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184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例如柔性印刷电路(FPC)和/或柔性扁平电缆(FFC)等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多个端子和按压部件的连接器众所周知(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所述连接器主体能够将FPC和/或FFC等连接对象物(下面,称为柔性电路。)的一端插入前面侧,所述多个端子在宽度方向上排列于连接器主体,所述按压部件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连接器主体的后端侧,将各端子向柔性电路按压。在该连接器中,当在已将柔性电路插入连接器主体的状态下通过指尖向下方对按 压部件的后端侧进行按压而使其转动时,通过按压部件,使各端子压接于柔性电路,各端子与柔性电路互相导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7-179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所述连接器中,在连接FPC和/或FFC那样极数多的连接对象物的情况下,端子的个数按相应的量变多,当端子数增加时,在使按压部件转动时需要大的按压力,而且按压部件的后端侧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状,所以存在指尖打滑而不能可靠地传递按压力、按压部件的操作性降低这样的问题。因此,如果增大从按压部件的转动支点到按压部件的后端(作用点)的长度,则能够降低用于转动操作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但存在按压部件按相应的量向后方大型化的缺点。特别是,各端子的后端部软钎焊于基板,所以在向基板安装时需要从上方目视各端子的后端部来确认连接状态,如果按压部件向后方变长,则各端子的后端部被按压部件遮挡而不能从上方目视,存在给连接状态的确认作业带来障碍这样的问题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便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大型化地、容易地进行按压部件的转动操作的连接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发明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是ー种连接器,其具备连接器主体、多个端子和按压部件,连接对象物从前方被插入所述连接器主体,所述多个端子互相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被保持于连接器主体,所述按压部件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连接器主体的后端侧,通过向预定方向转动而将各端子与连接对象物压接,其中,具备ー对操作部,该ー对操作部设置为,在所述按压部件的后端从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后方突出,在使按压部件转动时能够通过指尖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在各操作部的后端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并且将各操作部配置得比各端子靠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外側。由此,在使按压部件转动时,通过用指尖向下方按压按压部件的各操作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按压部件转动。即,各操作部向按压部件的后方突出,所以从按压部件的转动支点到各操作部(作用点)的长度变大,用于转动操作按压部件的按压カ降低。该情况下,在各操作部的后端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所以突部成为防滑部,按压カ可靠地传递。另外,各操作部设置于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所以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不会向后方大型化。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从按压部件的转动支点到操作部(作用点)的长度,所以能够降低用于通过指尖转动操作按压部件的按压力,能够容易地进行按压部件的操作。在该情况下,操作部的突部成为防滑部而能够可靠地传递按压力,所以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另外,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不会向后方大型化,所以能够通过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 的各操作部之间的凹部从上方目视各端子的后端侧,在向基板安装时从上方目视各端子的后端侧而确认软钎焊状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作业。进而,在按压部件转动时,能够将各端子的后端侧收纳于形成于各操作部之间的凹部内,操作部与端子的后端侧不会干涉而妨碍按压部件的转动,能够充分确保按压部件30的转动量。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闭合状态的连接器的正面侧立体图。图2是闭合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图3是开放状态的连接器的主视立体图。图4是开放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立体图。图5是闭合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6是开放状态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连接器的闭合动作的侧剖图。图8是表示使用了第I操作部的连接器的开放动作的侧剖图。图9是表示使用了第2操作部的连接器的开放动作的侧剖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至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所示的连接器由下述部件构成从前方插入作为连接对象物的柔性电路I的连接器主体10、互相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连接器主体10内的多个端子20、向被插入连接器主体10内的柔性电路I按压各端子20的转动自如的按压部件30、用于将连接器主体10固定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左右ー对固定部件40和卡合于柔性电路I的左右一对锁定部件50。柔性电路I由所谓柔性扁平电缆(FFC)或者柔性印刷电路(FPC)构成,在其顶端侧的上方的面上互相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电气触点(未图示)。另外,在柔性电路I的宽度方向两端设有与锁定部件50卡合的缺ロ部la,当柔性电路I被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的预定位置(与端子20连接的连接位置)为止时,各锁定部件50分别与各缺ロ部Ia卡合。
