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837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壳体的空腔内设置有与端子配件卡定而防脱落的矛杆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连接器的一例,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中,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插入端子配件的空腔,在该空腔的ー个壁面上,在前端设置有卡定突部的矛杆被设置为朝向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的单悬臂状,并且端子配件ー边使矛杆弹性弯曲一边被插入到空腔内,在插入到标准位置后,矛杆弹性复原且前端的卡定突部嵌入端子配件的矛杆孔,由此防止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34528号公报这种矛杆主要发挥在电线被拉拽时与端子配件卡定而防脱落的功能,如果拉拽力过大,则对卡定突部作用有沿着端子配件的拉拽方向的过大的剪切力,从而具有导致破损的危险。为了应对较大的剪切力,加宽矛杆而增加剪切面积较为有效,但在加宽了矛杆的情况下,成为弹性弯曲的支点的矛杆的基端部的刚性变高,因此为了使矛杆弯曲需要较大的力,即,端子插入力増大,因此不能单纯地应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插入力并且提高对端子配件的保持力。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插入端子配件的空腔,在该空腔的ー个壁面设置有矛杆,该矛杆由沿着上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延伸形成的矛杆主体和在该矛杆主体的前端部设置的卡定突部构成,在上述端子配件插入到上述空腔的过程中,由于与该端子配件的干扰而使上述矛杆弹性弯曲,伴随上述端子配件插入至标准位置,上述矛杆弹性复原且上述卡定突部与上述端子配件的被卡定部卡定,由此防止上述端子配件脱落,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与上述矛杆中的矛杆主体的基端部相比,上述卡定突部形成为宽幅,并且在上述矛杆主体的前端面突出形成有承接部,该承接部在上述矛杆弹性复原时能够承接被标准插入的上述端子配件。通过将卡定突部设为宽幅而使剪切面积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对端子配件的保持力。另ー方面,矛杆主体的基端部保留为窄幅,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矛杆的弯曲性,能够将端子配件的插入力抑制得较小,而具有良好的插入作业性。另外,伴随端子配件被标准插入、矛杆弹性复原,端子配件由在矛杆主体的前端面设置的承接部承接,进而能够以稳定姿势将端子配件容纳在空腔内。另外,也可以为以下的结构。(I)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宽的锥部介于上述矛杆主体的上述基端部与上述卡定突部之间。基端侧的窄幅部分和卡定突部侧的宽幅部分成为无阶梯差而平滑地连接的方式,避免了该连接部分中的应カ集中而有效地防止损伤。(2)上述端子配件具有大致紧密嵌合在上述空腔内的方筒状的端子主体,该端子主体中的与上述矛杆的相对面的后边缘成为上述被卡定部,设于上述矛杆的ー对上述承接部承接上述端子主体的上述相对面中的左右两侧边缘。被卡定部为端子主体中的与矛杆的相对面的后边缘时,与例如被卡定部为矛杆孔时相比,矛杆的卡定突部容易设成宽幅,能够得到更高的保持力。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端子配件的插入力的同时提高相对于拔出的保持力,并 且能够以稳定姿势将端子配件容纳在空腔内。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阴端子配件的立体图。图2是阴壳体的立体图。图3是该阴壳体的主视图。图4是该阴壳体的后视图。图5是该阴壳体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6是阴壳体的局部剖切俯视图以及阴端子配件的仰视图。图7是从矛杆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从该矛杆的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9是该矛杆的仰视图。图10是以表示阴端子配件的插入动作的图9的X-X线剖切的纵向剖视图。图11是表示阴端子配件的插入中途的纵向剖视图。图12是阴端子配件插入到标准位置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强制性地使矛杆弹性弯曲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通过图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阴侧的连接器,其如下构成将与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阴端子配件10,以防脱落的方式容纳在阴侧的壳体20(以下为阴壳体20)中所设置的空腔22内。阴端子配件10通过对导电性优异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为在呈大致扁平的方筒形的端子连接部11的后方连续设置有接线筒13和绝缘筒14的构造,并且在端子连接部11内设置有弾性接触片12。如图10所示,阴端子配件10通过将接线筒13铆压到电线W中的芯线的末端、并将绝缘筒14铆压到绝缘覆层的末端,而固定连接到电线W的末端。将未图示的对方阳端子配件的接头从前方插入到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并将其弾性地夹持在弾性接触片12和相対的端子连接部11的底板IlA之间,从而实现电连接。另外,端子连接部11中的顶板IlB的后边缘部成为与阴壳体20的空腔22内所设置的矛杆30卡定的被卡定部15,详情后述。接下来说明阴壳体20的构造。阴壳体2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至图6所示,整体形成为大致扁平的块状。阴壳体20的前面(图2的近前侧的面)成为与对方阳壳体(未图示)嵌合时的嵌合面,在阴壳体20的上面设置有用于在与阳壳体之间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定臂21。在阴壳体20内,用于从后方插入并容纳上述阴端子配件10的10个空腔22在上下两层各排列5个而形成。
