,及连接到壳体上的致动器,以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扁平板状电 缆能够插入的第一位置和致动器使插入的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与端 子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变化,其中壳体具有支撑表面,端子包 括具有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延伸的支撑臂部的端子,致动器具有在致 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将扁平板状电缆压靠在端子的接触部上的按压 部,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滚动表面,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接 触壳体的与电缆插入端相对的壳体表面的侧表面,及开设在侧表面上 并收容支撑臂部的端子收容槽。所述滚动表面包括姿势保持接触部和 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所述姿势保持接触部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 接触支撑表面。所述姿势保持限界点位于姿势保持接触部的扁平板状 电缆一侧。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从按压部看去,所述姿势保持限 界点远于扁平板状电缆一侧的端子收容槽的开口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方面,电缆连接器包括具有扁平板状电缆插入 其内的插入槽的壳体,装入壳体内并电连接到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上 的端子,及连接到壳体上的致动器,以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扁平板状 电缆能够插入的第 一位置和致动器使插入的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和 端子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变化,其中壳体具有支撑表面,端子 包括具有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延伸的支撑臂部的端子,致动器具有在 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将扁平板状电缆压靠端子的接触部的按压部, 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滚动表面,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接触与 壳体的电缆插入端相对的壳体表面的侧表面,及开设在侧表面上并收 容支撑臂部的端子收容部。所述支撑表面包括主支撑表面部,台阶式 支撑表面部和台阶。所述主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上时接 触滚动表面。所述台阶式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向第 二位置变化时接触滚动表面,并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滚动表面 间隔开。所述台阶位于主支撑表面部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之间的交界 处。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从按压部看去,该台阶远于扁平板状电 缆一侧的端子收容部的开口端。根据本发明,电缆连接器包括姿势可变化地连接到壳体的插入端 的致动器,以使当致动器的姿势沿扁平板状电缆的插入方向变化时, 致动器能被带到电缆保持姿势,并且当致动器位于电缆保持姿势时, 从着力点看去,致动器的旋转运动的支点远于作用点。因此,连接器 能够获得较高的可操作性,简单的结构及高的电缆保持性能,并能够 避免由于操作扁平板状电缆而引起的支撑扁平板式电缆的不想要的 脱离,从而确保扁平板状电缆的可靠的连接。


依照下面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致动器 打开;
图3A到图3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三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连接器 的致动器闭合;
图5A到图5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截面视 图,其中可改变姿势的致动器处于不同的位置上;
图6A和图6B为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 第 一 实施例的致动器位于闭合位置上的情形;
图7A和图7B为解释施加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 的力的视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的侧壁的横截面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的改进的侧壁的横截 面视图10为常规的电缆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这些附图中,附图标记IO表示连接器,作为实施例中的电缆 连接器。连接器10安装在例如电路板等基板(未示出)上,并用于
10将称为柔性印刷电路的扁平板状电缆71连接到基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0属于所谓的直列式连接器,其中连接 器10在相对基板垂直的状态下安装,换言之,在插入扁平板状电缆
