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473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一种电接头及电接连器总成,特别是关于一种可牢固地固定电接头于 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总成。
背景技术
有关于让二电路系统互相电连接,例如连接一可携式计算机及一扩充座,是通过 互相匹配的电接头及电连接器,为了避免电接头自电连接器脱落,电接头及电连接器之间 通常会额外加上固定件,以确保电接头牢固地固定于电连接器。常见的作法是使用一手转 螺丝(Thumb Screw)穿过电接头,当电接头连接于电连接器后,使用者再进一步转动手转螺 丝,使手转螺丝之前端锁合于电连接器的锁孔。螺丝或手转螺丝虽然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 但于固定或拆卸电接头时却不易操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可快速固定或拆卸的杠杆式(Lever-Type) 接头固定装置,例如美国专利US6,012,933号「杠杆式连接器(LeverType Connector)」、 美国专利 US6, 461,177 号「电连接器(Electrical Connector) J。US6, 012, 933 号及 US6, 461,177号都是利用一杠杆式卡掣件,枢设于电连接器,通过杠杆式卡掣件相对于电连 接器的转动,同时以导轨带动电接头朝向电连接器靠拢,最后固定电接头于电连接器。上述 二个美国专利通过转动杠杆式卡掣件来固定电接头。但上述二案的杠杆式卡掣件结构相对 复杂,且需要相对较高的加工精度,才能精确地带动电接头至定位。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利用该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 成可牢固地固定电接头于电连接器,且可快速地自电连接器移除电接头。

发明内容现有技术中,固定电接头于电连接器的结构有不易进行操作,或是结构相对复杂 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包括一电接头及一电连接器,其结 构简单,可牢固地固定电接头于电连接器,且可快速地自电连接器移除电接头。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包括一耦接面、二扣持部、及若干个电极,电极设置于耦接面 上;扣持部位于耦接面相对的二侧边,且各扣持部分别具有一扣持槽,贯穿各扣持部相对的 二侧面。本发明的电接头包括一本体、若干个导电柱、及二卡掣件,本体具有一连接面,用 以结合于电连接器的耦接面,导电柱直立地设置于连接面,用以接触电连接器的电极,所述 各导电柱可被压缩而缩短突出于连接面的高度,并产生一向外推出的弹性力,各卡掣件分 别具有一旋臂及一卡掣杆,旋臂枢接于本体;卡掣杆垂直地连接于旋臂,用以进入扣持槽使 各卡掣件分别扣持于各扣持部。通过导电柱推动电接头远离电连接器,使卡掣件牢固地扣 持于电连接器,从而避免电接头自电连接器脱落。当使用者反向地推动电接头,使电接头朝 电连接器接近时,可使卡掣件自动地松脱,从而快速地自电连接器移除电接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其结构简单,可牢固地固定电接头于电连接器,且可快速地自电连接器移除电接头。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 下

图1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及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结合于电连接器的立 体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及电连接器第一状态的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及电连接器第二状态的侧视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电接头及电连接器第三状态的侧视图。图7为图4中,区域A的放大图。图8为图5中,区域B的放大图。图9为图6中,区域C的放大图。图10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例。图11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例。图12为本发明电接头及电连接器总成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提出的电接头100包括一本体 110、若干个导电柱120、及二卡掣件130。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体110具有一连接面111、二相对的侧向面112、及二 相对的设置面113,连接面111用以结合于电连接器200,且连接面111至少具有二对成对 且相对的侧边,二侧向面112位于连接面111相对的二侧边,而设置面113位于连接面111 另二相对的侧边,此外,一缆线(图未示)的末端连接于本体110,用以馈入或接收电信号。