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

文档序号:7029249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酸蓄电池领域,具体是铅酸蓄电池板4册的氧化方法。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板栅起导电和支撑活性物的作用,是蓄电池的关键部件。 活性物质需要与板栅结合,板栅与活性物质之间有一个界面,这个界面的 电阻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这个界面电阻大,蓄电池的充电接 受能力就不好,充电和放电的阻力大,会导致充电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 蓄电池寿命。
传统的开口式铅酸蓄电池的板栅合金多用铅-锑合金,含锑的板栅合金 与活性物质的结合比较好,板栅与活性物质间的界面电阻较小,因此,用 板栅制造极板时,板栅可直接涂上活性物质。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的铅酸蓄电池为免维护的阀控密封式, 原来的铅-锑合金已不能满足阀控蓄电池的要求,为此,板4册合金〗更改用铅 -钩-锡-铝合金,铅-钩-锡-铝合金很好地满足了免维护的要求,但铅-钙-锡-铝合金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较差,界面电阻较大,使得蓄电池的寿命较短, 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蓄电池技术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目前的蓄电 池生产工艺中,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增加了板栅氧化的工序,将板栅在空
气中放置3-7天, 一方面使板栅硬化,另一方面使板栅的表面发生氧化反 应,由铅形成氧化铅,氧化铅的形成对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起到一定的 促进作用,但是在空气中,铅钙合金的氧化程度较弱,只能在板栅表面形 成较薄的致密的氧化层,板栅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结合能力还是不够,涂板之后板栅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界面还是会形成较大电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经本方法氧化 后的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能力较强,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界面的电阻较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此氧化方 法为湿氧化法。
上述湿氧化法具体为将板栅置于温度为30-55'C且相对湿度为80-98% 的环境中氧化5-25小时。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将板栅进行湿 氧化,这样,板栅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加速氧化,使板栅表面的铅氧 化成氧化铅等化合物,从而使板栅表面的腐蚀层加厚,破坏板栅表面在空 气中所形成的致密的氧化层,而形成比较松散的氧化层结构,在板栅与氧 化层的界面,腐蚀更不规则,从而提高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能力,使得 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界面电阻较小。采用经本发明方法氧化的板栅的蓄电池, 由于板栅与活性物质界面的改善,降低了界面电阻,大大改善了铅酸蓄电 池的充电效果,使铅酸蓄电池不会亏电运行,从而延长了铅酸蓄电池的使 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
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板栅置于温度 为45。C且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中氧化12小时。 实施例二
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板栅置于温度、为35匸且相对湿度为95%的环境中氧化20小时。 实施例三
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板栅置于温度 为50。C且相对湿度为87%的环境中氧化9小时。 实施例四
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板栅置于温度 为55。C且相对湿度为80%的环境中氧化5小时。 实施例五
本发明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将板栅置于温度 为30。C且相对湿度为98°/。的环境中氧化25小时。
采用经本发明方法氧化的板栅的铅酸蓄电池,由于板;断与活性物质界 面的改善,降低了界面电阻,大大改善了蓄电池的充电效果,使铅酸蓄电 池不会亏电运行,从而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采用现有的空气氧化法氧化的板栅的12V10Ah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其 寿命在100%;改电,以14. 8V恒压1. 8A限流充电,只能达到"0次。在实 际使用中,其使用寿命一般只有一年半。
采用经本发明方法氧化的板栅的12V10Ah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其寿命 在100%;改电,以14. 8V恒压1. 8A限流充电,可达到600次。在实际4吏用 中,其使用寿命可达2年以上,与现有的采用空气氧化法氧化的板栅的蓄 电池相比,使用寿命可提高半年以上,效果非常明显。
权利要求
1、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此氧化方法为湿氧化法。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上 述湿氧化法具体为将板栅置于温度为30-55。C且相对湿度为80-98%的环 境中氧化5-25小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氧化方法,其将板栅置于温度为30-55℃且相对湿度为80-98%的环境中氧化5-25小时。这样,板栅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加速氧化,使板栅表面的铅氧化成氧化铅等化合物,从而使板栅表面的腐蚀层加厚,破坏板栅表面在空气中所形成的致密的氧化层,而形成比较松散的氧化层结构,在板栅与氧化层的界面,腐蚀更不规则,从而提高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能力,使得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界面电阻较小。
文档编号H01M4/73GK101515643SQ20091011142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0日
发明者柴树松, 黄连清 申请人:福建省安溪闽华电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