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764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方法,属于新能 源、半导体光电子学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成熟商业化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以其工艺流程简单,
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迅速发展起来,占据了光伏市场的80%以 上的份额。目前在研究领域,小面积的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 达到24.7%,在产业领域,常规单晶硅电池的效率为16% — 18%。 传统工艺中,太阳能电池n型发射极表面均匀掺杂,且为了减少接 触电阻、提高电池带负载能力,n型表面掺杂浓度较高。但表面杂 质浓度过高会导致扩散区能带收縮、晶格畸变、缺陷增加、"死层" 明显、电池短波响应差。如何将实验室高效电池的特征通过有效的 经济手段应用到规模化生产中, 一直是太阳能制造商追求的目标, 其中选择性发射结工艺最有望与现行工艺相结合进行规模化生产。 所谓选择性发射结,是指在金属电极下方形成重掺杂(10 20Q/口) 区域而在没有电极的部分形成轻掺杂(80 300Q/口)区域。选择 性发射结的优势在于浅浓度扩散可以减少发射区复合并避免表面 死层的存在,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收集率,从而提高了短路电流; 电极部分局部重掺杂可减小电极区复合并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减 小串联电阻,提高填充因子。
选择性扩散发射极电池技术原理简单,且通过现有装备已经在 实验室实现,但如何降低制造成本是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 主要挑战。实现选择性发射结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验室高效电池 的制作中通常采用光刻、激光开槽等方法形成。目前实验室最高效 率电池就是采用激光开槽的方法形成了选择性发射结(M.A. Green, et al., Prog. Photovoltaics Res. Appl. 9 (2001) 49)。但其工艺过程 涉及多步高温处理,不仅工艺复杂,成本昂贵,而且难以控制,很 难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目前很多太阳能制造商都在寻找即能降 低成本、又能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比如丝网印刷磷桨法,二次扩散 法,浆料掺杂法等。这几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成本,但是
都存在不足。丝网印刷磷浆法会带来设备污染问题(J. Horzel, J. Szlufcik, J. Nijs, Proc. 16th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May 2000, Clasgow, UK); 二次扩散法,存在电极区域 能否与重掺杂区域完全对准的问题(CN101101936A)。浆料掺杂法, 其思路是在银浆中掺入高浓度的磷源以期望在烧结的过程中能够 有磷进入电极下方区域,实现重掺杂。但是目前发现由于磷激活不 够,效果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便 于控制,能大规模生产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 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
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工艺步骤如下先将p型单晶硅或者多晶硅
片在常规扩散炉中进行较低浓度的n型扩散掺杂,获得80 300Q/口 的n型发射极掺杂效果;接着在常规银浆配方的基础上,在浆料中 添加质量含量为5%-0.5%的高纯金属锑微粉,充分混合均匀后作为 锑掺杂银浆;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锑掺杂银浆电极并 烧结。
在所述的含锑的银浆中添加质量含量为0.5% 5%的金或者镍。
所述的锑为高纯〉99.9%的金属锑单质或含锑元素的化合物微 小颗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制备选择性发射结太阳能电池的方法,该 方法核心步骤是调节常规银浆料组分,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含锑 组分的银浆并烧结,使锑施主杂质掺杂与印刷电极同时完成。和常 规晶体硅电池工艺相比,本发明有所改进的工艺步骤如下先将p 型单晶硅或者多晶硅片在常规扩散炉中进行较低浓度的n型扩散 掺杂,获得80 300Q/口的n型发射极掺杂效果;接着在常规银浆 配方的基础上,在浆料中添加5%-0.5%的高纯金属锑微粉,充分混 合均匀后作为浆料。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刷上特定掺杂后 银浆电极并烧结,在烧结过程中,银浆中的锑施主杂质扩散至硅片 中,在电极区域形成重掺杂区域,从而形成选择性发射结。选择锑 作为n型施主源,主要是单质金属锑源来源方便,且激活温度低。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锑施主的掺杂效果,可以在银浆料中添加适当 的金、或者镍。由于金、镍和硅能形成低熔点的液态共晶相,有助于锑在硅中的扩散、掺杂以及激活。
