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637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LED(发光二极管)用的固定装置(连接器)(参照日本特开 2005-340454 号公报(段落 0014 0017、0022、图 1))。该固定装置是在车辆尾灯(tail lamp)的壳体(housing)等绝缘材料制的底座 (base)部件中固定LED、并且将LED和电源进行电连接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具备连结 为一体的一对引线框架(lead frame)。一对引线框架中的一个引线框架的形状是将另一个 引线框架的形状的左右倒过来的形状。一个引线框架和另一个引线框架大小相同。一对引 线框架是由连结片来连结的。一对引线框架分别具有框架主体、卷曲(curl)部和弹性片。框架主体是平板状。 在框架主体中形成有小螺钉(vis)孔。卷曲部连结在框架部主体中,能够插拔地保持被放 置在框架主体上的LED。弹性片连结在框架主体中,接触在由卷曲部所保持的LED的引线端 子中。为了将上述固定装置安装在底座部件中,首先通过将插入到小螺钉孔中的小螺钉 旋入底座部件的螺纹孔中将一对引线框架固定在底座部件中,之后切断连结部,将连结为 一体的一对引线框架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引线框架。如上述那样,虽然该固定装置用作车辆尾灯的连接器,但是如果想要将该固定装 置例如用作为背光用LED的连接器,则需要在一对引线框架和安装该一对引线框架的金属 制底板(chassis)之间插入绝缘板。因而,必须准备适合于安装一对引线框架的绝缘板,并 且必须将该绝缘通过小螺钉等固定在底板中。另外,如果使用绝缘板来将一对引线框架安装在底板中,则之后必须进行切断用 于连结一对引线框架的连结部来使一对引线框架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引线框架的作业,因此 将引线框架向底板安装的作业是复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 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第一触 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 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触头,具有接触到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保持部、以及连接 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来保持所述第一 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中的下侧绝 缘膜。
根据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的下侧绝缘 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中,因此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金属制的底板中时,无需 在第一、第二触头和底板之间设置绝缘板。另外,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保持 第一、第二触头,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底板之前,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之间的电连接被断开, 因此在将连接器安装在底板之后,不需要分割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多对触 头,由各自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所构成;以及绝缘部件,保持所述多对触 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的下侧绝缘膜,在所述多对触头 中,所述第一触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的第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触头具有 接触到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 保持部、以及连接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多对触头中相邻的两 对触头的一对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该两对触头的另一对的所述第二触头 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连结。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 是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与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收纳所述一个连接对象 物,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支撑,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别具有定位部,进 行从所述正交的方向收纳的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定位;以及脱落阻止 部,阻止定位在所述定位部中的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向所述正交的方向的脱落。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 压入部,所述压入部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压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 象物中的孔中。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 是双叉状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 插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贯通孔中,由此卡合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上表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 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 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 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 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两侧,配置 有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离的托架,在所述托架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下侧绝缘膜,在所述 托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上侧绝缘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 括第一固定工序,在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第 二触头的两侧并与这些触头连接的托架的上表面固定上侧绝缘膜;截断工序,断开所述第 一、第二触头和所述托架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固定工序,将下侧绝缘膜固定在所述第一、 第二触头的下表面、和所述托架的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方法,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金属制的底板中时, 无需在第一、第二触头和底板之间设置绝缘板。