71的电缆插入端朝上的状态下安装。该扁平板状电缆71为例如称为 FPC, FFC等的扁平板状柔性电缆。但是,任何类型的电缆均可使用, 只要其为扁平板状并具有导线(未示出)。
连接器10包括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的用作连接器 本体的壳体31,及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的致动器11, 该致动器11作为固定电缆的可移动件,其姿势可变化地连接到壳体 31。换言之,致动器11布置在壳体31上,使致动器11的姿势可在 作为第 一 位置的打开位置和作为第二位置的闭合位置之间变化。致动 器11在壳体31的电缆插入端一侧(图3C中的上端侧)姿势可变化 地连接到壳体31,并且当致动器11的姿势沿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 入方向(图3C中向下)变化时,致动器11被带到闭合位置即电缆压 紧位置。
壳体31包括大约矩形的扁平板状的第一部32,与第一部32相 对的厚板状的第二部35,连接第一部32和第二部35的纵向末端侧 的左、右侧部36,及在第一部32,第二部35和侧部36之间的插入 槽33,该插入槽33为开口朝向壳体31的电缆插入端一侧的凹槽, 以将扁平板状电缆71 (未示出)的末端从上插入。扁平板状电缆从 上向下插入。在第二部35内,多个收容并支撑金属端子的端子支撑 槽38平行布置,这在下面会描述。此外,两侧部36的内侧上分别形 成有用于支撑致动器11的平坦支撑表面37,侧部36内形成的凹槽 内设有用于接合致动器11的接合凸起部17a的接合表面36c。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包括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端子支撑 槽38包括收容并支撑第一端子41的第一端子支撑槽和收容并支撑第 二端子51的第二端子支撑槽。优选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 通过冲压金属板形成。第一端子支撑槽和第二端子支撑槽的数目为例 如一共20个,以大约0.5mm的间距设置。上述端子接收槽的间距和 数目可以适当地改变。同样地,第一端子支撑槽和第二端子支撑槽交
ii替设置,以使其每一个彼此相邻。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没有必
要装入所有的第 一端子支撑槽和第二端子支撑槽内;根据扁平板状电 缆71内导线的布置,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可以根据需要省略。
此外,如图1所示,裂缝状的钉(nail)收容槽36a形成在壳体 31的侧部36内,并沿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入方向延伸,用作连接 器附加装置的辅助固定件的金属钉21收容在钉收容槽36a内。优选 地,每个钉21通过加工例如沖压或弯曲金属板形成,其具有板状本 体22、本体22的侧边缘上形成的不平坦部22a、通过切割部分本体 22形成的舌状接合片24和连接到本体22的底部的基板连接部23。
当钉21从壳体31下方插入钉收容槽36a时,不平坦部22a咬入 钉收容部36a的内壁,接合片24与侧部36上形成的锁扣凹进部36b 相接合。因此,钉21支撑在钉收容槽36a内。基板连接部23从侧部 36的底部表面向下伸出。基板连接部23通过使用例如焊接等固定手 段固定到基板的连接焊盘等的表面上。这实现了连接器IO与基板的 牢固连接,从而避免了连接器IO从基板上脱离。
此外,致动器11为近似三角形的杆状件,其具有本体15,该本 体15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三个侧面,即第一侧面15b,第二侧面 15c和第三侧面15d。而且,致动器11包括设置成从本体15突出的 操作部15a,本体15上形成的多个裂缝状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2,本 体15的第一侧面15b和第三侧面15d之间交界处的顶部上形成的多 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3和按压部14,及随后描述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6。 第一端子收容槽12和第二端子收容槽13交替设置,将按压部14夹 在它们中间。第二端子收容槽16也开设在第三表面15d上。
此外,本体15的两纵端上分别形成有侧壁17,每个侧壁17的 底部表面用作滚动表面18。当致动器11的姿势从打开位置变化到闭 合位置时,滚动表面18在壳体31的支撑表面37上滚动。接合突起 部17a在每个侧壁17的表面上形成。当致动器11到达闭合位置时, 每个接合突起部17a分别与壳体31的接合表面36c相接合,从而避 免了致动器11姿势的进一步变化。
这里,每个第一端子41具有近似U形的侧面形状,其设有沿着拔出插入槽33的方向,即沿着平行于插入/
拔出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43和第二臂部44,及连接第一臂部 43和第二臂部44的连接部42。此外,用作连接部的尾部45沿与第 二臂部44相对的方向并从第一臂部43和连接部42之间的连接点向 下延伸。当第二臂部44被压配并支撑在第一端子支撑槽内时,每个 第一端子41装入壳体31内。每个第二臂部44的末端越过壳体31的 第二部35伸出,并进入致动器11的各个第一端子接收槽12内。然 后,邻近每个第二臂部44的末端形成的轴接收槽44a与每个第一端 子收容槽12内形成的轴(未示出)接合。
此外,第一臂部43用作连接件,其收容在壳体31的第一部32 的面向壳体31的第二部35的表面上的每个端子收容槽34内,并电 连接到插入插入槽33的扁平板状电缆71所包含的导线上。靠近每个 第一臂部43的末端,接触部43a作为接触部形成,其朝着第二臂部 44突出,并与上述导线接触。
此外,每个尾部45从壳体31的第一部32的底部表面向下伸出。 通过使用例如焊接的固定措施将尾部45固定到基板的表面例如导电 焊盘等,第一端子41电传导到与导电焊盘等连接的导电迹线上,并 同时连接到基板上。
