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524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尤其涉及利用了碳化硅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电力用半导体元件,推进开发一种利用了 M0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或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电力转换用半导体装置。其中,与硅(Si)相比,利用了碳化硅(SiC)半导体 的装置由于SiC的带隙宽、绝缘破坏电场大一数量级等的理由而被特别关注。图25表示利用了现有SiC的功率型MOSFET的构造的一例。现有的功率型M0SFET, 在η+型SiC半导体基板11的表面设置有η_型SiC半导体外延层1。在η_型SiC半导体外 延层1的表层部设置有P型杂质区域14和η.型杂质区域5,其中η+型杂质区域5在该ρ型 杂质区域14内夹持ρ+型杂质区域2。以往,为了形成SiC的杂质区域,基于在Si半导体中利用的热扩散法难以形成杂 质区域,所以通常利用离子注入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299620号公报可是,在利用了 SiC的MOSFET中,在ρ型杂质区域14的与栅极绝缘膜6的界面附 近(沟道区域)的杂质浓度变大时,在沟道区域中的迁移率就会变低。因此,为了降低P型 杂质区域14的表面附近的杂质浓度,需要减少杂质离子的注入剂量且使ρ型杂质区域14 的杂质浓度整体降低加以抑制。结果,在施加了逆电压的情况下,在P型杂质区域14发生 击穿。因此,存在着未产生SiC本来的绝缘破坏电场的优点、无法得到高耐压的问题。另外,在用不同的掩模分别形成了护环(guard ring)或ρ型杂质区域、η型杂质 区域的情况下,存在着制造工序增加、成品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如下半导体装置,具备含有碳 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层叠在所述基板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 外延层;在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被所述 第2主电极区域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 阱接触区域的所述基板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配置为夹持所述第2主电 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隔着栅极绝缘膜而在被所述第 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外延层的表面露出部夹持的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的表面配置的 栅极电极;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 第2主电极;和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与表面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其中,在从所述外延层 的表面向所述基板的深度方向,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 度峰值位置比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具有的所述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构造图。图2是图1的示意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a)是 在基板11的表面形成外延层1的工序图、(b)是利用能够同时形成护环部的ρ型用掩模在 外延层1的表层部形成P型阱扩展区域4的工序图,(C)是利用η型用掩模在外延层1的 表面层形成P型阱区域3的工序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d)是 利用η型用掩模形成η+型源极区域5及ρ型阱接触区域2的工序图,(e)是在形成了栅极 绝缘膜6之后形成栅极电极7的工序图,(f)是在形成了层间绝缘层8之后形成源极电极9 的工序图。图5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80keV、剂量3. 6X IO13CnT2进行掺杂(dope)时的深 度方向的杂质浓度的图。图6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00keV、剂量1. 8 X IO13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7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300keV、剂量6. OX IO12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8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250keV、剂量1. 8 X IO13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9是表示以离子注入能量200keV、剂量8. OX IO12CnT2进行掺杂时的深度方向的 杂质浓度的图。