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632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在连接器搭载在基板上的 状态下嵌合部离开基板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4027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连 接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使外壳和固持件弹性卡合。由此,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 相对于对接连接器的鞘尾(二 C )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然而,期望得到具有结构强度更高的连接器。另外,为了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提出了将触头和固持件通过嵌入成形一体化的 方法。然而,难以利用嵌入成形形成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并且具有高强度的新结构的连接器。根据本发明,作为第一连接器,获得了沿前后方向与具有对接嵌合部的对接连接 器嵌合连接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分别具备具有接触部的多个触头、被插入有所述对接嵌 合部的外壳嵌合部、保持所述触头的固持件。所述外壳嵌合部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规 定面内包围所述触头的所述接触部。所述固持件具备主体部和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 主体部比所述触头的前端部更向前方延伸,并支承所述外壳嵌合部的一部分。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所包括的固持件以及触头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固持件以及触头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图4的固持件以及触头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将图2的连接器安装固定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与图8的对接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连接器安装 固定在基板上。图10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与图8的对接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另一立体图。虽然能够使本发明具有多种变形、各种形式,但是,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以下详 细说明附图所示的特定的实施方式。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并不将本发明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 的形式,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表示的范围内所构成的所有变形例、等同物、替代例都作为其所 包含的对象。CN 102142627 A
说明书
2/4页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8至图1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沿X方向(前 后方向嵌合方向)与对接连接器500嵌合连接。如图8所示,对接连接器500具备对接嵌 合部510。对接嵌合部510被插入连接器100。由此,对接连接器500与连接器100相互嵌 合连接。在对接连接器500上设有收容连接器100的一部分的收容口 520。在收容口 520 的内部配设有对接触头530。参照图1至图3,连接器100具备多个触头200、由绝缘体构成的固持件300、金属 制的外壳400。参照图4至图6,触头200和固持件300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化。由此,能 够在保持连接器100的强度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参照图3、图5以及图6,多个触头200在沿Y方向(横向)排列的状态下被保持在 固持件300上。各触头200具有接触部210和固定部220。接触部210与对接连接器500 的对接触头530接触。固定部220与基板600(参照图9)固定连接。根据图3可知,固定 部220位于连接器100的后端120。参照图4至图6,固持件300具备主体部310、固持件嵌合部320、支承部325。固 持件嵌合部320为大致板状,从主体部310的Y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前方(一 X方向将 对接连接器500从连接器100拔出的方向)突出。支承部325具备一对臂部330和连结部 340。一对臂部330从主体部310的Y方向两端向前方延伸。连结部340沿Y方向连结在 臂部330间。如图5清楚地所示,由主体部310、臂部330、连结部340形成开口 350。在主体部310埋设地保持有多个触头200。根据图2至图4可知,主体部310构成 连接器100的后端120并由外壳400保持。参照图4至图6,固持件嵌合部320收容在如图8所示的对接连接器500的收容 口 520内。固持件嵌合部320保持接触部210。接触部210能够与对接连接器500的对接 触头530接触地配置在固持件嵌合部320的下表面。根据图5明显可知,固持件嵌合部320 被设置成当沿Z方向(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不与臂部330以及连结部340重叠。换而言 之,当从上方进行观察时,固持件嵌合部320位于上述的开口 35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固 持件300和触头200使用多个模具嵌入成形。