同时,每个第二端子51具有大约U形的侧面形状,并设有沿着 平行于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入/拔出方向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53 和第二臂部54,及连接第一臂部53和第二臂部54的连接部52。此 外,用作连接部的尾部55沿与第一臂部53相对的方向从第二臂部 54和连接部52之间的连接点向下延伸。当第二臂部54被压配并支 撑在第二端子支撑槽内时,每个第二端子51装入壳体31内。每个第 二臂部54的末端54a用作支撑臂部,其从壳体31的第二部35的上 面伸出,并进入致动器11的用作端子收容槽的各个第二端子接收槽 16内。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顶部54a上形成的接合凹槽54b 与每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6的开口端16a相接合。
此外,第一臂部53用作接触件,其收容在壳体31的各个端子收 容槽34内,并电连接到从插入槽33插入的扁平板状电缆71所包含
13的导线上。靠近每个第一臂部53的末端,接触部53a作为触头部形 成,其朝着第二臂部54伸出,并与导线接触。
此外,每个尾部55从壳体31的第二部35的底部表面向下伸出。 通过使用例如焊接等固定措施将尾部55固定到基板的表面例如导电 焊盘等,第二端子51电传导到与导电焊盘等连接的导电迹线,并同 时连接到基板上。从上方看去,第一端子41的尾部45和第二端子 51的尾部55成Z字形设置。
如图2中所示,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操作部15a位于 上方,第二侧面15c几乎水平,第一侧面15b倾斜到近似垂直,第一 侧面15b和第三侧面15d之间的交界处的顶部面向下。因此,致动器 11的按压部14和壳体31的第一部32之间的间隔较宽,从收容在第 一部32的端子收容槽34内的各个第一端子41的第一臂部43延伸的 接触部43a和从每个第二端子51的第一臂部53延伸的接触部53a与 所述按压部14之间的间隔具有足够的宽度。因此,从插入槽33插入 的板状电缆71的末端一直插入末端,没有受到接触部43a, 53a和按 压部14的接触压力或仅受到较小的接触压力。这样,实现了基本ZIF (零插入力)结构。
下面,描述将扁平板状电缆71连接到连接器IO上的操作。
图5A到图5C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的姿 势变化的横截面视图。图6A和图6B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 施例的致动器位于闭合位置的情形的横截面视图。图5A到图5C为 沿图3A和图3B中的箭头A-A的横截面视图。图6A为沿图3A和 图3B中的箭头B-B的横截面视图。图6B为沿图3A和图3B中的 箭头A-A的横截面视图。
这里,通过使用焊接等将第一端子41的尾部45和第二端子51 的尾部55连接到在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焊盘上,并通过使用焊 接将尾部21的基板连接部23连接到在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焊盘 上,由此将连接器IO垂直安装在基板上。
此外,在扁平板状连接器71中,多个例如15个金属薄片状的导 线以预定的间距,例如,以大约0.5mm的间距平行设置在具有电绝缘特性的绝缘层上。导线的上表面包覆有其它绝缘层。在将要插入连
接器10的插入槽33的扁平板状电缆71的末端处,导线的上表面在 沿预定长度的区域内棵露出。在图5A到5C所示的实施例中,导线 在扁平板状电缆71的右侧上棵露出。
当将扁平板状电缆71连接到连接器10上时,扁平板状电缆71 纵向方向上的末端(图5A到图5C中的下端)首先插入壳体31的插 入槽33内。同时,如图2和图5A所示,致动器ll预先被带到打开 位置。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本体15的第二侧面15c几乎水 平。同样地,每个第二端子51的顶部54a的末端进入第三侧面15d 上开设的各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6内,每个顶部54a上形成的接合凹 槽54b与每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6的开口端16a相接合。
然后,操作者朝着壳体31的插入槽33的末端(图5A到图5C 中向下)移动扁平^1状电缆71的纵向末端。因此,扁平板状电缆71 的纵向末端能够插入所述插入槽33。扁平板状电缆71可被移动,使 导线的棵露表面面向端子收容槽34。
然后,将扁平板状电缆71的末端插入并使其在致动器11和收容 在端子收容槽34内的第一端子41的第一臂部43及第二端子51的第 一臂部53之间穿过。同时,如图5A所示,第一侧面15b和第三侧面 15d之间的交界处的顶部面向下,按压部14和4妄触部43a, 53a之间 的间距较宽,所以扁平板状电缆71能够一直插入到底,而没有或仅 有微小的接触压力施加。然后, 一旦扁平板状电缆71的末端接触设 置在插入槽33内的定位件33a,扁平板状电缆71在纵向方向上的姿 势就被确定,从而完成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入。
接着,操作者使用他/她的手指等操作致动器11的操作部15a, 以改变打开位置上的致动器11沿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入方向上的姿 势,换言之,其姿势从图5A到图5C中向下变化。然后,向下移动 操作部15a,使第二侧面15c倾斜。同时,按压部14向上移动,并靠 近壳体31的第一部32,从而将扁平板状电缆71压靠接触部43a和 53a。图5B示出了第二侧面15c相对水平面的角度为大约15度的情 形。在该情形下,接合凹槽54b仍然与第二端子收容槽16的开口端16a相咬合。
接着,当致动器11的姿势进一步变化时,操作部15a进一步向 下移动,同时第二侧面15c进一步倾斜。按压部14进一步向上移动, 并更靠近壳体31的第一部32,从而将扁平板状电缆71压靠接触部 43a和53a。图5C示出了第二侧面15c相对水平面的角度为大约30 度的情形。在该情形下,接合凹槽54b从第二端子收容槽16的开口 端16a脱离,每个顶部54a的末端进一步进入各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6 内,开口端16a与顶部54a的在扁平4反状电缆71 —侧上的侧面4妻触。
