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接头、阴性端子和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

文档序号:695739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接头、阴性端子和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阴性端子和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 2003-346958公开了一种传统的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由 阴性端子和阳性端子组成,该阴性端子包括矩形管形式的主体部,该阳性端子包括突片。弹 性接触片以能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该主体部中。接触部形成为从该弹性接触片突出。当 该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时,该突片被弹性地牢固保持在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与主体部的内 表面之间,从而使阳性端子和阴性端子两者电连接。在上述传统的端子接头的情形中,当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时,该突片与接触部形 成接触从而其插入阻力立即增大。因此,端子连接时的可操作性可能会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开发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端子连接时的可操作性。根据本发明,提供了 一种端子接头,包括阴性端子,该阴性端子包括大致管状的主体部;和阳性端子,该阳性端子包括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在主体部处或该主体部中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通过至少部分插入到 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与该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的接触,所述阴性端子和阳性端子被电连 接,其中在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形成有引导部,该 引导部用于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引导到该突片与所述接触部形成接触的位置,并 且所述引导部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方向倾斜,并且从该突片与所述接触部的接触位置 之前的位置至少形成到该接触位置。当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时,该突片由引导部引导以到达与接触部的接触位置。因 此,该突片不可能突然与接触部形成接触而使插入阻力立即增大。因此,提高了阴性端子和 阳性端子连接时的可操作性。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接收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该接收 部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牢固地保持在接触部与该接收部之间。优选地,所述引导部形成在该接收部的内表面上。由于在主体部的接收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该引导部,所以该接收部能够具有如下 两个功能将突片保持在弹性接触片与该接收部之间的功能,以及对该突片进行引导的功 能。结果,能够简化所述主体部的构造。更优选地,所述引导部是通过切断所述主体部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分基本上朝向所述接触部弯曲而形成的。由于该引导部是通过切断所述主体部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分基本 上朝向接触部弯曲而形成的,所以与通过将主体部的一个壁锤压成向接触部突出来形成引 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该引导部的形式的自由度。再优选地,所述弓ι导部形成在所述突片的外表面上。由于在突片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所以能够从主体部的内表面上省去引导 部。因此,能够简化阴性端子的构造。进一步优选地,接收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该接收部用于将至少 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突片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与该接收部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形成为使得所述接收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的外表面这二者以及所 述弓I导部基本上能在彼此之上滑动。由于引导部形成为使得所述接收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的外表面这二者以及所 述引导部基本上能在彼此之上滑动,所以伴随着突片和接触部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负荷能 够更小的程度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操作性。最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布置成基本上面对所述引导部的中间位置。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阴性端子,该阴性端子包括大致管状的主体部,具有突 片的阳性端子至少部分插入到该主体部中,所述阴性端子包括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该弹性接触片形成在主体部处或该主体部中,并且,通 过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的接触,所述阴性端子 被电连接到所述阳性端子;其中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部,该至少一个引导部用于将插入到所 述主体部中的突片引导到该突片与所述接触部形成接触的位置,并且所述引导部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方向倾斜,并且从所述突片与所述接触部的接触位 置之前的位置至少形成到该接触位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接收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该接收 部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与该接收部之间。优选地,所述引导部形成在该接收部的内表面上。更优选地,所述引导部是通过切断所述主体部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 分基本上朝向所述接触部弯曲而形成的。最优选地,接收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出,该接收部用于将至少部分 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与该接收部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形成为使得所述接收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的外表面这二者以及所 述弓I导部基本上能在彼此之上滑动。