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129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极活性物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包含复合氧化物(含有例如锂和过渡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几年,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技术已经得到显著发展并且电子设备如便携式电话、笔记本式计算机等已经开始被认为是支持先过信息世界的基础技术。对于实现这些电子设备的高级功能所展开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活跃。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力消耗也随着实现这些高级功能而成比例地不断增长。相反,就要求能够长时间驱动这些电子i殳备并且不可必免地要求实现作为驱动电源的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考虑到环境,还要求延长循环寿命。从电子设备中的内置电池所占据的体积、质量等的角度来看,需要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目前,在大多数设备中内置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它们具有比其它电池系统更高的电压和更高的能量密度。通常,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钴酸锂用于正才及,碳材泮牛用于负才及,并且才喿作电压i殳置在4.2V至2.5V范围内。在单^f立电池中,由于非水电解质材料、隔膜等的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终端电压可升至4.2V。为了实现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进一步的高性能化和扩大应用,开展了许多研究。作为这些研究中的一种,例如,考察了通过提高充电电压等方法来4是高包含钴酸锂的正才及活性物质的能量密度,由此实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大容量。然而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当以大容量反复充》文电时,出现容量劣化并且电池寿命缩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当电池在高温环境下4吏用时,电池的内阻增加,4艮难获得足够的电池容量等等。因此,迄今为至,采用通过对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少量的LiMn1/3Co1/3Ni1/302等并4吏用这样的材并+或者通过用另一种材料包覆表面而改良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列^口,在专矛J文献1(日本专矛jMo.3172388)中才皮露了通过用金属氧化物包覆正纟及电纟及表面而改善循环特性的方法。在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No.3691279)中披露了通过用金属氧化物包覆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而提高热稳定性的方法。还考察了在包覆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之后,通过这种包覆形式改善循环特性和改善热稳定性的效果。例如在专利文献3(JP-A画7-235292)、专利文献4(JP-A陽2000画149950)、专利文献5(JP-A-2000-156227)、专禾'j文献6(JP画A画2000-164214)、专矛j文献7(JP画A-2000-195517)、以及专矛J文献8(JP-A画2002-231227)中4皮露了均匀包覆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在专利文献9(JP-A-2001-256979)中4皮露了一种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金属氧化物块沉积到金属氧4b物层上。还考察了用于包覆表面的元素。例如,在专利文献10(JP-A-2002-164053)中4皮露了一种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包含两种以上包覆元素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处理层已经形成在作为核心的锂化合物的表面上。在专利文献ll(日本专利No.3157413)中4皮露了一种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由金属氟化合物制成的覆膜已经形成在颗粒表面上。在专利文献12(日本专利No.3141858)中才皮露了一种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颗粒表面包覆有晶体金属氟化物。而且,在专利文献13(JP-A-2003-221235)中4皮露了确定颗粒表面上氟的XPS(X射线光电子光谱)能量值的一种技术。
发明内容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披露的包覆元素、包覆方法和包覆形式,由于锂离子的扩散被阻碍,所以存在这样的缺陷,即4艮难在工作区中的充电/方文电电流值下获得足够的容量。才艮据上述专利文献3、4、5、6、7和8中4皮露的方法,尽管可保持大容量,但是不足以高度改善循环特性和进一步抑制气体产生。具有金属氧化物块沉积在金属氧化物层上的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专利文献9中"l皮露的方法形成,结果4艮难获得足够的充电/放电效率并且容量大幅度降低。冲艮据上述专利文献10,;殳有确定在用作核心的4里4匕合物颗并立表面上的分布并且其岁丈果局限于热稳、定性的改善。才艮据上述专利文献11和12中4皮露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如果颗粒表面仅包覆具有低电子传导性或低锂离子传导性的金属氟化物,则充电W文电性能显著劣化并且对于在高温环境下的充电/;^电特性的效果也不充分。而且,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3,本发明发明人已经如专利文献13所4皮露的通过混合和加热金属氟化物的方法形成了正才及活性物质,结果尽管可实际获得对高温保持特性的效果,但是对实际应用性能不足够。尤其是,这样的效果在高充电电压区域中也没有获得。尽管如上所述通过改良正纟及活性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循环特性或热稳定性,但是电池容量容易下降。通过前述方法获得的电池特性的改善程度是不充分的。对于在高温环境下引起的电池电阻增加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期望提供可获得大容量和优异的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并且可抑制内阻增加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包括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提供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其中该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且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M和卤素元素X,并且在该包覆层中,元素M和卣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包覆层中,优选元素M比卣素元素X更均匀地分布。在正才及活性物质的包覆层中,还优选卣素X的至少一部分以不同于元素M的元素M,的卤化物的形式存在。而且,优选元素M,的面4匕物至少包含氟4b4里LiF。还优选复合氧化物颗粒具有层状岩盐结构并且主要形成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至少包含钴Co。优选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按原子比计的元素组成在0.03<A/(M+M,+X+A)<0.8的范围。还优选按原子比计的元素组成在0<M/(A+M)<0.1的范围。优选元素M包4舌选自4孟Mn、铝Al、4美Mg、铋、Bi、钼Mo和4乙Y纟且成的纟且中的至少一种元素。才艮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4是供了一种正才及,包括导电基底材料;和形成在该导电基底材料上且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层,其中在该正才及活性物质的至少一部分中^是供了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提供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且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M以及卣素元素X,并且在该包覆层中,使用其中元素M和卣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分布状态的材料。才艮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负极;隔膜;以及电解质,其中在该正才及活性物质的至少一部分中提供了至少包含4里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4是供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且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M以及卣素元素X,并且在该包覆层中,4吏用其中元素M和卣素元素X表^见出不同分布状态的才才冲牛。才艮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获得具有优异充电/力文电循环特性并且可抑制内阻增加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以及非7jc电解质二次电池。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的所有附图中,相同标号指代相同或相似部件(或部分)。