参阅图1所示,图1中省略了卡掣件130,各导电柱120直立地设置于本体110的 连接面111,且电性连接于缆线,用以接收缆线馈入的信号,或将所接收的信号传送至缆线。当各个导电柱120的顶端承受一压缩力后,各导电柱120可被压缩而缩短突出于 本体110连接面111的高度,并产生一向外推出的弹性力。其中,各导电柱120可为弹性金 属柱,固定设置于本体110的连接面111 ;当导电柱120承受压缩力后,导电柱120可被压 缩而缩短长度,或是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微幅弯曲,而缩短突出的高度并产生弹性力,导电柱 120也可为刚性体,可移动地插设于连接面111的盲孔,并借由弹性件推抵而改变其突出的 尚度。参阅图2及图3所示,各卡掣件130分别具有至少一旋臂131及一卡掣杆132,旋 臂131的一端枢设于本体110的设置面113,而卡掣杆132垂直地连接于旋臂131,且大致 平行于侧向面112,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各卡掣件130具有二旋臂131,二旋臂131的 一端分别枢接于本体110 二侧向面112,且卡掣杆132的二端分别连接于二旋臂131的另一 端,从而使得卡掣件130形成一 C字形结构,并可转动地设置于本体110。通过旋臂131的转动,卡掣杆132可沿着一弧形路径移动,而由侧向面112移动至连接面111之上。参阅图2及图3所示,电连接器200包括一耦接面210及二扣持部220。耦接面 210对应于电接头100的连接面111设置,而二扣持部220分别位于耦接面210相对的二侧 边,耦接面210上设置若干个电极230,电极230的配置对应于导电柱120的配置,且设置电 极230的部分为凹槽设计,低于耦接面210,当电接头100以本体110的连接面111朝向耦 接面210,并朝向耦接面210接近时,各导电柱120的末端可分别接触其所对应的电极230, 且各导电柱120可被压缩而缩短其突出于连接面111的高度,并产生弹性力以推动电接头 100远离电连接器200。各扣持部220分别具有一扣持槽221,且扣持槽221贯穿扣持部220相对的二侧参阅图4至图9所示,扣持槽221包括一开口 221a及一底部221b,其中底部221b 至耦接面210的距离,小于开口 221a至耦接面210的最小距离。参阅图4及图7所示,当电接头100以连接面111接近电连接器200的耦接面210, 且使导电柱120的末端分别接触其所对应的电极230后,卡掣件130可相对于本体110转 动,而带动卡掣杆132自侧向面移动至连接面111之上,并通过扣持槽221的开口 221a进 入扣持槽221中。 参阅图5及图8所示,此时,被压缩的导电柱120产生的弹性力推动电接头100远 离电连接器200,使卡掣件130的卡掣杆132持续被带动,而移动于扣持槽221中。参阅图6及图9所示,由于扣持槽221的底部221b至耦接面210的距离,小于开 口 221a至耦接面210的最小距离,因此卡掣杆132会移动至底部221b而被底部221b挡止, 使卡掣件130扣持于电连接器200的扣持部210,通过卡掣件130结合于扣持部210,可保 持电接头100结合于电连接器200 ;特别是导电柱120是弹性地接触其所对应的电极230, 因此纵使电接头100相对于电连接器200往复地微幅移动,导电柱120突出于本体110的 高度也会弹性地随着电连接器200的微幅移动而往复变化,而保持导电柱120的顶端接触 电极230。此外,导电柱120的顶端部分深入设置电极230的凹槽,限制导电柱120的水平 方向移动(该水平方向垂直于导电柱120的长轴方向),使得电接头100更有效定位避免水 平方向移动,提升卡掣件130的牢固性。参阅图10至图11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扣持槽截面型态的变化。参阅图10所示,定义耦接面210的法线方向为参考轴线R,开口 221a远离耦接面 210的另一边缘设置一导引斜面221c,倾斜于参考轴线R,导引斜面221c由开口 221a朝向 底部221b延伸,由于卡掣杆132呈现弧形路径移动,于通过开口 221a后卡掣杆132的移动 路径近似于一倾斜于参考轴线R的倾斜直线路径,因此导引斜面221c有利于卡掣杆132移 动于扣持槽221中,而到达扣持槽221的底部221b。再参阅图10所示,设置导引斜面221c的另一个理由在于使卡掣杆132快速地脱 离扣持槽221,当结合于电连接器200的电接头100再度被往电连接器200的方向推动时, 卡掣杆132将向上移动并接触导引斜面221c,并在导引斜面221c上朝向开口 221a滑动,而 脱离扣持槽221,也即,当需要自电连接器200分离电接头100时,只需要推动电接头100, 使电接头100朝电连接器200移动,即可使卡掣件脱离卡掣部,以自电连接器分离电接头 100。
