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转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31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转接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连接器转接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转接座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转接
模组,其内的转接座能够实现两个不同端子间距连接器之间的转接。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317684号揭示了一种连接器转接组,其包括一设有若干端子14的转接座1及至少一设有端子插孔的连接器2,其中端子14均为直线型且相邻两端子14的前端端子间距与后端端子间距均相同,这样转接座1只能用于转接两端端子间距相同的两个对接连接器而不满足转接端子间距不同的两对接连接器。[0003]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连接器转接模组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转接模组,其内的转接座能实现两个不同端子间距连接器之间的转接。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转接模组,其包括由绝缘本体及收容于其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成的转接座及与转接座两端对接的第一对接连接器及第二对接连接器,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由设有若干端子收容通道的第一对接部及设有一收容空间的第二对接部组成,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对应导电端子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优点在于由于连接器转接模组转接座内的导电端子两端接触部间距的不同,不同端子间距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就可以通过上述转接座实现转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1内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连接器转接模组100包括转接座2、对接于转接座2两端的第一对接连接器3及第二对接连接器4。 请参阅图3至图6,转接座2包括绝缘本体21及收容于绝缘本体21内的导电端子22。绝缘本体21呈直角型,其包括第一对接部23及与第一对接部23相互垂直的第二对接部24。 第一对接部23具有一前端面231及与其相对的后端面232,一收容腔233自前端面231向后延伸而成。收容腔233内部的中后端设有若干呈竖直状的隔栏2331,上述隔栏2331将第一收容腔233分隔成若干横向排列的端子收容通道2332。第一对接部23的后端面232设有若干与端子收容通道2332对应连通的通孔234。 一凸块237自第一对接部23的后端面232向后延伸而出并位于上述通孔234的下方,凸块237上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用于收容并卡持导电端子22 —部分的狭长槽2371。第一对接部23的上表面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凸设一定位块235。第一对接部23设有自其两侧表面前端向后延伸而成的一对呈悬臂状的卡持部236,通过该对卡持部236可使转接座2固定于机箱内的面板(未图示)上。 第二对接部24从第一对接部23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而成,其由一前壁241及自前壁241两侧向后延伸而成的一对侧壁242所组成,侧壁242上还分别设有自其后端面向内横向延伸而成的挡止块2421。第二对接部24的前壁24及一对侧壁242围设形成一收容空间243。前壁241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并贯穿前壁241的槽道2411, 一横梁2412形成于前壁241上且横跨槽道2411并位于槽道2411的上方。 请参阅图3及图5至图7,导电端子22呈条状并弯折成直角型,导电端子22的两端均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接触部221及第二接触部222,其中至少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与第二接触部222未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有的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与第二接触部222相互错开并未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请参阅图3至图7,第一对接连接器3设有一绝缘本体31,该绝缘本体31由一基部311及从基部311延伸而出的对接部312所组成。 一扣持弹臂313形成于基部311的上表面,其包括连接至基部311上表面的连接部3131、自连接部3131向后延伸而成的按压部3132及自连接部向前延伸而成的扣持部3133,扣持部3133的末端设有一用来与转接座2第一对接部23上的定位块235相卡持配合的卡勾3134。绝缘本体31的对接部312由若干横向排列的套筒3121所组成,上述套筒3121与转接座2绝缘本体21第一对接部23内的端子收容通道2332相对应配合。第一对接连接器3绝缘本体31的基部311上设有与套筒3121连通的通道314。 请参阅图3至图7,第二对接连接器4设有一绝缘本体41,该绝缘本体41设有一前端面411及与前端面411相对的后端面412,若干收容槽道413形成于绝缘本体41内并贯穿前、后端面411、412。 一呈悬臂状的弹性锁扣件414形成于绝缘本体41的上表面415,其包括连接至上表面415的连接部4141及自连接部4141向后延伸的锁扣部4142及自锁扣部4142向后延伸的按压部4143。 一对限制部416形成于弹性锁扣件414按压部4143的两侧,用于限制按压部4143向上过弹。锁扣部4142上设有可与转接座2绝缘本体21第二对接部24上的横梁2412相卡持配合的楔形块4144。 请参阅图1至图7,组装时,首先将若干导电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于绝缘本体21,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穿过第一对接部23的后端面232上的通孔234并延伸入端子收容通道2332内,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2上的一部分卡持于狭长槽2371且延伸入第二对接部24的收容空间243内。导电端子22第一接触部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部222之间的距离。 其次将第一对接连接器3组装于转接座2绝缘本体21的第一对接部23,当第一对接连接器3绝缘本体31上的套筒3121收容于端子收容通道2332内时,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收容于套筒3121内,扣持弹臂313前端的卡勾3134则与转接座2的第一对接部23上的定位块235相卡持配合。 最后将第二对接连接器4组装于转接座2绝缘本体21的第二对接部24,第二对接连接器4绝缘本体41的前端收容于第二对接部24的收容空间243内,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2的前端收容于绝缘本体4的收容槽道413内。弹性锁扣件414的连接部4141及锁扣部4142延伸入槽道2411内,锁扣部4142上的楔形块4144置于转接座21第二对接部24的横梁2412的内侧而使第二对接连接器4与转接座2绝缘本体21的第二对接部24卡合在一起。 经过上述组装步骤后,连接器转接模组100组装完成。由于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部222之间的距离,因此转接座21可实现不同端子间距连接器之间的转接。
权利要求一种连接器转接模组,其包括由绝缘本体及收容于其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成的转接座及与转接座两端对接的第一对接连接器及第二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的绝缘本体包括设有若干端子收容通道的第一对接部及设有一收容空间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对应导电端子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的第一对 接部与第二对接部相互垂直,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相互垂直且分别置 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设有一绝 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从基部延伸而出的若干收容于第一对接部端子收容通道内的套筒。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绝缘本体 的上表面设有一扣持弹臂,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第一对接部上表面上设有一定位块,所述 扣持弹臂与所述定位块相互扣持配合。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设有一具 有若干收容槽道的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前端收容于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第二对接部的 收容空间内。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绝缘本体 的上表面设有一弹性锁扣件,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第二对接部前表面上设有一供弹性锁扣 件前端延伸而入的凹槽及横跨所述凹槽的横梁,所述弹性锁扣件与所述横梁相卡持配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第一对接 部的两侧表面上形成有一对卡持臂。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第一对接 部的后表面上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狭长槽,所述导电端子的 第二接触部上的一部分卡持于所述狭长槽内。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导电端子的第一接 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横向相互错开,第二接触部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内侧。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转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锁扣件呈悬臂状,所 述第二对接连接器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还设有一对位于弹性锁扣件两侧的限制部。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转接模组,其包括由绝缘本体及收容于其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成的转接座及与转接座两端对接的第一对接连接器及第二对接连接器,所述转接座绝缘本体由设有若干端子收容通道的第一对接部及设有一收容空间的第二对接部组成,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一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与绝缘本体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对应导电端子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1498843SQ20092030604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3日
发明者刘林峰, 杨忠晏, 石先奎, 陈金枝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