然后, 一旦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扁平板状电缆71到连接 器10的连接就完成了 ,如图6B所示,第二侧面15c相对水平面的角 度为大约45度。当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由于按压部14靠近 壳体31的第一部32,扁平板状电缆71受按压部14的挤压而靠在接 触部43a和53a上。因此,扁平板状电缆71的表面上露出的导线与 接触部43a和53a接触,以形成电连接部。因此,导线电连接到第一 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并通过基板表面上的连接焊盘电传导到基板 的导电迹线上,尾部45和55与该基板连接。第一臂部43和53具有 一定弹性特性并通过被扁平板状电缆71压靠而弹性变形。因此,导 线和连接部43a和53a之间的连接能够很好地保持。
同样地,如图6B所示,第三侧面15d接触第二部35的上表面, 扁平板状电缆71 —侧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6的内表面和开口端16a接 触扁平板状电缆71 —侧的顶部54a的侧面。此外,如图6A所示,侧 壁17的滚动表面18的平坦表面部18a接触壳体31的支撑表面37。 滚动表面18包括弯曲表面部18b和平坦表面部18a。当致动器11的 姿势从打开位置变化到闭合位置时,该弯曲表面部18b在壳体31的 支撑表面37上滚动。当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该平坦表面部 18a作为姿势保持接触部,其接触支撑表面37。当致动器ll位于闭 合位置时,弯曲表面部18b与支撑表面37间隔开,平坦表面部18a 接触支撑表面37。此外,附图标记18c表示平坦表面部18a和弯曲表 面部18b之间的交界处的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当通过操作连接到连 接器10的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力到致动器11上时,该限界点作为^^t运动的支点。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表面部18a的长度减小,弯曲表面部18b的 长度增加。因此,姿势保持接触部限界点18c沿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 的方向(图6A中向左)移动。因此,扁平板状电缆71与按压部14 的接触点和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之间的距离大于开口端16a与顶 部54a的接触点与姿势保持限界点18c之间的距离。这表示从着力点 看去,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的支点远于作用点。因此,即使由于对 连接到连接器10上的扁平板状电缆71进行操作而将力施加到致动器 11上,致动器ll也不会旋转,扁平板状电缆71不会从连接器10移 除。
下面,描述由于对扁平板状电缆71的操作而有力施加到致动器11。
图7A和图7B为说明力施加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致动器 的视图。图7A和图7B为分别与图6A和图6B相对应的示意性剖视图。
当移动安装有连接器10 (扁平板状电缆71的一端插入其内)的 基板时,或当移动扁平板状电缆71的另一端时,扁平板状电缆71有 时被推进并弯曲,如图7B中的箭头C所示。在这种情形下,附图中 逆时针的力矩,即引起致动器11沿扁平板状电缆71的插入方向进一 步改变姿势的力矩就形成了 ,致动器11可从壳体31脱离。因此,扁 平板状电缆71可从连接器IO脱离。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姿势 保持接触点18c沿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的方向移动,致动器11不会 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也不会从壳体31脱离。因此,扁平板状电缆71 不会从连接器10脱离。
换言之,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通常位于图7A中的Zl处。一 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平坦表面部18a的长度并增加弯曲表 面部18b的长度,使该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 移动。因此,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位于姿势Z2处。而且,当逆 时针力矩施加到位于闭合位置的致动器11时,姿势保持限界点18c 作为旋转运动的支点。如图7B中所示,当沿穿过第二端子51的横截面看去时,通过拉
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所产生的力施加到按压部14。换言之,扁 平板状电缆71与按压部14的接触点X作为着力点。此外,与图7A 中的点Z2相对应的点Z作为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的支点。而且,用 于避免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的第二端子51的顶部54a接收来自与顶 部54a接触的开口端16a的力。这表示开口端16a与顶部54a的接触 点Y作为作用点,通过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所产生的力在该 作用点施加到顶部54a。
由于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到作为着力点的点X上 的力的方向分量由从点X开始的箭头表示,作为作用点的点Y上产 生的力的方向分量由从点Y开始的箭头表示。由于点X和点Z之间 的距离大于点Y和点Z之间的距离,施加到作为作用点的点Y上的 力倾斜向下。换言之,力作用在该方向上以向下按压致动器11。这 样,即使由于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到点X上的力较大, 致动器11也不会从壳体31上移除。