图10是表示模拟仿真下的形状模型的图,(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 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形状模型,(b)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形状模型的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2X 1013cnr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5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l. 8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6.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300keV/6.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2X 1013cnT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5X 1013cnT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50keV/l. 8X 1013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00keV/8. OX 1012cm_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00keV/4. OX 1012cm_2的情况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 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为200keV/l. 2X 1013cnr2、针对第2级将杂质的照射条件设 为300keV/6. OX 1012cm_2的情况下的图。图21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 条件设为380keV/l. 8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22是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的图,是针对第1级将杂质的照射 条件设为380keV/3. 6 X IO13CnT2的情况下的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俯视图。图2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构造图。图25是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构造图。符号说明1-n型外延(印itaxial)层;2_p型阱(well)接触区域;3_p型阱区域;4_p型阱 扩展(extension)区域;5_n+型源极区域;6-栅极绝缘膜;7-栅极电极;8-层间绝缘层; 9_源极电极;10-漏极电极;11-基板;21-n型外延层;22-p型阱接触区域;23_p型阱区域; 24-p型阱扩展区域;25-n+型发射极区域;26-栅极绝缘膜;27-栅极电极;28-层间绝缘层; 29-发射极电极;30-集电极电极;31-基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记载中, 对相同或类似部分附加相同或类似的符号。其中,附图只是示意图,与实际的不同。另外, 应注意在附图相互间也包括相互尺寸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第1实施方式](半导体装置的构造)参照图1及图2,对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功率型MOSFET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功率型MOSFET具备含有碳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 构成的基板11 ;层叠在基板11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外延层1 ;在外延层1的 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5 ’被第2主电极区域5夹持的第2 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 ;与第2主电极区域5及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的基板11侧表面相 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3 ;配置为夹持第2主电极区域5及第2导电型阱区域3的 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4 ;隔着栅极绝缘膜6配置在被第2主电极区域5及被外延层1的 表面露出部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4的表面的栅极电极7 ’与第2主电极区域5及 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第2主电极9 ;配置在基板11的与表面 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10,其中,在从外延层1的表面向基板11的深度方向,第2导电型 阱区域3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4具有的 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这里,所谓主电极区域是指位于主电流的通路的两端的半导体区域,所谓主电极 是指漏极电极、源极电极等的主电极。