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型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文档序号:6957396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杠杆型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 2009-158430公开了一种传统的杠杆型连接器。该杠杆型 连接器设有能够相互连接的一对阳性壳体和阴性壳体。阳性壳体形成有凸出的凸轮从动 件。阴性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和盖子(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 2009-158430中省略)。将杠 杆可旋转地安装在外壳主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在该外表面上形成可挤压部。将连接至导线 末端的端子接头容纳在外壳主体中,并且将导线经过外壳主体的后表面抽出至外侧。由盖 子将抽出的导线沿着与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强制地弯曲。杠杆包括可操作部和一对臂部,该对臂部从可操作部的相反端凸出,并且杠杆总 体上呈门形且安装为跨接在盖子上。每个臂部形成有凸轮槽和挤压部。杠杆能够在可操作 部位于远离盖子的后表面的初始位置与可操作部位于盖子的后表面附近的连接位置之间 旋转。这里,当在杠杆保持在初始位置处的情况下将两个壳体稍微装配时,凸轮从动件 进入凸轮槽的入口。当杠杆朝向连接位置旋转时,凸轮从动件在凸轮槽的槽表面上滑动,从 而在凸轮槽与凸轮从动件之间呈现凸轮作用,由此以小的连接力将两个壳体连接。如果在 两个壳体的连接过程中两个壳体处于从正确姿势倾斜的连接姿势,则挤压部在连接过程的 最后阶段挤压可挤压部,从而消除在两个壳体的连接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因此,校正了两 个壳体的连接姿势。在上述传统杠杆型连接器的情况下,如图10(c)所示,两个壳体的连接力(由两个 壳体的连接产生的阻力)随着两个壳体的连接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杠杆旋转到中途时 达到峰值P3,之后逐渐减少然后达到峰值P5(参见图10(c))。然而,如果两个壳体的连接 姿势倾斜,则在锁定峰值P5之前存在由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而产生的姿势校正峰值P4。因 此,当实际上察觉到姿势校正峰值P4时,操作员可能将其误认为是锁定峰值P5,并且在中 途结束两个壳体的连接操作。最重要的是,在必须以看不见的方式执行两个壳体的连接操 作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两个壳体的这种错误连接。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开发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壳体的错误连接。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能够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及杠杆,其中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并且所述杠杆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杠杆包括凸轮容纳部和可操作部,并且能够在初始位置与连接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初始位置,可操作部定位为远离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在所述连接位置,可操作部定位 为靠近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第二壳体包括凸轮部,通过在凸轮部与凸轮容纳部接合的情况下将杠杆从初始位置朝向连接位置移位 或移位到连接位置而在凸轮部与第一壳体之间呈现凸轮作用,由此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 体相互连接,并且如果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其正确的连接姿势倾 斜,则形成在杠杆上的至少一个挤压部挤压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至少一个可挤压部,由此 充分校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姿势,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过程中,在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之前,当可操作部 位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附近或者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重叠的位置处时,第一和第二壳 体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即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姿势从正确姿势倾斜并且由挤压部挤压可挤压 部而产生的姿势校正峰值在连接位置的最后阶段出现,也由于两个壳体的相互连接力在紧 在最后阶段之前的阶段达到最大值,所以通过施加直至达到最大值的阶段的操作力可以使 两个壳体立即到达正确的连接位置。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主体,一个或多个导线经过所述外 壳主体的后表面从所述外壳主体抽出;以及盖子,所述盖子安装在外壳主体上以便至少部 分地覆盖外壳主体的表面并且使一个或多个导线沿指定方向弯曲。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能够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及杠杆,其中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和盖子,并且使杠杆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导 线经过所述外壳主体的后表面从所述外壳主体抽出,所述盖子安装在外壳主体上以便覆盖 外壳主体的后表面并且使导线沿指定方向弯曲,杠杆包括凸轮容纳部和可操作部,并且能够在可操作部位于远离盖子的后表面的 初始位置与可操作部位于盖子的后表面附近的连接位置之间旋转,第二壳体包括凸轮部,通过在凸轮部与凸轮容纳部接合的情况下将杠杆从初始位置旋转至连接位置而 在凸轮部与第一壳体之间呈现凸轮作用,由此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并且如果 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第一和第二壳体从其正确的连接姿势倾斜,则形成在杠杆上的挤压 部挤压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可挤压部,由此校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姿势,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过程中,在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之前,当可操作部 位于盖子的后表面附近或者与盖子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处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互 连接力达到最大值。