另一方面,当姿势保持接触点18c位于Zl处时,作为旋转运动 的支点的点Z位于图7B中的更靠右侧,点X和点Y之间的一姿势上。 在该情形下,施加到作为作用点的点Y上的力倾斜向上,其沿该方向 向上推进致动器ll。因此,由于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 到点X上的力,致动器11能够容易地从壳体31上移除。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连接器10内,致动器ll在电缆插 入端一侧连接到壳体31上,当致动器11的姿势在扁平板状电缆71 的插入方向上变化时,致动器ll位于闭合姿势。此外,当致动器ll 的姿势从闭合位置沿插入方向进一步变化时,从通过扁平板状电缆 71施加到位于闭合位置的致动器11上的力的着力点看去,运动的支 点远于力的作用点。换言之,着力点和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作用点和 支点之间的距离。
因此,施加到作用点的力倾斜向下。换言之,力沿该方向作用以 沿插入方向按压致动器11。因此,即使由于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 缆71而施加到着力点上的力较大,致动器11也不会从壳体31上移
18除,从而确保扁平板状电缆71的连接。
致动器11设有按压部14,该按压部14将扁平板状电缆71压靠 第一端子41的接触部43a和第二端子51的4妻触部53a,当致动器11 位于闭合位置时,该按压部14作为着力点。此外,每个第二端子51 设有向壳体31的电缆插入端延伸的第二臂部54的顶部54a。致动器 11设有与壳体31的表面接触的第三侧面15d,和开设在第三侧面15d 上并收容顶部54a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6。当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 时,该第三侧面15d面向电缆插入端。每个第二端子收容槽16在扁 平板状电缆71—侧上的开口端16a用作作用点。此外,壳体31设有 支撑表面37,致动器11设有在支撑表面37上滚动的滚动表面18, 每个滚动表面18包括平坦表面部18a和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该 平坦表面部18a在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与支撑表面37接触,所 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18c位于平坦表面部18a的扁平板状电缆71 一侧上,其用作前述的支点。
因此,这能够确保致动器11在离开闭合位置进一步改变姿势时 不会从壳体31上脱离,.从而使连接器IO具有高的可操作性,简单的 结构及高的电缆固定性能,并能避免由于对扁平板状电缆71的操作 而引起的不想要的脱离。
而且,滚动表面18包括在扁平板状电缆71 —侧连接到姿势保持 接触限界点18c上的弯曲表面部18b。当致动器11的姿势从打开位置 变化到闭合位置时,弯曲表面部18b与每个支撑表面37接触,并且 当致动器ll位于闭合位置时,弯曲表面部18b与支撑表面37间隔开。 这样,通过增加弯曲表面部18b的长度,姿势保持表面限界点18c能 够沿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的方向移动。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对于具有与第 一 实施例 中的元件相同结构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描述。同样, 与第 一 实施例中的元件相同的操作和作用也省略。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的侧壁的剖视图,及图9为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的改进的侧壁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侧壁17的:^衮动表面18是台阶式平坦表面部18d,该台阶式平坦表面部18d位于平坦表面部18a和弯曲 表面部18b之间并从平坦表面部18a凹陷。台阶18e为平坦表面部18a 和台阶式平坦表面部18d之间的交界,其成为姿势保持接触点,并当 由于拉拔并弯曲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力到致动器11上时,台阶 18e作为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的支点。平坦表面部18a的长度减小, 台阶式平坦表面部18d的长度增加,因此上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沿 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的方向移动(图8中向左)。因此,扁平板状 电缆71和按压部14的接触点与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之间的距离大于 开口端16a和顶部54a的接触点与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之间的距离。