并且,当将连接器例如安装在底板中时,作 业员无需截断第一、第二触头和托架。根据本发明,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以及有益效果通过基于附图的下述详细说明将 更加明确。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之前的状态的放 大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放大 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放大 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上表面粘贴了上侧绝缘膜的状态的立体 图。图6是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多对触头和托架(carrier)之间的连接被断开的 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 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从斜下方看连接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中的发光二极管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中连接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成对的触头中保持发光二极管 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从斜下方看连接在图12所示的连接器中的发光二极管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图12所示的连接器中连接了发光二极管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图12所示的连接器的第二卡合部的第二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根据图1 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如图1所示,连接器100具备多对触头50和一对绝缘部件60。连接器100是例如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用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100固定在金属制的底板(未图示)中,并串 联连接作为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100(参照图2)。多对触头50是通过对一对托架51和一张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金属板(未图 示)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
如图2、图3所示,多对触头50分别由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30所构成。第一触头10具有第一底座部11、第一接触部13、前侧支撑部16A、后侧支撑部 16B、第一连接部17、以及定位部18。第一底座部11是框架状。第一接触部13被弯曲成截面几乎为L字形。第一接触 部13向连接器100的前后方向F(参照图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向图3,上为前,下 为后)。第一接触部13连接在第一底座部11的后部中,形成在第一接触部13中的接点13a 位于第一底座部11的上方。前侧支撑部16A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第一底座部11的前部中。后侧支撑 部16B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第一底座部11的后部中。由第一底座部11、前侧支撑 部16A以及后侧支撑部16B来构成第一支撑部(第一保持部)15。第一支撑部15沿着连接 器100的前后方向F能够插拔地收纳发光二极管1100的一个侧部。第一连接部17是平板状。定位部18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前侧支撑部16A 中。如果发光二极管1100的前面碰到定位部18,则确定收纳在第一支撑部15中的发光二 极管1100的前后方向F的位置。形成在通过定位部18定位的发光二极管1100的底面中 的未图示的第一电极(一个电极)接触在第一接触部13中。第一连接部17具有连结部19。连结部19是平板状,向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L 延伸,连结第一底座部11和第一连接部17。第二触头30具有第二底座部31、第二接触部33、前侧支撑部36A、后侧支撑部 36B、第二连接部37以及定位部38。第二底座部31是框架状。第二接触部33被弯曲成截面几乎为L字形。第二接触 部33向前后方向F延伸。第二接触部33连接在第二底座部31的后部中,形成在第二接触 部33中的接点33a位于第二底座部31的上方。前侧支撑部36A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第二底座部31的前部中。后侧支撑 部36B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第二底座部31的后部中。由第二底座部31、前侧支撑 部36A以及后侧支撑部36B来构成第二支撑部(第二保持部)35。第二支撑部35沿着前后 方向F能够插拔地收纳发光二极管1100的另一个侧部。第二连接部37是平板状。定位部38的截面几乎为L字形,连接在前侧支撑部36A 中。如果发光二极管1100的前面碰到定位部38,则确定收纳在第二支撑部35中的发光二 极管1100的前后方向F的位置。形成在通过定位部38定位的发光二极管1100的底面中 的未图示的第二电极(另一个电极)接触在第二接触部33中。第二连接部37具有连结部39。连结部39是平板状,向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L 延伸,连结第二底座部31和第二连接部37。如图4所示,在后侧支撑部16B、36B的内面中分别形成有脱落阻止部16a、36a。脱 落阻止部16a、36a通过卡合在被定位的发光二极管1100的后面的两侧边缘,阻止发光二极 管1100从第一、第二支撑部15、35中脱落。如图1所示,相邻的一个成对的触头50的第一触头10的第一连接部17和另一个 成对的触头50的第二触头30的第二连接部37是被连结的。图1所示的多对触头50通过 一对托架51 —连串地连接。托架51具有连结部51a,连结部51a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7和 第二连接部37之间的接合部分中。在托架51中等间隔地形成有螺栓插入孔51b。