即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姿势从正确姿势倾斜并且由挤压部挤压可挤压 部而产生的姿势校正峰值在连接位置的最后阶段出现,也由于两个壳体的相互连接力在紧 在最后阶段之前的阶段达到最大值,所以通过施加直至达到最大值的阶段的操作力可以使 两个壳体立即回到正确的连接位置。具体地,由于当杠杆的可操作部到达盖子的后表面附近或者与盖子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时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所以即使操作员以看不见的方式 执行两个壳体的连接操作,也可以容易地识别连接力达到最大值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壳 体的错误连接。优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时,可操作部布置为沿 着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优选地为盖子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面向与 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由于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时,可操作部布置为沿着与 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优选地为盖子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向与 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更容易对可操作部施加操作力。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壳体的 错误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当优选地在没有安装盖子的状态下杠杆位于初始位置时,至少一 个限制件形成为从杠杆凸出,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导线伸出。更进一步优选地,在杠杆中形成与限制件邻近的至少一个槽,其中该槽在连接位 置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杠杆的前沿处形成开口,和/或其中槽的后端用作挤压 部。进一步优选地,在杠杆上设置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其中当第一壳体和 第二壳体正确地连接时,该锁定部与一个或多个联锁部弹性接合,由此将杠杆保持在连接 位置处,并且不可分离地保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更进一步优选地,在连接位置处,锁定部布置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锁定部 的自由端部至少部分地被保护壁覆盖,从而防止锁定部的无意的解锁。最优选地,在外壳主体上形成一个或多个错误组装防止突起,使得如果第一壳体 和第二壳体大致定位为正好彼此相对,则各突起至少部分地装配到形成在第二壳体的配合 容座的内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各凹口中,从而进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操作,但是, 如果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被不正确地定向,则各个突起与第二壳体 接触,以防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操作。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杠杆型连接器、具体地是根据本发明或其实施例的 杠杆型连接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并且杠杆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 面上,其中杠杆包括凸轮容纳部和可操作部,提供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凸轮部,以及使杠杆在可操作部位于远离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的初始位置与可操作部位于第 一壳体的指定部分附近的连接位置之间移位,从而在凸轮部与第一壳体之间呈现凸轮作 用,由此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其中如果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其正确连接姿势倾斜,则形成 在杠杆上的至少一个挤压部挤压形成在第一壳体上的至少一个可挤压部,由此大致校正第 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姿势,并且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过程中,在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之前,当可操作部 位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附近或者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重叠的位置处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主体和盖子,一根或多根导线穿过 所述外壳主体的后表面从所述外壳主体抽出,并且所述盖子安装在外壳主体上,以便至少 部分地覆盖外壳主体的表面,并使一个或多个导线沿指定方向弯曲。