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11具有第1导电型,第1主电极区域为漏极区域, 第2主电极区域5为源极区域,第1主电极10为漏极电极,第2主电极9为源极电极。第1导电型和第2导电型互为反导电型。S卩、如果第1导电型为η型则第2导电 型为P型,如果第1导电型为P型则第2导电型为η型。以下,第1导电型为η型、第2导 电型为P型。含有碳化硅(SiC)的基板11由η型杂质浓度相对高的η+型SiC半导体构成,在 基板11的表面配置了具有比基板11低的η型杂质浓度的η型SiC半导体外延层1。图2是表示配置在外延层1的表面层的各杂质区域的构造的一例的俯视图。在图 2中,栅极绝缘膜6、栅极电极7、层间绝缘层8及源极电极9被省略了。沿着图2的I-I线 切割的部分的剖面图为图1。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俯视的情况下,η+型源极区域5具有四角框状的形状,ρ 型阱接触区域2配置为被包围在η+型源极区域5的四角框内。ρ型阱区域3与η+型源极 区域5及ρ型阱接触区域2的基板11侧表面相接地配置,ρ型阱扩展区域4配置为夹持η+ 型源极区域5及ρ型阱区域3的侧面。ρ型阱区域3的基板11侧表面与ρ型阱扩展区域4的基板11侧表面相比,其距离 外延层1表面的深度深。在各区域中,关于距外延层1的表面的深度,ρ型阱接触区域2有0. 2 0. 5 μ m、 η.型源极区域5有0. 05 0. 1 μ m、ρ型阱区域3有0. 2 0. 7 μ m、ρ型阱扩展区域4有 0. 15 0. 5 μ m0在外延层1上依次层叠栅极绝缘膜6及栅极电极7。栅极绝缘膜6例如由氧化硅 (SiO2)构成,配置为跨在η+型源极区域5的外周缘部和P型阱扩展区域4外之间,覆盖着 在η+型源极区域5的外周缘部和ρ型阱扩展区域4外之间的外延层1的表面。栅极电极7例如由多晶硅构成,与外部电极端子连接。层间绝缘层8例如由SiO2构成,配置为覆盖栅极绝缘膜6及栅极电极7,将源极电 极9和栅极电极7绝缘。
源极电极9例如由铝(Al)等的金属形成,形状例如在俯视的状态下有四角形状, 且配置在层间绝缘层8上。源极电极9与包括η+型源极区域5的内周缘部的表面和ρ型 阱接触区域2的表面在内的源极接触区域连接。也可以隔着Ni等的金属薄膜与源极接触 区域连接。漏极电极10例如由Al等的金属构成,配置为在基板11的背面侧(与外延层1相 反的侧)整体覆盖基板11的背面。为了确保半导体装置的耐压,优选含有ρ型杂质的护环(省略图示)被配置在外 延层1的外周缘部的表面附近。在从外延层1的表面向基板11的深度方向,P型阱区域3具有的ρ型杂质的浓度 的浓度峰值位置比P型阱扩展区域4具有的P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ρ型阱区域3的ρ型杂质浓度,在最深部(与外延层1的交界部)附近具有峰值, 优选越接近表面越连续、缓慢地降低。例如,ρ型阱区域3的ρ型杂质的峰值浓度为2 X IO17 3 X 1018cnT3,优选4 X IO17 2X 1018cm_3。另外,ρ型杂质浓度的峰值位置为0. 3 0. 6 μ m,优选0. 4 0. 5 μ m。ρ型阱扩展区域4的ρ型杂质浓度,在最深部(与外延层1的交界部)附近具有峰 值,优选越接近表面越连续、缓慢地降低。例如,ρ型阱扩展区域4的ρ型杂质的峰值浓度为IXlO17 2X1018cm_3,优选 5X IO17 IX 1018cm_3,在表面附近的ρ型杂质浓度为IX IO16cnT3以下,优选5X IO15cnT3以 下。另外,P型杂质浓度的峰值位置为0. 2 0. 5 μ m,优选0. 3 0. 4 μ m。优选,ρ型阱接触区域2与ρ型阱区域3及ρ型阱扩展区域4相比,其ρ型杂质的 平均浓度高。因P型杂质的平均浓度高,故降低了通态电阻。(工作原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功率型MOSFET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向栅极电极7施加正的电压。通过该电压施加,从而在栅极电极7下的ρ型阱扩 展区域4的表层部形成了反转层,通过该反转层导通了 η+型源极区域5和外延层1。由此, 电流能够从外延层1下的基板11背面所设置的漏极电极10流向η+型源极区域5的表面 所设置的源极电极9。S卩、能够通过施加于栅极电极的电压来控制电流。(制造方法)图3及图4是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在含有碳化硅、由 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11的表面,形成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外延层1的工序; 通过用第2导电型用掩模向外延层1的表面层离子注入第2导电型杂质,来形成第2导电 型阱扩展区域4的工序;通过用第1导电型用掩模向外延层1的表面层离子注入第2导电 型杂质,来形成第2导电型阱区域3的工序;和通过用第1导电型用掩模离子注入第1导电 型杂质,来形成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5的工序。以下,对制造工序进行详细叙述。(a)首先,如图3(a)所示,在形成有η+型SiC半导体的基板11的表面,使与基板 11相同的η型SiC半导体外延生长,从而形成了外延层1。(b)其次,如图3(b)所示,用能同时形成护环部的ρ型区域形成用掩模,在外延层1的表层部,根据离子注入法,在注入能量250keV、剂量1.8X1013cm_2的照射条件下,掺杂 (doping)p型杂质,形成了 ρ型阱扩展区域4。作为ρ型杂质,能够举出B、Al、In、Ga等。也可优选利用B或Al。这里,通过调节注入能量,能够控制形成有ρ型杂质的深度。另外,通过调节剂量, 能够控制P型杂质的浓度。图5 9示出下述例子在改变了注入能量和剂量的情况下,距所得到的杂质浓度 的外延层1的表面的深度方向的浓度的例子。图8是表示在上述照射条件下得到的、ρ型阱扩展区域4具有的ρ型杂质的深度 方向的浓度的一例的图。关于浓度的峰值位置,距外延层1的表面的深度约为0. 31μπι。在 峰值位置的P型杂质浓度约为IX 1018cm_3,在表面附近约为5X 1015cm_3。(c)接着,如图3(c)所示,用η型源极区域形成用掩模,在外延层1的表面层,根据 离子注入法,在注入能量380keV、剂量3. 