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6097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装载在车辆上使车辆行驶的电机提供电力的车用电池组。
背景技术
车用电池组是将多个单元电池(素電池)串联起来以提高输出电压。 这是因为需要向行驶电机提供大功率电力。这种结构的电池组因带有多个 大容量单元电池,因此整体重量相当重。单元电池容纳于包装壳体中以便 装配在车辆中。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记载了这种结构的电池组。日本特开2008 — 53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的电池组如图1所示。在该电池组中,将多个单元电池 91层叠容纳于包装壳体99中。包装壳体99由下面的框板93和上面的盖 板94构成,盖板94固定于框板93上,通过盖板94与框板93形成带有 单元电池91的容纳部96的包装壳体99。容纳在该包装壳体99中的单元 电池91固定在框板93上。这种结构的电池组的缺点在于包装壳体非常 重,因为其沉重的单元电池的全部重量均作用于框板上,因此框板的结构 需要非常坚固即必须采用厚金属板制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一缺点。本发明的重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 容纳多个沉重的电池的同时,减轻整体重量且结构坚固的车用电池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具有以下结构。
一种车用电池组,其包括连结多个电池1而成的电池块2、 32;在
上面固定有该电池块2、 32的第一耐载荷板3、 33;固定于该第一耐载荷 板3、 33两侧并覆盖电池块2、 32的上表面的第二耐载荷板4、 34;以及 设置于该第二耐载荷板4、 34和电池块2、 32之间并与第二耐载荷板4、34和电池块2、 32连结以使第二耐载荷板4、 34与电池块2、 32连结的加 强杆5、 35。电池组由两侧相互固定的第一耐载荷板3、 33和第二耐载荷 板4、 34保持,在其内侧设有容纳部6、 36,在该容纳部6、 36中配置电 池块2、 32。配置在容纳部6、 36中的电池块2、 32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 3、 33上,并且通过加强杆5、 35与第二耐载荷板4、 34连结,电池块2、 32的载荷由第一耐载荷板3、 33和第二耐载荷板4、 34支承。
这种电池组虽容纳了多个沉重的电池,但整体较轻、结构坚固。这是 因为该电池组的电池块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上,而且通过加强杆将电池块 连结并固定在第二耐载荷板上。采用这种结构,电池块的载荷可通过第一 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荷板分散支承。另外,连结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 荷板以设置电池块容纳部的结构,能够用相互连结的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 耐载荷板形成坚固的箱体,互相加固,从而共同支承沉重的电池块。
在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中,使第二耐载荷板4、 34形成为在两侧具有 侧壁部4A、 34A的槽型板,在两侧的侧壁部4A、 34A之间,在侧壁部4A、 34A的延伸方向上配置加强杆5、 35,以便能够将该加强杆5、 35固定于 电池块2、 32与第二耐载荷板4、 34的槽底部4B、 34B。
该电池组由于通过两侧的侧壁部加固第二耐载荷板,进而侧壁部的中 间的槽底部由加强杆固定在电池块上,因此由两侧的侧壁部加固了的第二 耐载荷板可通过设置在其中间的加强杆以坚固的结构支承电池块。特别 是,由于第二耐载荷板固定加强杆的部分的两侧被侧壁部加固,因此,沉 重的电池块可通过第二耐载荷板稳定支承。
在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中,第一耐载荷板3、 33和第二耐载荷板4、 34形成为槽型的金属板。
在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中,电池块2、 32包括层叠而成的多个单元电 池1和夹持层叠而成的单元电池1两端面的端板22,第一耐载荷板3、 33 和第二耐载荷板4、 34可固定在端板22上。
