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241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阴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阴端子(1)包括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的端子连接部(100)、和用于与要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0)。电线连接部(200)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100)的厚度厚。端子连接部(100)沿着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111、112、113、114)设置,并且包括用于要固定的电线连接部(200)的固定部(130)。
【专利说明】阴端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至阳端子的阴端子。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和2提出了关于电连接至阳端子的阴端子的技术。
[0003]该类型的阴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阳端子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电线连接部压接至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端子连接部包含能够与阳端子接触的弹性接触构件。
[0004]弹性接触构件形成为悬臂在对于阳端子的插入方向的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接触件。冲压相同的基材来一体地形成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
[0005]通常,基材成形为薄板。电线连接部变形,并且压接至电线周沿,使得电线连接部覆盖电线周沿。电线由此紧固至电线连接部。
[0006]引证列表
[0007]专利文献
[0008]PTLl:日本专利申请特开 N0.2002-100430
[0009]PTL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11-44256

【发明内容】

[0010]然而,根据上述阴端子,电线连接部成形为薄板,并且在其围绕电线周沿压接之后显著地变形。无法始终确保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
[0011]为了确保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可能的解决方案可改变在冲压期间施加于基材的压力,并且增大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厚度。然而,需要额外的过程以预先指定基材上的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基材被浪费地使用。结果,制造成本提高。
[0012]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的阴端子。
[0013]本发明的方面是一种阴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该端子连接部沿着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设置;和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用于与要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连接,该电线连接部独立于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厚,其中,端子连接部包括用于要固定的电线连接部的固定部。
[0014]根据该方面,电线连接部独立于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厚。假定电线连接部由厚度等于端子连接部(薄板)的厚度的基材制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即使电线连接部围绕电线压接并且显著变形,也能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
[0015]固定部固定至电线连接部。因此,端子连接部与电线连接部可在不改变冲压期间施加于基材的力的情况下固定。不需要预先指定基材上的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基材没有被浪费地使用。结果,阴端子的制造成本不会提高。[0016]端子连接部可包括盒形本体部、和内置于本体部并且可与阳端子接触的弹性接触构件,并且固定部可与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一体地形成。
[0017]根据该构造,本体部和弹性接触构件中的一个与固定部一体地形成。假定固定部独立于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形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不需要将固定部装接至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的步骤。阴端子的制造成本可进一步降低。
[0018]电线连接部可包括:底部,该底部用于定位电线的芯;和压接部,该压接部与底部连续并且从底部隆起,并且固定部可朝着电线连接部突出,并且具有构造成与从压接部向内的底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
[0019]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包括接触面。这可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20]固定部可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与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连续;和宽端部,该宽端部位于连接部的末端,并且在与阳端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为比连接部宽。
[0021]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包括宽端部。这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22]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可以是齿纹状的。
[0023]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是齿纹状的。假定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形成为平坦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该构造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24]另外,固定部的齿纹面与电线连接部的齿纹面接合。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0025]电线连接部可包括配合凹进部,该配合凹进部通过从电线连接部的表面凹进形成并且构造成配合至固定部。
