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840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尤其是一种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的大量应用,其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大容量动 力电池(大于10AH)的安全装置更是业界研究的课题。 目前的动力电池多是在电池盖板上开设防爆孔,再在防爆孔上焊接一层铜箔作为 防爆片,当电池内部的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体能够冲开铜箔而避免动力电池因内压 过大发生爆炸。为了保护铜箔不会被外界物体剌穿,有的电池还会在铜箔上方设置带孔的 防护罩。在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在电池盖板上另行开设注液孔,以将电解液注入 电池内部,注液完成后再封闭注液孔以将电池内部与外界隔绝。 但是,在电池盖板上开设过多的孔往往会减弱电池的密封性。此外,焊接的防爆片 难以更换,一旦防爆片破裂,电池便难以继续使用。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且易于更换防爆片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 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且易于更换防爆片的动力电池注液 及防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包 括一开设注液孔的电池盖板、一防爆片和一内套,所述防爆片被内套挤压固定于电池盖板 的注液孔上,并将注液孔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注液及防爆装置还包 括一内垫圈、一外套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外套通过凸起 和凹陷的配合装设于注塑包胶内,防爆片和内垫圈装入外套中,并由外套的支撑部支撑,内 套装设于外套内而将防爆片和内垫圈挤压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内套通过螺纹连接或 过盈配合装入外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内垫圈具有一定的厚 度,并在内壁上设置环形凹槽,防爆片收容于内垫圈的凹槽中,内垫圈由内套和外套的支撑 部挤紧。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内垫圈为环形垫圈, 其截面为圆形或方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注液及防爆装置还包 括一内垫圈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防爆片和内垫圈装入
注塑包胶的穿孔中,并由注塑包胶的支撑部支撑,内套装设于注塑包胶的穿孔内而将防爆片和内垫圈挤压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注液及防爆装置还包 括一内垫圈,电池盖板的注液孔下部设有支撑部,防爆片和内垫圈被内套和电池盖板的支 撑部所挤压固定,内垫圈间隔于防爆片与内套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注液及防爆装置还包 括一外套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外套通过凸起和凹陷的 配合装设于注塑包胶内,防爆片装入外套中,并由外套的支撑部支撑,内套装设于外套内而 将防爆片挤压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防爆片上开设有使其 易于断裂的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防爆片与内套为一体 成型或焊接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防爆片是由其他元件以 挤压或夹持的方式固定,破裂后能够更换新的防爆片,因此动力电池能够继续使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防爆装置安装在注液孔上,注液孔和防爆孔合二为一,减少了 电池盖板上的开孔,从而改善了动力电池的密封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各个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 明,其中

图1为使用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动力电池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组装后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圆圈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6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7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8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9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六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10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七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11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八实施方式的剖视示 意图。 图12与图4类似,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九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使用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动力电池包括一壳体 10、一置于壳体10内部的电芯(未图示)、填充于壳体10内的电解液(未图示),以及一密 封于壳体10顶部的电池盖板12。电池盖板12上设有一位于其中央的注液及防爆装置20, 注液及防爆装置20两侧分别设有一正电极柱14和一负电极柱16。 图2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20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 图,其包括一内套22a、一内垫圈24a、一防爆片26a、一外套28a、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a 上的注液孔30a,以及一注塑包胶32a。贯穿内套22a开设一穿孔220a,内套22a的外部则 带有外螺纹222a。内垫圈24a为环形,其内外径分别与内套22a的内外径相对应。防爆片 26a为圆板形片体,其直径与内垫圈22a的外径相对应。外套28a的内壁上部设有与内套 22a的外螺纹222a相适配的内螺纹288a,下部则设置为内縮的支撑部280a。支撑部280a 的中央设有一贯穿孔282a,贯穿孔282a的直径与内套22a的穿孔220a的直径相同。外套 28a的外壁与注塑包胶32a的内壁分别设有彼此适配的凸起或凹陷。注塑包胶32a的外壁 弯折,并包裹于电池盖板12a位于其注液孔30a附近的部分,从而在注液孔30a处与电池盖 板12a组合在一起。 生产动力电池时,通过注液孔30a向壳体10内注入电解液。电池盖板12a同外套 28a—起装入注塑模具内进行注塑,塑胶注入电池盖板12a与外套28a之间的空间形成注塑 包胶32a,从而将二者固定并密封。将防爆片26a和内垫圈24a依次装入外套28a内,由支 撑部280a支撑,最后将内套22a旋入外套28a,内套22a旋紧后,防爆片26a和内垫圈24a 即被压紧于内套22a和外套28a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动力电池内部的气体压力达到一预定压力值时,气体能 够冲开防爆片26a并经内套22a的穿孔220a释放,以避免动力电池因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 爆炸。在危险解除后,可以旋开内套22a更换新的防爆片26a,电池能够继续使用。需要说 明的是,预定压力值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整防爆片26a的厚度和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设定。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 包括一内套22b、一内垫圈24b、一防爆片26b、一外套28b、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b上的注 液孔(未标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b。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施 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套22b和外套28b之间不是通过螺纹连接,而是通过过盈配 合连接。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 包括一内套22c、一内垫圈24c、一防爆片26c、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c上的注液孔(未标 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c。