6 X IO13CnT2的照射条件下,例如掺杂作为ρ型杂质 的Al,从而形成了 ρ型阱区域3。由此,由于在ρ型阱区域3中,除了 ρ型阱扩展区域4的杂 质浓度以外还调和P型阱区域3的杂质浓度,故能够有效防止在纵向引起的击穿。此外,因 为P型阱区域3与沟道区域无关,所以虽然在表面的杂质浓度变高,但是却不影响迁移率。图5是表示在上述的照射条件下得到的、ρ型阱区域3具有的ρ型杂质的深度方 向的浓度的一例的图。关于浓度的峰值位置,与P型阱扩展区域4的情况相比,通过提高注 入能量,从而距外延层1的表面的深度形成在更深的位置,该深度约为0. 48 μ m。另外,在峰 值位置的P型杂质浓度约为2X 1018cm_3。(d)接着,如图4(d)所示,利用相同的η型源极区域形成用掩模,根据离子注入法 离子注入η型杂质,从而形成了 η+型源极区域5。接着,用ρ型阱接触区域形成用掩模,形 成了 P型阱接触区域2。作为η型杂质,能够举出N,P,As,Sb等。也可优选N或P。(e)接着,如图4(e)所示,在根据发热(Pyrogenic)法热氧化外延层1的表面并形 成了栅极绝缘膜6之后,根据减压CVD(Chemical Vapor D印osition)法形成多晶硅,用光 刻法形成了栅极电极7。(f)接着,如图4(f)所示,在根据发热法进行热氧化并形成了层间绝缘层8之后, 根据RIE(Reactive Ion Etching)使外延层1的表面的电极接触部分露出之后,对铝等进 行蒸镀,形成了源极电极9。(g)最后,在基板11的背面蒸镀铝等,形成了漏极电极10,从而完成了图1所示的 半导体装置。通过这样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ρ型阱区域3和ρ型阱扩展区域4中具有ρ型 杂质浓度的峰值位置的深度不同的2级构造的ρ阱构造的半导体装置。(模拟仿真)图11 20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图 21及22表示现有的半导体装置的模拟仿真结果。关于图11 22中的(a) (c),在水平 方向(单位10_6m)及深度方向(单位10_6m)的二维方向上,(a)表示受主(acceptor)密 度分布、(b)表示空穴密度分布、(c)表示电流密度分布、(d)的横轴表示将η+型源极区域 5和ρ型阱扩展区域4的界面设为零、从该界面向ρ型阱扩展区域4侧的水平方向(单位IO-1V)、⑷的纵轴表示电流密度。图10是表示模拟仿真下的形状模型的图,图10(a)对应于图11 20的各(a) (c)的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的位置。图10(b)对应于图21及22的各(a) (c)的水平方 向及深度方向的位置。关于ρ型杂质(受主)的掺杂,是在第1级的ρ阱4 (ρ型阱扩展区域4)和第2级 的P阱3(p型阱区域3)中分别通过在不同的注入能量及剂量的条件下的照射进行的。关于上述得到的半导体装置,在源极-漏极电极间施加逆电压,并使其增加的情 况下,利用公知的装置·模拟仿真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如图14、图17、图18及图20所示,即使在耐压1200V的情况下,也未发生第1级ρ 阱4的横向45及第2级ρ阱3的纵向35的击穿、在外延层1未流过电流,表示了高耐压。如图11、图12、图13、图15、图16及图19所示,在这些杂质照射条件下,发生了击 穿。可是,关于击穿刚刚发生前的耐压,在图11中为120V、在图12中为500V、在图13中为 700V、在图15中为200V、在图16中为800V、在图19中为1100V,表示了高耐压。另一方面,关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而言,在掺杂ρ型杂质(受主)的照射条件注 入能量380keV、剂量1. 8 X 1013cm_2下形成了仅有1级的ρ阱14的半导体装置如图21所示, 在耐压500V的情况下,在仅有1级的ρ阱14的横向41及纵向51发生了击穿,电流流向了 外延层1。此外,在上述的现有的半导体装置中,在将剂量提高至3. 6Χ IO13CnT2的情况下,如 图22所示,即使耐压1200V也不会发生击穿。可是,在沟道区域的迁移率却降低了。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ρ阱构造为2级构造,第1级ρ阱4的深部中的ρ型 杂质浓度高,所以即使在施加了逆电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P阱4的横向45引起的击 穿。另外,由于第2级ρ阱3的深部中的ρ型杂质浓度高,所以能够抑制在第2级ρ阱3的 纵向35引起的击穿。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因为在第1级ρ阱4的表面附近的ρ型杂质浓度低, 所以能够确保良好的迁移率、能够减少通态电阻。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因为在形成了 η+型源极区域5之后且在形成ρ阱3 之际利用共用的η型用掩模,所以能够在制造工序不增加的情况下形成耐压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因为ρ阱构造为2级构造,所以即使在和护环一起形 成第1级P阱4的制造工序中,也能够将护环的杂质浓度设定为期望浓度。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能够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 序。[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2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第2 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3是表示被配置于外延层1的表面层的各杂质区域的构造的一例的俯视图。 在图23中,栅极绝缘膜6、栅极电极7、层间绝缘层8及源极电极9被省略了。沿着图23的 I-I线的部分的剖面图为图1。