此外,在图1、图5、图6中没有记载后述的孔52 (参照图7、图8),图1、图5、图6 不表示完成品的状态的连接器100。与此相对,图7、图8表示完成品的状态的连接器100。绝缘部件60是由上侧绝缘膜70和下侧绝缘膜80所构成。上侧绝缘膜70是带 状,在其前后边缘部中等间隔地形成有螺栓插入孔71。螺栓插入孔71与托架51的螺栓插 入孔51b相对置。另外,在上侧绝缘膜70中,等间隔地形成有窗孔(露出部)72。窗孔72 与第一、第二接触部13、33、第一、第二支撑部15、35等相对置。在上侧绝缘膜70的两端部 中,形成有切口 73。下侧绝缘膜80是带状,在其前后边缘部中等间隔地形成有螺栓插入孔 81。螺栓插入孔81与托架51的螺栓插入孔51b相对置。接着,说明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首先,通过对一张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形成通过托架51 —连串地 连接的多对触头50。接着,如图5、图6所示,在成对的触头50的第一、第二触头10、30、托架51的上表 面中,通过粘接剂或者双面带固定上侧绝缘膜70 (第一固定工序)。此时,使得在托架51的 螺栓插入孔51b中重叠上侧绝缘膜70的螺栓插入孔71。另外,第一、第二触头10、30的第 一、第二底座部11、31、第一、第二接触部13、33、前侧、后侧支撑部16A、16B、前侧、后侧支撑 部36A、36B、定位部18、38、连结部19、39等,通过上侧绝缘膜70的窗孔72向外部露出。当在成对的触头50的第一、第二触头10、30、托架51的上表面中固定上侧绝缘膜 70时,第一、第二触头10、30通过托架51成为一体,因此保持第一触头10和第二出头30之 间的规定的位置关系。另外,在上侧绝缘膜70的两端部中有切口 73,因此多对触头50的两端部通过切口 73向外部露出,该露出部分成为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端子100a、100b (参照图5)。接着,如图7、图8所示,通过冲裁加工在上侧绝缘膜70以及托架51的连结部51a 中形成孔52(截断工序)。连结部51a通过孔52被截断。其结果,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 头30的连接被断开,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30之间被绝缘。另一方面,多对的第一以及 第二触头10、30中相邻的两对中的一对的第一触头10的第一连接部17和该两对中的另一 对的第二触头30的第二连接部37是连续的,因此对于分别由第一以及第二触头10、30所 构成的多对触头的一组,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端子IOOaUOOb连接在电源中,发光二极管设 在由第一以及第二触头的对所构成的各触头中,则成为串联地电连接这些发光二极管。最后,在成对的触头50的第一、第二触头10、30以及托架51的下表面中,通过粘 接剂或者双面带固定下侧绝缘膜80 (第二固定工序)。其结果,第一、第二触头10、30的第 一、第二连接部17、37以及托架51被上侧绝缘膜70和下侧绝缘膜80夹持并保持。另外, 孔52被下侧绝缘膜80堵塞。经过以上的工序来完成连接器100。连接器100通过插入在螺栓插入孔51b、71、81中的螺栓(未图示)来固定在金属 制的底板(未图示)中。另外,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端子IOOaUOOb分别通过折弯其 内侧的连接部17、37来位于背面侧,连接在作为设于底板背面的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电源 (未图示)中。如图2所示,为了将发光二极管1100连接在连接器100中,只要沿着前后方向F 将发光二极管1100插入到第一、第二支撑部15、35中即可。
8
插入到第一、第二支撑部15、35中的发光二极管1100碰到定位部18、38而被定 位,并且卡合在脱落阻止部16a、36a(参照图4)中,变得难以脱落。处于发光二极管1100 的底面中的第一电极接触在第一接触部13中,处于发光二极管110的底面中的第二电极接 触在第二接触部33中,发光二极管1100和电源被电连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60的下侧绝缘膜80固定在第一、第二触 头10、30的下表面中,因此当将连接器100例如安装在金属制的底板中时,无需在第一、第 二触头10、30和底板之间设置绝缘板(未图示)。另外,如上述那样绝缘部件60隔着规定 间隔保持第一、第二触头10、30,在将连接器100安装在底板之前,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 30之间的电连接被断开,因此在将连接器100安装在底板之后,不需要分割第一触头10和 第二触头30。因而,连接器100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降低了安装成本。另外,以通过托架51使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30成为一体的状态,在第一触头 10和第二触头30的上表面中固定上侧绝缘膜70,因此在保持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30 之间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在第一触头10和第二触头30的上表面中固定上侧绝缘 膜70。并且,在第一、第二触头10、30以及托架51的上表面中固定了上侧绝缘膜70之 后,形成孔52,切断连结部51a,之后在第一、第二触头10、30以及托架51的下表面中固定 下侧绝缘膜80,因此孔52被下侧绝缘膜80堵塞,不存在漏电的担忧。另外,通过第一、第二支撑部15、35能够插拔地保持发光二极管1100,因此发光二 极管1100的装卸容易,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二极管1100的维修、或替换。另外,能够通过定位部18、38来定位发光二极管1100,能够通过脱落阻止部16a、 36a来防止发光二极管1100从连接器100中容易脱落的情况。另外,成对的触头50的第一、第二触头10、30和底板是通过下侧绝缘膜80来绝 缘的,因此不需要将绝缘板设置在连接器100和底板之间,能够实现连接器100的低背化, 并且能够将由发光二极管1100产生的热量高效地散热到底板中,能够减少由发光二极管 1100的热量引起的损坏。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了脱落阻止部16a、36a以及定位部18、38,但 是也可以没有脱离阻止部16a、36a以及定位部18、38。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固定了上侧绝缘膜70(第一固定工序)之后,进 行截断作业(截断工序),之后,固定了下侧绝缘膜80 (第二固定工序),但是也可以在固定 了下侧绝缘膜80 (第二固定工序)之后,进行截断作业(截断工序),之后固定上侧绝缘膜 70 (第一固定工序),也可以在固定了上侧绝缘膜70和下侧绝缘膜80 (第一、第二固定工 序)之后,进行截断作业(截断工序)。接着,根据图9 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于与第一实施 方式共用的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此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在图9所示的连接 器中除去上侧绝缘膜7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作为成对的触头250的第一保持部的第一压入 部215连接在第一触头210的第一底座部211的侧部中,并向连接器200的高度方向H延 伸。作为成对的触头250的第二保持部的第二压入部235连接在第二触头230的第二底座 部211的侧部中,并向高度方向H延伸。第一、第二压入部215、235分别相对地压入到形成在作为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发光二极管1200(参照图10)的底面中的孔1203、1204中。孔 1203,1204向发光二极管1200的高度方向H’具有规定的深度。第一接触部213连接在第一底座部211的前部中,第二接触部233连接在第二底 座部231的后部中。因而,第一接触部213和第二接触部233的方向变成相反的方向。第 一接触部213接触在处于发光二极管1200的底面中的第一电极1201 ( 一个电极)中,第二 接触部233接触在处于发光二极管1200的底面中的第二电极1202(另一个电极)中。在连结部219的前部中连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221,在连结部219的后部中连 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222。