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 是,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外套28a,而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套28a和注塑包胶32a合为一 个元件,即注塑包胶32c。注塑包胶32c直接收容内垫圈24c和防爆片26c,并与内套22c 连接。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包括一内套22d、一内垫圈24d、一防爆片26d,以及一开设注液孔(未标注)的电池盖板 12d。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并未 设置外套28a和注塑包胶32a,而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外套28a、注塑包胶32a和电池盖 板12a合成为一个元件,即电池盖板12d。电池盖板12d直接用于收容内垫圈24d和防爆片 26d,再与内套22d连接。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 包括一内套22e、一防爆片26e、一外套28e、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e上的注液孔(未标注), 以及一注塑包胶32e。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 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内垫圈24a,而是由内套22e直接压紧防爆片26e。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六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其 包括一内套22f、一内垫圈24f、一防爆片26f、一外套28f、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f上的注 液孔(未标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f。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施 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内垫圈24f并非平面环形,而是具有一定的厚度,并在内壁 上设置环形凹槽,防爆片26f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爆片直径,能够收容于内 垫圈24f的凹槽中而定位,内垫圈24f则由内套22f和外套28f的支撑部280f挤紧。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七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其包括一内套22g、一内垫圈24g、一防爆片26g、一外套28g、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g上的 注液孔(未标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g。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 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内垫圈24g的截面为圆形。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八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其包括一内套22h、一内垫圈24h、一防爆片26h、一外套28h、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h上的 注液孔(未标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h。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 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防爆片26h上开设有凹槽260h,以便于防爆片26h受压时 可以断开。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第九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其包括一内套22i、一内垫圈24i、一防爆片26i、一外套28i、一开设于电池盖板12i上的 注液孔(未标注),以及一注塑包胶32i。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第一实 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防爆片26i与内套22i连接为一体(可以是通过机械加 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内垫圈24i则间隔于防爆片26i与外套 28i之间。另外,防爆片26i上开设有凹槽260i,以便于防爆片26i受压时易于断开。在防 爆片26i受力断开后,可以更换带有防爆片26i的内套22i,使电池继续使用。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至九的安装过程、防爆原理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类 似,因此不再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的内套22、外套28都为 金属套,这是由于金属具有强度大且便于加工的特点。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 式,内套22和外套28也可以由其他强度足够大且便于加工的材料制成,并不影响本实用新 型的实施。 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防爆片26是由其他元件以挤压或夹持的 方式固定,破裂后能够更换新的防爆片,因此动力电池能够继续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 防爆装置安装在注液孔上,注液孔和防爆孔合二为一,减少了电池盖板上的开孔,改善了动力电池的密封性能。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 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 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 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一种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及防爆装置包括一开设有注液孔的电池盖板、一防爆片和一内套,所述防爆片被内套挤压固定于所述电池盖板的注液孔上,并将所述注液孔密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及防爆装 置还包括一内垫圈、一外套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外套通 过凸起和凹陷的配合装设于注塑包胶内,防爆片和内垫圈装入外套中,并由外套的支撑部 支撑,内套装设于外套内而将防爆片和内垫圈挤压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通过螺纹 连接或过盈配合装入外套。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垫圈具有一 定的厚度,并在内壁上设置环形凹槽,防爆片收容于内垫圈的凹槽中,内垫圈由内套和外套 的支撑部挤紧。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垫圈为环形 垫圈,其截面为圆形或方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及防爆装 置还包括一内垫圈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所述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所述防爆 片和内垫圈装入注塑包胶的穿孔中,并由注塑包胶的支撑部支撑,内套装设于注塑包胶的 穿孔内而将防爆片和内垫圈挤压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及防爆装 置还包括一内垫圈,电池盖板的注液孔下部设有支撑部,所述防爆片和内垫圈被内套和电 池盖板的支撑部所挤压固定,内垫圈间隔于防爆片与内套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及防爆装 置还包括一外套和一注塑包胶,注塑包胶装设于所述电池盖板上的注液孔中,外套通过凸 起和凹陷的配合装设于注塑包胶内,所述防爆片装入外套中,并由外套的支撑部支撑,内套 装设于外套内而将所述防爆片挤压固定。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防爆片上开设有使其易于断裂的凹槽。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片与 内套为一体成型或焊接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其包括一开设有注液孔的电池盖板、一防爆片和一内套,防爆片被内套挤压固定于电池盖板的注液孔上并密封注液孔。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注液及防爆装置的防爆片是由其他元件以挤压或夹持方式固定,破裂后能够更换新的防爆片,因此动力电池能够继续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防爆装置安装在注液孔上,注液孔和防爆孔合二为一,减少了电池盖板上的开孔,改善了动力电池的密封性能。
文档编号H01M2/12GK201436694SQ20092005905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4日
发明者王学泽, 王鹏, 赵丰刚, 陈卫 申请人: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