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如图23所示,在俯视的状态下为四 角形状的η+型源极区域5相互隔离地配置,且配置有被η+型源极区域5夹持的ρ型阱接触区域2。因为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由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形成η+型源极区域5的 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制造方法不同,其他的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 明。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能够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第3实施方式](半导体装置的构造)参照图24,对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IGBT进行说明。 其中,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 的说明。如图24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IGBT具备含有碳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 基板31 ;层叠在基板31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外延层21 ;在外延层21的表 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25 ;被第2主电极区域25夹持的第2 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2 ;与第2主电极区域25及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2的基板31侧表 面相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23 ;配置为夹持第2主电极区域25及第2导电型阱区 域23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24 ;隔着栅极绝缘膜26配置被在第2主电极区域25及被 外延层21的表面露出部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24的表面的栅极电极27 ;与第2主 电极区域25及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22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第2主电极29 ;和配置 在基板31的与表面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30,其中,在从外延层21的表面向基板31的 深度方向,第2导电型阱区域23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第2导电 型阱扩展区域24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31具有第2导电型,第1主电极区域为集电极区域, 第2主电极区域25为发射极区域,第1主电极30为集电极电极,第2主电极29为发射极 电极。以下,第1导电型为η型、第2导电型为P型。含有碳化硅(SiC)的基板31由ρ型杂质浓度相对高的P+型SiC半导体构成,在 基板31的表面配置有η型SiC半导体外延层21。在外延层21的表面层,在俯视的状态下为四角形状的η+型发射极区域25相互隔 离地配置,且配置有被η+型发射极区域25夹持的ρ型阱接触区域22。ρ型阱区域23配置 为与η+型发射极区域25及ρ型阱接触区域22的基板31侧表面相接,ρ型阱扩展区域24 配置为夹持η+型发射极区域25及ρ型阱区域23的侧面。ρ型阱区域23的基板31侧表面与ρ型阱扩展区域24的基板31侧表面相比,距外 延层21表面的深度深。在各区域中,关于距外延层21的表面的深度,ρ型阱接触区域22有0. 2 0. 5 μ m、 η.型发射极区域25有0. 05 0. 1 μ m、p型阱区域23有0. 2 0. 7 μ m、p型阱扩展区域24 有 0. 15 0. 5 μ m0栅极绝缘膜26及栅极电极27依次层叠在外延层21上。栅极绝缘膜26例如由氧 化硅(SiO2)构成,配置为跨在η+型发射极区域25的外周缘部与ρ型阱扩展区域24外之间,覆盖了 n+型发射极区域25的外周缘部与ρ型阱扩展区域24外之间的外延层21的表面。栅极电极27例如由多晶硅构成,与外部电极端子连接。层间绝缘层28例如由SiO2构成,配置为覆盖栅极绝缘膜26及栅极电极27,将发 射极电极29和栅极电极27绝缘。发射极电极29例如由铝(Al)等的金属构成,在俯视的状况下,形状例如具有四角 形状,且配置在层间绝缘层28上。发射极电极29与包括η+型发射极区域25的内周缘部 的表面和P型阱接触区域22的表面在内的接触区域连接。也可隔着Ni等的金属薄膜与接 触区域连接。集电极电极30例如由Al等的金属构成,配置为在基板31的背面侧(与外延层21 相反的侧)整体覆盖基板31的背面。为了确保半导体装置的耐压,优选含有ρ型杂质的护环(省略图示)配置在外延 层21的外周缘部的表面附近。因为ρ型阱区域23具有的ρ型杂质的浓度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P型阱区域3的 浓度相同、P型阱扩展区域24具有的P型杂质的浓度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ρ型阱扩展区域 4的浓度相同,故省略说明。(工作原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IGBT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在发射极电极29施加了负的电压、集电极电极30施加了正的电压的状态下,向栅 极电极27施加比发射极电压高的电压。