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777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防止热导管表面磨损与 增加鳍片结构强度,以增加热传导效率的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集成电路能处理 更多的数据,相同体积下的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组件,当集成电 路内的组件数量越来越多时,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 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的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 此,集成电路的散热装置变成为重要的课题。而一般的散热装置大多透过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质来制造,并以鳍片型态来增加 散热面积,且同时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则会搭配风扇来强制散热,更进一步透过热导管来加 速排除热能,以防止集成电路产品烧毁。如图1、2所示,为习知散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及局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 装置10具有复数热导管20及复数散热鳍片30,其各热导管20具有一个散热端21及一个 吸热端22,该等散热鳍片30共同界定有复数散热流道31,且各散热鳍片30上具有至少一 个穿孔32及经由该穿孔32周缘凸伸的凸部33,而热导管20的散热端21穿设该穿孔32与 凸部33且同时串设各散热鳍片30,并紧迫方式配合其穿孔32及凸部33,以使其热导管20 与散热鳍片30间可达到最佳热传导的功效;而其复数散热鳍片30是彼此相互堆栈,为节省 材料及成本并达到较佳的热交换效率,该等散热鳍片30的厚度相当薄,以致散热鳍片30的 结构强度当然较为薄弱,且热导管20组设于穿孔32与凸部33时,其散热鳍片30容易因热 导管20强制紧迫组装,进而易造成穿孔32处产生破形损坏,而热导管20的外壁亦同时容 易因散热鳍片30的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变形,进而影响其热导管20的热传导;故常用技术 具有下列缺点1.散热鳍片容易因热导管组装而损坏;2.热导管容易因散热鳍片而表面磨损。3.影响热传导效率。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常用技术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 的相关厂商所极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创作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增加热传导效率及鳍片 结构强度的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所述鳍片结构包含 一个本体,该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一凸部,该第一贯穿孔贯穿所述 本体,该第一凸部形成于本体上,且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从本体上朝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一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一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并连通该第一贯穿孔,且该第一破口具 有一个第一部分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方向延伸,及一个第二部 分从前述第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凸部上,且该第二部分可不贯通该第一凸伸端或贯通该第一 凸伸端;将复数鳍片结构堆栈组成一个鳍片组,该等鳍片的第一贯穿孔间串设有至少一个 第一热导管构成一个散热装置;而其第一热导管紧配穿入该第一贯穿孔时,所述第一凸部 可经由第一破口产生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一凸伸部迫紧所述第一热导管,进而增加鳍片结构 整体的强度,且同时可防止第一热导管因鳍片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变形,或造成鳍片本体 破损等现象,并且可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率;故本创作具有下列优点1.增加鳍片整体结构的强度;2.防止热导管表面磨损;3.增加热传导效率。

图1常用技术的散热装置立体图;图2常用技术的散热鳍片立体图;图3A本实用新型鳍片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B本实用新型鳍片结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C本实用新型鳍片结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A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B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实施示意图;图4C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5A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B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实施示意图;图5C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6A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B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实施示意图;图6C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29]鳍片40本体 41第一贯穿孔42第一凸部421第一凸伸端422第一破口423第一部分4231第二部分4232第二贯穿孔43第二凸部431第二凸伸端432[004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 予以说明。如图3A、3B、3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鳍片结构立体图,所述鳍片40包 含有一个本体41,该本体41可具有单一贯穿孔或多数贯穿孔,而于本实施例中,该本体41 以具有两贯穿孔为实施方式,如图3A所示,该本体4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42、至少一 个第二贯穿孔43、至少一个第一凸部421及至少一个第二凸部431,该第一贯穿孔42贯穿 该本体41,而第一凸部421沿着该第一贯穿孔42周缘从本体41上朝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 第一凸伸端422,及至少一个第一破口 423设在该本体41上,并连通该第一贯穿孔42,该第 一破口 423具有一个第一部分4231设在该本体41上,且该第一部分4231沿着该第一贯穿 孔42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42方向延伸;而该第二贯穿孔43同样贯穿该本体41,而第二凸部431沿着该第二贯穿孔43周 缘从本体41上朝同侧或另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二凸伸端432 (本实施例中是选择以朝相 反侧表示),及至少一个第二破口 433设在该本体41上,并连通该第二贯穿孔43,该第二破 口 433具有一个第三部分4331设在该本体41上,且该第三部分4331沿着该第一贯穿孔42 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孔43方向延伸。又如图IB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鳍片结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与上一实施 例的组件及连结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 例的相异处在于(1)该第一破口 423具有一个第一部分4231及一个第二部分4232,该第 一部分4231设在该本体41上,并沿着该第一贯穿孔42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42 方向延伸,该第二部分4232从前述第一部分4231延伸至第一凸部421上,且不贯通该第一 凸伸端422 ; (2)该第二破口 433具有一个第三部分4331及一个第四部分4332,该第三部 分4331设在该本体41上,并沿着该第二贯穿孔43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孔43方向 延伸,该第四部分4332从前述第三部分4331延伸至第二凸部431上,且不贯通该第二凸伸 端 432。又如图3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鳍片结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与上一实施 例的组件及连结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