在连结部239的前部中连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M1,在 连结部239的后部中连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M2。框部221、222、M1、242在高度方向 H中收纳发光二极管1200。为了将发光二极管1200连接在连接器200中,如图11所示,只要沿着高度方向H 将发光二极管1200插入到被框部221、222、M1、242包围的区域中即可。此时,第一、第二 压入部215、235分别相对地压入到发光二极管1200的孔1203、1204中,并且第一、第二接 触部213、233分别接触在发光二极管1200的第一、第二电极1201、1202中。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接着,根据图12 图15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对于与第一实 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记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此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在图12所示的连 接器中除去上侧绝缘膜。如图12、图15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成对的触头350的第一、第二保持部 的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分别相对地插入到形成在作为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发光二极管 1300(参照图13)的两侧部中的贯通孔1303、1304中。贯通孔1303、1304是向发光二极管 1300的高度方向H’贯通的孔。第一卡合部315是双叉状(two forked shape),连接在第一触头310的第一底座 部311的侧部中,并向连接器300的高度方向H延伸。第一卡合部315能够弹性变形使得 其叉宽变窄。第一卡合部315的上端部的宽度设定得比贯通孔1303的宽度稍大。另外,插 入在贯通孔1303中的第一卡合部315的上端部从贯通孔1303中突出(参照图14)。第二卡合部335是双叉状,连接在第二触头330的第二底座部331的侧部中,并向 连接器300的高度方向H延伸。第二卡合部335能够弹性变形使得其叉宽变窄。第二卡合 部335的上端部的宽度设定得比贯通孔1304的宽度稍大。另外,插入在贯通孔1304中的 第二卡合部335的上端部从贯通孔1304中突出。第一接触部313连接在第一底座部311的前部中,第二接触部333连接在第二底 座部331的后部中。因而,第一接触部313和第二接触部333的方向变成相互相反的方向。 第一接触部313接触在形成在发光二极管1300的底面中的第一电极1301(—个电极)中, 第二接触部333接触在形成在发光二极管1300的底面中的第二电极1302(另一个电极)中。在连结部319的前部中连接有几乎为L字形的框部321,在连结部319的后部中连 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322。在连结部339的前部中连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341,在 连结部339的后部中连接有大致为L字形的框部342。框部321、322、341、342在高度方向 H中收纳发光二极管1300。
为了将发光二极管1300连接在连接器300中,只要沿着高度方向H将发光二极管 1300插入到被框部321、322、341、342包围的区域中即可。此时,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相对地插入到贯通孔1303、1304中。另外,当第 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相对地插入到贯通孔1303、1304中时,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 的叉宽变窄,当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的上端部从贯通孔1303、1304中突出时,第一、第 二卡合部315、335的叉宽回到原来的宽度,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的上端部卡在发光二 极管1300的上表面,发光二极管1300被保持在连接器300中。被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保持的发光二极管1300的第一电极(一个电 极)1301接触在第一接触部313中,第二电极(另一个电极)接触在第二接触部333中。为了从连接器300中取下被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保持的发光二极管1300,只 要使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的叉宽变窄,解开第一、第二卡合部315、335的上端部和发 光二极管1300的上表面之间的卡合,并从连接器300中拉起发光二极管1300即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第一、第二 卡合部315、335能够在高度方向H中装卸发光二极管1300,因此即使多个连接器300排列 在连接器300的前后方向F中,也能够简单地装卸发光二极管1300。此外,虽然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200、300具备多对触头50、250、350, 但是在由一对触头构成的连接器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另外,虽然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200、300的绝缘部件60是由上侧绝缘 膜70和下侧绝缘膜80所构成,但是绝缘部件也可以只由下侧绝缘膜来构成。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虽然在一张上侧绝缘膜70中设有窗孔 72使得第一、第二保持部等露出,但是也可以使多个上侧绝缘膜避开第一、第二保持部等来 固定在连接器100、200、300的上表面中。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上侧绝缘膜之间成为露出 部。另外,作为一个连接对象物不限定于发光二极管,作为另一个连接对象物不限定 于电源。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粘接剂或者双面带来粘接上侧绝缘膜70和下侧 绝缘膜80,但是也可以使用超声波、或激光等来熔敷或者熔接上侧绝缘膜70和下侧绝缘膜 80。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以及范围而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触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 对象物的第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触头,具有接触到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 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保持部、以及连接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绝缘部件,隔着规定的间隔来保持所述第一触头和所述第二触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 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的下侧绝缘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与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正 