该模具的可动方向(移动方向)仅为Z方向 (即,仅一个方向)。开口 350是将构成模具的部件的一个脱去时所产生的。这样,在本实 施方式中,设模具的可动方向仅为一个方向,并且将臂部330和固持件嵌合部320构成为在 模具的可动方向(Z方向)上不重叠。由此,不会使嵌入成形工序复杂化并且能够简化模具 结构。在详细说明设在固持件300上的臂部330以及连结部340之前,参照图1至图6 说明外壳400。参照图1至图6,外壳400具备外壳嵌合部410。外壳嵌合部410在H平面内包 围触头200的接触部210和固持件嵌合部320。在外壳嵌合部410插入有对接连接器500 的对接嵌合部510。本实施方式的外壳400是将一张金属板冲压加工从而得到坯件后并将 该坯件弯曲而得到的。如图3清楚地所示,外壳400具有由坯件的端部彼此构成的接合部 (对合部)414。接合部414位于外壳嵌合部410的下部。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外壳嵌 合部410的下侧的部位具有被支承部420和嵌合下主部430。被支承部420为位于Y方向两端且沿X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部位。嵌合下主部430比被支承部420更靠上方(+Z方 向)。接合部414位于嵌合下主部430的Y方向大致中央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外壳嵌合 部410的前端412的形状是根据对接连接器500的对接嵌合部510而决定的,所以不限于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图1所示连接器100的组装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将接触部210和保持该接触部 210的固持件嵌合部320从外壳嵌合部410的后端侧插入到外壳嵌合部410内,从而将固持 件嵌合部320配置在外壳嵌合部410内。固持件300的主体部310保持在外壳嵌合部410 的后端。在本实施方式的外壳400上设有四个端子柱440。如图9所示,当使用连接器100 时,这些端子柱440被插入基板600的通孔并被焊接。由此,连接器100被安装固定在基板 600 上。以下,返回到对固持件300的说明,如图7所示,臂部330位于外壳嵌合部410的 下侧(即,外侧),并支承该嵌合部410。由此,当将连接器100安装固定到基板600上时, 能够使外壳嵌合部410的前端412位于比基板600的表面稍高的位置。即,能够将外壳嵌 合部410的前端412维持与基板600的表面分离的状态。换而言之,臂部330也是用于对 外壳嵌合部410的前端412(即,连接器100的嵌合端110)的高度进行调节的部位。具体 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臂部330分别支承外壳嵌合部410的被支承部420。需要说明的是,本 实施方式的臂部330虽仅沿X方向延伸,但是也可以具有例如大致L字形状。但是,无论臂 部330为何种形状,优选沿Z方向观察时臂部330和固持件嵌合部320互不重叠。由此, 如上所述不会使嵌入成形工序复杂化并且能够简化模具结构。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臂部330在前端附近具备搭载部332。如图7所示,搭 载部332是在将连接器100安装固定到基板600时与基板600接触的部位。根据图3以及 图6可知,当使用连接器100时,位于连接器100的后端的触头200的固定部220和搭载部 332与基板600接触。需要说明的是,搭载部332的位置也可以设在臂部330的前端以外的 位置上。但是,当搭载部332的位置过于接近固定部220时,连接器100的安装状态变得不 稳定。因此,考虑到搭载部332的位置和固定部220的位置,优选搭载部332位于比连接 器100的重心更靠前方处。参照图3至图5,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40在连接器100的嵌合端110附近连结臂 部330。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连结部340连结2个臂部330的X方向上的各个前端。如 上所述,为了能够将用于嵌入成形的模具形成为比较简单的形状并且在使该模具的可动方 向为一个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触头200和固持件300的嵌入成形,必须将臂部330和 固持件嵌合部320构成为在Z方向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不改变固持件嵌合部320 的尺寸的情况下实现连接器100整体的小型化,例如,必须使臂部330变细。然而,若使臂 部330变细,不仅导致臂部330本身的强度变低,还可能导致臂部330变弯。进一步而言, 若臂部330变弯,则一个臂部330可能与另一臂部330在Z方向上相互错位(即,臂部彼此 的高度不一)。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连结部340连结2个臂部330,即使使臂部 330变细,也不会导致臂部330的强度劣化,另外还能够抑制臂部330变弯。而且,能够降低 臂部330彼此高度不一的可能性。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保持连接器100的强度还能 够实现小型化。根据图7可知,在将连接器100安装固定在基板600上的状态下,连结部340 (连结部340的下表面)不与基板600相接。即,在将连接器100安装固定在基板600的状态 下,固持件300仅利用臂部330的搭载部332(参照图4以及6)与基板600相接。由此,即 使产生连结部340的形状、尺寸的偏差,也能够降低对连接器的安装的不良影响。但是,本 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连结部340的下表面均勻地接触基板600。参照图2、图4、图6以及图7,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40的Y方向大致中央附近 设有承受部;342。承受部342向上方(+Z方向)突出。承受部342是用于承受外壳嵌合部 410的下表面(支承外壳嵌合部410的下表面)的结构。