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线及具有该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096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转接线及具有该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线及具有该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中转接线具有一导线,导线的一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头,导线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头,所述转接线包括:一形成于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本体上的第一配接结构;以及一形成于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本体上的第二配接结构,第二配接结构用以与第一配接结构相互配接,其中,第一配接结构与第二配接结构在一第一使用状态下相互配接,使转接线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形成一转接线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转接线便于整线、收纳,且更便于连接至一电子装置而形成穿戴式电子装置。
【专利说明】转接线及具有该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线及具有该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两连接头可彼此配接以方便收纳或吊挂的转接线以及具有此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为了电性连接两个电子装置,一般多使用两端分别具有公插连接器的对接线材(转接线材)。然而使用者最常遇到的就是对接线材本身的整线(集线)及收纳问题,最典型的整线方式便是将对接线材对折再对折,再以橡皮筋等捆绑件捆绑,但是极其麻烦,而且大众不可能经常随身携带这些捆绑件,此外当对接线材不使用的时候,这些捆绑件应如何收纳又是另一课题,导致对接线材的捆绑件其实很容易遗失,但是若不将对接线材捆绑以进行良好的收纳,将发生对接线材散乱于公文包、口袋等处的情况,因而造成凌乱、有碍观瞻的状况,而且下次使用时还时常发生线材本身打结的问题。
[0003]再者,一般对接线材均经历多次且频繁的拔插动作,倘若对接线材经常散乱地放置,也容易因为拉扯、压迫或弯折等,而导致对接线材的线身损坏、线头变形、破裂,或尤其线身与线头之间的连接处,最容易发生脱线而接触不良的问题,因此影响对接线材本身的使用寿命,也容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然而在这凡事都仰赖3C电子产品的社会环境而言,为了充电或数据传输等需求,经常需要使用到对接线材,然而无论手中的电子产品多么高阶,时常就因为少了对接线材的连接器,就致使这些高阶电子产物英雄无用武之地,然而要如何将这些对接线材的相关连接器进行适当的收纳、整线,更是一个恼人的麻烦问题。
[0004]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缺陷可改善,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应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接线及具有此转接线的穿戴式电子装置,以改善一般转接线材无法被适当整线、收纳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转接线,该转接线具有一导线,该导线的一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头,该导线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头,所述转接线还包括:一第一配接结构,形成于该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本体上;以及一第二配接结构,形成于该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本体上,与该第一配接结构相互配接;其中,该第一配接结构与该第二配接结构在一第一使用状态下相互配接,使该转接线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形成一转接线环状结构。
[0008]更好地,该第一配接结构与该第二配接结构在一第二使用状态下分离,使该转接线在该第二使用状态下形成一线状结构。
[0009]更好地,该第一配接结构包含一滑轨结构,该滑轨结构沿一配接方向而形成于该第一本体的一第一配接面上,所述滑轨结构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形成一第一嵌合部及一第二嵌合部;[0010]该第二配接结构包含一导引结构,该导引结构沿该配接方向而形成于该第二本体的一第二配接面上,该导引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其中,
[0011]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来回滑移地分别设于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
[0012]更好地,该滑轨结构包含一滑轨顶部及一滑轨基部,该滑轨顶部向下与该滑轨基部相连,该滑轨顶部的尺寸大于该滑轨基部的尺寸,从而使该滑轨结构的一侧由上而下地朝该滑轨结构的一中心轴逐渐窄缩,且使该滑轨结构的另一侧由上而下地朝该中心轴逐渐
窄缩;
[0013]该第一导引部具有一第一导引顶部及一第一导引基部,该第二导引部具有一第二导引顶部及一第二导引基部,其中
[0014]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第一导引部经由该第一导引基部及该第一导引顶部朝该中心轴延伸靠近,从而嵌抓于该滑轨结构的一侧,该第二导引部经由该第二导引基部及该第二导引顶部朝该中心轴延伸靠近,从而嵌抓于该滑轨结构的另一侧。
[0015]更好地,该滑轨顶部还包含一顶部平面,该顶部平面形成于该滑轨结构上,从而该顶部平面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顶部平面贴触于该第二配接面。
[0016]更好地,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分别具有一沿该配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结合面及第二滑轨结合面,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卡合挡止部;
[0017]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分别具有一沿该配接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引结合面及第二导引结合面,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上分别设有一对应于该第一卡合挡止部的第二卡合挡止部,其中,