优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时,可操作部布置为沿 着与第一壳体的指定部分、优选地为盖子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 向与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进一步优选地,当优选地在没有安装盖子的状态下杠杆位于初始位置处时,至少 一个限制件形成为从杠杆凸出,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导线伸出。更进一步优选地,在杠杆中形成与限制件邻近的至少一个槽,其中该槽在连接位 置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杠杆的前沿处形成开口,和/或其中槽的后端用作挤压 部。进一步优选地,在杠杆上设置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其中当第一壳体和 第二壳体正确地连接时,该锁定部与一个或多个联锁部弹性接合,由此将杠杆保持在连接 位置处,并且不可分离地保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最优选地,在连接位置处,锁定部布置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锁定部的自由 端部至少部分地被保护壁覆盖,从而防止锁定部的无意的解锁。


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该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的单个特征可 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图1是部分截面地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中在杠杆保 持在初始位置处的状态下将两个壳体稍微装配的平面图,图2是部分截面地示出在两个壳体的连接过程中两个壳体的连接力达到最大值 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部分截面地示出在两个壳体的连接过程中稍微超过两个壳体的连接力达 到最大值的状态的状态的平面图,图4是部分截面地示出两个壳体正确地连接的状态的平面图,图5是外壳主体的正视图,图6是第二壳体的正视图,图7是杠杆的正视图,图8是部分截面地示出两个壳体从正确连接姿势倾斜并且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 的状态的平面图,图9是部分截面地示出在挤压部挤压可挤压部的同时两个壳体正确地连接的状 态的平面图,以及图10是示出行程与连接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参考数字表10…第一壳体
11. 壳体主体12. 盖子29. 可挤压部40. 第二壳体45. 凸轮从动件(凸轮部)60. 杠杆61. 可操作部65. 凸轮槽(凸轮容纳部)73. 挤压部90. 导线Pl- 连接峰值P2. 姿势校正峰值
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10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的杠杆型连接器设 置有能够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以及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的杠杆60 (作 为优选的可移动件)。在下面的描述中,两个壳体10、40的相互连接的侧被认为是关于前后 方向的前侧。第二壳体4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具体地形成为所谓的阳性壳体。该第二壳 体40包括容座41,所述容座41具体地是沿宽度方向窄且长的矩形管的形式,并且一个或 多个阳性端子接头的一个或多个突片50布置为凸出到容座41中。如图6所示,容座41的 相反横向端部用作在高度方向上是短的的一对短边部分42,并且其关于高度方向的相反端 部用作在宽度方向上是长的的一对长边部分43。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横向(左和 /或右)联锁部44形成为在第二壳体40、具体地为(具体地是两个)短边部分42的内表 面(具体为其前端)上凸出。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横向(左和/或右)凸轮从动 件45 (对应于优选的凸轮部)形成为从第二壳体40、具体地为(具体地是每个)长边部分 43的内表面凸出。各个凸轮从动件45具体地具有圆柱形,并且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 的凸轮从动件45布置在(具体地是每个)长边部分43的横向中心的相反侧上。具体地在 (具体地是两个)长边部分43的内表面的后侧上形成能够与稍后描述的杠杆60的第一或 局部锁定部64接合的一个或多个解锁部46。第一壳体1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具体地形成为所谓的阴性壳体。如图1所 示,该第一壳体10包括外壳主体11 (具体地是沿宽度方向窄且长的矩形块的形式)和盖子 12,所述盖子12 (具体地是沿宽度方向窄且长的横向长盖的形式)安装在外壳主体11上从 而至少部分地覆盖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关于连接方向位于后侧的表面)。如图5所示, 外壳主体11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多个的空腔13,并且将一个或多个未图示的阴性 端子接头从插入侧、优选地大致从后侧至少部分地插入到各个空腔13中。阴性端子接头连 接至一个或多个导线90 (具体地是其末端),并且经由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将导线90抽 出。例如在外壳主体11的四个拐角部分上形成一个或多个错误组装防止突起14。如果两 个壳体10、40大致保持或定位为正好彼此相对,则将各个突起14至少部分地装配到形成在配合容座41的内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应凹口 47中,从而进行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 作。另一方面,如果两个壳体10、40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例如以竖直反向的姿势不正确 地定向,则各个突起14与容座41的前沿接触,从而防止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外壳主体11的大致相对的横向端表面用作在高度方向上是短的的一对短边表面 15,但是其关于高度方向大致相对的端表面用作在宽度方向上是长的的一对长边表面16。 在一个横向侧处,在外壳主体11的(具体地是两个)长边表面16上形成能够与各自的局 部锁定部64接合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局部接合部17。每个局部接合部17包括 大致面向外壳主体11的外表面的凸出件18,其中在凸出件18与外壳主体11的外表面之 间限定间隙。