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接电池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4556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外接电池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外接电池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主机及一外接电池模块。主机包括一内建电池模块及一第一卡合部。外接电池模块包括一本体、一卡合组件及一弹压组件。卡合组件沿一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本体,卡合组件包括相互连动的一扳动部、对应于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以及一第三卡合部。扳动部外露于本体,且第二卡合部凸出于本体。弹压组件包括一第一弹性件及一受压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本体与受压件之间,以使受压件沿垂直于第一移动路径的一第二移动路径凸出或缩入于本体,受压件包括对应于第三卡合部的一第四卡合部。
【专利说明】外接电池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外接电池模块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机朝向轻薄的方向发展,以方便使用者携带。但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机的体积较小,其功能性便受到了局限。以现有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为例,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空间狭小,其内建的电池模块亦需配合内部空间的设计而仅能使用容量较小的电池模块。因此,此类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机通常会另外外接电池模块以作为备用电源。
[0003]目前,市面上已有可对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机供电的外接电池模块,主机可直接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上,再以手扳动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来固定主机。当欲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卸下时,需要一手持续扳动卡合组件以使主机与外接电池模块维持在解除卡合的状态,另一手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取下,同时使用双手才能完成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卸下的动作,使用上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外接电池模块,可仅使用单手便能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取下,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系使用上述的外接电池模块。
[0006]本发明提出一种外接电池模块,适于与一主机连接。主机包括一内建电池模块及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外接电池模块包括一本体、一卡合组件及一弹压组件。卡合组件沿一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本体,卡合组件包括相互连动的一扳动部、对应于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以及一第三卡合部。扳动部外露于本体,且第二卡合部凸出于本体。弹压组件包括一第一弹性件及一受压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本体与受压件之间,以使受压件沿垂直于第一移动路径的一第二移动路径凸出或缩入于本体,受压件包括对应于第三卡合部的一第四卡合部,当受压件缩入于本体时,第四卡合部位于第一移动路径上。当卡合组件相对于本体位于一第一位置时,卡合组件的各第二卡合部适于伸入主机以与各第一卡合部卡合。施力于扳动部以使卡合组件移动至一第三位置,以使卡合组件的各第二卡合部解除与主机的各第一卡合部的卡合,且当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卡合于被主机下压的受压件的第四卡合部时,卡合组件适于停留于第三位置。
[0007]本发明更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主机及一外接电池模块。主机包括一内建电池模块及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外接电池模块适于与一主机连接,外接电池模块包括一本体、一卡合组件及一弹压组件。卡合组件沿一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本体,卡合组件包括相互连动的一扳动部、对应于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以及一第三卡合部。扳动部外露于本体,且第二卡合部凸出于本体。弹压组件包括一第一弹性件及一受压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本体与受压件之间,以使受压件沿垂直于第一移动路径的一第二移动路径凸出或缩入于本体,受压件包括对应于第三卡合部的一第四卡合部,当受压件缩入于本体时,第四卡合部位于第一移动路径上。当卡合组件相对于本体位于一第一位置时,卡合组件的各第二卡合部适于伸入主机以与各第一卡合部卡合。施力于扳动部以使卡合组件移动至一第三位置,以使卡合组件的各第二卡合部解除与主机的各第一卡合部的卡合,且当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卡合于被主机下压的受压件的第四卡合部时,卡合组件适于停留于第三位置。
[0008]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外接电池模块通过弹压组件与卡合组件的设计,当主机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上时,弹压组件的受压件被下压而使第四卡合部位于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的第一移动路径上,当使用者欲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移除时,仅需移动扳动部即可将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而使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与受压件的第四卡合部相互卡合,卡合组件即可被停留至第三位置。也就是说,使用者先将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后,卡合组件的位置便被固定,使用者不需持续施力于扳动部,而直接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拿起即可,因此使用者可仅以单手操作上述动作,相当便利。此外,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拿起后,受压件被第一弹性件推出于本体,第四卡合部便脱离于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的移动路径,第二弹性件便可将卡合组件拉回第一位置,以供主机下一次放置。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上述操作可供主机轻易地与外接电池模块连接以及自外接电池模块上移除。
[0009]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外接电池模块的透视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2]图3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与主机的侧视示意图。
[0013]图4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示意图。
[0014]图5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扳动部相对于本体的示意图。
[0015]图6是主机固定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0016]图7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卡合状态示意图。