因此,如前面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从着力点看去,致动器11的 旋转运动的支点远于作用点,因此,即使由于对连接到致动器11上 的扁平板状电缆71进行操作而施加力到致动器11上,致动器11也 不会旋转,因而扁平板状电缆71不会从连接器IO脱离。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设有形成平坦表面部18a和台阶式平 坦表面部18d之间的交界的台阶18e,当操作者通过使用他/她的手指 等进行操作,将致动器11的姿势从打开位置变化到闭合位置时,致 动器11的台阶18e向上运动。因此,当台阶18e向上运动时,操作 者可感觉到"喀哒声"(其作为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的信号), 并停止操作致动器ll。因此,操作者不需要特别小心。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例子的改进。在图9中的例子中,支撑表 面37包括支撑滚动表面18的主支撑表面部37a和从主支撑表面部 37a凹陷的台阶式支撑表面部37b。平坦表面部18a上与台阶37c (即 主支撑表面部37a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37b之间的交界)相交的点为 姿势支撑接触限界点。当通过操作扁平板状电缆71而施加力时,平 坦表面部18a上的这个点作为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的支点。注意到,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平坦表面部18a长,而弯曲表面部18b短。
通过减小主支撑表面部37a的长度并增加台阶式支撑表面部37b 的长度,姿势支撑接触限界点沿远离扁平板状电缆71的方向(图9 中向左)移动。因此,扁平板状电缆71和按压部14的接触点与姿势 保持限界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开口端16a和顶部54a的接触点与姿势保
20持接触限界点之间的距离。
同第一实施例类似,由于从着力点看去,致动器11的旋转运动
的支点远于作用点,即使通过对连接到连接器10的扁平板状电缆71
进行操作而施加力到致动器11上,致动器11也不会旋转,扁平板状
电缆71也不会脱离连接器10。
注意到,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由于设有形成主支撑表面部37a 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37b之间的交界的台阶37c,当操作者通过使用 他/她的手指等进行操作而将致动器11的姿势从打开位置变化到闭合 位置时,致动器11在台阶37c上运动。因此,当致动器11在台阶37c 上运动时,操作者可感觉到"喀哒声,,,以此作为致动器11位于闭 合位置的信号,并停止操作致动器11。因此,使用者不需要特别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可在本发明的中心思想内作多种 变化,这些变化都不能从本发明的范围内排除。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缆连接器,其包括一壳体,其具有用于接收扁平电缆的末端的插入槽;多个端子,其布置在壳体内,用于连接到扁平电缆的导线;和一致动器,其连接到壳体上,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变化,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扁平电缆能够插入开口内,而在所述第二位置上,致动器按压所插入的扁平电缆的导线使其与所述端子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在壳体的电缆插入端一侧连接到壳体上,并且当致动器的姿势在扁平板状电缆的插入方向上变化时,所述致动器被带到第二位置;及从扁平电缆施加到处于第二位置的致动器上的力的着力点看去,所述致动器从第二位置沿插入方向的进一步姿势变化运动的支点远于所述力的作用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着力 点和所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作用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支撑表面;所述致动器具有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滚动表面;及 所述滚动表面包括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支撑表面接 触的姿势保持接触部,和位于姿势保持接触部在扁平电缆一侧的末端 的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所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作为支点。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表面包括在所述扁平板状电缆一侧连接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的弯曲表面部;及所述弯曲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化时 接触所述支撑表面,并在致动器位于第二位置时与支撑表面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表面包括在所述扁平电缆一侧连接到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的台阶式平坦表面部;所述台阶式平坦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 变化时接触所述支撑表面,并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支撑表面间 隔开;及所述姿势保持接触点为 一 台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支撑表面;所述致动器具有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的滾动表面;及 所述支撑表面包括主支撑表面部,台阶式支撑表面部和台阶,所 述主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接触滚动表面,所述台阶式 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化时接触滚动 