至少一个支撑轴19和至少一个可挤压部四形成为从外壳主体11的(具体 地是每个)长边表面16(具体为其后端部)凸出。在示出的例子中,支撑轴19布置在横向 (例如右)侧上,并且可挤压部四布置在横向(例如左)侧上。支撑轴19和可挤压部四 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和/或如各个凸轮从动件45那样大致并排布置在沿前后方 向延伸的同一轴线上。杠杆60可旋转地或可枢转地支撑在支撑轴19上。杠杆6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包括可操作部61和关于高度方向从可操作部 61 (具体为其两端)凸出(具体地是大致平行)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臂部62,并 且具体地总体上大致为门形,如图7所示。(具体地是两个)臂部62(每一个)形成有轴承 孔63,并且具体地通过将支撑轴19装配到这些轴承孔63中,使杠杆60能够在初始位置IP 与连接位置CP之间移位地(具体地为可旋转地或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上。在初 始位置IP,(两个)臂部62从盖子12的后表面向后凸出,并且可操作部61定位为远离盖 子12的后表面(参见图1)。另一方面,在连接位置CP,(两个)臂部62位于盖子12的外 (上和/或下)侧,并且可操作部61大致布置为靠近和/或沿着盖子12的后表面(参见图 4)。如图1所示,具体地在(两个)臂部62的外周边缘上并沿着该外周边缘形成一个 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可弹性变形的局部锁定部64。在初始位置IP上,局部锁定部64与 或能够与局部接合部17的一个或多个凸出件18弹性接合,从而防止杠杆60朝向两个壳体 10,40的连接位置CP移位或旋转。另一方面,在将两个壳体10、40稍微装配时,一个或多个 局部锁定部64与配合容座41的一个或多个解锁部46接触以从一个或多个局部接合部17 脱离,从而允许杠杆60朝向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位置CP移位(具体地是旋转)。在两个臂部62中形成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凸轮槽65 (对应于优选的凸轮 容纳部)。凸轮槽65形成为沿厚度方向(部分地或完全地)贯穿(两个)臂部62,并且当 连接两个壳体10、40时能够与配合凸轮从动件45接合。特别地,每个凸轮槽65包括引入 槽66,所述引入槽66在初始位置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对应的臂部62的前沿上形 成开口 ;和作用槽67,所述作用槽67大致以弯曲方式从引入槽66的后端延伸。作用槽67 的前沿具体地用作连接凸轮表面68,在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过程中凸轮从动件45在该 连接凸轮表面68上滑动,和/或作用槽67的后沿具体地用作分离凸轮表面69,在两个壳 体10、40的分离过程中凸轮从动件45在该分离凸轮表面69上滑动。连接凸轮表面68和 分离凸轮表面69布置为大致相互平行和/或具体地形成为使得其曲率半径在连接过程的 最后阶段比在初始阶段时小。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限制件71形成为从(具体地是两个)臂部62的前
10端凸出。当在没有安装盖子12的状态下杠杆60处于初始位置IP上时,一个或多个限制件 71防止导线90伸出。在两个臂部62的内表面中形成邻近各一个或多个限制件71的一个 或多个底部凹槽72。凹槽72在连接位置CP上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两个臂部62的 前沿上形成开口。一个或多个凹槽72的后端用作能够与可挤压部四形成接触的一个或多 个挤压部73。如果两个壳体10、40在其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从它们的正确连接姿势倾斜和 /或在外壳主体11的前表面的另一个横向侧与容座41的后表面的另一个横向侧之间形成 比可允许尺寸大的间隙,则一个或多个挤压部73与一个或多个可挤压部四形成或能够形 成接触,从而大致向前挤压可挤压部29,由此消除或减小间隙,并且将两个壳体10、40的连 接姿势大致校正为正确姿势。当杠杆60位于连接位置CP时,两个臂部62的后沿用作大致布置为与外壳主体11 的后沿平行的大致直边74。杠杆60 (具体地是其可操作部61)包括具体地位于两个臂部 62之间的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75,和/或从直边74向后凸出的主要部分76。锁 定部75具体地大致具有从杠杆60的前端向后凸出的臂的形式。当两个壳体10、40正确连 接时,锁定部75与一个或多个联锁部44弹性接合,由此将杠杆60保持或定位在连接位置 CP上,并且不可分离地保持两个壳体10、40。在这样的连接位置处,锁定部75布置为大致 沿前后方向延伸(参见图4)。锁定部75的后端部(自由端部)至少部分地被保护壁77覆 盖,从而防止锁定部75的无意的解锁。主要部分76具体地形成为随着与旋转支撑点(轴承孔63)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 得较厚,并且总体上相对于直边74倾斜。主要部分76的上表面用作阶梯状操作表面78,当 杠杆60从初始位置IP移位(具体地是旋转)至连接位置CP时,操作员的手指放置在所述 阶梯状操作表面上以挤压主要部分76。盖子12同样地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包括布置为大致面向外壳主体11的后 表面的背板21和关于高度方向从背板21 (优选地是其大致相反端)向前凸出的一个或多 个、优选地为一对的侧板22。盖子12的一个横向端表面具体地是敞开的,并且一个或多个 导线90沿着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地大致与连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经由该开口 而抽出或可以抽出。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为一对的横向(左和/或右)锁定件23形成为从 (具体地是每个)侧板22的前沿(优选地是其大致相反的横向端部)向前凸出。锁定件 23与在外壳主体11的长边表面16 (具体是其后端)处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锁定件接 收部M接合,从而盖子12保持在或可以保持在外壳主体11上。背板21具体地由后板25和弯曲端板沈组成,所述后板25布置为大致与外壳主 体11的后表面平行,所述弯曲端板26至少部分地封闭盖子12的另一个横向端表面。杠杆 60的可操作部61在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的最后阶段大致沿着端板沈的外表面移 位,并且在两个壳体10、40的正确连接的状态下布置为沿宽度方向面向端表面26。如上所述地构造本实施例。