[0017]图8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示意图。
[0018]图9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的外观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0019]图10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11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俯视不意图。
[0021]图12是主机拿起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外观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0022]图13是主机拿起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4]Pl:第一位置
[0025]P2:第二位置
[0026]P3:第三位置
[0027]1:可携式电子装置
[0028]10:主机
[0029]12:第一^^合部
[0030]14:第一连接端口
[0031]16:内建电池模块
[0032]100:外接电池模块
[0033]110:本体
[0034]112:侧面
[0035]112a:第一开孔
[0036]114:顶面
[0037]114a:第二开 孔
[0038]114b:第三开孔
[0039]116:第五卡合部
[0040]120:卡合组件
[0041]122:扳动部
[0042]124:第二卡合部
[0043]124a:第一悬臂
[0044]124b:勾部
[0045]126:第三卡合部
[0046]128:第六卡合部
[0047]128a:第二悬臂
[0048]128b:斜面
[0049]128c:卡合面
[0050]130:弹压组件
[0051]132:第一弹性件
[0052]134:受压件
[0053]134a:第四卡合部
[0054]140:第二弹性件
[0055]150:电池
[0056]160:第二连接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57]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外接电池模块的透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与主机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扳动部相对于本体的示意图。为了方便了解外接电池模块内部元件的位置关系,图1、图2及图4分别隐藏外接电池模块的顶面。
[0058]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外接电池模块100适于供一主机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0可为一笔记本电脑或一平板电脑,但主机1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本实施例的主机10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合部12及一内建电池模块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2为卡槽,但第—^合部12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
[0059]外接电池模块100包括一本体110、一^^合组件120及一弹压组件130。本体110包括一侧面112及一顶面114 (如图3所示),侧面112包括一第一开孔112a,顶面114包括至少一第二开孔114a及一第三开孔114b。卡合组件120沿一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本体110内。在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120是一长条形的门闩结构(latch),但卡合组件12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卡合组件120包括相互连动的一扳动部122、至少一第二卡合部124及一第三卡合部126,扳动部122外露于第一开孔112a,各第二卡合部124凸出于各第二开孔114a。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124为卡勾,但第二卡合部124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弹压组件130包括一第一弹性件132及一受压件134,第一弹性件132设置于本体110与受压件134之间,以使受压件134沿垂直于第一移动路径的一第二移动路径可伸缩地凸出或缩入于本体110的第三开孔114b。受压件134包括位于本体110内的一第四卡合部134a。当卡合组件120位于一第一位置Pl (可视为初始位置)时,扳动部122相对于本体110的第一开孔112a位于中央的位置(如图5所示)。
[0060]当卡合组件120相对于本体110位于第一位置Pl时,外接电池模块100可供主机10连接。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可伸入主机10的第一^^合部12。在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包括一第一悬臂124a及连接于第一悬臂124a的一勾部124b,如图3所示,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a并未完全地对准于主机10的第一卡合部12 (如图3上的虚线所示),但由于第一悬臂124a与勾部124b的设计,在卡合组件120位于第一位置Pl时,若将主机10放置至外接电池模块100上,第二卡合部124a的勾部124b沿着第一卡合部12的边缘而向图面右方略微弯折第一悬臂124a,直到勾部124b进入主机10内,第一悬臂124a便可恢复。由于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并未完全地对准于主机10的第一卡合部12,当勾部124b进入主机10内时,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仅略微卡合于主机10的第一卡合`部12。
[0061]图6是主机固定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示意图。图7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卡合状态示意图。请参阅图6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包括一第五卡合部116,卡合组件120包括至少一第六卡合部128,各第六卡合部128连动于扳动部122、第二卡合部124及第三卡合部126。在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120包括两个第六卡合部128,但第六卡合部128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120的扳动部122、第二卡合部124、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六卡合部128为一体,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卡合组件120的扳动部122、第二卡合部124、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六卡合部128亦可通过锁固或焊接的方式相互连动。
[0062]当要将主机10固定于外接电池模块100时,先将主机10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100上,此时,外接电池模块100的第二卡合部124会伸入主机10的第一卡合部12而与其略为卡合(此时卡合组件120位于第一位置P1)。接着,施力于扳动部122以使卡合组件120移动至一第二位置P2 (可视为固定位置),图6显示主机10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外观,将扳动部122朝图6的右方移动,扳动部122会顶到第一开孔112a从外观上看去的右方位置。若以图7来看,图7是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内部示意图,由于其方向上与图6相反,所以卡合组件120自第一位置Pl被移动至第二位置P2是朝图7的左方移动。
[0063]如图7所不,第六卡合部128包括一第二悬臂128a、一斜面128b及 ^合面128c,在卡合组件120自第一位置Pl移动至第二位置P2的过程中,卡合组件120向图面的左方移动,第六卡合部128的斜面128b会沿着本体110的第五卡合部116移动而使第二悬臂128a略微向外弯折,直到卡合组件120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第六卡合部128的斜面128b脱离于本体110的第五卡合部116,第二悬臂128a恢复。此时,第六卡合部128的卡合面128c抵靠于第五卡合部116,以使第六卡合部128卡合于第五卡合部116。