[0018]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分别贴触于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从而使该第一卡合挡止部卡合挡止于该第二卡合挡止部。
[0019]更好地,该第一卡合挡止部为两凸块,该两凸块分别凸设于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上;
[0020]该第二卡合挡止部为两凹口,该两凹口分别朝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凹设成形,该凸块可卡合地对应于该凹口 ;或
[0021]该第一卡合挡止部为两凹口,该两凹口分别朝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凹设成形;
[0022]该第二卡合挡止部为两凸块,该两凸块分别凸设于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上,该凸块可卡合地对应于该凹口。
[0023]更好地,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沿该配接方向的末端,分别设有一用以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挡止该滑轨结构沿该配接方向的移动的配接挡墙。
[0024]更好地,该第一配接面还包含一抵接接口,该滑轨结构的长度短于该第一配接面沿该配接方向的一边的长度,从而使该第一配接面的中于该滑轨结构的任一端未延伸到的一部分还界定出该抵接接口,该抵接接口用以抵接于该第二配接面。
[0025]更好地,该滑轨结构的任一端还包含一端部斜边,该端部斜边自该滑轨结构的一顶部平面渐低地延伸至该抵接接口。
[0026]更好地,该第一本体还设置有一第一记忆卡插槽,该第一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一线路模块,该第一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一端;或
[0027]该第二本体设置有一第二记忆卡插槽,该第二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二线路模块,该第二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公插部及该第二端。
[0028]更好地,该导引结构于该第二配接面上沿一平行于该第二端的第一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所述配接方向;或
[0029]该导引结构于该第二配接面上沿一垂直于该第二端的第二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所述配接方向。
[003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其至少包含如上所述的转接线该穿戴式电子装置还包含:一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具有一配接孔,其配接于该第一连接头的第一公插部或该第二连接头的第二公插部。
[0031]更好地,该第一本体设置有一第一记忆卡插槽,该第一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一线路模块,该第一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一端;或
[0032]该第二本体设置有一第二记忆卡插槽,该第二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二线路模块,该第二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二公插部及该第二端。
[0033]更好地,该电子装置为随身硬盘、随身固态硬盘、移动通讯装置或录音笔。
[0034]更好地,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二公插部相对应的两侧面间的最短距离,界定为一预定距离,且选择性地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二公插部的其中的一为一未配接头;
[0035]该电子装置的配接孔较靠近于该未配接头的孔壁至该电子装置较靠近于该未配接头的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界定为一部分厚度,其中该部分厚度小于或等于该预定距离。
[0036]通过上述的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借助于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之间能相互配接、整合在一起的技术手段,而使导线两端的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能够相互结合,以使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易于整线、收纳,并间接带来延长连接器及线材使用寿命的优点。此夕卜,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线方便性固然不在话下,又因为导线两端的连接头的配接面之间已相互配接的关系,导线顿时成为一种可用以吊挂、穿戴的对象,使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增进了不少实用的功能性,且更能便于携带。
[0037]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8]图1A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
[0039]图1B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侧面视角分解图;
[0040]图1C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组接示意图;
[0041]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另一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
[0042]图3A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
[0043]图3B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
[0044]图3C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0045]图3D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反向组接而成手环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0046]图4A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配接后的立体视角示意图;
[0047]图4B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与转接线的侧面视角分解示意图;