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特别地,根据本发明或 其优选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阴性端子,该阴性端子包括大致管状的主体部;以及将阳性端子的突片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从而通过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 主体部中的该突片与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处或所述主体部中的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的接触,将所述阴性端子和所述阳性端子电连接,同时,借助于至少一个引导部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的突片引导到该突片与所述 接触部形成接触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引导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的外 表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其中,所述引导部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方向倾斜,并且从该突片与所述接触部的接 触位置之前的位置至少形成到该接触位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中 的突片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与接收部之间,该接收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突
出ο最优选地,所述引导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内表面上。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点 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各个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的单个特 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在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之前 的状态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该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期间的状态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该突片已插入在主体部中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阴性端子的正视图。图5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在突片已插入到主体部中的状态的 截面图。图6是示出该突片已插入在主体部中的状态的正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的阴性端子的正视图。图8是示出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在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之前的状态 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在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期间的状态 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中在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之前的状态 的截面图。并且,图11是阴性端子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4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接头由 能彼此连接的至少一对阴性端子和阳性端子10、50组成。特别地,两个端子10、50都是通 过对导电板(尤其是金属板)进行弯曲等而形成的。阳性端子50包括突片51。突片51具有沿前后方向(纵向方向)延伸的大致扁平 的形状。特别地,突片51的先端侧的外周表面被切削或锤压,以形成锥形引导表面52。
阴性端子10包括管状的主体部11。在主体部11后方形成有电线连接部(尤其包 括未示出的压接部)。特别地,该电线连接部能连接到未示出的电线,因为所述压接部被压 接并连接到未示出的电线的端部。特别地,该主体部11具有大致矩形管的形式,并且该主体部11包括与电线连接 部(尤其是与压接部)连续的底板12、从底板12的两个相反的横向端竖立的一对侧板13、 以及将一个侧板13的上端与另一个侧板13的上端桥接的顶板14。在主体部11处或该主 体部11中形成有弹性接触片15。特别地,通过将从底板12的前端向前突出的部分向后折 叠而使弹性接触片15形成为具有大致山形的形状。特别地,对弹性接触片15的顶部进行 锤压,以形成向上或向内突出的圆形或大致半球形的接触部16。这样的弹性接触片15能以 其与底板12的前端连续的部分为支点、沿着与突片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尤其基本沿 上下方向)弹性变形。顶板14在沿着弹性接触片15的弹性变形方向基本面对该弹性接触片15的位置 处形成有接收部17。特别地,通过对顶板14的横向中间部或横向中央部进行锤压而使接 收部17形成为向内突出和/或基本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的形式,并且/或具有梯形横截 面。特别地,接收部17的内表面整体上基本是平整而宽大的。此外,接收部17的内表面形 成有引导部18,该引导部18倾斜成从其前端向其后侧逐渐接近弹性接触片15。特别地,引 导部18的倾斜起始点位于弹性接触片15的前端与接触部16之间,并且引导部18的倾斜 终止点位于接触部16与弹性接触片15的后端之间。换句话说,接触部16布置成基本上面 对该引导部18的中间位置。因此,引导部18形成有如下的长度范围,该长度范围即从突 片51与接触部16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到该接触位置。引导部18的倾斜终止点与弹性接触片15处于其自然状态时的接触部16的顶点 之间的竖直距离被设定为小于突片51的厚度。此外,特别地,接收部17的内表面形成有从 引导部18的倾斜终止点到接收部17的后端的、大致水平和/或宽大的平坦表面19。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接头如上所述地构成。接下来,描述如何连接该端子接头。首先,阳性端子50至少部分容纳在未示出的阳性连接器壳体中,阴性端子10也至 少部分容纳在未示出的阴性连接器壳体中。接着,将这两个连接器壳体彼此连接。然后,沿 突片插入方向ID、例如从前方将突片51至少部分插入到主体部11中。如图2所示,在插 入过程中,突片51在与接触部16形成接触之前先与引导部18形成接触,并且在基本上在 引导部18上滑动的同时沿着或可以沿着与突片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移位或者一点一点 地朝向接触部16移位。接着,突片51从上方与接触部16形成接触,从而使弹性接触片15 基本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而且,在弹性接触片15的弹性变形期间,突片51基本在引导部 18上保持滑动。当突片51的先端部以这种方式到达如图3所示的与平坦表面19保持接 触的位置时,突片51被弹性地牢固保持在接收部17与弹性接触片15之间,结果,阴性端子 10和阳性端子50电连接。