[0064]由于卡合组件120的扳动部122、第二卡合部124、第三卡合部126及第六卡合部128为一体,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会被连带地被往图面的左方移动。因此,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更深入地卡合于主机10的第一^^合部12,以使主机10稳固地固定于外接电池模块100。
[0065]也就是说,当卡合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卡合组件处于一第一卡合状态,当卡合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组件处于一第二卡合状态,在第二卡合状态下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范围大于在第一卡合状态下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范围。
[0066]在本实施例中,外接电池模块100更包括一第二弹性件140,第二弹性件140沿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本体110与卡合组件120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弹性件140平行于扳动部122的移动方向。当卡合组件120相对于本体110位于第一位置Pl时,本实施例的第二弹性件140的弹性位能为零,卡合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弹性件会变形而蓄积弹性位能。但由于本实施例的第六卡合部128与第五卡合部116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二弹性件140的弹力,卡合组件120仍可停留于第二位置P2。
[0067]图8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示意图。请参阅图8,当主机10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100上时,主机10会将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弹压组件130的受压件134压下,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便会位于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的移动路径上,但在此时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仍不会与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接触。
[0068]图9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的外观的仰视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卡合组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9至图11,由于图9是显示可携式电子装置I (也就是主机10与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外观,将扳动部122朝图9的左方移动,扳动部122会顶到第一开孔112a从外观上看去的左方位置。若以图10与图11来看,由于图10与图11是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内部俯视示意图,因此观看的方向与图9不同,卡合组件120自第一位置Pl被移动至一第三位置P3是朝图10与图11的右方移动。第三位置P3可被视为脱离位置。
[0069]当要解除主机10与外接电池模块100的卡合时,施力于扳动部122 (如图9所示)以使卡合组件120移动至第三位置P3。由于施以扳动部122的力量大于第六卡合部128与第五卡合部116之间的摩擦力,第六卡合部128的卡合面128c便沿着第五卡合部116移动且第二悬臂128a向外弯折而使这些第六卡合部128脱离于第五卡合部116。[0070]卡合组件120往图10的右方移动,虽然图10中未绘示出卡合组件120的第二卡合部124,但可理解的是第二卡合部124会连带地向右方移动而解除与主机10的第一卡合部12的卡合。此时,主机10仅是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100上,虽然外接电池模块100的第二卡合部124仍伸入主机10内,但并未与第—^合部12卡合。[0071]此外,由于弹压组件130的受压件134被主机10下压,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位于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的移动路径上。当卡合组件120移动至第三位置P3时,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会卡合于被主机10下压的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此时,卡合组件120便可被停留于第三位置P3,且第二弹性件140因形变而蓄积弹性位能。
[0072]如图5、图6及图9所示,第一位置Pl位于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使用者在操作本实施例的外接电池模块100时,仅需以单手移动扳动部122便可移动卡合组件120而使卡合组件120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主机10放在外接电池模块100上后,只要推动扳动部122以将卡合组件120移动至第二位置P2,即可轻易地使主机10被卡固于外接电池模块100。若推动扳动部122以将卡合组件120移动至第三位置P3,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被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固定,而被停留于第三位置P3。此时,使用者不需要为了让卡合组件120停留在第三位置P3 (也就是外接电池模块10的第二卡合部124未与主机10的第一^^合部12卡合的位置)而对扳动部122持续施力,可直接将主机10自外接电池模块100上拿起便能使主机10与卡合组件120分离,使用者可仅使用单手操作上述动作,相当便利。
[0073]图12是主机拿起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外观的仰视立体示意图。图13是主机拿起后图1的外接电池模块的第三卡合部及弹压组件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12至图13,将主机10自卡合组件120拿起后,由于受压件134不再受到主机10的下压重力,第一弹性件132所蓄积的弹性位能便被释放,而将受压件134上推(如图13所示),以使受压件134伸出于本体110的第三开孔114b。此时,由于受压件134的第四卡合部134a连带地向上移动,便脱离于卡合组件120的第三卡合部126。第三卡合部126与第四卡合部134a之间的卡合关系解除,第二弹性件140所蓄积的弹性位能便被释放,而将卡合组件120拉回第一位置P1。
[0074]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主机10更包括外露的一第一连接端口 14。并且,如图1所示,外接电池模块100更包括一电池150及电性连接至电池150的一第二连接端口 160。当主机10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100上时,主机10的第一连接端口 14连接至外接电池模块100的第二连接端口 160,以使外接电池模块100供电至主机10。
[0075]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外接电池模块通过弹压组件与卡合组件的设计,当主机放置于外接电池模块上时,弹压组件的受压件被下压而使第四卡合部位于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的移动路径上,当使用者欲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移除时,仅需移动扳动部即可将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而使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与受压件的第四卡合部相互卡合,卡合组件即可被停留至第三位置。也就是说,使用者先将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后,卡合组件的位置便被固定,使用者不需持续施力于扳动部,而直接将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拿起即可,因此使用者可仅以单手操作,相当便利。此外,主机自外接电池模块上拿起后,受压件被第一弹性件推出于本体,第四卡合部便脱离于卡合组件的第三卡合部的移动路径,第二弹性件便可将卡合组件拉回第一位置,以供主机下一次放置。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上述操作可供主机轻易地与外接电池模块连接以及自外接电池模块上移除。