接下来,描述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在杠杆60保持或定位在初始位置IP上并且两个壳体10、40大致保持或定位为正 好彼此相对的状态下,将两个壳体10、40相互连接。在连接操作的初始阶段中,一个或多个 凸轮从动件45至少部分地进入一个或多个凸轮槽65的一个或多个引入槽66,并且一个或 多个解锁部46与一个或多个局部锁定部64形成接触,以将杠杆60从其部分地锁定的状态 释放。在该状态下,杠杆60沿示出的逆时针方向朝向连接位置CP移位(具体地是旋转)。然后,凸轮从动件45在凸轮槽65的连接凸轮表面68上滑动,由此在两个壳体10、40之间 呈现凸轮作用,并且进行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如图2所示,在连接操作的最后阶 段,当凸轮从动件45到达连接凸轮表面68的曲率改变的位置时,杠杆60的主要部分76具 体地位于盖子12的端板沈的外表面附近和/或大致位于与盖子12的后表面相同的高度 位置处,即主要部分76布置在至少部分地与盖子12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处。此时,主要部 分76的操作表面78布置为沿着与盖子12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倾斜为面向与操 作方向X相反的方向。此时,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力达到连接峰值P1,从而获得最大值 (参见图10(a))。尽管在图10(a)中具体地包括稍后描述的姿势校正峰值P2,但是只要两 个壳体10、40保持在它们的正确连接姿势中,就不会呈现出该姿势校正峰值P2。两个壳体 10,40的连接力从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的开始(具体是大致线性地)增加至连接力 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点。当主要部分76到达其位于盖子12的另一个横向端后面的连接位置时,锁定部75 与联锁部44弹性接合,结果将两个壳体10、40保持在它们的正确连接状态下。此时,凸轮 从动件45位于凸轮槽65的后端。如果将两个壳体10、40保持在上述情况中它们的正确连接姿势下,则挤压部73不 会与可挤压部四形成接触。然而,如果两个壳体10、40从它们的正确连接姿势倾斜,使得 第一壳体10在另一个横向侧处远离第二壳体40,则如图8所示,在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 力达到连接峰值Pl从而获得最大值之后并且紧在两个壳体10、40正确地连接之前,一个或 多个挤压部73与一个或多个可挤压部四形成接触以向前挤压可挤压部四。然后,大致消 除在外壳主体11的前表面的另一个横向侧与容座41的后表面的另一个横向侧之间形成的 间隙,以校正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姿势。随着一个或多个挤压部73挤压一个或多个可挤 压部四,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力增加从而呈现如图10(a)和10(b)所示的姿势校正峰值 P2。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姿势校正峰值P2位于连接峰值Pl附近,并且来自该连接 峰值Pl的惯性发挥作用,因此杠杆60可以到达连接位置而操作员没有特别地察觉到姿势 校正峰值P2。图10(b)示出了一种模式,其中在挤压部73与可挤压部四形成接触之后,在挤压 部73持续挤压可挤压部四的同时,杠杆60到达连接位置CP并且两个壳体10、40达到正 确连接状态。相反地,图10(a)示出了一种模式,其中在挤压部73与可挤压部四形成接触 并且杠杆60到达连接位置CP之后,两个壳体10、40达到正确连接状态,其中由于变形恢复 力而在挤压部73与可挤压部四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示出了 或者 如图9所示的模式,其中在两个壳体10、40从正确连接姿势倾斜之后,在挤压部73和可挤 压部四保持接触的情况下,两个壳体10、40正确地连接;或者如图4所示的模式,其中在两 个壳体10、40从正确连接姿势倾斜之后或者在将两个壳体10、40保持处于正确连接姿势的 同时,在挤压部73与可挤压部四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两个壳体10、40正确地连接。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姿势从正确姿势倾斜并且 由于挤压部73挤压可挤压部四而使姿势校正峰值P2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出现,也由于 紧在姿势校正峰值P2出现之前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力达到最大值并且呈现连接峰值P1, 所以可以通过施加高达连接峰值Pl的操作力而使两个壳体10、40立即到达正确连接位置。 具体地,由于当杠杆60的可操作部61到达与盖子12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时达到连接峰值P1,所以即使操作员以看不见的方式执行两个壳体10、40的连接操作,也可以更容易地识 别连接峰值P1。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两个壳体10、40的错误连接。此夕卜,由于当两个壳体10、4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时,可操作部61具体地布 置为大致沿着与盖子12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倾斜为面向与操作方向X相反的方 向,所以更容易对可操作部61施加操作力。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两个壳体10、40的错 误连接。因此,为了防止壳体的错误连接,如果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操作的 最后阶段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姿势从正确姿势倾斜,则杠杆60的挤压部73挤 压第一壳体10的可挤压部四,从而校正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姿势。在第一壳 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过程中,在挤压部73挤压可挤压部四之前,当杠杆60的可操 作部61位于盖子12的后表面附近或者与盖子12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时,第一壳体10和 第二壳体4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其他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 范围内。(1)在两个壳体的连接过程中,两个壳体的连接力可以在可操作部到达盖子的后 表面附近的位置时达到最大值。(2)可以将杠杆可旋转地或可枢转地支撑在盖子上。(3)杠杆可以由可操作部和单个板状的臂部组成。(4)导线从盖子抽出的方向是任意的。(5)杠杆可以沿着不同于弧形路径或圆形路径的任何其他路径、例如大致沿着椭 圆形或线性路径移位。