该电池组可通过端板将电池块牢固地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 载荷板上。
在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中,将加强杆35作为从电池块32排出的气体 的排气管37,将排气管37即加强杆35固定于端板22和第二耐载荷板34上,第二耐载荷板34可与电池块32连结。
由于该电池组的排气管并用于加强杆,因此,可不必使用只是为了将 电池块连结到第二耐载荷板上而专用的配件,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就可将 电池块牢固地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上。
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配置了多列电池块2,并将它们固定在第一耐载 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之间,在相邻的电池块2之间设有冷却管8,封 闭该冷却管8上表面的气密板12可作为加强杆5。在该电池组中,可以将 气密板12即加强杆5固定于端板22与第二耐载荷板4上,将第二耐载荷 板4固定于电池块2上。
由于该电池组的气密板并用于加强杆,因此,可使用加强杆在相邻的 电池块之间设置冷却管,另外,通过该加强杆,可将配置在两侧的电池块 牢牢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上。
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可在从将电池块2的下面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 上的下固定位置的正上方错开的位置处,将电池块2的上面固定在加强杆 5上。
由于在该电池组中,上下固定电池块的部分是错位的,因此,通过将 固定部分散在不同部位,可防止固定部件共振。另外,通过分散电池块的 固定部,载荷不会集中作用于电池块的局部,通过第一耐载荷板与第二耐 载荷板能够合理地支承沉重的电池块。
在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中,第一耐载荷板3、 33和第二耐载荷板4、 34为在两侧具有侧壁部3A、 33A、 4A、 34A的槽型板,第二耐载荷板4、 34的侧壁部4A、 34A与第一耐载荷板3、 33的侧壁部3A、 33A或者底部 连结,构成在内部具有电池块2、 32的容纳部6、 36的包装壳体9、 39。 在该电池组中,以从电池块2、 32的侧面离开的方式配置该包装壳体9、 39的侧壁部3A、 33A、 4A、 34A,在电池块2、 32与侧壁部3A、 33A、 4A、 34A之间可设置侧部冷却管8A、 38A。
该电池组在包装壳体9、 39的侧壁部设有冷却管,从而能够有效冷却 容纳在包装壳体中的电池块。
另外,本发明的车用电池组在侧部冷却管8A的外侧,在构成侧部冷 却管8A的包装壳体9的侧壁部4A的外侧配置容纳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箱10。
由于该电池组将电子元件箱固定在侧部冷却管的外侧,进而是侧壁部 的外侧,因此,能够将容纳在电子元件箱中的电子元件与电子元件的热量 隔断来收容电子元件。


图1是以往的车辆用的电池组的剖面图。
图2是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用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用电池组的横剖面图。
图5是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车用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l' 电池
2* 电池块
3' 第一耐载荷板3A, 侧壁部
3a争 折曲片
4* * 第二耐载荷板4A, 侧壁部
4a' 折曲片
4B* 槽底部
4b' 贯通孔
5' 加强杆
6' 容纳部
7* 排气管
8' 冷却管 侧部冷却管
9. 包装壳体
10, 电子元件箱
11, 固定板1111A* 侧壁部
11a* 折曲部
11B* 顶板
712* 气密板
13* 固定零件
14* 固定螺钉
15* 螺母
16* 固定螺钉
17* 固定螺钉
18* 螺母
19* 固定螺钉
20' 固定螺钉
21* 隔板
22* 端板
23' 玄而子盖
24* * 系杆(tie rod)
25' 固定螺钉
32* * 电池块
33* 第一耐载荷板
34'
35' 36' 37' 38'
39' 44.