连接器主体10由合成树脂的成型品构成,在其前面上设有插入柔性电路I的插入ロ 10a。连接器主体10由上表面部11、底面部12以及左右侧面部13构成,上表面部11仅形成于连接器主体10的上表面前端侧。另外,上表面部11的左右两侧开放,使得连接器主体10内露出,在该开放部分配置有锁定部件50。各端子20由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互相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保持于连接器主体10的底面部12。各端子20由下述部件构成固定于底面部12的固定片部21 ;由按压部件30按压的第I可动片部22 ;配置干第I可动片部22的下方的第2可动片部23 ;和形成于第2可动片部23与固定片部21之间的弹性片部24。固定片部21形成为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前端部21a被压入底面部12侧的间隙。在固定片部21的后端设有连接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连接部21b,连接部21b形成为向连接器主体10的后方延伸。在固定片部21的后端侧,设有按压部件30转动自如地卡合的第I凸部21c,在第I凸部21c的前方设有第I凹部21d。进而,在固定片部 21的后端侧,设有向下方转动的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抵接的转动限制部21e,转动限制部21e形成为,向上方突出并且其前端侧向前方向下傾斜。第I可动片部22形成为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端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有与柔性电路I的上表面接触的第I接触部22a。在第I可动片部22的后端设有按压部件30抵接的第I抵接部22b以及第2抵接部22c,第I抵接部22b以从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形成于第I可动片部22的后端面,第2抵接部22c在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地遍及第I可动片部22的下端面形成。第2可动片部23形成为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端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有与柔性电路10的上表面接触的第2接触部23a。在该情况下,第2可动片部23形成得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比第I可动片部22短。另外,第2接触部23a形成为,位于第I接触部22a的后方,并且其下端(触点)的位置位干与第I接触部22a的下端(触点)同等的高度位置。第2可动片部23的后端侧形成为延伸到第I可动片部22的后端侧(比第2抵接部22c靠前方),通过第2可动片部23的后端侧支撑第I可动片部22。弹性片部2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从固定片部2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延伸到第2可动片部23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支撑第I可动片部22以及第2可动片部23支撑,使得其前端侧以及后端侧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移位。按压部件30由合成树脂的成型品构成,形成为覆盖连接器主体10的上表面后端侦U。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设有向连接器主体10的内侧突出的转动支撑部31,在转动支撑部31的顶端侧设有卡合于端子20的第I凸部21c的第2凹部31a,在第2凹部31a的前方设有卡合于端子20的第I凹部21d的第2凸部31b。S卩,按压部件30,通过使第2凹部31a卡合于第I凸部21c,将第2凹部31a与第I凸部21c的接触部分设为支点而转动;通过使第2凸部31b卡合于第I凹部21d,将第2凸部31b与第I凹部21d的接触部分设为支点而转动。在该情况下,所述转动支点位于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与后端侧之间,当将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向下方按压时,后端侧上升、按压部件30变为闭合状态;当将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向下方按压时,前端侧上升、按压部件30变为开放状态。在转动支撑部31上设有抵接于端子20的第I抵接部22b以及第2抵接部22c的按压部31c,按压部31c形成为以山峰形突出。在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限制锁定部件50的向宽度方向的移位的关出部32,各关出部32分别形成为向下方关出。另外,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设有在使按压部件30转动时能够通过指尖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的ー对第I操作部33,各第I操作部33形成为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后方突出。在该情况下,按压部件30形成为,能够通过形成于各第I操作部33之间的凹部33a从上方目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并且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向下方转动时,能够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以及转动限制部21e)收纳于凹部33a内。在各第I操作部33的后端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3b,突部33b形成为在第I操作部3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另外,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设有在使按压部件30转动时能够通过按压器具A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的第2操作部34,第2操作部 34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在该情况下,第2操作部34设置成位于各第I操作部33之间,并且其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凹部33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稍短的长度。各固定部件40由配置于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金属板构成,分别固定于连接器主体10的各侧面部13。在固定部件40的下端设有连接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连接部41,连接部41形成为向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各锁定部件50由与固定部件40形成为一体的金属板构成,分别配置于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两侧。