图l是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一种构成;图2是剖视图,放大地示出了封闭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的巻绕电才及件的一部分;图3是放大的剖视图,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中使用的隔膜的一种构成实例;图4是放大的剖视图,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中使用的隔膜的另一种构成实例;图5是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构成实例;图6是沿封闭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的巻绕电极件的线I-I的剖^L图7A、7B和7C示出了实施例1的正才及活性物质的截面像。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下文中称为二次电-也。(1)第一实施方式(1-1)正纟及活性物质根据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包覆层包含卤素元素X和至少一种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且不同于包含在用作母体颗粒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的元素M,其纟是供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元素M和卣素元素X在包覆层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用作母体颗粒的复合氧化物颗粒是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并且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它可嵌入和脱嵌锂。然而,从实现大容量的角度来看,优选具有层状岩盐型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LiCo02或镍酸锂LiNi02。也可使用其中部分的过渡金属元素已^皮另一种元素替代的作为固溶体的LiNiyCoLyCb(在该式中,0〈y〈l)等。作为例子,可以是LiNio.5CoQ.502、LiNio.8Coo.202等。优选使用至少钴Co作为过渡金属。这是因为主要包含钴酸锂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高填充性能和高放电电压。主要包含钴酸锂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是通过4丸行诸如将它的一部分用至少一种或多种选自周期表第2至15族的元素所替代、调整孩i细颗粒的物理性质等/>知知技术而获得的氧化物。具体地讲,优选使用具有式1所示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式l)LipCo(1—q)MqO(2—r)Xz(在该式中,M表示选自周期表第2至15族中除钴Co以外的至少一种元素;X表示除氧O以外的第16力矣元素和第17力美元素中的至少一种;而p、q、r和z表示在0SpS1.2、0^q<0.3、—0.100.20牙口0^z^0.1范围内的4直)。形成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是指在形成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过渡金属之中的最大比例的过渡金属。例如,在平均组成为LiCo。.98Alo.(nMgo.(H02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主要过渡金属元素是指钴Co。包覆层提供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包含闺素元素X和至少一种不同于实质上构成含于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过渡金属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且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M。包覆层是这样的一个层,其具有不同于复合氧化物颗粒的组成元素或组成比并且用其包覆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覆层是通过4吏元素M和卣素元素X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而形成的层。包覆层是这样的区域,包覆层中的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组成比高于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元素M和囟素元素X的组成比。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包覆层那样,具有在包覆层中所含的多种元素的分布状态相同的简单结构,这里的包覆层中所含的元素M和卣素元素X在包覆层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状态。具体地讲,优选在元素M和卣素元素X之间存在分布均勻性的不同,并且元素M比卤素元素X更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还优选比囟素元素X更大量的元素M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4立表面上。元素M和卤素元素X这才羊的分布状态可通过一种方法力。以确i人,例如,具有该包覆层的复合氧化物颗粒通过具有EDX(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仪)的SEM(扫描电子显孩t镜)(下文中,称为SEM/EDX)观察。该分布状态也可通过以下方法加以确i人,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或截面通过TOF-SIMS(飞4亍时间型次级离子质i普)进4亍分4斤并才企测包含元素M和X的离子。优选元素M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并形成包覆层。这是因为由于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包覆有包含元素M的包覆层,所以含于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的洗脱可得到抑制,与电解溶液的反应可得到抑制,并且电池特性的劣化可以得到抑制。作为这样的元素M,可使用已对用于现有技术正极活性物质的钴酸锂实施了置换、添加、包覆等的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作为元素M,优选包含至少一种选自由4孟Mn、铝A1、4美Mg、铋、Bi、钼Mo和4乙Y组成的组中的元素。在具有复合氧4匕物颗并立和包覆层的正4及活性物质中,优选含于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元素M的元素组成满足关系0<M/(A+M)<0.1。这是因为,尽管元素M有助于活性物质的稳定,〗旦是如果它的比例等于或大于0.1,则对电池容量无益的元素M的量增大,并且使正极活性物质本身的容量降低增大。另一方面,优选卣素元素X散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上,由此形成包覆层。这是因为通过包含囟素元素X的包覆层可抑制对嵌入/脱嵌锂的阻碍。例如,卣素元素X可不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或者也可散布在整个表面上的多个点处。囟素元素X可散布在包含元素M的包覆层上。优选卣素元素X以通过M,aXb(例如,LiF为代表)表示的囟化物状态散布在所述表面上。这是因为由于用作包覆层材料的X以M,aXb存在于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使存在于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剩余元素M,稳、定并且电池净争性可4寻到改善。例如,i人为由于剩余锂Li化合物如氬氧化锂LiOH或碳酸锂Li2C03引起气体产生并且成为电池特性劣化的一个原因,所以通过4吏卣素作为卣化物稳定,电池特性可得到改善。根据由LiF代表的卣化物,锂离子传导性低,并且如果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用该卣化物完全包覆,则这样的卣化物成为对嵌入/脱嵌锂的阻碍。然而,由于卣化物以如上所述的散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的状态存在,则既可以实现大容量又可以抑制气体产生。优选由M,aXb表示的化合物是晶体。这是因为通过^f吏M,aXb结晶,可促进卣化物散布在颗粒表面上的状态。4尤选元素M,是不同于元素M的元素。这是因为,由于4尤选元素M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所以如果元素M与卣素元素X—起散布,则改善电池特性的效果降寸氐。在如上所述形成的正才及活性物质表面中,更加优选元素M、元素M,、卣素元素X和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的元素组成在0.03<A/(M+M,+X+A)<0.8的范围。这是因为,如果A的存在比例等于或大于0.8,则改善循环特性的效果和抑制由含元素M的包覆层导致的内阻增加的效果降低。如果A的存在比例等于或低于0.03,则除A(锂离子透过性低)以外的元素的存在比例相对增大,并且尽管可获得改善循环特性的效果和抑制内阻增加的效果,但是电池容量降低。正才及活'性物质表面上的Co、卣素元素X、元素M和元素M,的元素比可通过利用ESCA(扫描X射线光电子分光仪由ULVAC-PHIInc.生产;QuanteraSXM)进行才企测。具体地讲,将待检测的颗粒样品埋入金属铟片中,将该样品片通过板弹簧固定到样品台上,并实施4企测。单色Al-Kot光束(1486.6eV)用作X射线源,并JU企测才羊品的表面可通过利用氩离子4&和电子中和冲仓同时以自动模式带电校正进行检测。在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中,至少氟化锂LiF包含在存在于包覆层中的囟化物中。这是因为,即使在锂不用作形成包覆层的卣化物的元素M,的情况下,复合氧4匕物颗粒中的4里Li如钴酸4里LiCo02等也溶解在包覆层中。优选正才及活性物质的平均直径在2.0|um以上50pm以下的范围。这是因为,如果该平均直径小于2.0jum,则当制备正极时,正极活性物质易于在压制步骤从正极集电体剥落并且正才及活性物质的表面积增大,因此,必须增加导电材料、粘结剂等的添加量,并且每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降低。相反,如果该平均直径超过50pm,则正极活性物质刺穿隔膜并引起短路的可能性增高。通过利用这才羊的正4及活性物质,实i见了二次电池的大容量和充电/放电循环特性的改善,并且可抑制电池中的气体产生。尽管对于这样的效果的改善原因还不清楚,但是推测这样的效果源于以下机理。