[0076]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外接电池模块,适于与主机连接,所述主机包括内建电池模块及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所述外接电池模块包括: 本体; 卡合组件,沿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卡合组件包括相互连动的扳动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以及第三卡合部,其中所述扳动部外露于所述本体,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凸出于所述本体;以及 弹压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受压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受压件之间,以使所述受压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的第二移动路径凸出或缩入于所述本体,所述受压件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三卡合部的第四卡合部,当所述受压件缩入于所述本体时,所述第四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上,其中: 当所述卡合组件相对于所述本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合组件的各所述第二卡合部适于伸入所述主机以与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施力于所述扳动部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的各所述第二卡合部解除与所述主机的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且当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第三卡合部卡合于被所述主机下压的所述受压件的所述第四卡合部时,所述卡合组件适于停留于所述第三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五卡合部,所述卡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第六卡合部,各所述第六卡合部连动于所述扳动部、各所述第二卡合部及所述第三卡合部,当要将所述主机固定于所述外接电池模块时,施力于所述扳动部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至少一第六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五卡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接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合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至少一第六卡合部脱离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五卡合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卡合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平行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当所述卡合组件相对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位能为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接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外露的第一连接端口,所述外接电池模块更包括第二连接端口,当所述主机放置于所述外接电池模块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以使所述外接电池模块供电至所述主机。
6.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 主机,包括内建电池模块及至少一第一卡合部; 外接电池模块,适于与一主机连接,所述外接电池模块包括: 本体; 卡合组件,沿第一移动路径设置于所述本体,所述卡合组件包括相互连动的扳动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以及第三卡合部,其中所述扳动部外露于所述本体,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凸出于所述本体;以及 弹压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受压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受压件之间,以使所述受压件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的第二移动路径凸出或缩入于所述本体,所述受压件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三卡合部的第四卡合部,当所述受压件缩入于所述本体时,所述第四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上,其中: 当所述卡合组件相对于所述本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合组件的各所述第二卡合部适于伸入所述主机以与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施力于所述扳动部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三位置,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的各所述第二卡合部解除与所述主机的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且当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第三卡合部卡合于被所述主机下压的所述受压件的所述第四卡合部时,所述卡合组件适于停留于所述第三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五卡合部,所述卡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第六卡合部,各所述第六卡合部连动于所述扳动部、各所述第二卡合部及所述第三卡合部,当要将所述主机固定于所述外接电池模块时,施力于所述扳动部以使所述卡合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至少一第六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五卡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 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合组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卡合组件的所述至少一第六卡合部脱离于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五卡合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电池模块更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卡合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平行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当所述卡合组件相对于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位能为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外露的第一连接端口,所述外接电池模块更包括第二连接端口,当所述主机放置于所述外接电池模块上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以使所述外接电池模块供电至所述主机。
【文档编号】H01M2/10GK103682197SQ201210362428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王政森 申请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