表面,并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滚动表面间隔开,所述台阶位于 主支撑表面部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之间的交界处,其作为支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按压部,在致动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按 压部按压扁平电缆使其靠着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及 该按压部作为着力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包括具有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延伸的支撑臂部的端子, 所述致动器具有侧表面和端子收容槽,所述侧表面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接触面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的壳体表面,所述端子收容槽开设在所述侧表面上并收容所述支撑臂部;及所述端子收容槽在所述扁平电缆一侧的开口端作为作用点。
9. 一种电缆连接器,其包括一壳体,其具有接收扁平电缆的插入端的插入槽; 多个端子,其装入壳体内,用于连接到扁平电缆的导线上; 一致动器,其安装在壳体上,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第一位置和第 二位置之间变化,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扁平电缆能够被插入,而在所 述第二位置上,致动器使所述扁平电缆的导线和所述端子相互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支撑表面;所述端子的支撑臂部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电缆插入端延伸; 所述致动器具有按压部,滚动表面,侧表面和端子收容槽,所述 按压部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将扁平电缆压靠所述端子接触部,所 述滚动表面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所述侧表面在所述致动器处于第 二位置时接触所述壳体的面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的表面,所述端子收所述滚动表面包括姿势保持接触部和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所述 姿势保持接触部在所述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支撑表面接触,所述 姿势保持接触限界点位于姿势保持接触部的扁平电缆一侧上;及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从所述按压部看去,所述姿势保持限界 点远于扁平板状电缆 一 侧的端子收容槽的开口端。
10. —种电缆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扁平板状电缆插入其内的插入槽;端子,其装入壳体内并电连接到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上; 致动器,其连接到壳体上,以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扁平板状电缆能够插入的第 一位置和致动器使插入的扁平板状电缆的导线和端子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支撑表面;所述端子包括具有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延伸的支撑臂部的端子; 所述致动器包括按压部,滚动表面,侧表面和端子收容槽,所述 按压部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将扁平板状电缆压靠在端子的接触部上,所述滚动表面用于在支撑表面上滚动,所述侧表面在致动器处 于第二位置时接触面向壳体的电缆插入端的壳体表面,所述端子收容槽开设在所述侧表面上并收容所述支撑臂部;所述支撑表面包括主支撑表面部,台阶式支撑表面部和台阶,所 述主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上时接触所述滚动表面,所述 台阶式支撑表面部在致动器的姿势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化时接 触滚动表面,并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与滚动表面间隔开,所述台 阶位于主支撑表面部和台阶式支撑表面部之间的交界处;及在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从按压部看去,该台阶远于扁平板状电 缆一侧的端子收容部的开口端。
全文摘要
电缆连接器,其包括具有用于接收扁平电缆的末端的插入槽的壳体和布置在壳体内的用于连接到扁平电缆的导线的多个端子。致动器连接到壳体上,使致动器的姿势可在扁平电缆能够插入开口的第一位置和致动器压靠插入的导线使其与端子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变化。致动器在壳体的电缆插入端一侧连接到壳体上,当致动器的姿势沿扁平板状电缆的插入方向变化时,致动器被带到第二位置。从扁平电缆施加到位于第二位置上的致动器的力的着力点看去,致动器从第二位置沿插入方向的姿势变化运动的支点远于施加的力的作用点。
文档编号H01R12/08GK101461100SQ200780020202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4日
发明者平田秀幸, 铃木照仁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