46'
第二耐载荷板
加强杆
容纳部
排气管
冷却管
包装壳体
固定螺钉
固定螺钉
12A' 13A'
33A' 33a' 34A' 34a* 34B, 34b*
37A' 38A'
突出部 立起部
侧壁部 折曲片 侧壁部 折曲片 槽底部 贯通孔
突出部 侧部冷却管
池板
i 框
1 3
9 994,盖板
96,容纳部 99*外装壳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 例只是用于具体实现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车用电池组的示例,本发明的车用 电池组并不局限于以下示例。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 示的部件绝不局限于实施例中的部件。 [第一实施例]
图2至图4所示的车用电池组包括连结多个电池1而成的电池块2; 其上固定有该电池块2的第一耐载荷板3;固定在该第一耐载荷板3两侧 并覆盖电池块2的上表面而成的第二耐载荷板4;以及配置在该第二耐载
荷板4和电池块2之间、与第二耐载荷板4和电池块2相连并使第二耐载 荷板4与电池块2相连的加强杆5。 (电池块)
电池块2以隔着隔板21层叠多个单元电池1的方式配置,并且,两 端由端板22夹持。在该电池块2中,多个单元电池1相互相邻设置,连 接相邻的单元电池1的电极端子(未示出)。邻接的单元电池1的电极端 子相互被层叠,通过连结件固定层叠部以形成电连接。
单元电池1为方形电池。通过封口板以气密方式封闭方形电池的方形 外包装罐的开口部。方形电池与圆筒形电池相比能够更有效地配置,从而 能够提高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特别是在车载用途中节省空间的要求较 高,因而是优选的。这种单元电池1可使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等方形充电电 池。另外,也可使用镍电池等的充电电池。单元电池1的电极端子可串联 或并联连接。
在单元电池l中,封闭底部的铝等金属制外包装罐的上表面由铝等金 属制成的封口板封闭。方形电池通过对封口板外周缘进行激光焊接,将封 口板气密性地固定在外包装罐的开口部。封口板将正负电极端子固定于两 端部,连结邻接的单元电池1的电极端子以实现串联连接。在外包装罐的两端部,相互连接的电极端子被端子盖23覆盖。
端子盖23覆盖电极端子的外侧,以便以绝缘状态盖住电极端子或与 其连接的通电暴露部。用塑料等绝缘材料成型制作端子盖23。电池块2 在上面设有2列端子盖23,在端子盖23之间设有将安全阀(未示出)排 出的气体排到外部的排气管7。排气管7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 电池块2的中央,并且,将两端部固定在端板22上。对于排气管7而言, 将金属板加工成下方开口的槽型,并在端板22上固定排气管7使其位于 电池块2的上表面。该排气管7以使设置在单元电池1上面的安全阀开口 部配置在内侧的方式被固定在端板22上。各个单元电池1在位于上表面 的封口板的中央部设有安全阀的开口部。安全阀在单元电池1的内压上升 而高于设定压力时打开。若安全阀打开,则会从单元电池l的内部排出气 体或电解液。该气体或电解液被排出至排气管7内,并通过排气管7排出 到电池组的外部。
在邻接的单元电池1之间夹设隔板21。隔板21为与单元电池1的外 形大小相同的四方形,夹在邻接的单元电池1之间起到绝缘作用。隔板21 由耐热性、隔热性优良的绝缘材料构成,最好通过质轻廉价的树脂制成。 例如,可使用导热率小(最好0.5W/m以下)的聚丙烯、聚氨酯等合成树 脂。这样,隔板21可对单元电池1提供保护,同时,使邻接的单元电池l 彼此绝缘并隔热。另外,隔板21为凸条与槽交互排列的凹凸形,通过使 冷却介质在槽中通过,从而可从侧面对单元电池1进行冷却。
对于电池块2而言,使隔板21与单元电池1交互层叠,并通过一对 端板22夹持固定两端面。端板22整体可通过塑料成形或嵌入金属成形以 增加强度而制成。图中的端板22外形为单元电池1的外形,并形成为可 覆盖在两端面露出的单元电池1的尺寸。 一对端板22通过系杆24连结, 并夹持固定在其间层叠的单元电池1与隔板21。为固定系杆24,在端板 22两侧的上下设置一对螺纹孔。将插入系杆24端部贯穿孔中的固定螺钉 25拧入该螺纹孔中,固定一对端板22以形成电池块2。 (第一耐载荷板、第二耐载荷板)
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相互连结形成包装壳体9,将电池 块2容纳在包装壳体9中。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为金属板,
10其强度可耐容纳的电池块2的重量。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由
