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03233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电磁接触器的缓解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的碰撞冲击的构造,已有设置贯穿固定铁心的轴,并由缓冲橡胶支撑该轴的两端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存在下述构造,即,将板状体层叠而形成缓冲部件,利用该缓冲部件将卷绕有线圈的固定铁心安装至固定绝缘台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49-306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3478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在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碰撞时,可以利用缓冲橡胶或缓冲部件的挠曲吸收动能,但存在因使用缓冲橡胶或缓冲部件而使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可以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缓解开闭动作时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碰撞时的冲击,降低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消耗。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具有:固定铁心,其层叠多个板材而构成,收容在后壳中;可动铁心,其与固定铁心相对配置;复位弹簧,其向远离固定铁心的方向对可动铁心进行预紧;线圈轴,其设置在固定铁心的周围,通过卷绕绕组而形成在励磁时产生电磁力的操作线圈,该电磁力用于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而使可动铁心被固定铁心吸引;横杆,其设置有多个杆状的可动接触件,安装可动铁心,并与可动铁心一起移动,可动接触件在两端部设置有一对可动触点;以及多个固定接触件,其设置有与可动触点相对应的固定触点,固定触点配置为与可动触点相对,电磁接触器对应于操作线圈的励磁/退磁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撑板,其具有弹性,在板材的层叠方向上贯穿固定铁心;一对后壳突起部,其隔开间隔而设置在后壳的底面,对支撑板的从固定铁心突出的部分从下方进行支撑,并以固定铁心背部悬浮的状态进行保持;以及一对线圈轴突起部,其隔开小于一对后壳突起部之间的间隔而设置在线圈轴的下表面,电磁接触器利用一对后壳突起部与支撑板的摩擦,吸收由于操作线圈产生的电磁力而使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碰撞时的冲击力。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实现如下效果,即,可以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缓解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碰撞时的冲击,并降低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消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1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后壳侧的结构的图。标号的说明51线圈轴51a线圈轴突起部52固定铁心52a固定铁心背部52b、54b中央脚52c、54c外侧脚52d、54d连结部53、54e通孔54可动铁心55支撑板56后壳56a后壳突起部56b后壳底面57横杆58复位弹簧59连结板60压接弹簧61可动接触件62固定接触件63可动触点64固定触点65壳体66操作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1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表示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面。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剖视图,表示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面。电磁接触器由后壳56和壳体65形成外轮廓,该后壳56由绝缘材料形成,该壳体65由绝缘材料形成,与后壳56卡合。由固定铁心52、支撑板55、操作线圈66、可动铁心54构成电磁铁部。支撑板55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弹性。操作线圈66卷绕在固定铁心52的中央脚上。可动铁心54通过复位弹簧58而以规定的间隔与固定铁心52相对配置。另外,电磁接触器具有横杆57、可动接触件61、压接弹簧60、固定接触件62。横杆57经由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连结板59而与可动铁心54连结。可动接触件61配置在设置于横杆57的头部的保持孔中。压接弹簧60经由弹簧承受部对可动接触件61进行加压。固定接触件62与可动接触件61相对而安装在壳体65上。通过可动触点63与固定触点64接触,从而使电流流通,形成回路。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后壳侧的结构的图。固定铁心52是层叠多个板材而形成的铁心,并收容在后壳56内。固定铁心52配置为,经由具有弹性的支撑板55,使后壳底面56b与固定铁心背部52a隔开间隙相对。固定铁心52具有:中央脚52b,其沿电磁接触器的动作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外侧脚52c,它们隔着中央脚52b配置。另外,通过沿与动作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52d,将中央脚52b和外侧脚52c连结。中央脚52b、外侧脚52c及连结部52d一体地形成,固定铁心52整体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E字型。