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例如钴酸锂LiCo02或4臬酸锂LiNiCb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在正极/负极比被适当地设计的状态下,执行充电,上限充电电压等于4.20V,优选4.35V或更高,并且更优选4.40V或更高。因此,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可^f寻到改善。然而,在充电至4.20V或更高的电池中,由于正才及活'l"生物质产生高电动势,所以4矣触正极活性物质的电解质处于强氧化环境中。因此,认为金属成分乂人因为更多的4里脱出而变4寻不稳、定的正才及活性物质洗脱,并且正才及活性物质劣,或者/人正才及活性物质洗脱的金属成分还原沉淀到负极侧,使得负极表面被其覆盖,并堵塞了锂的嵌入/脱嵌。还所以电解溶液在该界面处发生氧化分解,并加速电解质的劣化。还认为,由于电解质在正扭j皮氧化分解,所以产生气体并在正极上形成覆膜,使得电池膨胀或阻抗增大。推测由于在充电时发生正极活性物质和电解溶液的劣化,所以在电池中发生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劣化或产生气体。另一方面,根据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认为由于包含元素M的包覆层提供在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所以该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包含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的洗脱4皮抑制并且循环特性的劣化得到抑制。还认为,由于面素元素X包含在包覆层中,所以卣素元素X与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的杂质(例如,剩余锂Li化合物如LiOH或Li2C03)发生反应并稳、定该正才及活性物质等,由此抑制气体产生,以及由于包覆层中卣素元素X的分布少于元素M并且不会阻碍锂的嵌入/脱嵌,所以卣素元素X有助于实现大容量和循环特性的改善。(1-2)二次电;也的构成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剖面结构。该二次电池例如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是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锂Li用作电极反应物并且负极的容量通过由于锂Li嵌入/脱嵌导致的容量成分表示。该电池是所谓的圆筒型电池。其中一对带状正极21和带状负极22已通过隔膜23进行巻绕的巻绕电极件20才是供在几乎中空的圓筒形电池壳ll中。电池壳11由镀有例如镍Ni的4失Fe制成。电池壳11的一个端部^f闭而另一端部开口。一^j"绝錄^反12和13垂直于巻绕周边表面布置在电池壳11中,以^更分别夹住巻绕电极件20。电池盖14以及提供在电池盖14中的安全阀才几构15和热敏电阻元件(正温度系凄t;PTC元件)16通过垫圈17填缝密封并连接至电池壳ll的开口端部。将电池壳ll的内部密封。电池盖14例如由与电池壳11类似的材料制成。安全阀才几构15通过PTC元件16电连4妄至电池盖14。当电池的内部压力由于内部短路、来自外部的加热等而升高到预定值或更高时,盘状板15A翻转,由此切断电池盖14和巻绕电极件20之间的电连接。当温度升高时,PTC元件通过电阻值增大而限制电流,由此防止由于大电流引起的异常热生成。垫圏17例如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其表面涂覆有沥青。例如,中心销24插入巻绕电极件20的中心。由铝A1等制成的正极引线25连接至巻绕电极件20的正极21。由镍Ni等制成的负才及引线26连4妄至负才及22。正才及引线25通过焊4妄于安全阀才几构15而电连接至电池盖14。负极引线26焊接并电连接于电池壳11。图2是剖一见图,;改大地示出了图1所示巻绕电才及件20的一部分。正极2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才是供在具有一对相反表面的正极集电体21A的两个表面上。尽管未示出,但是可以提供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仅存在于正极集电体21A的一个表面上的区域。正才及集电体21A例如由金属箔如铝Al箔制成。正才及活性物质层21B例如包含如上所述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必要时,可形成包含导电材料如炭黑、石墨等和粘结剂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层21B。如图2所示,负才及22具有例如具有一对相反表面的负才及集电体22A;以及提供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两个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B或提供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一个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22可以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仅形成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一个表面上的区i或。负才及集电体22A例如由金属箔如铜Cu箔等制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包含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另一种对充电无益的材料如导电材料、粘结剂、粘度调节剂等。作为导电材料,可以是石墨纤维、金属纤维、金属粉末等。作为粘结剂,可以是氟体系高分子化合物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SBR或三元乙丙橡胶EPDR等。作为粘度调节剂,可以是羧曱基纤维素CMC等。负才及活性物质通过包含一种、两种或更多种能够在相对于4里金属的2.0V以下的电势下电化学嵌入和脱嵌锂Li的负极材料制成。作为可嵌入和脱嵌锂Li的负极材料,例如,可以是碳材料、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氮化锂如LiN3等、锂金属、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高分子材料等。作为碳材料,例如,可以是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石墨、热解碳类、焦炭类、玻璃碳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焙烧材料、碳纤维、或活性炭。在它们之中,作为焦炭类,有沥青焦炭、针状焦、石油焦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焙烧材料是通过在恰当温度下焙烧高分子材料如酚树脂、呋喃树脂等而碳化的材料。作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焙烧材料的一部分,有被归类为难石墨化碳或易石墨化碳的材料。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以是聚乙炔、聚吡咯等。在这样的可嵌入和脱嵌锂Li的负极材料之中,优选充电/放电电势相对接近锂金属的电势的负极材料。这是因为负极22的充电/放电电势越低,则越容易实现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在它们之中,优选碳材料,因为由充电/放电引起的晶体结构的变化非常小,可获得大的充电/》丈电容量,并且可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尤其优选石墨,因为电化学当量大并且可获得高能量密度。优选难石墨化碳,因为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作为可嵌入和脱嵌4里Li的负才及才才泮牛,可以是4里金属单质、或者可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这些负极材料是优选的,因为可获得高能量密度。尤其是,如果这样的负极材料与碳材料一起使用时,由于可获得高能量密度并且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所以是更加优选的。在本i兌明书中,除了由两种或更多种金属元素制成的合金外,由一种或多种金属元素和一种或多种半金属元素制成的合金也包括在所述合金中。作为合金的结构,有固溶体、共晶(共晶混合物)、金属互化物、或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共存的合金。作为这才羊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例如,可以是以下元素锡Sn、铅Pb、铝Al、铟In、硅Si、锌Zn、锑Sb、铋Bi、镉Cd、4美Mg、硼B、4家Ga、锗Ge、砷As、4艮Ag、4告Zr、4乙Y或4会Hf。作为它们的合金或化合物,例如,可以是由化学式MafMbgLih或化学式MasMctMdu表示的合金或化合物。在这些化学式中,Ma代表可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Mb代表不同于4里和Ma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Mc表非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而McM戈表不同于Ma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f、g、h、s、t和u的^直分另'J在f〉0、g>0、h上0、s>0、t〉0和u》0的范围内。在它们之中,优选短周期型周期表第4B族中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尤其是,优选硅Si、锡Sn、或者它们的合金或化合物。它们可以是结晶的或无定形的。作为可嵌入和脱嵌锂Li的负极材料,还可以是氧化物、硫化物或另一种金属4匕合物例如氮化4里如LiN3等。作为氧化物,可以是Mn02、V205、V6013、NiS、MoS等。作为电势相对较低并且可嵌入和脱嵌4里的氧化物,例如,可以是氧4匕4失、氧化钌、氧4b钼、氧化鴒、氧化钛、氧化锡等。作为硫化物,可以是NiS、MoS等。作为电解溶液,可以4吏用通过将电解质盐溶入非水溶剂中而获得的非水电解溶液。作为非水溶剂,可以是各种溶剂如高介电常数的溶剂和低粘度的溶剂。可以使用在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非水溶剂。作为高介电常数的溶剂,例如,可以优选使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等。