交的方向收纳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支撑,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别具有定位部,进行从所述正交的方向收纳的所述一个连接对 象物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定位;以及脱落阻止部,阻止定位在所述定位部中的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向所述正交的方向的脱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压入部,所述压入部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 对地压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双叉状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所述 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插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贯通孔中,由此卡 合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 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 第二保持部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 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 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两侧,配置有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离的托架, 在所述托架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下侧绝缘膜,在所述托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上侧绝缘膜。
7.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对触头,由各自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所构成;以及 绝缘部件,保持所述多对触头,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 的下侧绝缘膜,在所述多对触头中,所述第一触头具有接触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一个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 接对象物的第一保持部、以及连接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触头具有接触到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电极的第二接触部、保持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保持部、以及连接到所述另一个连接对象物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多对触头中相邻的两对触头的一对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该 两对触头的另一对的所述第二触头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与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正 交的方向上收纳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并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进行支撑,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别具有定位部,进行从所述正交的方向上收纳的所述一个连接 对象物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定位;以及脱落阻止部,阻止定位在所述定位部中的所述一个 连接对象物向所述正交的方向的脱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压入部,所述压入部在所述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 对地压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保持部分别是双叉状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所述 下侧绝缘膜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地插入到形成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中的贯通孔中,由此卡 合在所述一个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 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 第二保持部露出。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的上侧绝缘膜, 所述上侧绝缘膜具有露出部,所述露出部至少使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 第二保持部露出,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两侧,配置有从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分离的托架, 在所述托架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下侧绝缘膜,在所述托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上侧绝缘膜。
13.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工序,在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第一、第二触头的上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 第二触头的两侧并与这些触头连接的托架的上表面固定上侧绝缘膜; 截断工序,断开所述第一、第二触头和所述托架之间的连接;以及 第二固定工序,将下侧绝缘膜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触头的下表面、和所述托架的下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连接器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能够降低安装成本的连接器。将上侧绝缘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以及托架的上表面中,之后断开第一、第二触头和托架之间的连接,最后将下侧绝缘膜固定在第一、第二触头以及托架的下表面中。
文档编号H01L33/62GK102110761SQ20101054605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0日
发明者内藤丈晴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