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241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流储能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 新型液流框装置。
背景技术
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电池,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作 为储能电源主要应用在电厂或电站等大规模场所,大规模光电转换、风能发电的储能电源 以及作为边缘地区储能系统,以及不间断电源或应急电源系统等。随着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广泛应用,对大型储能电池有很大的需求趋 势。目前国内科研机构做的最大的单堆电池的液流框为单个框架,电堆最大输出功率为 5KW。若要增大电堆的输出功率,增大电极面积是关键技术。由于国内生产的导电双极板原 材料石墨板面积有限,若向更大功率发展,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外生产的石墨板面积能 稍大一点,但价格较贵,成本过高。此外由于石墨板的脆性,机制板材的面积不能过大,否则 在组装过程由于受力不均,容易发生变形,应力长期作用有可能造成裂缝、导致两极电解液 的相互渗透,使电池效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中液流框装置的构造进行改进, 提供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其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包括液流框框架,所述液流 框框架的形状为正方形,在液流框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横向框架与一个纵向框架,横向框架 与纵向框架垂直交叉,使整体框架结构呈田字形;在横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横向框架的 竖向分流道,在纵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纵向框架的横向分流道;在液流框框架上设置有 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 ;在横向框架、纵向框架与液流框框架 上均设置有定位圆孔。上述液流框框架的下边框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导流槽,第一导流槽垂直于液流框 框架的下边框平行排列,在第一导流槽与下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流道缓冲区;上述液流 框框架的上边框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二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垂直于液流框框架的上边框平行 排列,在第二导流槽与上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流道缓冲区;上述横向框架的下上两侧分 别设置有第三导流槽与第四导流槽,第三导流槽与第四导流槽均垂直于横向框架平行排 列,在第三导流槽与横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三液流道缓冲区,在第四导流槽与横向框架之 间设置有第四液流道缓冲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液流框装置的设计,既是多块液流框的平面有机组合又是大面积 双电极的平面有机分割,解决了受导电双电极材料(石墨板)制约的问题,实现了超大输出 功率单电堆,提高了电池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装配方便,生产成本低,即 实现了电堆超大功率输出又保证了电堆的密封性和安全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包括形状为正方形 的液流框框架1,液流框框架1由塑料材质制成,在液流框框架1上设置有一个横向框架2 和一个竖向框架3,横向框架2与竖向框架3垂直交叉,使整体框架呈现田字形结构。所述 横向框架2和竖向框架3将正方形液流框框架1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均配置有导电双 电极石墨板4构成电化学反应区,为了方便描述,将其分别称之为第一反应区5、第二反应 区6、第三反应区7与第四反应区8。在液流框框架的下边框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 101与第 二进液口 102,在液流框框架的上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出液口 103与第二出液口 104,其中,第 一进液口 101与第一出液口 103位于正方形液流框框架1的对角线上,第二进液口 102与 第二出液口 104关于横向框架2对称设置。在横向框架2上设置有垂直于横向框架2的竖 向分流道201,在纵向框架3上设置有垂直于纵向框架3的横向分流道301,竖向分流道201 与横向分流道301的设置使液流框中的电解液能够均勻、流畅的流向各个反应区域参与电 化学反应。在液流框框架1的下边框内侧边缘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流槽9,第一导流槽9垂 直于液流框框架1的下边框平行排列,在第一导流槽9与下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流道缓 冲区10,第一导流槽9与第一液流道缓冲区10相连通,第一液流道缓冲区10与液流框框 架1上的第一进液口 101相连通。在液流框框架1的上边框内侧边缘同样设置有若干导流 槽,为了方便描述及区分,将其称为第二导流槽11,第二导流槽11垂直于上边框平行排列, 在第二导流槽11与液流框框架1的上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流道缓冲区12,第二导流槽 11与第二液流道缓冲区12相连通,第二液流道缓冲区12与液流框框架1上的第一出液口 103相连通。