[0026]根据该构造,配合凹进部形成在电线连接部中,使得固定部配合到配合凹进部中。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0027]固定部可包括插入孔,电线连接部可包括从电线连接部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该突起部要插入到插入孔中,并且其后在其末端处变形,以将固定部固定至电线连接部。
[0028]根据该构造,突起部插入到插入孔中,然后在末端处变形。固定部由此固定至电线连接部。几乎不会在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上从插入孔移除突起部。该构造可确保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
[0029]固定部可包括从最靠近电线连接部的端子连接部突出的边缘部,并且边缘部可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
[0030]根据该构造,边缘部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这可使从端子连接部突出的固定部的量最少,并且为固定部节省基材。该构造可进一步降低阴端子的制造成本。
[0031]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的阴端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的线A-A的剖视图。
[0033]图2(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线B-B的剖视图。
[0034]图3(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前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C-C的剖视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线D-D的剖视图。
[0035]图4(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4(b)是局部展开平面图。
[0036]图5(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5(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5(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
[0037]图6(a)是沿着图5(a)的线E-E的剖视图。0 6(b)是沿着图5(b)的线F-F的剖视图。图6(c)是沿着图5(c)的线G-G的剖视图。
[0038]图7 (a)图示从箭头E’观察的图6 (a)。图7 (b)图示从箭头F’观察的图6 (b)。图7(c)图示从箭头G’观察的图6(c)。
[0039]图8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
[0040]图9(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9(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9(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
[0041]图10(a)是沿着图9(a)的线H-H的剖视图。图10 (b)是沿着图9 (b)的线1_1的剖视图。图10(c)是沿着图9(c)的线J-J的剖视图。
[0042]011(a)图示从箭头H’观察的图10 (a)。图11 (b)图示从箭头I’观察的图10(b)。图11(c)图不从箭头J’观察的图10(c)。
[0043]图12(a)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12(b)是拆开透视图。
[0044]图13(a)是沿着图12(a)的线K-K的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2(b)的线L-L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阴端子。具体地,将描述(I)第一实施例、⑵第二实施例、(3)第三实施例和⑷第四实施例。
[0046]贯穿附图,相同的或相似的元件当在超过一个的图中示出时由相同的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标识。应指出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且尺寸比可与实际值不同。
[0047]因此,在估计特定的尺寸中需要考虑以下的说明。尺寸关系和比率可在图之间存
在差异。
[0048](I)第一实施例[0049]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构造。图1(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I的透视图(在突起部211的变型之前)。图1(b)是沿着图1 (a)的线A-A的剖视图。图2(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I的透视图(在突起部211的变型之后)。图2(b)是沿着图2(a)的线B-B的剖视图。图3(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I的前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C-C的剖视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线D-D的剖视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I保持用于车辆电气系统的高压电力线,并且电连接至阳端子(未示出)。
[0050](1.1)阴端子I的构造
[0051]如图1至3所示,阴端子I包括端子连接部100和电线连接部200。阳端子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电线连接部200与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未示出)连接。
[0052]端子连接部100包括本体部110和弹性接触构件120。弹性接触构件120内置于本体部110,并且可与阳端子接触。
[0053]本体部110成形为沿着对于要插入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ID被顶面111、底面112和侧面113与114包围的矩形盒。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构件120设置用于端子连接部100的顶面111和底面112中的每一个。
[0054]如图3所示,弹性接触构件120由一个或多个弹性接触件121形成,该一个或多个弹性接触件121在插入方向ID上悬臂于阳端子的一端。将阳端子插入到本体部110中使弹性接触件121弹性地变形,该弹性接触件121然后由于恢复力而与阳端子接触。也就是说,阳端子被夹在设置用于顶面111的弹性接触件121A与设置用于底面112的弹性接触件121B之间。弹性接触构件120由此与阳端子接触。根据第一实施例,弹性接触构件120与本体部110彼此一体地形成。
[0055]端子连接部100包括固定有电线连接部的固定部130。随后将详细描述固定部130。
[0056]压接电线连接部200,以紧固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未示出)。电线连接部200可通过焊接紧固电线。
[0057]电线连接部200与端子连接部100单独地形成。电线连接部200形成为板。电线连接部200比端子连接部100 (例如0.8mm、基材的厚度)厚(例如2.0mm)。
[0058]电线连接部200包括底部210和压接部220。底部210定位电线的芯(未示出)。压接部220与底部210连续。压接部220弯曲并且从底部210隆起,以压接电线芯和涂层材料。弯曲并且压接压接部220,以折叠位于底部210处的电线。电线由此可紧固至底部210。