[0048]图4C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电子装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0049]图4D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配接后的立体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实施例一
[0051]图1A及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另一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线1,转接线I具有一导线L,导线L具有第一端LI跟第二端L2,第一端LI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头10,第二端L2则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头20,所述转接线I包括:一第一配接结构30及一第二配接结构40。所述导线L可作为电性传输的用途,以传输一般的电信号或作为电源供电的电源线。所述第一配接结构30形成于第一连接头10的一第一本体11上;第二配接结构40则形成于第二连接头20的一第二本体21上,如此第二配接结构40便可再与第一配接结构30相互配接,其中,在转接线I的一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一配接结构30可与第二配接结构40相互配接,使转接线I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形成一转接线环状结构Ia (请参考图4A的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电子装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此外在转接线I的一第二使用状态下,第一配接结构30也可与第二配接结构40分离,从而使转接线I在该第二使用状态下形成一线状结构。第一配接结构30与第二配接结构40之间的配接方式或称的为配接手段,并不加以限定,故此种配接方式可包含有自粘贴的互粘配接方式、卡扣方式或是嵌接、嵌合等方式,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整线、方便收纳的目的。
[0052]然而较佳地,如图1A、图1B及图1C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侧面视角分解图及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组接示意图,第一配接结构30包含至少一沿一配接方向AD而形成于第一本体11的一第一配接面111上的滑轨结构31,如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滑轨结构31为一个,且滑轨结构3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形成一成对的嵌合部310,由附图可知嵌合部310位于滑轨结构31的上、下两部位,但是不以此上、下两部位的相对位置为限,故由此可知,嵌合部310可分为第一嵌合部(附图标记略)及第二嵌合部(附图标记略),但是因为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属于滑轨结构31上彼此对等的结构,故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仅以上述成对的嵌合部310的其中的一进行说明,而另一的嵌合部310则可类推。
[0053]第二配接结构40则包含至少一对沿配接方向AD而形成于第二本体21的一第二配接面211上的导引结构41,借助于导引结构41的导引,而使滑轨结构31能够沿配接方向AD而被导引滑入导引结构41。进一步,沿着配接方向AD观看,所述导引结构41的相对两侧边上同样沿配接方向AD形成有一对应于所述嵌合部310的导引部410,与嵌合部310 —样,导引部410也可分为第一导引部(附图标记略)及第二导引部(附图标记略),且分别对应于上述第一嵌合部及上述第二嵌合部,从而使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可来回滑移地分别设于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但是因为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之间仍为彼此对等的结构,故上述成对的导引部410先仅代表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两者的其中之一以进行说明,导引部410的另一个则类推。
[0054]较佳地,嵌合部310具有一沿配接方向AD延伸的滑轨结合面311,滑轨结合面311也因为可位于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的关系而包含成对且彼此对等的第一滑轨结合面(附图标记略)及第二滑轨结合面(附图标记略),故滑轨结合面311则先仅代表第一滑轨结合面及第二滑轨结合面两者的其中之一以进行说明,滑轨结合面311的另一者则类推。导引部410也具有一沿配接方向AD延伸的导引结合面411,导引结合面411也包含一成对且彼此对等的第一导引结合面(附图标记略)及一第二导引结合面(附图标记略),故导引结合面411仅就第一导引结合面及第二导引结合面两者的其中之一者进行说明,另一者类推。
[0055]综上所述,其中嵌合部310用以沿配接方向AD而来回滑移地设于导引部410,从而连带地使滑轨结合面311的至少一部份贴触于导引结合面411的至少一部份。通过上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即可造成第一配接结构30与第二配接结构40之间彼此配接的结果,从而使转接线I可在上述的第一使用状态的下形成如图4A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配接后的立体视角示意图所示的转接线环状结构la。
[0056]为了更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滑轨结构31以及导引结构41,尤其是关于滑轨结构31的嵌合部310的滑轨结合面311如何与导引部410的导引结合面411相结合,从而使第一配接面111能够与第二配接面211进行配接的细部特征,故请继续参阅图1B (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侧面视角分解图)及图1C (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组接示意图)所示,所述滑轨结合面311上还进一步包含第一侧凸部3111,及一相对于第一侧凸部3111较靠近滑轨结构31的一中心轴CL的第一侧凹部3112,换句话说,以滑轨结构31的中心轴CL为基准,第一侧凹部3112比第一侧凸部3111较为凹陷,且第一侧凹部3112相对于第一侧凸部3111较靠近于第一配接面111。而第二结合面411则包含一第二侧凸部4111及一相对于第二侧凸部4111较靠近上述中心轴CL的第二侧凹部4112,换句话说,以滑轨结构31的中心轴CL为基准,第二侧凹部4112比第二侧凸部4111较为凹陷,且第二侧凹部4112相对于第二侧凸部4111而言较靠近于第二配接面211,而其中第一侧凸部3111则可用以嵌合于第二侧凹部4112,第二侧凸部4111则可用以嵌合于第一侧凹部3112。