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它们,还可以使用例如以下的环状碳酸g旨碳酸亚丁酯BC、碳酸亚乙歸酯VC、4-氟-1,3-二氧戊环-2-酮(氟代碳酸亚乙酯)、4-氯-l,3-二氧戊环-2-酮(氯代碳酸亚乙酯)、三氟曱基碳酸亚乙酯等。作为高介电常数的溶剂,代替或与环状碳酸酯一起,也可使用例如内酯如y-丁内酯、y-戊内酯等;内酰胺如N画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环状氨基曱酸酯如N-曱基噁唑烷酮等;磺酸化合物如环丁砜等。作为低粘度的溶剂,可以优选使用石灰酸二乙酯DEC。然而,除此之外,还可以4吏用以下溶剂链状石岌酸酯如碳酸二曱酯DMC、碳酸曱乙酯EMC、碳酸曱丙酯MPC等;链状羧酸酯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曱酯、异丁酸甲酯、三曱基乙酸曱酯、三曱基乙酸乙酯等;链状酰胺如N,N-二曱基乙酰胺等;链状氨基曱酸酯如N,N-二乙基氨基曱酸曱酯、N,N-二乙基氨基曱酸乙酯等;或者醚如1,2-二曱氧基乙烷、四氢吹喃、四氢吡喃、1,3-二氧戊环等。作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上述的高介电常数溶剂和低粘度溶剂中的一种,或者可以卩夸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4壬意混合4吏用。然而,优选包含20%至50%环状碳酸酯和50%至80%低粘度溶剂(低粘度的非水溶剂)的溶剂。尤其是,优选沸点等于或低于130°C的链状碳酸酯作为低粘度的溶剂。如果环状碳酸酯和低粘度溶剂之间的比例超出以上范围,例如,当低粘度溶剂的量太大时,则介电常数较低。相反,如果低粘度溶剂的量太小,则粘度低。因此,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很难获得足够的传导性并且存在很难获得良好电池特性的风险。作为电解质盐,例如,可以是^l里盐作为溶解或分散在前述非水溶剂中并产生离子的盐。作为4里盐,例々。,可以是以下利4牛无枳4里盐如六氟力粦酸4里LiPF6、四氟硼酸4里LiBF4、六氟石申酸4里LiAsF6、六氟锑酸锂LiSbF6、高氯酸锂LiC104、四氯铝酸锂LiAlCU等;全氟代烷碌酸衍生物如三氟曱烷磺酸锂LiCF3S03、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锂LiN(CF3S02)2、双(五氟乙磺酰基)亚胺锂LiN(C2F5S02)2、三(三氟曱磺酰基)甲基化锂LiC(CF3S02)3等。可以单独使用它们中的一种,或者可以组合使用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种。在它们之中,优选六氟磷酸锂LiPF6,因为可获得高离子传导性并且可改善循环特性。这样的电解质盐的含量相对于每升溶剂优选在0.1mol至3.0mol的范围,更4尤选i也,在0.5mol至2.0mol的范围。这是因为当该含量在这样的范围时可获得更高的离子传导性。隔膜23允许锂离子通过的同时隔开正极21和负极22并且防止由它们之间的4妄触引起的电流4豆路。作为隔膜23,例如,可以使用已用于现有技术的电池中且通过由合成树脂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制成的微孔膜或者由陶瓷制成的微孔膜而形成的隔膜,或者可以使用具有以下结构的隔膜,其中如上所述的微孔膜的表面已涂覆有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等并且在该表面上已形成了多孔性树脂层。在它们之中,具有在表面上形成的多孔性树脂层的结构的隔膜23是优选的,因为即4吏在高充电电压下也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下面将参照图3和图4描述在^f效孔膜上形成了多孔性树脂层的隔膜23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和另一个实例。图3是》文大的剖视图,示出了如上所述的隔膜23的结构的一个实例。如图3所示,隔膜23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基底材料层23B的一个主平面上形成了树脂层23A。作为基底材料层23B的材料,可以使用在现有技术的电池中使用的材料,例如,如上所述的微孔膜。例如,可以-使用包含至少一种选自聚乙烯PE、聚丙烯PP、它们的共聚物、以及作为它们的组合的聚烯烃PO的微孔膜。在它们之中,特别优选安全性的,由聚烯烃制成的微孔膜。具体地讲,例如,优选由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制成的微孔膜。尽管图3所示的基底材料层23B具有单层结构,但是基底材料层23B可以具有多层结构。作为具有多层结构的基底材料层,更具体地讲,例如,可以4吏用具有聚丙烯PP层、聚乙烯PE层和聚丙烯PP层顺序层压的三层结构的微孔膜等。如果通过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形成的孩i孔膜或者具有聚丙歸PP层、聚乙烯PE层和聚丙烯PP层顺序层压的三层结构的微孔膜用作基底材料层23B,则由于作为隔膜23易于获得适当的透气性和强度(这将在下文进行解释说明),所以这些膜是优选的。树脂层23A是具有高孔隙率的基质树脂层。通过具有该基质树脂层,防止了电极直接接触隔膜23的基底材料层23B。因此,可以抑制基底材料层23B的劣化如碳化或堵塞(劣化是由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使得可以抑制电池特性的劣化。作为基质树脂,具体地讲,例如,可以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六氟丙烯HFP、聚四氟乙烯PTFE等或者也可4吏用它们的共聚物。作为树脂层23A,可以使用无机物被保持在基质树脂层的层。通过具有无机物被保持在基质树脂层的树脂层,可进一步改善抗氧化性并且可抑制隔膜23的劣化。作为无机物,可以是金属、半导体、或者它们的氧化物或氮化物。具体i也i井,例如,作为金属可以是铝Al、4太Ti等。例如,作为半导体可以是石圭Si、硼B等。作为氧化物可以是氧化铝A1203、二氧化钛Ti02、二氧化硅Si02等。作为氮化物可以是氮化硼BN、氮化铝A1N等。优选无^/L物的粒径在1nm以上10jam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小于lnm,则很难获得这样的无机物,并且即使可获得,成本也高,并且如果大于10pm,则电极之间的距离增大,由于有限的空间而很难获得足够的活性材料的填充量,并且电池容量降低。作为形成树脂层23A的方法,树脂层23A可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即,通过该方法例如基底材并牛层23B的表面涂覆有有基质树脂、溶剂和无机物制成的浆料,让其通过基质树脂的较差溶剂以及上述溶剂的良好溶剂浴,乂人而^皮相分离,之后,干燥。优选这样的隔膜23的刺穿强度在100gf以上1000gf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刺穿强度小,则存在发生短路的情况,如果刺穿强度大,则离子传导性降低。刺穿强度可通过利用手动型压缩试-验4几(由KATOTECHCo.,Ltd.生产的KES-G5),在尖端直径小为l.Omm的针以2mm/sec速度刺穿时通过检测最大负载而获得。隔月莫23的透气性优选在30sec/100cc以上1000sec/100cc以下的范围内,更加优选在50sec/100cc以上600sec/100cc以下的范围内,并且进一步4尤选在100sec/100cc以上400sec/100cc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透气性小,则存在发生短路的情况,如果透气性大,则离子传导性降低。通过降低基底材料层23B或树脂层23A的厚度,可以降低透气性并且还可有助于电池容量的增大。然而,通常,隔膜23的刺穿强度容易出现降低。透气性根据JISP8117进4亍^r测并且表示为1.22kPa压力下100cc的空气透过该膜的秒数。优选基底材料层23B的厚度例如在5|um以上15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该厚度小,则易于发生短路,如果该厚度大,则离子传导性降低并且体积容量降低。优选树脂层23A的厚度例如在0.2pm以上10jum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该厚度小,则易于发生短路,如果该厚度大,则离子传导性降低并且体积容量降低。树脂层23A—个表面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下文中,每单位面积的重量称为表面密度)优选在0.05mg/cm2以上0.5mg/cm2以下的范围内,并且更加优选;也在0.1mg/cm2以上0.3mg/cm2以下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如果树脂层23A的表面密度太小,则电极和隔膜之间的凝胶电解质层不足并且隔膜的抗氧化性的改善不充分,而如果表面密度大,则离子传导性降低。图4是放大的剖面图,示出了隔膜23的结构的另一个实例。如图4所示,隔膜23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基底材料层23D的两个表面上形成了树脂层23C和树脂层23E。树脂层23C和23E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由于不同于隔膜23的结构的构造类似于参照图3描述的实例,所以省却了其详细的说明。作为液体电解质的电解溶液浸渍到隔膜23中。尽管二次电池的上限充电电压可以设置为例如4.20V,但是优选设计该电池使得上限充电电压高于4.20V,更加优选在4.25V以上4.80V以下的范围,并且进一步4尤选在4.35V以上4.65V以下的范围。优选下限i文电电压在2.00V以上3.30V以下的范围。通过将电池电压设定为较高,可提高能量密度。另夕卜,才艮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分布状态不同的包覆层已经形成在正才及活性物质上,所以即4吏电池电压i殳定为4交高,也可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并且可以抑制电池中的气体产生。(1-3)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的实例。正极活性物质制备如下。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可通过以下方法形成。作为用作母体颗粒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将可通常作为正才及活性物质获得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作起始原料,将复合氧化物颗粒与用于包覆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含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化合物磨细并混合,并且使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包覆元素M和X。