第二破口 433 第三部分4331 第四部分4332 散热装置50 鳍片组60 第一热导管70 第一散热端71 第一吸热端72 第二热导管80 第二散热端81 第二吸热端82例的相异处在于(1)所述第一破口 423的第二部分4232从所述第一部分4231延伸至第 一凸部421上,且其第二部分4232贯通该第一凸伸端422 ; (2)所述第二破口 433的第四部 分4332从所述第三部分4331延伸至第二凸部431上,且其第四部分4332贯通该第二凸伸 端 432。如图3A、4A、4B、4C所示,为本创作散热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局部实施 示意图、立体组合图,本实施例为具有前述鳍片40结构的散热装置50,所述散热装置50包 含有一鳍片组60、至少一个第一热导管70及至少一个第二热导管80,所述鳍片组60具有 复数鳍片40,该等鳍片40具有一个本体41,该本体4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42、至少一 个第二贯穿孔43、至少一个第一凸部421及至少一个第二凸部431,所述第一凸部421沿着 该第一贯穿孔42周缘从本体41上朝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一凸伸端422及至少一个第一 破口 423设在该本体41上,且该第一破口 423具有一个第一部份沿着该第一贯穿孔42周 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42方向延伸,而第二凸部431沿着该第二贯穿孔43周缘从本 体41上朝另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二凸伸端432及至少一个第二破口 433设在该本体41 上,且该第二破口 433具有一个第三部份沿着该第二贯穿孔43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 孔43方向延伸;而其第一热导管70及第二热导管80分别具有一个第一散热端71及一个第一吸 热端72与一个第二散热端81及一个第二吸热端82,该第一散热端71组接于所述第一贯 穿孔42,该第一散热端71由第一凸部421紧迫穿入并由第一凸伸端422穿出,以串设于所 述鳍片40的第一贯穿孔42,而该第一破口 423可于第一散热部穿入该第一贯穿孔42使其 第一凸部421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一凸伸部迫紧所述热导管;而该第二散热端81组接于所 述第二贯穿孔43,该第二散热端81由第二凸部431紧迫穿入并由第二凸伸端432穿出,以 串设于所述鳍片40的第二贯穿孔43,而该第二破口 433可于第二散热部穿入该第二贯穿 孔43使其第二凸部431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二凸伸部迫紧所述热导管;进而达到所述第一 热导管70与第二热导管80可紧迫穿入第一贯穿孔42及第二贯穿孔43,而其第一破口 423 与第二破口 433的受力扩张可增加鳍片40结构整体的强度,且同时可防止第一热导管70 与第二热导管80因鳍片40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变形,或造成鳍片40本体因穿接热导管而 产生破损变形等现象,并且可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率。如图3B、5A、5B、5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局部实施示意图、立体组合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组件及连结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 不赘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所述第一破口 423具有一 个第一部分4231及一个第二部分4232,该第二部分4232从前述第一部分4231延伸至第一 凸部421上,且不贯通该第一凸伸端422,而该第二破口 433具有一个第三部分4331及一个 第四部分4332,该第四部分4332从前述第三部分4331延伸至第二凸部431上,且不贯通该 第二凸伸端432,以于该第一热导管70与第二热导管80紧迫穿入第一贯穿孔42及第二贯 穿孔43时,其第一破口 423与第二破口 433分别同时可经由所属的第一部分4231及第二 部分4232与第三部分4331及第四部分4332产生有受力扩张的现象,以增加鳍片40结构 整体的强度,且同时可防止第一热导管70与第二热导管80因鳍片40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 变形,或造成鳍片40本体因穿接热导管而产生破损变形等现象,并且可大幅提升热传导效 率。[0059]如图3C、6A、6B、6C所示,为本创作散热装置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局部 实施示意图、立体组合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组件及连结关系与运作大致相同在此即不赘 述相同的组件及组件符号,惟本较佳实施例的相异处在于(1)所述第一破口 423的第二部 分4232从所述第一部分4231延伸至第一凸部421上,且其第二部分4232贯通该第一凸伸 端422 ; (2)所述第二破口 433的第四部分4332从所述第三部分4331延伸至第二凸部431 上,且其第四部分4332贯通该第二凸伸端432,以于该第一热导管70与第二热导管80紧 迫穿入第一贯穿孔42及第二贯穿孔43时,其第一部分4231及第二部分4232与第三部分 4331及第四部分4332同样可产生有受力扩张的现象,以增加鳍片40结构整体的强度,与同 时可防止第一热导管70与第二热导管80因鳍片40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以提升热传导效 率。以上所述仅为本案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若依本实用新型的 构想所作的改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围内,例如对于构形或布置型态加以变换, 对于各种变化,修饰与应用,所产生等效作用,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范围内,合予陈明。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于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 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创作,为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 请,盼审委早日赐准本案,以保障创作人的辛苦创作,倘有任何疑问,请不吝来函指示,创作 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德便。