相同厚度的金属板制成,或者,可利用比第二耐载荷板4厚的金属板制作 第一耐载荷板3。电池组在包装壳体9中,纵横排列固定多个电池块2。 图3的分解立体图中所示的电池组在第一耐载荷板3之上串联排列2个电 池块2,并配置2列电池块,从而容纳4组电池块2。配置成2列的电池 块2彼此隔开设置,以便能够在其间配置冷却管8。
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为加工成槽型的金属板。第一耐载 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在两侧设有侧壁部3A、 4A并形成槽型。在图3 的电池组中,第一耐载荷板3的横向宽度比第二耐载荷板4更宽,在第一 耐载荷板3的侧壁部3A和第二耐载荷板4的侧壁部4A之间设有电子元 件箱10。第一耐载荷板3比第二耐载荷板4的横向宽度大出相当于电子元 件箱10宽度的横向宽度。S卩,第一耐载荷板3的横向宽度等于第二耐载 荷板4的横向宽度加上电子元件箱10的横向宽度。
第一耐载荷板3 —方的设置于图2与图3中左侧的侧壁部3A固定于 第二耐载荷板4的侧壁部4A上。第二耐载荷板4右侧侧壁部4A固定于 第一耐载荷板3的底部,将电池块2的容纳部6与电子元件箱10分开。 固定于底部的第二耐载荷板4右侧的侧壁部4A高度比左侧侧壁部4A高, 下端边缘可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的底部。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 板4在相互固定的前端边缘设有向外侧折曲的折曲片3a、 4a。利用穿过折 曲片3a、 4a的固定螺钉17与螺母18固定折曲片3a、 4a,或者利用贯穿 折曲片的铆钉等进行固定,使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连结。
图3与图4所示的电池组在第一耐载荷板3的两侧设有高度大致相同 的侧壁部3A。在图中,第一耐载荷板3左侧的侧壁部3A固定第二耐载荷 板4左侧的侧壁部4A。第一耐载荷板3右侧的侧壁部3A未固定于第二耐 载荷板4的侧壁部4A上,而是固定在侧壁部11A上,该侧壁部11A是固 定于第二耐载荷板4上的电子元件箱10的固定板11的侧壁部。第二耐载 荷板4也在两侧设有侧壁部4A。在图中,第二耐载荷板4右侧侧壁部4A 比左侧侧壁部4A高,将高度较低的侧壁部4A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左 侧的侧壁部3A上,将高度较高的右侧侧壁部4A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 的底部。在图中,第二耐载荷板4将电子元件箱10的固定板11固定在右侧侧
壁部4A的上端。该固定板11将金属板加工成L字状,在顶板11B的一 侧设置侧壁部11A。该固定板11将顶板11B的端缘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4 的侧壁部4A的上缘,将设置在侧壁部11A下端缘的折曲片lla固定于第 一耐载荷板3的右侧侧壁部3A的上端缘。在这种结构的包装壳体9中, 设置在第二耐载荷板4右侧的侧壁部4A划分出电池块2的容纳部6与电 子元件箱10。
由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构成的包装壳体9宽度被加宽, 使得能够使冷却管8设置在电池块2外侧。在图4的电池组中,在配置成 2列的电池块2的中间设置冷却管8,进而在电池块2夕卜侧,在侧壁部3A、 4A之间也设有冷却管8。在该电池组中,将2列电池块2的中间的冷却管 8和电池块2外侧的冷却管8中的一个作为冷却空气提供管,将另一个作 为排出管,以便向单元电池1之间的隔板21送风来冷却单元电池1。
在图4的剖面图所示的电池组中,在电池块2的外侧(图4中为右侧) 与第二耐载荷板4的侧壁部4A之间设有侧部冷却管8A,在该侧部冷却管 8A的外侧,在构成侧部冷却管8A的包装壳体9的侧壁部4A的外侧设有 容纳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箱10。在这种结构中,在容纳于电子元件箱10 中的电子元件(未示出)与电池块2之间设有侧部冷却管8A和侧壁部4A。 采用这种结构,电池块2的热量不会加热电子元件,从而能够防止电池块 2的发热对电子.元件带来的伤害。
设置在2列电池块2之间的冷却管8通过气密板12封闭其上方开口 部,通过第一耐载荷板3封闭下方开口部。气密板12为沿设置于2列电 池块2中间的冷却管8延伸的窄幅金属板,并固定于两侧的电池块2上以 封闭冷却管8上面的开口部。通过固定螺钉14将气密板12固定于设置在 两侧的电池块2的端板22的上表面。为固定在端板22上,气密板12在 两侧设有突出部12A,在突出部12A上设有固定螺钉14穿过的贯穿孔。 图3的气密板12在两端部的两侧和中间两处的两侧设有突出部12A,并 将其固定于电池块2上。