通过该电压施加,从而在栅极电极27下的ρ型阱 扩展区域24的表层部形成有反转层,电子从发射极区域25经由反转层而注入基板31,并且 空穴从基板31向外延层21注入。由此,电流从外延层21下的基板31背面所设置的集电 极电极30流向发射极区域25的表面所设置的发射极电极29。通过施加于栅极电极27的 电压能够控制该电流。关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形成基板31的方法与第1 实施方式中的制造方法不同,因为其他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了重复的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能够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其他的实施方式]以上,虽然通过上述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对于本 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是 显而易见的。本发明只要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就能够进 行修正及变更来加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只是为了例示说明,不具有对本发明作任 何限制的意思。以下,对变更了上述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变更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中,虽然将第1导电型作为η 型、将第2导电型作为ρ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第1导电型作为ρ型、将第2导电型作为 η型。在该构成中,得到分别与上述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含有碳化硅,由第1主电极区域构成的基板;层叠在所述基板的表面,由碳化硅构成的第1导电型外延层;在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2主电极区域;被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夹持的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所述基板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第2导电型阱区域;配置为夹持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隔着栅极绝缘膜而在被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外延层的表面露出部夹持的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的表面配置的栅极电极;与所述第2主电极区域及所述第2导电型阱接触区域的表面共同接触地配置的第2主电极;和配置在所述基板的与表面对置的背面的第1主电极,在从所述外延层的表面向所述基板的深度方向,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具有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具有的所述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主电极区域具有第1导电型,并且所述第1主电极区域为漏极区域、所述第2 主电极区域为源极区域、所述第1主电极为漏极电极、所述第2主电极为源极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主电极区域具有第2导电型,并且所述第1主电极区域为集电极区域、所述第 2主电极区域为发射极区域、所述第1主电极为集电极电极、所述第2主电极为发射极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浓度峰值位置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比所述第2导电型阱 扩展区域的浓度峰值位置的第2导电型杂质的浓度高。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导电型阱区域的所述基板侧表面与所述第2导电型阱扩展区域的所述基板侧 表面相比,其距离所述外延层的表面的深度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提高耐压性、简化制造工序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层叠在含有SiC的n+型基板(11),含有SiC的n型外延层(1);在外延层(1)的表面层相互隔离地配置的n+型源极区域(5);被源极区域(5)夹持的p型阱接触区域(2);与源极区域(5)及p型阱接触区域(2)的基板(11)侧表面相接地配置的p型阱区域(3);配置为夹持源极区域(5)及p型阱区域(3)的p型阱扩展区域(4)。在从外延层(1)的表面向基板(11)的深度方向,p型阱区域(3)的杂质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比p型阱扩展区域(4)的杂质浓度的浓度峰值位置深。
文档编号H01L29/78GK101939843SQ200980104440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6日
发明者大塚拓一, 箕谷周平 申请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