权利要求1.一种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包含一个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及至少一个第 一凸部,该第一贯穿孔贯穿该本体,该第一凸部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从本体上朝一侧凸 伸,并形成一个第一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一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并连通该第一贯穿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设在 该本体上,且该第一部分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及一 个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二部分从前述第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凸伸端上,且不贯通该第一凸伸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及一 个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二部分从前述第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凸伸端上,且贯通该第一凸伸端。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及 至少一个第二凸部,该第二贯穿孔贯穿该本体,该第二凸部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从本体 上朝另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二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二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并连通该第二 贯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设在 该本体上,且该第三部分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孔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及一 个第四部分,该第三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四部分从前述第三部分延伸至第二凸伸端上,且不贯通该第二凸伸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鳍片结构,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及一 个第四部分,该第三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四部分从前述第三部分延伸至第二凸伸端上,且贯通该第二凸伸端。
9.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包含一鳍片组,所述鳍片组具有复数鳍片,该等鳍片具有一个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 孔及至少一个第一凸部,该第一贯穿孔贯穿该本体,该第一凸部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从 本体上朝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一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一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并连通该 第一贯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一热导管,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端及至少一个第一吸热端,该第一散热 端串设于所述鳍片的第一贯穿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设在 该本体上,且该第一部分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孔方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及一 个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二部分从前述第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凸伸端上,且不贯通该第一凸伸端。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一破口具有一个第一部分及一 个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一贯穿 孔方向延伸,该第二部分从前述第一部分延伸至第一凸伸端上,且贯通该第一凸伸端。
13.如权利要求9、10、11或1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更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贯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二凸部,该第二贯穿孔贯穿该本体,该第二凸部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从 本体上朝另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二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二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并连通该 第二贯穿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设 在该本体上,且该第三部分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穿孔方向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及 一个第四部分,该第三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 穿孔方向延伸,该第四部分从前述第三部分延伸至第二凸伸端上,且不贯通该第二凸伸端。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第二破口具有一个第三部分及 一个第四部分,该第三部分设在该本体上,并沿着该第二贯穿孔周缘放射状朝相反第二贯 穿孔方向延伸,该第四部分从前述第三部分延伸至第二凸伸端上,且贯通该第二凸伸端。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第一热导管的第一散热端由第 一凸部穿入并由第一凸伸端穿出,以串设于所述鳍片的第一贯穿孔。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第一破口可于第一热导管穿入 该第一贯穿孔使其第一凸部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一凸伸部迫紧所述热导管。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更包括有一个第二热导管,该第二热导 管具有一个第二吸热端及一个第二散热端,该第二散热端由第二凸部穿入并由第二凸伸端 穿出,以串设于所述鳍片的第二贯穿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是,其中所述第二破口可于第二热导管穿 入该第二贯穿孔使其第二凸部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二凸伸部迫紧所述热导管。
专利摘要一种鳍片结构及其散热装置,所述鳍片结构包含有一个本体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穿孔及至少一个第一凸部,该第一贯穿孔贯穿所述本体,该第一凸部形成于本体上,且沿着该第一贯穿孔周缘从本体上朝一侧凸伸,并形成一个第一凸伸端,及至少一个第一破口设在该本体上;将复数鳍片堆栈组成一个鳍片组,并由鳍片组组装第一热导管以组成一个热交换器,其第一热导管紧配穿入该第一贯穿孔,因此可经由第一破口产生受力扩张与经由第一凸伸部迫紧所述第一热导管,进而增加鳍片结构整体的强度,且可防止第一热导管因鳍片过度摩擦而表面磨损变形,并进以提升热传导效率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L23/34GK201927594SQ20102019397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7日
发明者林国胜, 石飞扉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