[0059]底部210和压接部220的表面沿着阳端子插入方向ID是齿纹状的锯齿。向外(向上)突出的突起部211形成在底部210的表面上。突起部211在与阳端子插入方向ID正交的正交方向⑶上形成在底部210的中心。
[0060](1.2)固定部的构造
[0061]如图1至3所示,固定部130沿着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延伸的表面(底面112)设置。换句话说,底面112朝着电线连接部200延伸(突出),以形成固定部130。也就是说,固定部130与本体部110 —体地形成。固定部130在与阳端子插入方向ID正交的正交方向CD上具有近似恒定的宽度。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 —起弯曲。[0062]固定部130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的底部210。如图1 (b)和2 (b)所示,固定部130具有接触面131,该接触面131与从压接部220向内的底部210的表面接触。接触面131和在接触面131背面上的表面132沿着阳端子插入方向ID是齿纹状的锯齿(参见图1和2)。
[0063]如图1(b)和2(b)所示,插入孔133形成在固定部130中。插入孔133通过固定部130从接触面131穿至表面132。在底部210上形成的突起部211插入到插入孔133中。插入孔133在表面132上设置有扩大部133A。
[0064]如图1所示,突起部211插入到插入孔133中。如图2所示,突起部211的末端朝着底部变形(被挤压)。如图2(b)所示,突起部211的末端在扩大部133A中展开,以将固定部130紧固在电线连接部200上。
[0065]使电线连接部200 (底部210和压接部220)弯曲还使固定部130弯曲。固定部130由此在底部210的表面上弯曲或成弧形。根据第一实施例,固定部130在弯曲之前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
[0066](1.3)操作和效果
[0067]根据第一实施例,电线连接部200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形成。板状电线连接部200比端子连接部100厚。假定电线连接部200由厚度等于端子连接部100 (薄板)的厚度的基材制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即使电线连接部200围绕电线压接并且显著变形,第一实施例也能改善电线连接部200的耐久性。
[0068]固定部130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因此,端子连接部100与电线连接部200可在不改变冲压期间施加于基材的力的情况下固定。不需要预先指定基材上的与电线连接部200对应的位置。基材没有被浪费地使用。结果,阴端子I的制造成本不会提高。
[0069]根据第一实施例,固定部130与本体部110 (底面120) —体地形成。假定固定部130独立于本体部110形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第一实施例不需要将固定部130装接至本体部110的步骤。该实施例可进一步降低阴端子I的制造成本。
[0070]根据第一实施例,固定部130包括接触面131。这可扩大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71]根据第一实施例,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是齿纹状的。假定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形成为平坦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第一实施例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72]另外,固定部130的齿纹面与电线连接部200的齿纹面接合。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200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100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0073]根据第一实施例,突起部211插入到插入孔133中,然后在末端处变形。固定部130由此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几乎不会在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上从插入孔移除突起部。第一实施例可确保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锚固强度。
[0074](2)第二实施例
[0075]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的构造。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阴端子2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I中相互对应的部分。以下说明主要公开了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
[0076](2.1)阴端子2的构造
[0077]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的构造。图4(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的透视图。图4(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的局部展开平面图。
[0078]图4至12省略了弹性接触构件120 (弹性接触件121),并且示意性地图示了端子连接部100 (本体部110)。
[0079]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固定部130在正交方向⑶上具有近似恒定的宽度。相比之下,如图4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在正交方向CD上不具有恒定的宽度。
[0080]具体地,固定部130根据展开的平面图是T形的。固定部130包括底面连接部140和宽端部150。底面连接部140与本体部110的底面112连续。宽端部150与底面连接部140连续,并且位于固定部130的末端。
[0081]底面连接部140形成为根据固定部130的展开平面图朝着宽端部150逐渐变宽。宽端部150在与阳端子插入方向ID正交的正交方向⑶上比底面连接部140宽。
[0082]电线连接部200从其表面凹进,以形成配合凹进部230 (参见图5 (a)和6 (a))。配合凹进部230与固定部130接合。配合凹进部230的深度近似等于固定部130的厚度。
[0083]配合凹进部230根据固定部130的展开平面图近似成形为等于固定部130 (底面连接部140的一部分和宽端部150)。具体地,配合凹进部230包括连接凹进部231和端部凹进部232。连接凹进部231与底面连接部140接合。端部凹进部232与宽端部150接合。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的端部凹进部232的宽度Wl大于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的电线连接部200的宽度W2。
[0084](2.2)将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固定