本发明通过改进银浆料组分,添加锑掺杂源,并通过金、镍的 辅助作用,采用一步丝网印刷、烧结技术实现了太阳能电池的选择 性发射结,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该方法易于实现,设备投资 低,无污染,适用于产业化生产。本发明与其他选择性发射结工艺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选择性重掺杂区域掺杂效果好;不增加任何工 艺设备与步骤,与现有工艺完全融合;电极与选择性高掺杂区完全 对准;掺杂银浆对设备无污染。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便于控制,能大 规模生产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该技术简单 实用,完全和现有太阳能电池工艺兼容,能明显提高太阳能电池的 光电转换效率,具有广泛的产业化价值。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 选择P型单晶硅片,晶相<100>,电阻率为0.5Q.cm,去除 硅片表面损伤,形成减反表面织构及化学清洗;
2、 采用管式扩散炉,在P0Cl3气氛中进行轻掺杂扩散,扩散 后发射极的方块电阻为100Q/口;
3、 清洗去磷硅玻璃,并采用等离子刻蚀法去除周边及背面PN
结;
4、 沉积氮化硅减反层及表面钝化,氮化硅采用PECVD法沉 积,厚度30nm,并在后序工艺中实现体内缺陷的钝化;
5、 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锑掺杂银漿,金属锑质 量含量为1.0%,掺杂的锑为高纯>99.9%的金属锑单质;
6、 印刷背电极,烧结,烧结采用快速高温烧结。 实施例2:
1、 选择P型单晶硅片,晶相<100>,电阻率为1.0 Q.cm,去 除硅片表面损伤,形成减反表面织构及化学清洗;
2、 采用管式扩散炉,在POCh气氛中进行轻掺杂扩散,扩散 后发射极的方块电阻为200Q/口;
3、 清洗去磷硅玻璃,并用等离子刻蚀法去除周边及背面PN
结;
4、 沉积减反层及表面钝化,先用开管炉生长一层10nm的 SK)2,再在其上沉积50nm的氮化硅,氮化硅采用PECVD法沉积,
并在后序工艺中实现体内缺陷的钝化;
5、 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锑和镍掺杂的银浆,锑 质量含量为5%,掺杂的锑为高纯>99.9%的金属锑单质;镍质量含 量为5%;
6、 印刷背电极,烧结,烧结采用快速高温烧结。 实施例3:
1、 选择P型单晶硅片,晶相<100>,电阻率为10 Q.cm,硅 片经RCA工艺清洗后,制绒得到"金字塔"型织构;
2、 采用管式扩散炉,在POCl3气氛中进行轻掺杂扩散,扩散 后n型发射极的方块电阻为100Q/口;
3、 清洗去磷硅玻璃,并采用等离子刻蚀法去除周边及背面PN
结;
4、 沉积减反层及表面钝化,先用开管炉生长一层10nm的Si02, 再在其上沉积50nm的氮化硅,氮化硅采用PECVD法沉积;
5、 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混合有锑和金的银浆, 锑质量含量为1.0%,掺杂的锑为含锑元素的化合物微小颗粒,金 质量含量为0.5%;
6、 印刷背电极,烧结,烧结采用快速高温烧结。 实施例4:
1、 选择P型多晶硅片,电阻率为1.0 Q.cm,硅片经RCA工 艺清洗、制绒形成表面织构;
2、 采用管式扩散炉,在POCh气氛中进行轻掺杂扩散,扩散 后n型发射极的方块电阻为80Q/口;
3、 清洗去磷硅玻璃,并采用等离子刻蚀法去除周边及背面PN
结;
4、 沉积减反层及表面钝化,先用开管炉生长一层10nm的Si02, 再在其上沉积50nm的氮化硅,氮化硅采用PECVD法沉积;
5、 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混合有锑和金的银浆, 锑质量含量为0.5%,金质量含量为0.5%;
6、 印刷背电极,烧结,烧结采用快速高温烧结。
权利要求
1.一种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其工艺步骤如下先将p型单晶硅或者多晶硅片在常规扩散炉中进行较低浓度的n型扩散掺杂,获得80~300Ω/□的n型发射极掺杂效果;接着在常规银浆配方的基础上,在浆料中添加质量含量为5%-0.5%的高纯金属锑微粉,充分混合均匀后作为锑掺杂银浆;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锑掺杂银浆电极并烧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 作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含锑组分的银浆中添加质量含量为 0.5% 5%的金或者镍。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所述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 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锑为高纯>99.9%的金属锑单质或含 锑元素的化合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其工艺步骤如下先将p型单晶硅或者多晶硅片在常规扩散炉中进行较低浓度的n型扩散掺杂,获得80~300Ω/□的n型发射极掺杂效果;接着在常规银浆配方的基础上,在浆料中添加质量含量为5%-0.5%的高纯金属锑微粉,充分混合均匀后作为锑掺杂银浆;在电池正面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印刷锑掺杂银浆电极并烧结。本发明是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便于控制,能大规模生产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该技术简单实用,完全和现有太阳能电池工艺兼容,能明显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具有广泛的产业化价值。
文档编号H01L31/18GK101369612SQ200810143090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0日
发明者青 万, 棋 周, 易宗凤, 斌 赵 申请人:湖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