为了进一步使电解液能够均勻、流畅的流向四个电化学反应区,在横向框架2的 上下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导流槽,将横向框架2下方且临近横向框架2设置的导流槽称为 第三导流槽13,将横向框架2上方且临近横向框架2设置的导流槽称为第四导流槽14 ;第 三导流槽13与第四导流槽14均垂直于横向框架2平行排列,在横向框架2与第三导流槽 13之间设置有第三液流道缓冲区15,在横向框架2与第四导流槽14之间设置有第四液流 道缓冲区16。横向框架2上垂直于横向框架2设置的竖向分流道201分别与第三液流道缓 冲区15、第四液流道缓冲区16相连通,第三液流道缓冲区15与第三导流槽13相连通,第四 液流道缓冲区16与第四导流槽14相连通。上述液流道缓冲区均顺延相邻板框方向设置。 第一反应区5中的电解液经过第三导流槽13在第三液流道缓冲区15中汇集,然后通过横 向框架2上设置的竖向分流道201进入第四液流道缓冲区16,再经过第四导流槽14进入第 三反应区7。同时,为了防止橡胶垫在组装过程中受压变形阻塞上述导流槽,在导流槽上方加 一薄盖片,减低了电解液的流动阻力,保证了电池的流量,提高了总能量利用率。以下对半片电池的运行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当中未述及的技术内容均可直接采取 或借鉴现有技术相应技术内容,此处不再冗述。电解液经过泵驱动力的作用从储液罐中流出进入第一进液口 101,然后在第一液流道缓冲区10中汇集,经第一分流槽9流入第一反应 区5与第二反应区6,第一反应区5与第二反应区6中的电解液依次经第三导流槽13、第三 液流道缓冲区15、横向框架上的竖向分流道201、第四液流道缓冲区16、第四导流槽14进 入第三反应区7与第四反应区8,第三反应区7与第四反应区8中的电解液流经第二导流 槽11后在第二液流道缓冲区12中汇集,后经第一出液口 103流回储液罐,完成电解液的循 环。相应的电解液在四个反应区内发生电化学反应,进行充电或放电。另外半片电池的液 流框装置为中心对称安装,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循环,从而构成另一半片电池的循环,区别之 处在于电解液从第二进液口 102进入反应区,然后从第二出液口 104流回储液罐。在横向框架2、竖向框架3与液流框框架1上均设置有定位圆孔17,电堆组装时, 将多个液流框装置叠加在一起,用若干根紧固螺杆穿过定位圆孔17,将多个该液流框装置 紧固在一起,即形成超大输出功率电池堆。这样避免了由于石墨板的脆性和面积过大,在组 装过程由于受力不均勻,容易发生变形,应力长期作用有可能造成裂缝,导致电解液的相互 渗透,从而使电池效率下降的情况发生,同时既增大了导电双电极的有效面积又加固了电 堆的密封性,增强了电池结构的整体性能,使电池结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延长了电池使用 寿命。上述定位圆孔17的大小、个数及位置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关于田字形液流框的设计,既是多块液流框的平 面有机组合又是大面积双电极的平面有机分割。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装配方便,生产 成本低,既实现了电堆超大功率输出又保证了电堆的密封性和安全稳定性。
权利要求1.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包括液流框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流框框架的形状为正方形,在液流框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横向框架与一个纵向框架, 横向框架与纵向框架垂直交叉,使整体框架结构呈田字形;在横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横 向框架的竖向分流道,在纵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纵向框架的横向分流道;在液流框框架 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 ;在横向框架、纵向框架与液 流框框架上均设置有定位圆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液流框框架的下边框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一导流槽,第一导流槽垂直于液流框框 架的下边框平行排列,在第一导流槽与下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流道缓冲区;所述液流框 框架的上边框内侧边缘设置有第二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垂直于液流框框架的上边框平行排 列,在第二导流槽与上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流道缓冲区;所述横向框架的下上两侧分别 设置有第三导流槽与第四导流槽,第三导流槽与第四导流槽均垂直于横向框架平行排列, 在第三导流槽与横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三液流道缓冲区,在第四导流槽与横向框架之间设 置有第四液流道缓冲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全钒离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新型液流框装置,包括液流框框架,所述液流框框架的形状为正方形,在液流框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横向框架与一个纵向框架,横向框架与纵向框架垂直交叉,使整体框架结构呈田字形;在横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横向框架的竖向分流道,在纵向框架上设置有垂直于纵向框架的横向分流道;在液流框框架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在横向框架、纵向框架与液流框框架上均设置有定位圆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受导电双电极材料(石墨板)制约的问题,实现了超大输出功率单电堆,提高了电池效率。
文档编号H01M2/38GK201820842SQ20102027147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7日
发明者万红桥, 唐建妮, 张建国, 薛太白, 韩恭武 申请人:青岛武晓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