该气密板12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4的下表面,并用于使第二耐载荷 板4与电池块2相连的加强杆5。并用于加强杆5的气密板12将金属板加工成槽型以提高耐折曲强度。进而,为了使第二耐载荷板4固定于从单元 电池1上表面向上方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气密板12上固定了突出于上
表面的螺母15。通过固定零件13,将螺母15固定在从气密板12向上方 离开的位置。固定零件13在突出于上方的中间的下表面焊接固定螺母15, 在其两端部设置立起部13A,将立起部13A的下端焊接固定于气密板12 上。该气密板12将穿过第二耐载荷板4的固定螺钉16拧入螺母15中, 通过固定螺钉16被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4上。
并且,图中的第二耐载荷板4将与气密板12连结的部分加工成向下 突出的槽型凹部。在该槽型凹部的槽底部4B设置固定螺钉16穿过的贯穿 孔4b。将插入贯穿孔4b中的固定螺钉16拧入固定于气密板12上的螺母 15中,第二耐载荷板4被固定到作为加强杆5的气密板12上。
图3与图4的电池组由于将气密板12并用于将第二耐载荷板4固定 到电池块2上的加强杆5,因此,不必为了将第二耐载荷板4固定到电池 块2上而设置专用的加强杆,从而能够简化结构。另外,由于气密板12 沿第二耐载荷板4的中央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因此将其固定在第二耐载荷 板4上并对第二耐载荷板4进行加强。
另外,图中所示的第二耐载荷板4通过固定螺钉19将设置在电池块2 上表面的排气管7固定于下表面。图中的第二耐载荷板4将与排气管7连 结的部分加工成向下方突出的槽型凹部。在该槽型凹部设置使固定螺钉19 穿过的贯穿孔。将插入贯穿孔的固定螺钉19拧入排气管7内,从而将第 二耐载荷板4固定到排气管7上。由于以上的第二耐载荷板4在两侧设有 侧壁部4A,另夕卜,还将与气密板12连结的部分和连结排气管7的部分加 工成槽型,因此,能够提高侧壁部4A和加工成槽型的中间部的强度,特 别是弯曲强度。
在图3与图4所示的电池组中,通过固定螺钉20将电池块2的下面 固定到第一耐载荷板3上,通过固定螺钉14将电池块2的上面固定到加 强杆5上。电池块2如图4所示,使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上的下固定位 置与固定于加强杆5上的上固定位置在包装壳体9的宽度方向上错开。即, 在从下固定位置的正上方错开的位置,将电池块2的上面固定于加强杆5 上。在图4中的电池组中,将端板22的一个端部固定于加强杆5上,将
13端板22的中间部的两处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上。 [第二实施例]
在图5与图6所示的车用电池组中,第一耐载荷板33与第二耐载荷 板34为宽度相同的槽型金属板,并相互固定两侧的侧壁部33A、 34A,以 形成在内部设有容纳电池块32的容纳部36的包装壳体39。两侧侧壁部 33A、 34A在相互固定的前端边缘设有向外侧折曲的折曲片33a、 34a,并 通过穿过折曲片33a、 34a的固定螺钉(未示出)与螺母(未示出)固定, 或者通过贯穿折曲片的铆钉等固定。与图3中的电池组一样,在包装壳体 39中串联设置2组电池块32,并使其以.2列配置,以固定4组电池块32。 在2列电池块32之间设有冷却管38,另外,在电池块32的外侧与侧壁部 33A、 34A之间还设有侧部冷却管38A。
在2列电池块32的中央部,将排气管37固定在上面。该排气管37 是将金属板加工成下方开口的槽型的结构,并配置在各列电池块32的中 央。将金属板加工成槽型的排气管37固定于第二耐载荷板34上,以对第 二耐载荷板34进行加强。由于图6的电池组在包装壳体39中配置了 2列 电池块32,因此,配置有2列排气管37。该排气管37固定于第二耐载荷 板34的下表面,并用于使第二耐载荷板34与电池块32连结的加强杆35。 槽型排气管37在两端部和中间部设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7A。该突出 部37A设置在可将排气管37固定到端板22上的位置处。在突出部37A 上设有贯穿孔。在该贯穿孔中插入固定螺钉4.4,并将固定螺钉44拧入端 板22中,从而将排气管37固定到电池块32的端板22上。