锁定部件50由下述部件构成卡合于柔性电路I的缺ロ部Ia的卡合部51 ;从卡合部51向后方延伸的可动部52 ;和从可动部52的后端延伸到固定部件40的弾性部53,通过弹性部53的弹性变形,卡合部51以及可动部52在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移位。卡合部51形成为山峰形,比可动部52向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可动部52形成为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按直线状延伸。弾性部53,以从可动部52的后端向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向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到固定部件40的方式弯曲,在连接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由此使卡合部51以及可动部52在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移位。在该情况下,在不移位的状态下的可动部52与连接器主体10的侧面部13之间,设有能够插入按压部件30的突出部32的间隙,在可动部52向连接器主体10的宽度方向外侧移位了的状态下,突出部32抵接于可动部52而限制向所述间隙的插入。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连接器中,当如图7 (a)所示那样将按压部件30设为开放状态而将柔性电路I从插入口 IOa插入到连接器主体10内、将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向下方按压时,按压部件30的第2凹部31a与第I凸部21c卡合,同时该按压部件30将第2凹部31a与第I凸部21c的接触部分设为第I转动支点Pl而转动,按压部件30的按压部31c向前方抵接于第I可动片部22的第I抵接部22b。此时,第I抵接部22b向前方向下傾斜,所以第I可动片部22由按压部31c向上方推起后端侧使前端侧下降,伴随于此第2可动片部23也向上方被推起后端侧使前端侧下降。由此,第I接触部22a以及第2接触部23a压接于柔性电路I的上表面,各可动片部22、23与柔性电路I导通。接下来,当进ー步向更下方按压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时,如图7 (b)所示,第2凸部31b卡合于第I凹部21d,并且第2凹部31a从第I凸部21c离开,按压部件30将第2凸部31b与第I凹部21d的接触部分设为第2转动支点P2而转动。由此,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转移到距离按压部31c的距离比第I转动支点Pl远的第2转动支点P2,所以按压部件30的按压カ变大,进ー步将第I可动片部22的后端侧向上方推起。此时,按压部31c的抵接位置从第I抵接部22b转移到大致水平的第2抵接部22c,所以通过按压部31c与第2抵接部22c的抵接,仍按移位了的状态保持各可动片部22、23,限制了按压部件30的向开发方向的转动。另外,通过各抵接部22b、22c的角度的变化,在按压部31c的抵接位置转移时,能够得到将按压部件30闭合的操作感。接下来,当如图8 Ca)所示那样向下方按压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时,按压部件30的第2凹部31a卡合于第I凸部21c,按压部件30将第I转动支点Pl设为中心而转动,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上升。此时,按压部31c的抵接位置从第2抵接部22c转移到第I抵接部22b。接下来,当进ー步向下方按压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时,如图8 (b)所示,按压部件30转动到开放位置为止,将按压部31c与第I抵接部22b的抵接解除。由此,通过弹性片部24的复原力,各可动片部22、23以使前端侧上升的方式移位,各接触部22a、23a从柔性电路I离开而解除接触,能够从连接器主体10拔出柔性电路I。在向开放方向转动按压部件30时,通过用指尖向下方按压按压部件30的各第I操作部33,由此能够容易地转动按压部件30。S卩,各第I操作部33向按压部件30的后方突出,所以从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到各第I操作部33 (作用点)的长度变大,用于转动 操作按压部件30的按压カ降低。在该情况下,当转动按压部件30时,各第I操作部33的上表面会向后方向下傾斜,但在各第I操作部33的后端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3b,所以突部33b成为防滑部,按压カ可靠地传递。另外,各第I操作部33设置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侧,所以能够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不向后方大型化地,通过各第I操作部33之间的凹部33a从上方目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并且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向下方转动时,能够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以及转动限制部21e)收纳于凹部33a内。另外,在向开放方向转动按压部件30时,例如在由于周围的部件的存在而导致通过指尖按压按压部件30的按压操作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如图9所示那样通过按压器具A向下方按压按压部件30的第2操作部34,能够容易地转动按压部件30。在该情况下,按压器具A的下表面以前端侧比后端侧低的方式具有阶梯部,在按压器具A的下表面的后端侧按压第2操作部34时,所述阶梯部卡定于第2操作部34使按压器具A不会向后方产生错位,按压器具A的按压カ被可靠地给予第2操作部34。另外,第2操作部34设置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所以即使在按压器具A的宽度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按压第2操作部34。另外,从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到第2操作部34 (作用点)的长度比到各第I操作部33的长度短,但在使用按压器具A的情况下,能够施加比通过指尖直接按压的情况下大的力,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按压部件30转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与后端侧之间设置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Pl、P2,当按压按压部件30的前端侧使之向一方转动时,各端子20由按压部件30按压向柔性电路1,当按压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使之向另一方转动时,解除由按压部件30对各端子20进行的按压,所以在使按压部件30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都能够通过按压操作使按压部件30转动,能够提高使按压部件30的操作性。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如以往那样通过指尖将按压部件向上方拉起的操作,所以不需要为了提高操作性而使连接器自身在高度方向上大型化,极其有利于向小型的电子设备搭载。