如图10所示,空腔22的前侧的大半的区域23A(以下为前侧区域23A)呈与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大致紧密的相嵌的横长的长方形剖面,而在剩余的后侧区域23B中,为下部侧进ー步扩展的剖面形状,后端面的整个面开ロ。在空腔22的前端面中的上部位置形成有用干与所插入的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抵接而进行前阻挡的前面壁25,在该前面壁25上开ロ有能够插入对方阳端子配件的接头的端子插入口 26。此外,在前面壁25中的端子插入口 26的下边缘部的中央宽度位置,切出开ロ槽25A。在空腔22的前端部、更详细地说是在前面壁25的正后方位置中的左右侧壁22A上,在从顶壁22B下降了与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高度匹配的尺寸的高度位置,突出形成有ー对端子承接部27。两端子承接部27隔开与上述开ロ槽25A的宽度匹配的间隔而形成。因此,如果阴端子配件10从后方插入空腔22内,则端子连接部11的前端边缘碰到前面壁25而被前阻挡,并且端子连接部11的前端侧的左右两侧边缘部由左右的端子承接部27承接。在各空腔22中的前侧区域23A中,其底面开ロ,在该底面的后部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与阴端子配件10卡定而防脱落的矛杆30。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该矛杆30具有从空腔22的底壁22C立起预定尺寸后向前方延伸的矛杆主体31。矛杆主体31的基端部31A(全长的小半的区域)形成为空腔22的前侧区域23A的宽度的大半这种程度的较窄的宽度,而前端部31B形成为比基端部31A宽预定尺寸的宽度(基端部31A的1. 5倍左右)。更详细地说,前端部31B形成为比上述左右ー对端子承接部27的间隔宽的宽度。窄幅的基端部31A的侧面和宽幅的前端部31B的侧面经由朝向前方经两段变得宽幅的锥面32而连接。关于矛杆主体31的上面的高度位置,基端部31A的上面为与空腔22的前侧区域23A的底面相当的高度下的水平面,并且经由平缓上坡的倾斜面,前端部31B的上面成为更高的水平面。另外,从基端部31A的上面的前边缘至前端部31B的上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基端部3IA相同宽度的较薄的突条33。由此,通过矛杆主体31的前端部31B中的大致上半部分、更详细地说是比基端部31A的上面靠上方的部分,形成与阴端子配件10的被卡定部15卡定的卡定突部35。从正面观察,卡定突部35呈中央宽度部分变高的凸形状,至少在该卡定突部35的下半部分区域中,相比矛杆主体31的基端部31A,如上所述成为1. 5倍左右的宽幅。
如上所述,通过矛杆主体31的前端部31B形成为宽幅,该矛杆主体31的前端面31C中的下半部分的区域的两端部和在空腔22的前端部的左右侧壁22A所突出设置的端子承接部27的突出侧成为在宽度方向交叠的方式。而且,在处于这种交叠的关系的左右的端子承接部27的突出部分的后面与矛杆主体31的前端面31C的下部区域的左右两端部之间,架设呈细长的方棒状的挠性片40而连接。两挠性片40隔开预定间隔而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自然状态下,挠性片40的上面为与端子承接部27的上面同一面的水平面。上述形状的矛杆30成为将矛杆主体31的基端部31A和两挠性片40的前端固定于空腔22的内面的所谓双悬臂形式。參照图11所示,矛杆主体31和两挠性片40分别以前后的固定部分为支点,整体弾性弯曲成朝下鼓出的圆弧状,随之卡定突部35向下移动。因此,包含挠性片40的矛杆30的下方区域成为容许包含挠性片40的矛杆30的弯曲变形的弯曲空间42。
为了解除矛杆30对阴端子配件10的卡定,通过解除夹具J(參照图13)強制性地使矛杆30弹性弯曲。因此,在上述矛杆主体31的前端面31C中的下部区域,在中央宽度位置,能够放置解除夹具J的前端的解除部45朝向近前侧突出形成。该解除部45的形成位置在与上述两挠性片40的引出位置不同的位置独立设定。从左右的挠性片40之间的区域至其下方区域在前面开ロ,因此在解除部45的近前侧形成有夹具插入空间47。此外,解除部45的上面46以能够引导解除夹具J的前端的方式设为朝向近前侧下坡的倾斜面。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通过上述要点,与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阴端子配件10在采用上下反转的姿势后,如图6以及图10所示,从后方插入到阴壳体20所形成的空腔22内。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从矛杆30的基端部31A的上面跃到卡定突部35的上面,如图11所示,ー边使矛杆30与挠性片40 —起朝向弯曲空间42弹性弯曲一边被压入。如果阴端子配件10被压入至碰到前面壁25,则如图12所示,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后边缘的被卡定部15经过了矛杆30的卡定突部35,因此挠性片40和矛杆30弹性复原,从而卡定突部35与阴端子配件10的被卡定部15卡定而防止脱落。随之,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左右的侧边缘部在全长由端子承接部27至挠性片40承接,阴端子配件10不会向前弯等,在空腔22内采用水平姿势而稳定保持。