作为包覆装置,可以使用球磨机、喷射式粉碎机、研磨机、粉碎机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入少量的液体如水并执4于包覆处理也是有效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也可用元素M和卤素元素X通过机械化学处理如才几才成融合等、溅射方法或气相方法如CVD(化学蒸气沉积)法等进行包覆。而且,也可通过湿法(如在水中或溶剂如乙醇等中混合原料的方法)、中和滴定方法、溶胶凝胶法(利用金属醇盐作为原料)等使表面包覆元素M和囟素元素X。包覆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将用作预定包覆层的原料的原料混合到二次电池的电解溶液或电才及中,乂人而形成二次电池,之后,扭J亍充电/方文电、加热等。表面已包覆有元素M、元素M,和卤素元素X或它们的原并+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在空气或氧化气氛如纯氧气等中、在200。C以上1000°C以下的温度范围内进4亍焙烧。另一方面,在焙烧后,其粒径还可才艮据需要通过轻度研磨或分级才喿作等进4亍调节。而且,可通过执行两次或更多次包覆处理形成不同的包覆层。正才及21形成如下。首先,例如,正才及混合物通过混合正才及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结剂进行调制。将正极混合物分散到溶剂如N-曱基-2-p比咯烷酮NMP等中,由此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接着,正才及集电体21A用正才及混合物浆料涂覆并干燥溶剂。之后,通过辊式压制4几等压缩成型,由此形成正才及活性物质21B并获4寻正才及21。负才及22形成如下。首先,例如,负才及混合物通过混合负才及活性物质和粘结剂而调制。将负极混合物分散到溶剂如N-甲基-2』比咯烷酮NMP等中,由此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接着,将负极集电体22A用负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并干燥溶剂。之后,通过辊式压制机等压缩成型,由此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并获得负才及22。接着,将正极引线25通过焊接等连接至正极集电体21A,并将负极引线26通过悍接等连接至负极集电体22A。之后,将正极21和负极22通过隔膜23进行巻绕。将正才及引线25的前边缘部焊接至安全阀机构15,并将负极引线26的前边缘部焊接至电池壳11。巻绕正才及21和负才及22夹在一对绝《彖外反12和13之间并封闭在电池壳11中。在将正极21和负极22封闭到电池壳11中之后,电解质-波注入电池壳ll中,乂人而浸入隔月莫23中。之后,电池盖14、安全阀机构15和PTC16通过垫圏17填缝密封并固定于电池壳11的开口端。以这种方式,制得图l所示的二次电池。在该二次电池中,当执行充电时,例如,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1B脱嵌并通过电解溶液嵌入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当执行放电时,例如,锂离子从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脱嵌并通过电解溶液嵌入到正才及活性物质层21B中。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构造,4吏得包含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包覆层在正4及活性物质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形成,并且包覆层中的M和X具有不同的分布状态。因此,可以抑制电池内阻的增大并且可以实现二次电池的大容量以及电池特性的改善。尽管电池特性的改善原因还不清楚,^f旦是推测,这样的改善的原因源于以下枳i理。在处于充电4犬态下的4里离子二次电'池中,正才及处于高氧化度环境下。因此,4妾触正才及活性物质的电解溶液净皮氧化分解,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惰性覆膜,正极活性物质本身分解,并且组成元素溶解。《人为形成的覆膜或当洗脱的过渡金属还原沉淀到负极时产生的电阻成分阻碍电子或锂离子的移动,使得电池性能劣化。另一方面,在冲艮据本发明该实施方式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元素M包覆,所以抑制了主要过渡金属元素的洗脱,并且抑制内阻的增加以及与其相关的循环特性等的劣化。而且,i人为分布在含锂过渡金属表面上的卣素元素X与含锂过渡金属表面上的杂质发生反应并被稳定,并且在表面上的分布小于元素M的分布,不会堵塞锂离子的移动,使其有助于实现大容量和电池特性的改善。才艮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重量轻并且具有大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并且可广泛用于便携式小型电子设备如摄影机、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电动工具、便携式电话等。(2)第二实施方式(2-1)正才及活性物质作为正;tL活性物质,可^f吏用类似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材料。(2-2)二次电池的构成图5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构成。该二次电池是所谓的层压膜型二次电池。已经连接了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的巻绕电极件30封闭在膜状外壳件40中。正才及引线31和负才及引线32中的每一个例如以相同方向/人外壳件40内部引到外部。正^l引线31例如由金属材^f牛如铝Al、不4f钢SUS等制成。负极引线32例如由金属材料如铜Cu、镍Ni等制成。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中的每一个形成为薄板状或网孔状。外壳件40由通过粘接获得的矩形复合膜形成,例如,将由尼龙Ny、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PET等制成的外侧树脂层,由铝A1等制成的金属层,以及由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制成的内侧树脂层依次粘4妄。外壳件40布置成使得例如内侧树脂层侧正对巻绕电^L件30而它们的外边纟彖部通过熔*接或粘合剂相互粘附。用于防止外侧空气侵入的粘附膜41插入在外壳件40和正才及引线31之间。同样,粘附膜41插入在外壳件40和负极引线32之间。粘附膜41由对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均具有粘附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粘附月莫41由聚烯烃树脂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等制成。在使用改性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的情况下,由于粘附膜41和正极引线31之间的粘附性以及粘附膜41和负极引线32之间的粘附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所以是优选的。外壳件40可以由具有另一种结构的复合膜、高分子膜如聚丙烯等、或金属膜代替前述复合膜而形成。图6示出了沿图5所示的巻绕电极件30的线I-I的截面结构。巻绕电极件30是将层压正极33和负极34通过隔膜35以及电解质层(未示出)层压并巻绕而形成的。巻绕电极件30的最外周边部分通过保护带37保护。电解质层预先形成在正才及33和负才及34中的每一个的表面上。正极33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正极活性物质层33B形成在正极集电体33A的一个或两个表面上。负极34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负极活性物质34B形成在负极集电体34A的一个或两个表面上。将负才及活性物质层34B和正4及活性物质层33B布置为彼此对置。正极集电体33A、正极活性物质层33B、负极集电体34A、负极活性物质层34B以及隔膜35的构成类似于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正极集电体21A、正极活性物质层21B、负才及集电体22A、负才及活性物质层22B以及隔月莫23的构成。电解质层包含电解溶液和用作保持电解溶液的保持体的高分子化合物并且处于所谓的凝月交状态。凝l交状电解质是优选的,因为可以获得高传导性并且可以防止电池溶液泄露。电解溶液的构成(即,非水溶剂、电解质盐等)类似于4艮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以-使用各种可吸收前述电解溶液并将其转化为凝胶状态的高聚物。具体地讲,例如,可以使用氟高聚物如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等、醚体系高聚物如聚(环氧乙烷)、交联聚环氧乙烷等、聚(丙烯腈)等。尤其是,从氧化还原稳定性的角度看,优选使用氟高聚物如偏二氟乙烯的共聚物等。(2-3)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的实施例。首先,将正极33和负极34中的每一个用包含电解溶液、高聚物化合物以及混合溶剂的前驱溶液进行涂覆,并使混合溶剂挥发,由此形成电解质层。之后,将正极引线31通过焊4妄连接至正极集电体33A的边全彖部,并将负才及引线32通过焊4妄连4妄至负极集电体34A的边缘部。接着,将各个形成有电解质层的正极33和负极34通过隔膜35进行层压,由此形成层压材料。将层压材料在长度方向上巻绕,并将保护带37粘附在最外周部分,由此形成巻绕电极件30。最后,例如,将巻绕电极件30夹在外壳件40之间并将外壳件40的外边缘部通过热熔接等方式进行粘附,由此密封巻绕电极件30。此时,将粘附膜41插入在正极引线31和外壳件40之间,并且将粘附膜41类似地插入在负极引线32和外壳件40之间。从而,完成图3和图4所示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可以制备如下。首先,如上所述形成正才及33和负极34。将正极引线31和负极引线32连接至正极33和负极34。之后,将正极33和负极34通过隔膜35进4亍层压并巻绕。将保护带37粘附于最外周部分。形成作为电极件30的前体的巻绕件。接着,将该巻绕件夹在外壳件40之间,并将它们的外周边缘部(除了一侧之外)热熔接成袋状,并且将巻绕电极件30封入在外壳件40中。接着,制备包含电解溶液、作为高聚物化合物的原料的单体、聚合引发剂以及根据需要的另一种材料如聚合抑制剂等的组合物(用于电解质)并注入外壳件40中。在注入用于电解质的组合物之后,将外壳件40的开口部在真空氛围下热熔接并密封。4妄着,通过施加热来聚合所述单体并形成高聚物化合物,由此形成凝胶状电解质。