权利要求
1.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包括能够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以及杠杆(6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外壳主体(11),并且所述杠杆(60)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10) 的外表面上,所述杠杆(60)包括凸轮容纳部(65)和可操作部(61),并且所述杠杆(60)能够在初始 位置(IP)与连接位置(CP)之间移位,在所述初始位置(IP),所述可操作部(61)定位为远 离所述第一壳体(10)的指定部分(1 ;在所述连接位置(CP),所述可操作部(61)定位为 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的指定部分(12),所述第二壳体GO)包括凸轮部05),在所述凸轮部0 与所述凸轮容纳部(6 相接合的情况下,通过使得所述杠杆(60) 从所述初始位置(IP)朝向所述连接位置(CP)移位或者移位到所述连接位置(CP),从而在 所述凸轮部0 与所述第一壳体(10)之间实现凸轮作用,由此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 述第二壳体GO)得以相互连接,并且,如果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所述第一壳体(10)和 所述第二壳体GO)从其正确连接姿势倾斜,则形成在所述杠杆(60)上的至少一个挤压部 (73)挤压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的至少一个可挤压部( ),由此充分校正所述第一 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00)的连接姿势,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的连接过程中,在所述挤压部(7 挤压所 述可挤压部09)之前,当所述可操作部(6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指定部分(12) 附近或者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指定部分(1 重叠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壳体(10)和 所述第二壳体G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P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外壳主体(11),一根或者多根导线穿过所述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而从所述外壳主 体(11)抽出;以及盖子(12),所述盖子(1 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11)上,以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外壳主 体(11)的表面,并且使所述一根或者多根导线沿指定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 (4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所述最大值(Pl)时,所述可操作部(61)布置为沿着与所述第一壳 体(10)的所述指定部分(1 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向与操作方 向(X)相反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 (4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所述最大值(Pl)时,所述可操作部(61)布置为沿着与所述盖子 (12)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向与操作方向(X)相反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当在没有安装所述盖子(1 的状态下、 所述杠杆(6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IP)时,至少一个限制件(71)形成为从所述杠杆(60) 凸出,以防止一根或多根导线(90)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杠杆(60)中形成至少一个与所 述限制件(71)相邻的槽(72),其中,所述槽(7 在所述连接位置(CP)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杠杆(60)的前沿处形成开口,和/或其中所述槽(72)的后端用作所述挤 压部(73)。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杠杆(60)上设置 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75),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正 确地连接时,所述锁定部(7 与一个或多个联锁部G4)弹性接合,由此所述杠杆(60)被 保持在所述连接位置(CP),并且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被不可分离地保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在所述连接位置(CP),所述锁定部(75) 布置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锁定部(75)的自由端部至少部分地被保护壁(77) 覆盖,从而防止所述锁定部(7 被无意解锁。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杠杆型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外壳主体(11) 上形成一个或多个错误组装防止突起(14),从而如果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 (40)大致定位为正好彼此相对,则相应的所述突起(14)至少部分地装配到形成在所述第 二壳体GO)的配合容座的内表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应凹口 G7)中,从而进行所述第 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的连接操作;但是,如果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 壳体GO)中的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被不正确地定向,则相应的所述突起(14)与所 述第二壳体G0)相接触,以防止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0)的连接操作。