[0085]以下参考附图描述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固定(配合)。图5 (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5(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5(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图6(a)是沿着图5(a)的线E-E的剖视图。图6(b)是沿着图5(b)的线F-F的剖视图。图6 (c)是沿着图5 (c)的线G-G的剖视图。图7 (a)图示了从箭头E’观察的图6(a)。图7 (b)图示了从箭头F’观察的图6(b)。图7 (c)图示了从箭头G’观察的图6(c)。
[0086]如图5(a)、6 (a)和7 (a)所示,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不是弯曲的或弧形的。如图5(b)、6(b)和7(b)所示,固定部130插入到配合凹进部230中,以彼此配合。具体地,底面连接部140的一部分配合到连接凹进部231中。宽端部150配合到端部凹进部232 中。
[0087]如图5 (c)、6 (C)和7(c)所示,在固定部130配合到配合凹进部230中的同时,使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弯曲。宽端部150的侧边150A停靠端部凹进部232的侧壁232A,并且保持在那里。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 —起弯曲,并且未从该电线连接部200移除。配合凹进部230的深度近似等于固定部130的厚度。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彼此一样高(参见图6 (b)和7(b)) 0
[0088](2.3)操作和效果[0089]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相似,第二实施例可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200的耐久性。
[0090]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包括宽端部150。第二实施例由此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
[0091]第二实施例在电线连接部200中形成配合凹进部230,使得固定部130配合到配合凹进部230中。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200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100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0092]根据第二实施例,宽端部150的侧边150A停靠端部凹进部232的侧壁232A,并且保持在那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宽端部150的侧边150A可不停靠端部凹进部232的侧壁232A。也就是说,端部凹进部232可留有游隙。在该情况下,使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弯曲会从电线连接部200解开固定部130。宽端部150的侧边150A咬入电线,以改善电线与固定部130之间的导电性。
[0093](2.4)变型
[0094]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的变型。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变型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2中相互对应的部分。以下说明主要公开了与第二实施例的差
巳升。
[0095](2.4.1)阴端子2的构造
[0096]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变型的阴端子2的构造。图8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型的阴端子2的透视图。
[0097]根据变型,如图8所示,固定部130的宽端部150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具有宽度W3。电线连接部200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具有宽度W4。宽度W3近似等于宽度W4。一个或多个隆起部151形成在宽端部150中。隆起部151朝着电线连接部200突出。三个隆起部151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彼此平行设置。隆起部在正交方向⑶上延伸。
[0098]长凹槽240形成在电线连接部200中(参见图9 (a)和10 (a))。长凹槽240从电线连接部200的与固定部130接触的表面凹陷至其后侧。隆起部151配合到长凹槽240中。三个长凹槽240在阳端子插入方向ID上彼此平行设置。长凹槽240在正交方向⑶上延伸。长凹槽240在正交方向⑶上具有长度LI。隆起部151在正交方向⑶上具有长度L2。长度LI比长度L2长。
[0099](2)将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固定
[0100]以下参考附图描述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固定(配合)。图9 (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9(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9(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图10(a)是沿着图9(a)的线H-H的剖视图。图10(b)是沿着图9(b)的线1_1的剖视图。图10(c)是沿着图9(c)的线J-J的剖视图。图11(a)图示了从箭头H’观察的图10(a)。图11(b)图示了从箭头I’观察的图10(b)。图11(c)图示了从箭头J’观察的图10(c)。
[0101]如图9(a)、10(a)和11(a)所示,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不是弯曲的或弧形的。如图9(b)、10(b)和11(b)所示,将固定部130安置在电线连接部200上。隆起部151于是配合到长凹槽240中。
[0102]如图9(c)、10(c)和11(c)所示,在隆起部151配合到长凹槽240中的同时,使固定部130和电线连接部200弯曲。隆起部151的侧边151A停靠长凹槽240的侧壁241A,并且保持在那里。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 —起弯曲,并且未从该电线连接部200移除。
[0103](2.4.3)操作和效果
[0104]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第二实施例的变型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130与电线连接部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该变型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120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0105](3)第三实施例
[0106]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阴端子3的构造。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阴端子3和根据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I与2中相互对应的部分。以下说明主要公开了与第二和第二实施例的差异。