另外,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设有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后方突出的一对第I操作部33,在使按压部件30转动时通过指尖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各第I操作部33,所以能够增大从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到各第I操作部33 (作用点)的长度,能够降低用于转动操作按压部件30的按压力。在该情况下,在各第I操作部33的后端侧分别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3b,所以即使在转动按压部件30时各第I操作部33的上表面向后方向下傾斜,突部33b成为防滑部,也能够可靠地传递按压カ,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另外,将各第I操作部33设置得比各端子20靠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外侧,所以能够不使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向后方大型化地,通过各第I操作部33之间的凹部33a从上方目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并且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向下方转动时,能够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以及转动限制部21e)收纳于凹部33a内。进而,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设置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向上方突出的第2操作部34,在使按压部件30转动时通过按压器具A从上方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所以即使在例如由于周围的部件的存在而导致通过指尖按压按压部件30的按压操作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用按压器具A向下方按压第2操作部34,也能够容易地转动按压部件30,对基板 安装后的按压部件30的转动操作极其有利。在该情况下,将第2操作部34设置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所以即使在按压器具A的宽度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按压第2操作部34,能够将例如打入用具(driver)等通用工具作为按压器具而使用。另外,将所述按压部件30形成为能够通过各第I操作部33之间的凹部33a从上方目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Ib ),所以在向基板安装时从上方目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而确认软钎焊状态时,各端子20的后端侧不会被按压部件30遮挡,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状态的确认作业。进而,将所述按压部件30形成为,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侧向下方转动时,能够将各端子20的后端侧(连接部21b以及转动限制部21e)收纳于凹部33a内,所以不会有各第I操作部33与端子20的后端侧干涉而妨碍按压部件30的转动的情況,能够充分确保按压部件30的转动量。符号说明I :柔性电路,20 :端子,30 :按压部件,33 :第I操作部,33a :凹部,33b :突部,34 第2操作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具备连接对象物从前方被插入的连接器主体;多个端子,其互相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被保持于连接器主体;和按压部件,其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连接器主体的后端侧,通过向预定方向转动而使各端子与连接对象物压接,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ー对操作部,该ー对操作部设置为,在所述按压部件的后端从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后方突出,在使按压部件转动 时能够通过指尖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 各操作部配置得比各端子靠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外側, 在各操作部的后端侧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其他的操作部,该其他的操作部设置为,在所述按压部件的后端从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向上方突出,在使按压部件转动时能够通过任意的按压器具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形成于在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的各操作部之间的凹部,能够从上方通过凹部目视向连接器主体的后方延伸的各端子的后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形成于在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的各操作部之间的凹部,在按压部件的后端侧向下方转动时,能够将向连接器主体的后方延伸的各端子的后端侧收纳于凹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按压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大型化地容易地进行按压部件的转动操作的连接器。在按压部件(30)的后端设置有从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两侧向后方突出的一对第1操作部(33),在使按压部件(30)转动时通过指尖从上方向下方按压操作各第1操作部(33),所以能够增大从按压部件(30)的转动支点到各第1操作部(33)(作用点)的长度,能够降低用于转动操作按压部件(30)的按压力。在该情况下,在各第1操作部(33)的后端侧分别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33b),所以突部(33b)能够成为防滑部,可靠地传递按压力。另外,将各第1操作部(33)配置得比各端子(20)靠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外侧,所以不会使按压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向后方大型化。
文档编号H01R12/79GK102656750SQ20108005698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6日
发明者靖芳 吉开, 由幸 小椋 申请人: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