于图11中,开口 221a远离耦接面210的另一边缘设置一倒圆角221d,倒圆角221d 可使卡掣杆132顺利地通过开口 221a,而进入扣持槽221中,以被底部221b所挡止。同样 地,并在倒圆角221d也可导引卡掣杆132朝向开口 221a滑动,而脱离扣持槽221。参阅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电接头300,用以结合于如第 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连接器200。电接头300包括一本体310、若干个导电柱320 (图式中绘 示一个为代表)、及二卡掣件330。于第二实施例中,本体310的连接面311具有若干个盲 孔310a(图式中绘示一个为代表),各导电柱320可移动地插设于各盲孔310a中。各盲孔 310a中设置弹性件340,例如压缩弹簧。弹性件340的二端分别顶抵于本体310及导电柱 320,以朝向盲孔310a外部推动导电柱320,同时使导电柱320改变末端突出于连接面311 的高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电接头包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面;若干个导电柱,直立地设置于该连接面,且各该导电柱可被压缩而缩短突出于该连接 面的高度,并产生一向外推出的弹性力;二卡掣件,分别具有至少一旋臂,枢接于该本体;一卡掣杆,垂直地连接于该旋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二相对的设置面,位于该连接面另二相对的侧边,且该旋臂的一端枢设于该等设置面 其中之一;二相对的侧向面,位于该连接面相对的二侧边,且该卡掣杆平行于该二侧向面其中之 一,通过该旋臂的转动,卡掣杆沿着一弧形路径移动,而由该侧向面移动至该连接面之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接头,其特征在于,各该卡掣件具有二旋臂,分别枢接于该二 侧向面,且该卡掣杆的二端分别连接于该二旋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柱为弹性金属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头,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面具有若干个盲孔,各该导电柱可 移动地插设于各该盲孔中,且各该盲孔中分别设置一弹性件,以二端分别顶抵于该本体及 对应的该导电柱。
6.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总成包括一电连接器,包括一耦接面,及二扣持部,位于该耦接面相对的二侧边,且各该扣持部分别具有一扣持槽,贯穿各该扣 持部相对的二侧面;若干个电极,设置于该耦接面上;一电接头,包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面,用以结合于该电连接器的耦接面;若干个导电柱,直立地设置于该连接面,用以接触该电连接器的电极,且各该导电柱可 被压缩而缩短突出于该连接面的高度,并产生一向外推出的弹性力;及二卡掣件,分别具有至少一旋臂,枢接于该本体,及一卡掣杆,垂直地连接于该旋臂,用 以进入该扣持槽使各该卡掣件分别扣持于各该扣持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电接头的本体具有二相对的设置面,位于该连接面另二相对的侧边,且该旋臂的一端枢设于该等设置面 其中之一二相对的侧向面,位于该连接面相对的二侧边,且该卡掣杆大致平行于该二侧向面其 中之一,通过该旋臂的转动,卡掣杆沿着一弧形路径移动,而由该侧向面移动至该连接面之 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各该卡掣件具有二旋臂,分别枢接 于该二侧向面,且该卡掣杆的二端分别连接于该二旋臂。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各该导电柱为弹性金属柱。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面具有若干个盲孔,各该导电柱可移动地插设于各该盲孔中,且各该盲孔中分别设置一弹性件,以二端分别顶抵于 该本体及对应的该导电柱。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各该扣持槽包括一开口及一底 部,且该底部至该耦接面的距离,小于该开口至该耦接面的最小距离。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各该开口远离该耦接面之一边缘 设置一导引斜面,倾斜于该耦接面之法线方向,且该导引斜面由该开口朝向该底部延伸。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各该开口远离该耦接面的一边缘 设置一倒圆角。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的部分为凹槽,低于该耦接面。
全文摘要
一种电接头,用以连接于一电连接器,组成一电连接器总成,该电接头包括一本体、若干个导电柱、及二卡掣件,本体具有一连接面;导电柱直立地设置于连接面,用以接触电连接器的电极;各导电柱可被压缩而缩短突出于连接面的高度,并产生一向外推出的弹性力,推动电接头远离电连接器,卡掣件分别具有一旋臂及一卡掣件,所述旋臂枢接于本体,而卡掣杆垂直地连接于旋臂,用以扣持于电连接器。通过导电柱推动电接头远离电连接器,使卡掣件牢固地扣持于电连接器,从而避免电接头自电连接器脱落。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02074849SQ20091031017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1日
发明者萧秀敏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