根据图7、图9以及图10可知,例 如,当对接连接器500与连接器100嵌合或拔出时,在以不期望的角度插入对接连接器500 的情况下等,外壳嵌合部410受到来自对接嵌合部510的“鞘尾”等的不期望的力。根据本 实施方式,即使外壳嵌合部410被施加所述的不期望的力,该不期望的力也会经由连结部 340的承受部342以及臂部330的搭载部332而传递到基板600上。即,基板600能够经由 连结部340的承受部342以及臂部330的搭载部332承受该不期望的力。因此,根据本实 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防止外壳嵌合部410的变形等。具体而言,承受部342承受外壳嵌合部410的嵌合下主部430中尤其是接合部414 的下侧。由此,能够有效防止外壳嵌合部410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40 仅利用承受部342与外壳嵌合部410(具体而言为嵌合下主部430)相接。由此,即使在连 结部340的形状、尺寸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偏差对外壳嵌合部410的前端412的 位置的影响限制为最低限度。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可知,能 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将实施方式变形,但是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 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沿前后方向与具有对接嵌合部的对接连接器嵌合连接,其中, 所述连接器分别具备具有接触部的多个触头、具有外壳嵌合部的外壳和保持所述触头的固持件,所述外壳嵌合部供所述对接嵌合部插入,且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规定面内包围所 述触头的所述接触部,所述固持件具备主体部和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从所述主体部比所述触头的前端部更向前方延伸并且支承所述外壳嵌合 部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承部具备从所述主体部向前方延伸的一对臂部和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横 向上连结在所述臂部间的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规定平面内从外侧支承所述外壳嵌合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固持件还具备从所述主体部向前方突出的大致板状的固持件嵌合部, 所述接触部保持在该固持件嵌合部上,所述外壳嵌合部在所述规定平面内包围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固持件嵌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触头和所述固持件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化,当沿着所述嵌入成形时使用的模具的可动方向观察时,所述臂部及所述连结部与所述 固持件嵌合部不重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模具的可动方向是与所述前后方向及所述横向二者正交的上下方向。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安装固定在基板上,并且,所述臂部和/或所述连结部具备在所述连接器安装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状态下搭载 在所述基板上的搭载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臂部和/或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安装固定的状态下仅由所述搭载部抵接所述基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安装固定的状态下,所述触头在所述连接器的后端侧连接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所述搭载部位于比所述连接器的重心更靠前方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结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承受部,该承受部承受所述外壳嵌合部的下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嵌合部具有由所述臂部支承的被支承部和位于该被支承部的上方的嵌合下 主部,所述嵌合下主部仅通过所述承受部与所述连结部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是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得到坯件后将该坯件弯曲而得到的, 所述嵌合下主部具有由所述坯件的端部彼此构成的接合部, 所述承受部从下侧承受所述接合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器的固持件(300),其具备主体部(310)、从主体部(310)向前方突出的大致板状的固持件嵌合部(320)、从主体部(310)向前方延伸的一对臂部(330)、沿Y方向连结在臂部(330)间的连结部(340)。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将臂部(330)变细,也能够获得对于臂部(330)的变形结构性强的结构。因此,能够获得可保持固持件(300)的强度且沿Z方向观察时固持件嵌合部(320)与臂部(330)、连结部(340)不重叠的结构,即,适于嵌入成形的结构。
文档编号H01R12/57GK102142627SQ20101054485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7日
发明者斋藤雄一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