以这种方式,获得图5和图6所示的二次电池。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电池内阻的增大^皮包含囟素元素X的包覆层抑制,所以可以实现二次电池的大容量以及电池特性的改善。尽管本发明将通过下文中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样的实施例。(实施例1)下面将说明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首先,将通过激光散射方法测得的平均直径等于13|am的钴酸锂LiCo02制备为用作母体颗粒的复合氧化物颗粒。接着,作为包覆层材料,将碳酸锰MnC03称重并混合到钴酸锂LiCo02以使钴Co:锰Mn的原子比^00:2。接着,通过使用机械化学设备将钴酸锂LiCo02和碳酸锰MnC03的混合粉末处理l小时,并用MnC03包覆钴酸锂LiCo02的表面,由此形成焙烧前体。焙烧前体的温度以3°C/min的速度升高。在900°C下热处理焙烧前体3小时,之后冷却,以便获得锰Mn已均匀分布在钴酸锂LiCo02表面上的颗粒。而且,将氟化锂LiF称重并混合到100重量份的所述颗粒以使钴Co:氟F的原子比100:2。类似地,在800°C下热处理获得的颗粒,由此获得正极活性物质。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图7A是一个SEM/EDX^f象,示出了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截面的钴Co的分布。在图7A中,钴Co通过白色部分图示"i兌明。图7B是一个SEM/EDX像,示出了图7A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截面的4孟Mn的分布。在图7B中,4孟Mn通过白色部分图示i兌明。图7C是一个SEM/EDX像,示出了图7A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截面的氟F的分布。在图7C中,氟F通过白色部分图示i兌明。如图7A至7C所示,证实了锰Mn均匀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所述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X射线衍射)模式,结果证实在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检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26,其中元素A是指钴Co;元素M是指周期表第2至16族的除了Co以外的元素;元素M,是指Li;以及卤素元素X是指F。正才及如下文的"i兌明,通过4吏用如上所述获得的正才及活性物质进行制备。首先,通过混合98wt。/。的前述正极活性物质、0.8wt。/。作为导电材料的无定形碳粉(柯琴炭黑(ketjenblack))以及1.2wt0/。作为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而调制正才及混合物。将该正4及混合物分散到N-曱基-2-吡咯烷酮NMP中,由此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之后,将由厚度为20的带状铝箔制成的正极集电体的两个表面均匀地用该正极混合物浆料涂覆。所得涂覆材料通过热气流进行干燥,之后,通过辊式压制机进行压缩成型,由此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之后,将由铝制成的正极引线连接至正极集电体的一端。负极制备如下。首先,通过混合95wto/。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粉和5wt。/。作为粘结剂的聚偏二氟乙烯而调制负极混合物。将该负极混合物分散到N-曱基-2-他咯烷酮NMP中,由此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之后,将由厚度为15jum的带状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的两个表面均匀地用负极混合物浆料涂覆。而且,通过用热压缩成型获得的涂覆材料,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之后,将由镍制成的负极引线连接至负极集电体的一端。接下来,对于如上所述制得的正极和负极,通过使用由多孔聚烯烃膜制成的隔膜,将负极、隔膜、正极以及隔膜依次层压,并将所得层压材料巻绕多次,由此制得巻绕电极件。将该巻绕电极件封入由铁制成的镀镍电池壳。此时,将绝缘板布置在该巻绕电极件的上下表面上。接着,将正极引线从正极集电体引出并焊接至安全阀(已确保与电池盖的电连接)的突出部。负极引线从负极集电体引出并焊接至电池壳的底部。通过将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到非水溶剂(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曱乙酯MEC的体积混合比等于1:1)中来调制非水电解溶液,由此获得1mol/dm3的浓度。最后,在将电解溶液注入已经构建了前述电极件的电池壳中之后,通过绝纟彖垫圏填缝密封电池壳,将安全阀、PTC元件和电池盖固定,制4寻外部直径等于18mm且高度等于65mm的圓筒形二次电池。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评价如下。(a)初始容量在环境温度等于45°C、充电电压等于4.40V、充电电流等于1500mA并且充电时间等于2.5小时的条件下执行恒流/恒压充电之后,以2000mA的》文电电流和3.0V的终止电压寺丸4亍》文电,冲企测初始容量。(b)容量保持率此外,在类似于获得初始容量的条件下重复充电和放电。检测在第2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并获得对于初始容量的容量保持率。(c)内阻在以上条件下重复充电和;改电200次循环之后,4全测二次电池的内阻。<实施例2>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制备圓筒形二次电池,只是将LiCo。.98Alo.oiMg().(H02用作正极活性物质的复合氧化物颗粒。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证实锰Mn已均勻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4亍4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32。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于评i介。<实施例3>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制备圆筒形二次电池,只是将LiCoo.98Zr。.。202用作正才及活性物质的复合氧4匕物颗4立。获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4企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t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书于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立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4全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31。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f于评1"介。<实施例4>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制备圆筒形二次电池,只是将LiNi。.8QCoa2。02用作正才及活性物质的复合氧化物颗粒。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证实锰Mn已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4于4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29。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评^介。<实施例5〉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l介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充电电压i殳定为4.20V。<实施例6>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充电电压i殳定为4.35V。<实施例7>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充电电压i殳定为4.50V。<实施例8>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当混合碳酸锰MnC03时,将碳酸锰MnC03称重并混合以使钴Co:锰Mn的原子比=100:0.5,并且当混合氟化锂LiF时,将氟化锂LiF称重并混合以使钴Co:氟F的原子比=100:1。所;得正才及活性物质的4分末通过SEM/EDX进4于7见察,结果确i人锰Mn已经均勾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杏f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才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76。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实施例9〉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才及活性物质,只是当混合石友酸MnC03时,将碳酸4孟MnC03称重并混合以4吏钴Co:4孟Mn的原子比=100:5。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纟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4于4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11。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实施例10>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当混合碳酸锰MnC03时,将碳酸锰MnC03称重并混合以使钴Co:锰Mn的原子比=100:10。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书f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枱r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04。