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当突片51至少部分插入到主体部11中时,突片51由引 导部18引导并且到达与接触部16保持接触的位置。因此,与突片51突然与接触部16形 成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插入阻力的突然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接触部16布置成 基本面对该引导部18的中间位置,所以能够在突片51与接触部16保持接触的情况下展现 该引导部18的引导功能。因此,伴随着突片51和接触部16的接触而产生的插入阻力能够逐渐增大,因而,提高了使阴性端子10和阳性端子50形成接触时的可操作性。特别地,由于在主体部11的接收部17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18,所以接收部 17能够具有如下两个功能将突片51保持在弹性接触片15与接收部17之间的功能,以及 对突片51进行引导的功能。结果,能够简化主体部11的构造。因此,为了提高端子连接时的可操作性,阳性端子50的突片51至少部分插入到阴 性端子10的主体部11中。突片51基本上与弹性接触片15的接触部16形成接触,从而将 阴性端子10和阳性端子50电连接。在主体部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18,该引导部 18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该主体部11中的突片51引导到该突片51与接触部16形成接触 的位置。引导部18从突片51与接触部16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形成到该接触位置,同时 相对于突片51的插入方向ID倾斜。<第二实施例>图5和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在该阴性端子10中,主体部11的顶板 14的横向中间部或横向中央部被锤压或变形成基本向内或向下突出,从而形成较窄的接收 部17A。特别地,该接收部17A具有大致V形或U形的横截面。接收部17A的顶部用作引导 部18A,该引导部18A倾斜成从其前端向其后端逐渐接近弹性接触片15。其他的构造基本 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或相似。在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过程中,突片51由引导部18A朝向与接触部16接 触的接触位置引导或引导到该接触位置。当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中达到适当深度时,突 片51在两点上受到支撑的同时被牢固保持在引导部18A与接触部16之间。以这种方式, 两个端子10、50被电连接。根据此第二实施例,能够具有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效果。<第三实施例>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该阴性端子10中,主体部11的顶板14的 两个相反的横向侧被锤压或变形成基本向内或向下突出,从而形成一对大致较窄的接收部 17B。换句话说,该对接收部17B整体上具有大致W形的形状。每个接收部17B均具有大致 U形的横截面。每个接收部17B的顶部或远端部用作引导部18B,该引导部18B倾斜成从其 前端向其后端逐渐接近弹性接触片15。其他的构造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或相 似。在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过程中,突片51由各个引导部18B引导到与接触 部16接触的接触位置。当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中达到适当深度时,突片51在三点上受 到支撑的同时被牢固保持在接触部16与各个引导部18B之间。以这种方式,两个端子10、 50被电连接。根据此第三实施例,能够具有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效果。〈第四实施例〉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形成于该阴性端子10的顶板14处的接收部 17C未形成有引导部。具体地,在接收部17C的与接触部16基本面对的位置上形成基本平 坦的平坦表面19C而非引导部。在接收部17C的前端部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比引导部18 短的倾斜部21。该阴性端子10的其他构造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或相似。另一方面,在突片51的先端侧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倾斜突起53。该倾斜突起53 的上表面用作引导部M,该引导部M从引导表面52的端点朝向后侧向上或向外逐渐倾斜。 特别地,该引导部M基本上是平滑和/或宽大的。此引导部M也从突片51与接触部16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形成到与接触部16接触的该接触位置。在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过程中,引导部讨在接收部17C的倾斜部21上 滑动,并且突片51朝向弹性接触片15移位。在引导部M基本上在接收部17C的倾斜部21 上滑动的同时,突片51从上方与接触部16形成接触,从而使弹性接触片15沿着与突片插 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或基本向下弹性变形。当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中达到 适当深度时,突片51被弹性地牢固保持在接收部17C的平坦表面19C与接触部16之间,从 而将两个端子10、50电连接。根据该第四实施例,由于在突片5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M,所以能够从阴 性端子10上省去引导部,并且能够简化阴性端子10的构造。<第五实施例>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例。在该阴性端子10中,顶板14的一部分被 切断并弯曲到主体部11中,从而形成接收部17D。该接收部17D的内表面形成有引导部 18D,该引导部18D从其前端向其后侧朝向弹性接触片15逐渐倾斜;和基本水平的平坦表面 19D,该平坦表面19D从引导部18D的倾斜终止点到达该接收部17D的后端。另外,顶板14 的位于接收部17D之前的一部分被锤压或变形成基本向内或向下突出,从而形成前接收部 22。特别地,在该前接收部2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基本水平和/或宽大的支撑表面23。其他 构造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同或相似。在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内的过程中,突片51的上表面在前接收部22的支撑 表面23上滑动,并且突片51的先端在引导部18D上滑动,从而突片51基本上朝向接触部 16移位。在突片51的先端基本上在引导部18D上滑动的同时,弹性接触片15被突片51弹 性地向下推动,从而插入阻力逐渐或一点一点地增大。当突片51插入到主体部11中达到 适当深度时,突片51被弹性地牢固保持在接触部16与接收部17D的平坦表面19D之间,从 而将两个端子10、50电连接。根据该第五实施例,由于在接收部17D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18D,特别地,该 引导部18D是通过切断主体部11的顶板14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分朝向接触部16弯 曲而形成的,所以与通过将顶板14锤压成向接触部16突出来形成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 增加该引导部18D的形式的自由度。<第六实施例>图10和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优选实施例。