对于所有的空腔22,阴端子配件10均以上述相同的要点而以防脱落的方式被容纳,从而完成阴连接器的组装。这种阴连接器与同样对阳壳体安装阳端子配件而成的阳连接器嵌合,各阳端子配件的接头从端子插入口 26进入到阴壳体20的空腔22内,并插入到该空腔22所容纳的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由此,对应的阴端子配件10与阳端子配件彼此连接。在该状态下,在引出到阴连接器的后面侧的电线W被拉拽时,阴端子配件10的被卡定部15与矛杆30的卡定突部35卡定而防止脱落。在此,卡定突部35形成为宽幅,取得较大的剪切面积,因此得到抗剪切破坏的较大的保持力。在维护等情况下,将阴端子配件10从阴壳体20的空腔22拔出时,从前方将解除夹具J插入在左右的挠性片40之间所形成的夹具插入空间47,若将其前端放置到在矛杆主体31的前端面31C所突出设置的解除部45井下压,则挠性片40和矛杆30朝向弯曲空间42弹性弯曲,从而卡定突部35对阴端子配件10的被卡定部15的卡定被解除。于是,通过向后方拉拽电线W,能够向空腔22的后方拔出阴端子配件1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在矛杆主体31的前端部31B所设置的卡定突部35形成为宽幅而使剪切面积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对阴端子配件10的保持力。另ー方面,矛杆主体31的基端部31A保留为窄幅,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矛杆30的弯曲性,能够将阴端子配件10的插入力抑制得较小,而具有良好的插入作业性。另外,伴随阴端子配件10被标准插入且矛杆30弹性复原,由从矛杆主体31的前端面31C突出设置的挠性片40来承接阴端子配件10的端子连接部11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能够以稳定姿势将阴端子配件10容纳在空腔22内。矛杆主体31中的基端部31A的窄幅部分和卡定突部35侧的宽幅部分经由锥面32而成为无阶梯差而平滑地连接的方式,避免了该连接部分中的应カ集中而有效防止损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矛杆30卡定的阴端子配件10的被卡定部15设定在端子连接部11的后边缘,因此与例如被卡定部为矛杆孔的情况相比,矛杆30的卡定突部35容易设成宽幅,能够得到更高的保持力。<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以及

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I)作为在矛杆的前端面设置的端子配件的承接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挠性片,也可以为例如从前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突出形成前端为自由端的一对承接片、或者从前端面的整个宽度突出形成承接板等其他形状。(2)矛杆的卡定突部侧和基端侧的宽度也可以成阶梯状地不同。(3)矛杆也可以为卡定突部与在阴端子配件的端子连接部的一面所开ロ的矛杆孔相嵌而卡定的形式。(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双悬臂形式的矛杆,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单悬臂形式的矛杆。(5)本发明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将阳端子配件容纳在阳壳体内的阳侧的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插入端子配件的空腔,在该空腔的一个壁面设置有矛杆,该矛杆由沿着上述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延伸形成的矛杆主体和在该矛杆主体的前端部设置的卡定突部构成,在上述端子配件插入到上述空腔的过程中,由于与该端子配件的干扰而使上述矛杆弹性弯曲,伴随上述端子配件插入至标准位置,上述矛杆弹性复原且上述卡定突部与上述端子配件的被卡定部卡定,由此防止上述端子配件脱落,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与上述矛杆中的矛杆主体的基端部相比,上述卡定突部形成为宽幅,并且在上述矛杆主体的前端面突出形成有承接部,该承接部在上述矛杆弹性复原时能够承接被标准插入的上述端子配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宽的锥部介于上述矛杆主体的上述基端部与上述卡定突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子配件具有大致紧密嵌合在上述空腔内的方筒状的端子主体,该端子主体中的与上述矛杆的相对面的后边缘成为上述被卡定部,设于上述矛杆的一对上述承接部承接上述端子主体的上述相对面中的左右两侧边缘。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抑制插入力且提高对端子配件的保持力。在壳体(20)内设置用于插入端子配件(10)的空腔(22),在该空腔的一个壁面设置矛杆(30),该矛杆由沿着端子配件的插入方向延伸形成的矛杆主体(31)和在该矛杆主体的前端部(31B)设置的卡定突部(35)构成,伴随端子配件插入至空腔内的标准位置,矛杆弹性复原且卡定突部与端子配件的被卡定部(15)卡定,从而防止脱落。与矛杆中的矛杆主体的基端部(31A)相比,卡定突部形成为宽幅,并且在矛杆主体的前端面(31C)突出形成有承接部(40),该承接部在矛杆弹性复原时能够承接被标准插入的端子配件。
文档编号H01R13/426GK103022779SQ20121035091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水谷嘉宏, 平林修, 野吕丰, 冈本道明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