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评《介。'<实施例11>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才及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氟化4美MgF2来代替氟化锂LiF。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MgF2的衍射峰。而且,该正纟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4于^r测,结果获得A/(M+M,+X+A)=Co/(Mn+Mg+F+Co)=0.28。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于"i平l介。<实施例12>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氟化铝A1F3来代替氟化锂LiF。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A1F3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枱r测,结果获得A/(M+M,+X+A)=Co/(Mn+Al+F+Co)=0.31。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f于评1"介。<实施例13>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混合碳酸镁MgC03来代替碳酸锰MnC03。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铝Mg已经均匀;也分布在包含4古Co的复合氧4匕物颗并立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t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抬r测,结果获得A/(M+M,+X+A)=Co/(Mg+Li+F+Co)=0.36。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实施例14〉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纟寻正纟及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氢氧化铝Al(OH)3来代替碳酸锰MnC03。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铝Al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书亍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检观'J,结果获得A/(M+M,+X+A)=Co/(Al+Li+F+Co)=0.23。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实施例15>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才及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氧化叙、Bi203来代替碳酸锰MnC03。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铋、Bi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书f射峰。结果获得A/(M+M,+X+A)=Co/(Bi+Li+F+Co)=0.42。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f于评Y介。<实施<列16>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才及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氧化钼Mo03来代替碳酸锰MnC03。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钼Mo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4企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4于4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o+Li+F+Co)=0.39。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实施例17>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才及活性物质,只是混合氧化4乙Y203来代替碳酸锰MnC03。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钇Y已经均勻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t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结果获得A/(M+M,+X+A)=Co/(Y+Li+F+Co)=0.51。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f于评亏介。<实施例18>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当混合碳酸锰MnC03时,将碳酸锰MnC03称重并混合,以使钴Co:锰Mn的原子比=100:0.1,并且当混合氟化锂时,将氟化锂LiF称重并混合,使得钴Co:氟F的原子比=100:1。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4企测利用长波长的CuKa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枱r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87。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评4介。<实施例19>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当混合碳酸锰MnC03时,将碳酸锰MnC03称重并混合,以使钴Co:锰Mn的原子比=100:15。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并且氟F散布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书于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抬r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02。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评1"介。<比较例1>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4古g吏4里LiCo02用作正才及活性物质并且充电电压i殳定为4.20V。〈t匕寿交侈'J2>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1"介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钴酸锂LiCo02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充电电压设定为4.35V。〈t匕丰交侈'3>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1介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钴酸锂LiCo02用作正极活性物质。<比较例4>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介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钴酸锂LiCo02用作正极活性物质并且充电电压设定为4.50V。<^匕專交4列5>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在执行锰Mn的包覆处理之后,没有执行氟化锂LiF的包覆处理。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已经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4又有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冲企测,结果证实没有氟F,并且获得A/(M+M,+X+A)=Co/(Mn+Li+Co)=0.24。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i平1"介。〈t匕專交侈'J6>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没有执行锰Mn的包覆处理,而^f又执行了氟化锂LiF的包覆处理。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氟F均匀地散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立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LiF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才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险测,结果i正实没有4孟Mn,并且获得A/(M+M,+X+A)=Co/(Li+F+Co)=0.71。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于评《介。<比较例7>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在执行锰Mn的包覆处理之后,混合氟化锂LiF,并利用机械化学设备处理l小时。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锰Mn和氟F已分别均匀地分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4分末,检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t的粉末XRD模式,结果仅证实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书f射峰。而且,该正纟及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4企测,结果获得A/(M+M,+X+A)=Co/(Mn+Li+F+Co)=0.52。