10.一种连接杠杆型连接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第一壳体(10),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外壳主体(11),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10) 的外表面上安装杠杆(60),其中,所述杠杆(60)包括凸轮容纳部(65)和可操作部(61) 提供第二壳体(40),所述第二壳体00)包括凸轮部(45),并且 使所述杠杆阳0)在初始位置(IP)与连接位置(CP)之间移位,在所述初始位置(IP), 所述可操作部(61)定位为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0)的指定部分(1 ;在所述连接位置 (CP),所述可操作部(61)定位为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的指定部分(12),从而在所述凸轮 部0 与所述第一壳体(10)之间实现凸轮作用,由此将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 体(40)相互连接, 其中如果在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0)从其正确连 接姿势倾斜,则形成在所述杠杆(60)上的至少一个挤压部(7 挤压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的至少一个可挤压部09),由此充分校正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0) 的连接姿势,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0)的连接过程中,在所述挤压部(73)挤压所 述可挤压部(29)之前,当所述可操作部(6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指定部分(12) 附近或者与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指定部分(12)重叠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壳体(10)和 所述第二壳体G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Pl)。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包括外壳主体(11),一根或多根导线穿过所述外壳主体(11)的后表面而从所述外壳主体(11)抽出;以及盖子(12),所述盖子(1 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11)上,以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外壳主体(11)的表面,并且使所述一根或多根导线沿指定方向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的 相互连接力达到所述最大值(Pl)时,所述可操作部(61)布置为沿着与所述第一壳体(10) 的所述指定部分(1 的后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向与操作方向(X)相 反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的 相互连接力达到所述最大值(Pl)时,所述可操作部(61)布置为沿着与所述盖子(1 的后 表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和/或倾斜为大致面向与操作方向(X)相反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当在没有安装所述盖子(12)的状 态下、所述杠杆(60)位于所述初始位置(IP)时,至少一个限制件(71)形成为从所述杠杆 (60)凸出,以防止一根或多根导线(90)伸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杠杆(60)中形成至少一个与所述限制 件(71)相邻的槽(72),其中,所述槽m在所述连接位置(CP)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 并且在所述杠杆(60)的前沿处形成开口,和/或其中所述槽(72)的后端用作所述挤压部 (73)。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杠杆(60)上设置 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部(75),其中,当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正确 地连接时,所述锁定部(7 与一个或多个联锁部G4)弹性接合,由此将所述杠杆(60)保 持在所述连接位置(CP)处,并且不可分离地保持所述第一壳体(10)和所述第二壳体GO)。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连接位置(CP),所述锁定部(7)布置 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锁定部(75)的自由端部至少部分地被保护壁(77)覆盖, 从而防止所述锁定部(7)被无意解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杠杆型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其目的是防止壳体的错误连接。如果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过程的最后阶段,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姿势从正确姿势倾斜,则杠杆(60)的挤压部(73)挤压第一壳体(10)的可挤压部(29),从而校正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姿势。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连接过程中,在挤压部(73)挤压可挤压部(29)之前,当杠杆(60的可操作部(61)位于盖子(12)的后表面附近或者与盖子(12)的后表面重叠的位置处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40)的相互连接力达到最大值。
文档编号H01R43/26GK102148454SQ20101056349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日
发明者牧野健司, 社本渡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