另外,在固定铁心52上形成有通孔53,该通孔53用于插入具有弹性的支撑板55。通孔53设置在连结部52d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通孔53沿着中央脚52b的背部,在与宽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可动铁心54是层叠多个板材而形成的铁心,其收容在壳体65内,按照可以沿着电磁接触器的动作方向相对于固定铁心5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可动铁心54具有中央脚54b及外侧脚54c,该中央脚54b及外侧脚54c配置为分别与固定铁心52的中央脚52b及外侧脚52c相对。另外,可动铁心54具有连结部54d,该连结部54d连结中央脚54b及外侧脚54c,并与它们一体地形成,该可动铁心54相对于固定铁心52对称配置,从侧面观察时大致呈E字型。另外,可动铁心54上设有插入通孔54e中的条板状的连结板59,该通孔54e是在中央脚54b的根部沿着可动铁心54的厚度方向形成的。操作线圈66产生通过电磁力使固定铁心52和可动铁心54相互吸引的磁场,可动铁心54克服复位弹簧58的弹力而向固定铁心52移动。通过使固定铁心52和可动铁心54接触,完成电磁接触器的接通动作。操作线圈66具有绕组及线圈轴51。绕组穿过固定铁心52及可动铁心54的中央脚52b、54b与外侧脚52c、54c之间,而围绕中央脚52b、54b的周围。在线圈轴51上卷绕有绕组。线圈轴51具有圆筒部51b,该圆筒部51b在其内径侧插入有固定铁心52及可动铁心54的中央脚52b、54b,在外径侧卷绕有绕组。另外,在线圈轴51上设置有凸缘部51c,该凸缘部51c以凸缘状从圆筒部51b的两端部向外径侧伸出。具有弹性的支撑板55如果插入至固定铁心52的通孔53中,则其两端从固定铁心52突出,该两端部由后壳突起部56a和线圈轴突起部51a夹持。后壳突起部56a和线圈轴突起部51a的前端以下述方式设置,即,在将线圈轴51配置在后壳56内的状态下,在配置支撑板55的水平方向上,线圈轴突起部51a的间隔小于后壳突起部56a的间隔,并且后壳突起部56a和线圈轴突起部51a与支撑板55抵接的位置不相对。如果向操作线圈66施加电压,则固定铁心52吸引可动铁心54,可动铁心54向固定铁心52那一侧移动。在该过程中,在固定铁心52与可动铁心54接触的瞬间,由于可动铁心54的碰撞,固定铁心52向后壳底面56b的方向移动。由于支撑板55使用具有弹性的部件,因此,对于可动铁心54和固定铁心52碰撞的冲击,利用支撑板55以宽幅的后壳突起部56a为支点弯曲而在后壳突起部56a和支撑板55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吸收能量。通过后壳突起部56a形成为宽幅而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后壳突起部56a与支撑板55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可以高效地吸收可动铁心54与固定铁心52碰撞时的能量。固定铁心52在向后壳底面56b方向移动之后,由于支撑板55的弯曲产生的反弹力而向可动铁心54的方向移动,向使可动铁心54远离的方向施力,因此通过设置得比后壳突起部56a间隔小的线圈轴突起部51a,减小支撑板55的弯曲,抑制向使可动铁心54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力。通过支撑板55弯曲,抑制可动铁心54向远离固定铁心52的方向的移动,从而可以减小可动铁心54的波动,因此,还可以抑制与连结在可动铁心54上的横杆57联动的可动接触件61的波动,减少可动触点63与固定触点64的触点跳动(在接通动作时,与固定触点64碰撞的可动触点63弹起而瞬间分离的现象),抑制触点消耗,从而可以实现电磁接触器的寿命延长。另外,电磁接触器完成了接通动作时的可动铁心54与固定铁心52的接触位置,可以通过由后壳突起部56a和线圈轴突起部51a夹持的支撑板55规定,因此,可以廉价且以较少的部件数量设定接通位置(与固定铁心52碰撞后可动铁心54静止的位置)。另外,可以将刚性较高的金属材料用于支撑板55,因此可以提高支撑板55本身的部件精度,在此基础上,在组装后也无需考虑由支撑板55本身的变形引起的尺寸变化,因此可以提高固定铁心52的接触位置的定位精度。实施方式2.在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2中,在可动铁心54与固定铁心52接触的状态下,支撑板55成为向可动铁心54远离固定铁心52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通过将具有弹性的支撑板55配置为向可动铁心54侧弯曲,可以在可动铁心54与固定铁心52碰撞时,相对于支撑板55以设置得比后壳突起部56a间隔小的线圈轴突起部51a为支点弯曲而向可动铁心54方向作用的力,增大支撑板55的反弹力,吸收向可动铁心54远离固定铁心52的方向作用的力。与可动铁心54碰撞的固定铁心52在向后壳底面56b侧移动后,通过支撑板55恢复为原来的形状而向上方移动。这时,如实施方式1所示,如果支撑板55大致水平地设置,则在通孔53达到与后壳突起部56a的前端相同高度的时刻,支撑板55的恢复力成为零。固定铁心52由于惯性力而移动至比后壳突起部56a的高度更高的位置,但此时,支撑板55变形为上凸的形状。因此,支撑板55的恢复力使固定铁心52向下移动,以使固定铁心52远离可动铁心54的方式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支撑板55配置为向可动铁心54侧弯曲,因此,即使在可动铁心54与固定铁心52碰撞后,上升至通孔53与后壳突起部56a的前端成为相同高度,支撑板55也会继续施加使固定铁心52向上移动的力。因此,可以防止固定铁心52与可动铁心54分离。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发生触点跳动。关于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1相同。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电磁接触器可以以较少的部件数量缓解开闭动作时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碰撞时的冲击,从而降低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消耗,因此实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