该第六优选实施例在其基础结构方 面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不同。阴性端子IOE的主体部IlE的上部(优选基本是上半部) 被从顶板14E的前端向下或向内悬垂或突出的闭合壁M闭合,并且在下部(优选基本在下 半部)形成有用于突片51E的插入口 25E。至少一个稳定件25形成为从侧板13E的上端竖 立,特别地,该稳定件25是通过切断顶板14E的一部分并使该部分弯曲而形成的。在主体 部IlE中或该主体部IlE上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5E。特别地,通过将从顶板 14E的后端向后延伸的部分向前折叠并且在面对所述插入口 25E的位置处小间距地弯曲该 向前延伸部使得其先端向上延伸到顶板14E的内表面,来形成弹性接触片15E。接触部16E 形成为在弹性接触片15E的小间距弯曲部的底端突出。将底板12E的两个基本相反的横向端部锤压或变形成向内或向上突出,从而形成 一对接收部17E。在各个接收部17E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引导部18E,该第一引导部18E倾斜成从底板12E的前端向其后侧逐渐接近弹性接触片15E。如图11所示,各个接收部17E 布置在接触部16E的关于宽度方向的基本相反的两侧。另一方面,突片51E的外周表面在其基本相反的两个横向侧被切削,从而形成一 对第二引导部ME,该对第二引导部54E从其先端向其后侧逐渐向下倾斜。各个第二引导部 54E处于这样的位置关系即,与形成在突片51E的先端侧的外周表面上的引导表面52E至 少部分重叠。在突片51E至少部分插入到主体部IlE内的过程中,各个第二引导部54E在相应 的第一引导部18E上滑动,以使突片51E基本朝向接触部16E逐渐移位。当突片51E沿横 向或从下方与接触部16E形成接触时,弹性接触片15E向外或向上弹性变形。而且,在此期 间,保持该第一引导部18E和第二引导部54E的滑动接触状态,从而突片51E的插入阻力逐 渐或一点一点地增大。当突片51E插入到主体部IlE中达到适当深度时,突片51E被牢固 地保持在接收部17E与接触部16E之间,从而将两个端子10E、50E电连接。根据该第六实施例,伴随着突片51E和接触部16E的接触而产生的接触负荷能够 以更小的程度增加,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可操作性。<其他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示出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 术范围内。(1)形成在主体部的内表面上的引导部可以布置在与接收部不同的位置。(2)对于形成在主体部的内表面上的引导部来说,从突片与接触部的接触位置之 前的位置延伸到该接触位置就足够了。该引导部也可以形成在与接触部相同的位置,或者 形成在关于前后方向不与接触部重叠的位置。附图标记列表10、IOE……阴性端子IlUlE......主体部14、14E......顶板(一个壁)15U5E……弹性接触片16U6E……接触部17、17A、17B、17C、17D、17E......接收部18、18A、18B、18D、54......引导部18E……第一引导部(引导部)50、50E……阳性端子5U51E......突片54E……第二引导部(引导部)
1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接头,包括阴性端子(10 ;10E),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包括管状的主体部(11 ; 11E);和阳性端子(50 ;50E),所述阳性端子(50 ;50E)包括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突片(51 ;51E),在所述主体部(11 ; 11E)处或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 片(15 ; 15E),并且,通过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所述突片(51 ;51E)与 所述弹性接触片(15 ; 15E)的接触部(16 ; 16E)的接触,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和所述阳 性端子(50 ;50E)被电连接,其中在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51 ;51E)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 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所述至少一个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用于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所述突片(51 ;51E)引导到所述突片 (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形成接触的位置,并且所述引导部(18 ; 18A ;18B ; 18D ;54 ;54E)相对于所述突片(51 ;51E)的插入方向(ID) 倾斜,并且从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至少形成 到所述接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突出, 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17D ; 17E)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 的所述突片(51 ;51E)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16 ; 16E)与所述接收部(17 ; 17A ;17B ; 17C ; 17D ; 17E)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引导部(18; 18A ; 18B ; 18D)形成在所述 接收部(17 ; 17A ; 17B ; 17D ; 17E)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引导部(18D)是通过切断所述主体部 (11)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分朝向所述接触部(16)弯曲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引导部(54A4E)形成在 所述突片(51 ;51E)的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接收部(17 ; 17A ;17B ;17C ; 17D ; 17E)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突出, 所述接收部(17 ; 17A ;17B ;17C ; 17D ; 17E)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 的所述突片(51 ;51E)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16 ; 16E)与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 17C ; 17D ; 17E)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形成为使得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51 ;51E)的外表面这二者以及所述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能在彼此之上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接触部(16; 16E)布置成面对所述引导 部(18 ; 18A ; 18B ; 18D)的中间位置。
