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0319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绞合线生产中使用的束线机上的节距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绞合线213的生产中使用束线机来完成绞合线的绞合。为了生产不同节距的产品,需要在束线机中设置节距调节装置。参见附图1所示,现有的节距调节装置包括相啮合的两个节距齿轮11,其套装在固定设置于束线机内隔板201上的两根转轴12 上。一个节距齿轮11与动力装置相传动连接,安装有另一个节距齿轮11的转轴上还套装有第一引取轮13。同时,隔板20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引取轮13相传动连接的第二引取轮 14。束线机工作时,绞合线213绕过第一引取轮13和第二引取轮14并随其转动而向前传动完成绞合。绞合的节距与第一引取轮13和第二引取轮14的转动线速度相关。若线速度越快,则绞合线213的传动速度越快,其绞合后的节距越大;反之则越小。在需要调节节距时,需要同步更换两个节距齿轮11,并保证更换后的节距齿轮能够正常啮合并工作。例如,当需提高转速时,将与动力装置传动连接的节距齿轮11更换为较大的齿轮,将与第一引取轮13同轴的节距齿轮11更换为较小的齿轮。因齿轮是易损件,故节距齿轮11损坏较频繁,且时有节距齿轮11在开机过程中因损坏而造成的飞轮现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节距齿轮11必须成对更换,这样束线节距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随意调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调节绞合线节距大小且避免安全隐患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安装于束线机内的隔板上,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的隔板上的主动轴和从动轴、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第一带轮、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可拆装的主动引取轮、套装在所述的从动轴上的第二带轮、 套装在所述的从动轴上的可空转的从动引取轮、带动所述的主动轴转动的传动机构;所述的第一带轮和所述的第二带轮相传动连接;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动力装置相连接;当所述的束线机工作时,所述的第一带轮、所述的主动引取轮与所述的主动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二带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与所述的从动轴同步转动,绞合线环绕所述的主动引取轮和所述的从动引取轮并随其转动而向前传动完成绞合。优选的,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的动力装置相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套装在所述的传动轴上的第一传动轮、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的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相皮带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的传动机构还包括一对张紧轮,所述的皮带张紧在所述的第一传动轮、所述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的张紧轮上。[0011]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带轮与所述的第二带轮相皮带传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的隔板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的第一带轮、所述的主动引取轮、 所述的第二带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侧,所述的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传动轴穿过所述的隔板。优选的,所述的主动引取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的外周上分别开设有多道导线槽, 所述的绞合线绕设在所述的导线槽中。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更换大小不同的主动引取轮,在主动轴转速一定的情况下,该主动引取轮的外径越大,则其转动线速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可以通过只更换主动弓I取轮来实现绞合线节距的调节。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主动引取轮来实现绞合线节距的调节,方便更换及随时调节,并避免了更换齿轮的繁琐以及齿轮的安全隐患。

附图1为现有技术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的示意图。附图2为现有本实用新型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1、节距齿轮;12、转轴;13、第一引取轮;14、第二引取轮;201、隔板;202、主动轴;203、从动轴;204、第一带轮;205、主动引取轮;206、第二带轮;207、从动引取轮;208、皮带;209、传动轴;210、第一传动轮;211、第二传动轮;212、 张紧轮;213、绞合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2所示。一种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安装于束线机内的隔板201上。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可转动的安装于隔板201上的主动轴202和从动轴203、套装在主动轴202上的第一带轮204、套装在主动轴202上的可拆装的主动引取轮205、套装在从动轴203上的第二带轮206、套装在从动轴203上的可空转的从动引取轮207、带动主动轴202转动的传动机构。第一带轮204和第二带轮206通过皮带208相传动连接。主动引取轮205、从动引取轮207的外周上分别开设有多道导线槽。传动机构包括与动力装置相传动连接的传动轴209、套装在传动轴209上的第一传动轮210、套装在主动轴202上的第二传动轮211、一对张紧轮212,第一传动轮210与第二传动轮211通过皮带208相传动连接,皮带208张紧在第一传动轮210、第二传动轮211、 张紧轮212上。隔板201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带轮204、主动引取轮205、第二带轮206、从动引取轮207设置在第二侧,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一侧,传动轴209穿过隔板201。当束线机工作时,第一带轮204、主动引取轮205与主动轴202同步转动,第二带轮 206、从动引取轮207与从动轴203同步转动,绞合线213环绕在主动引取轮205和从动引取轮207的导线槽中并随其转动而向前传动完成绞合。[0027]当需调节节距时,更换大小不同的主动引取轮205,即可调节主动引取轮205的转动线速度,以此来实现绞合线213节距的调节。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安装于束线机内的隔板上,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包括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的隔板上的主动轴和从动轴、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第一带轮、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可拆装的主动引取轮、套装在所述的从动轴上的第二带轮、套装在所述的从动轴上的可空转的从动引取轮、带动所述的主动轴转动的传动机构;所述的第一带轮和所述的第二带轮相传动连接;所述的传动机构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当所述的束线机工作时,所述的第一带轮、所述的主动引取轮与所述的主动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二带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与所述的从动轴同步转动,绞合线环绕所述的主动引取轮和所述的从动引取轮并随其转动而向前传动完成绞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的动力装置相传动连接的传动轴、套装在所述的传动轴上的第一传动轮、套装在所述的主动轴上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的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相皮带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还包括一对张紧轮,所述的皮带张紧在所述的第一传动轮、所述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的张紧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带轮与所述的第二带轮相皮带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的第一带轮、所述的主动引取轮、所述的第二带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侧,所述的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侧,所述的传动轴穿过所述的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引取轮、所述的从动引取轮的外周上分别开设有多道导线槽,所述的绞合线绕设在所述的导线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束线机节距调节装置,其安装于束线机内的隔板上,包括可转动的安装于隔板上的主动轴和从动轴、套装在主动轴上的第一带轮、套装在主动轴上的可拆装的主动引取轮、套装在从动轴上的第二带轮、套装在从动轴上的可空转的从动引取轮、带动主动轴转动的传动机构;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相传动连接;传动机构与动力装置相连接;当束线机工作时,第一带轮、主动引取轮与主动轴同步转动,第二带轮、从动引取轮与从动轴同步转动,绞合线环绕主动引取轮和从动引取轮并随其转动而向前传动完成绞合。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换主动引取轮来实现绞合线节距的调节,方便更换及随时调节,并避免了更换齿轮的繁琐以及齿轮的安全隐患。
文档编号H01B13/02GK202102807SQ20112020504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7日
发明者周永明, 杨苏平 申请人:苏州宝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