并用于将第二耐载荷板34固定到电池块32上的加强杆35的排气管 37在上表面焊接固定有螺母(未示出)。将穿过第二耐载荷板34的固定螺 钉46拧入该螺母中,从而将第二耐载荷板34固定到排气管37上。图中 的第二耐载荷板34将与排气管37连结的位置加工成向下方突出的槽型。 在该槽底部34B中设有使固定螺钉46穿过的贯穿孔34b。将穿过贯穿孔 34b的固定螺钉46拧入固定在排气管37上的螺母中,从而将第二耐载荷 板34固定于加强杆35即排气管37上。由于以上的第二耐载荷板34在两 侧设有侧壁部34A,另外,还使与排气管37连结的部分加工成槽型,因 此,能够提高侧壁部34A和加工成槽型的中间部的强度,特别是弯曲强度。以上的电池组使第二耐载荷板34形成在两侧具有侧壁部34A的槽型, 在两侧的侧壁部34A之间,沿侧壁部34A的延伸方向配置由排气管37构 成的加强杆35,并将该加强杆35固定在电池块32与第二耐载荷板34的 槽底部34B上。这种结构用侧壁部34A加强第二耐载荷板34的两侧,进 而用加强杆35加强中间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电池组,其包括连结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块;在上面固定有该电池块的第一耐载荷板;固定于该第一耐载荷板两侧并覆盖电池块的上表面的第二耐载荷板;以及设置于该第二耐载荷板和电池块之间并与第二耐载荷板和电池块连结以使第二耐载荷板与电池块连结的加强杆;利用两侧相互固定的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荷板保持所述电池组,在其内侧设置容纳部并在容纳部中配置电池块,配置在容纳部中的电池块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上,并且通过加强杆与第二耐载荷板连结,电池块的载荷由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荷板支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第二耐载荷板是 在两侧具有侧壁部的槽型板,在两侧的侧壁部之间,在侧壁部的延伸方向 上配置加强杆,该加强杆被固定于电池块与第二耐载荷板的槽底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第一耐载荷板和 第二耐载荷板为槽型金属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电池块包括相互 层叠而成的多个单元电池和夹持层叠而成的单元电池的两端面的端板,第 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荷板固定在端板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加强杆是从电池 块排出的气体的排气管.,排气管即加强杆固定于端板和第二耐载荷板上, 使第二耐载荷板与电池块连结。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电池块以多列配 置并固定在第一耐载荷板和第二耐载荷板之间,在相邻的电池块之间设有 冷却管,封闭该冷却管上表面的气密板作为加强杆,将气密板即加强杆固 定于端板与第二耐载荷板上,将第二耐载荷板固定于电池块上。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在从将上述电池块的 下面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上的下固定位置的正上方错开的位置处,电池块 的上面固定在加强杆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上述第一耐载荷板和 上述第二耐载荷板为在两侧具有侧壁部的槽型板,第二耐载荷板的侧壁部与第一耐载荷板的侧壁部或者底部连结,构成在内部具有电池块的容纳部 的包装壳体,以从电池块的侧面离开的方式配置该包装壳体的侧壁部,在 电池块与侧壁部之间设有侧部冷却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电池组,其中在上述侧部冷却管的 外侧,在构成侧部冷却管的包装壳体的侧壁部的外配置有容纳电子元件的 电子元件箱。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在容纳多个电池的同时,减轻整体重量且结构坚固的车用电池组。车用电池组包括连结多个电池(1)而成的电池块(2);在上面固定有电池块的第一耐载荷板(3);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两侧并覆盖电池块上表面的第二耐载荷板(4);以及与第二耐载荷板(4)和电池块(2)连结以使第二耐载荷板(4)与电池块(2)连结的加强杆(5)。电池组在设置于两侧相互固定的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内侧的容纳部(6)中设有电池块(2)。电池组在将电池块(2)固定于第一耐载荷板(3)上的同时,通过加强杆(5)与第二耐载荷板(4)连结,以便通过第一耐载荷板(3)和第二耐载荷板(4)支承电池块(2)的载荷。
文档编号H01M10/00GK101626089SQ200910163959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7日
发明者冈田涉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