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行评价。〈t匕4交侈'J8>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获得正极活性物质,只是没有执行锰Mn的包覆处理,而仅执行替代氟化锂LiF的氧化铝A1203的包覆处理。所得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通过SEM/EDX进行观察,结果确认铝Al已均匀地散布在包含钴Co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对于该粉末,4企测利用长波长的CuKoc的粉末XRD模式,结果证实除了对应于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LiCo02的衍射峰之外,还有A1203的衍射峰。而且,该正极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元素比通过XPS进行一企测,结果i正实没有锰Mn,并且获得A/(M+M,+X+A)=Co/(Al+F+Co)=0.66。如上所述获得的二次电池的电池特性(a)至(c)以类似于实施例1的方式进4于评<介。<》匕專交<列9>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复合氧化物颗粒(LiCoo.98Al,Mgo.cn02)用作正才及活性物质。〈t匕4交侈'J10>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电池特性(a)至(c),只是将没有经过包覆处理的复合氧化物颗粒(LiNiQ.8()Coo.2()02)用作正4及活性物质。电池特性的评价结果示于下表1中。<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9</column></row><table>将实施例1和比较例3进行比较后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将包含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包覆层提供用于复合氧化物颗粒,所以获得高容量和优异的充电/》文电循环特性,而且,可以抑制内阻的增大。根据实施例1和19与比较例7,可以理解,由于不仅将包含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包覆层提供用于复合氧化物颗粒而且元素M和囟素元素X具有不同的分布4大态,即,4又元素M均匀;也分布而卣素元素X散布,所以可以进一步改善容量保持率和内阻。才艮据比较例5、6和8,可以理解,如果颗粒表面仅单独用元素M或卤素元素X包覆,则很难改善电池性能。才艮据实施例5和比寿交例1、实施例6禾口比專交例2、以及实施例7和比较例4的比较结果,可以理解,即^f吏改变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压,也获得类似的效果。根据实施例2至4以及比较例9和10可以理解,即使将不同于钴酸锂LiCo02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用作充当母体颗粒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也可在没有减少初始容量的情况下改善容量保持率和内阻。根据实施例13至17可以理解,即使将不同于锰Mn的镁Mg、铝Al、铋、Bi、钼Mo和4乙Y用作元素M,也可获得类似效果。优选至少一部分卣素元素X以M,aXb形式表示的化合物的状态散布在所述表面上,即使将不同于氟化锂LiF的氟化镁MgF2和氟化铝A1F3用作这样的化合物,也可获得类似的效果。而且,根据实施例8和18可以理解,当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元素A、元素M、元素M,和卣素元素X的元素比A/(M+M,+X十A)小于0.8时,容量保持率和内阻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才艮据实施例9和19可以理解,当该元素比A/(M+M,+X+A)超过0.1时,在没有减少初始容量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改善容量^f呆持率和内阻。尽管本发明已经通过提及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而且可以出现许多不同的变形。例如,尽管前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已对于具有巻绕结构的二次电池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也可类似地应用于正极和负极为折叠或堆叠结构的二次电池。另外,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所谓硬币型、纽扣型、矩形、复合膜型等的二次电池。尽管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4吏用非水电解溶液或凝月交状电解质作为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但是本发明也可类似地应用于使用固态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作为固态电解质,可以4吏用4壬4可的无才几固态电解质和高聚物固态电解质,只要它是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材料。作为无4几固态电解质,例如,可以是氮化锂、石典化锂等。高聚物固态电解质是由电解质盐和溶解电解质盐的高聚物化合物制成的。作为高聚物化合物,例如,可单独使用诸如聚(环氧乙烷)、交联聚环氧乙烷等的醚体系高聚物、聚(曱基丙烯酸酯)酯体系、丙烯酸酯体系等,或者分子中共聚或者混合后使用。本领域4支术人员应当理解,#4居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变形、组合、亚组合和变化,只要它们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或其等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包括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设置在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且选自周期表的第2至16族的元素M,和卤素元素X,并且在所述包覆层中,所述元素M和所述卤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2.4艮据4又利要求1所述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元素M比所述卣素元素X更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卣素X的至少一部分以不同于所述元素M的元素M,的卣4b物形式存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元素M,的囟化物至少包含氟化^里LiF。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具有层状岩盐结构。6.4艮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至少包含4古Co。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在具有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和所述包覆层的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上的元素组成以原子比计处于0.03<A/(M+M,+X+A)<0.8的范围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元素组成以原子比i十处于0<M/(A+M)<0.1的范围内。9.4艮据^又利要求1所述的正才及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元素M包含选自由4孟Mn、铝A1、4美Mg、铋、Bi、钼Mo和4乙Y组成的纟且中的至少一种元素。10.—种包含正4及活性物质的正才及,其中所述正才及活性物质包4舌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设置在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且选自周期表的第2至16族的元素M,和卣素元素X,并且在所述包覆层中,所述元素M和所述卣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1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4舌具有正才及活性物质的正才及;负才及;隔膜;以及电解质,其中,所述正4及包含活性物质,所述活性物质包括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设置在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所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度金属元素且选自周期表的第2至16力矣的元素M,和卤素元素X,并且在所述包覆层中,所述元素M和所述卤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上限充电电压在4.25V以上4.80V以下的范围内,并且下限》丈电电压在2.00V以上3.30V以下的范围内。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该正极活性物质具有至少包含锂和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提供在该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包含至少一种不同于形成复合氧化物颗粒的主要过渡金属元素A且选自周期表第2至16族的元素M以及卤素元素X。在该包覆层中,元素M和卤素元素X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获得具有优异充电/放电循环特性并且可抑制内阻增加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文档编号H01M4/36GK101414680SQ20081017050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7日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9日发明者细谷洋介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