[0107](3.1)阴端子3的构造
[0108]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阴端子3的构造。图12(a)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阴端子3的透视图。图12(b)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阴端子3的拆开透视图。图13(a)是沿着图12(a)的线K-K的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2(b)的线L-L的剖视图。
[0109]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固定部130的接触面131与电线连接部200接触,并且固定至该电线连接部200。相比之下,根据第三实施例,固定部130的边缘部135与电线连接部200接触,并且固定至该电线连接部200。
[0110]具体地,如图12和13所示,固定部130包括边缘部135。边缘部135从最靠近电线连接部200的端子连接部100突出。边缘部135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的边缘250。
[0111]固相结合是用于将作为结合面的固相面结合到一起的焊接方法的通用术语。固相结合在不利用诸如硬钎料的焊接材料的情况下焊接低于或等于基材的熔点的温度的固相表面上的焊接点(焊接节点)。固相结合包括压力焊接和不加压焊接。例如,固相结合包括各种类型的压力焊接,诸如摩擦压力焊接、锻压焊接、扩散结合、热压焊接、冷态焊接(冷压焊接)、爆炸焊接和气压焊接。
[0112](3.2)操作和效果
[0113]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相似,第三实施例可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200的耐久性。
[0114]根据第三实施例,边缘部135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这可使从端子连接部100突出的固定部130的量最少,并且为固定部130节省基材。该实施例可进一步降低阴端子3的制造成本。
[0115](4)其他实施例
[0116]尽管已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但应清楚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在公开中包括的说明和附图。根据本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各种替代性实施例、示例和操作技术。
[0117]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变型如下。尽管已描述了固定部130的接触面131和表面132是齿纹状的,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表面可以是洼坑的,或者可不是齿纹状的。
[0118]相似地,尽管已描述了电线连接部200的底部210和压接部220的表面是齿纹状的,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表面可以是洼坑的,或者可不是齿纹状的。
[0119]尽管已描述了固定部130在弯曲之前固定至电线连接部,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固定部130可在弯曲之后固定至电线连接部200。
[0120]尽管已描述了固定部130与本体部110(底面112) —体地形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固定部130可独立于本体部110形成。例如,固定部130可与弹性接触构件120 —体地形成。
[0121]尽管已描述了弹性接触构件120与本体部110—体地形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弹性接触构件120可独立于本体部110形成。
[0122]尽管以上已参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实施例,并且可用具有相似功能的任何构造代替部分的构造。
[0123]2011年9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1-210866的全部内容在此并入作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阴端子,包括: 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该端子连接部沿着在要插入到该端子连接部中的该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设置;以及 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用于与要电连接至所述阳端子的电线连接,该电线连接部独立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厚, 其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连接部包括: 盒形本体部;以及 弹性接触构件,该弹性接触构件内置于所述本体部,并且能够与所述阳端子接触,并且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本体部或所述弹性接触构件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电线连接部包括: 底部,该底部用于定位所述电线的芯;以及压接部,该压接部与所述底部连续,并且从所述底部隆起,并且所述固定部朝着所述电线连接部突出,并且具有构造成与定位在所述压接部内的所述底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 连接部,该连接部与在要插入到所述端子连接部中的所述阳端子的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连续;以及 宽端部,该宽端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末端,并且在与所述阳端子的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为比所述连接部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电线连接部是齿纹状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所述电线连接部包括配合凹进部;所述配合凹进部通过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表面凹进形成,并且构造成配合至所述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固定部包括插入孔, 所述电线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该突起部要插入到该插入孔中,并且之后在其末端处变形,以将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电线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固定部包括从最靠近所述电线连接部的所述端子连接部突出的边缘部,并且 所述边缘部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所述电线连接部。
【文档编号】H01R4/18GK103828128SQ201280046518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加藤元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