8.一种阴性端子(10 ;10E),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包括管状的主体部(11 ;11E),具 有突片(51 ;51E)的阳性端子(50 ;50E)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包括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5;15E),所述弹性接触片(15;15E)形成在所述主体部 (11 ; 11E)处或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并且,通过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 中的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弹性接触片(15 ; 15E)的接触部(16 ; 16E)的接触,所述阴 性端子(10 ; 10E)被电连接到所述阳性端子(50 ;50E),其中所述主体部(11;11E)的内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部(18;18A;18B;18D),所述至 少一个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用于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所述突片(51 ; 51E)引导到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形成接触的位置,并且所述引导部(18;18A;18B;18D)相对于所述突片(51 ;51E)的插入方向(ID)倾斜,并 且从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至少形成到所述 接触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阴性端子(10;10E),其中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突出, 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 的所述突片(51 ;51E)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16 ; 16E)与所述接收部(17 ; 17A ;17B ; 17C ; 17D ; 17E)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阴性端子(10;10E),其中,所述引导部(18;18A;18B;18D) 形成在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 17D ; 17E)的内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阴性端子(10;10E),其中,所述引导部(18D)是通过 切断所述主体部(11)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并且使该切断部分朝向所述接触部(16)弯曲而形 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阴性端子(10;10E),其中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突出, 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17D ; 17E)用于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 的所述突片(51 ;51E)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16 ; 16E)与所述接收部(17 ; 17A ;17B ; 17C ; 17D ; 17E)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形成为使得所述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 ; 17E) 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51 ;51E)的外表面这二者以及所述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能在 彼此之上滑动。
13.一种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阴性端子(10 ;10E),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包括管状的主体部(11 ; 11E);以及将阳性端子(50 ;50E)的突片(51 ;51E)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从 而通过使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所述突片(51 ;51E)与形成在所述主 体部(11 ; 11E)处或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5 ; 15E)的接触 部(16 ; 16E)接触,将所述阴性端子(10 ; 10E)和所述阳性端子(50 ;50E)电连接,同时,借助于至少一个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 11E)中的所述突片(51 ;51E)引导到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形成接触 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1 ; 11E)的内表面和所述突片(51 ;51E)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上,其中,所述引导部(18 ; 18A ; 18B ; 18D ;54 ;54E)相对于所述突片(51 ;51E)的插入方向 (ID)倾斜,并且从所述突片(51 ;51E)与所述接触部(16 ; 16E)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至少 形成到所述接触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 11E)中 的所述突片(51 ;51E)牢固地保持在所述接触部(16 ; 16E)与接收部(17 ; 17A ; 17B ;17C ; 17D;17E)之间,所述接收部(17;17A;17B;17C;17D;17E)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11 ; 11E) 的内表面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引导部(18; 18A ; 18B ; 18D)形成在所述接 收部(17 ; 17A ; 17B ;17D ; 17E)的内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端子接头、阴性端子和建立端子接头的电接触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端子连接时的可操作性。阳性端子(50)的突片(51)插入到阴性端子(10)的主体部(11)中。该突片(51)与弹性接触片(15)的接触部(16)形成接触,从而将阴性端子和阳性端子(10、50)电连接。在主体部(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引导部(18),该引导部(18)用于将插入到该主体部(11)中的突片(51)引导到该突片(51)与接触部(16)形成接触的位置。引导部(18)从突片(51)与接触部(16)的接触位置之前的位置形成到该接触位置,同时相对于突片(51)的插入方向倾斜。
文档编号H01R43/00GK102148449SQ201010563428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日
发明者中村圭一, 石川亮太郎, 郑松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