[0057]换句话说,若由图1B观看,在上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整体而言,滑轨结构31可包含一滑轨顶部312及一滑轨基部313,滑轨顶部312的尺寸大于该滑轨基部313的尺寸,又滑轨顶部312位于滑轨基部313的上方,滑轨顶部312是向下与滑轨基部313相连,从而使滑轨结构31的一侧随着由滑轨顶部312至滑轨基部313的延伸方向,而能够由上往下地朝滑轨结构31的中心轴CL逐渐窄缩,且使滑轨结构31的另一侧也同样由上往下地朝该中心轴CL逐渐窄缩,因此滑轨结构31基本上呈上宽下窄的结构,又导引部410(可为一组相对设置的对等结构,仅对其中之一者进行说明,另一者类推)包含导引基部413(可为一组相对设置的对等结构,仅对其中之一者进行说明,另一者类推)及导引顶部412(可为一组相对设置的对等结构,仅对其中之一者进行说明,另一者类推),且可经由导引基部413及导引顶部412由滑轨结构31的两侧(同时也是嵌合部310)朝中心轴CL延伸靠近,从而嵌抓于滑轨结构31的两侧。换句话说,导引部410可经由导引基部413及导引顶部412分别包覆于尺寸较大的滑轨顶部312及尺寸较小的滑轨基部313,由此让导引部410可嵌抓于滑轨结构31,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若由两组对等、对称的组件观之,上述包含有第一导引顶部(附图标记略)及第二导引顶部(附图标记略)的导引顶部412是呈相对设置,且可延伸至滑轨基部313,而上述包含第一导引基部及第二导引基部的导引基部413也呈相对设置,且从而可用以贴触于滑轨顶部312,使滑轨结构31可来回滑移地设置于导引结构41。而较佳地,滑轨顶部312还包含一顶部平面3121,顶部平面3121形成于滑轨结构31上,从而使顶部平面3121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顶部平面3121可贴触于第二配接面211。然而本实用新型则以USB规格中的标准USB及微型USB作为附图的示范说明。此外附带一提的是,第一连接头10的第一本体11的一端还向外延伸出有一第一公插部12,第二连接头20的第二本体21的一端也向外延伸出有一第二公插部22,第一公插部12及第二公插部22当然也会因为分别对应于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20的种类而有其适当的规格。
[0058]请继续参阅图2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另一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所示,为了使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20两者之间能够彼此对准地且更牢固地配接在一起,较佳地滑轨结合面311上可进一步设有一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相对地在导引结合面
411上则可设有用以对应于第—^合挡止部3113的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基本上,第--^
合挡止部3113与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之间只要能够相互配合而达到对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20在沿配接方向AD彼此配接时,产生适当的卡合挡止效果即可,从而在上述第一使用状态下,滑轨结合面311可贴触于导引结合面411时,可体现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卡合挡止于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即可,故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与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两者的实际形式及态样则不加以限定。然而以本示范为例,较具体地,上述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可为一凸块(附图标记略),而凸块是设于滑轨结构31的侧边上,并从而凸设于所述的滑轨结合面311上,而相对地,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则可为一凹口(附图标记略),而凹口则设于导引结构41的侧边上,从而使凹口朝导引结合面411凹设成形,导致所述凸块可卡合地对应于所述凹口且除了卡合效果之外也具有挡止的效果,因此借助于这样凸块与凹口之间的配合,将使得第一连接头10与第二连接头20之间的配接,不会因为过度的移动、推送的缘故,而导致第一配接面111上的滑轨结构31滑出于第二配接面211上的导引结构41。当然,以上述的范例类推,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与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之间的角色可以互换,故(以下段落的技术内容图略),第一卡合挡止部3113亦可为一凹口(附图标记略),所述凹口则设于滑轨结构31的侧边上,从而朝第一结合面311凹设成形,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贝IJ可为一凸块(附图标记略),所述凸块可设于导引结构41的侧边上从而凸设于第二结合面411上,而所述凸块则可卡合地对应于所述凹口。
[0059]请参阅图1A及图2所绘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另一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而另一个防止第一连接头10与第二连接头20彼此在配接时,因为滑轨结构31过度的滑动而使滑轨结构31带着整个第一连接头10滑出导引结构41的方式,则还包含在导引结构41的导引部410上且沿配接方向AD的末端处设一配接挡墙414,配接挡墙414能够挡止滑轨结构31沿配接方向AD的移动,并让第一连接头10与第二连接头20彼此在配接时,能够彼此对准。当然,如图2所示,配接挡墙412可以与第二卡合挡止部4113共同设置于导引部410的导引结合面411上,而此时第二卡和挡止部4113的形式为凹口,但也可以是凸块,或者导引部410的导引结合面411上也可以仅设置配接挡墙414。
[0060]较佳地,请参阅图1A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一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本体11的再另一部分还可设置有一记忆卡插槽112以供一记忆卡M的使用,而较佳地此记忆卡插槽112可为一支持micro SD记忆卡的插槽,从而使第一连接头10能够具有卡片阅读机的功能,为配合此卡片阅读机的功能,记忆卡插槽112还延伸出一线路模块(图中未示出),且线路模块还可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头10的第一公插部12及所述导线L的第一端LI,又,如图4D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配接后的立体视角示意图所示,第二本体21当然也可以如以上第一本体11所述而具有卡片阅读机的功能,换句话说,micix) SD记忆卡的卡片阅读机,不局限设在第一本体11或第二本体21上,且micro SD记忆卡的卡片阅读机,也不局限设在本实用新型的micro_USB端或standard_USB端上,相关技术内容可由以上类推,故不再赘述。
[0061]另外,关于本实用新型的配接方向AD,其意指在第一配接面111或第二配接面211上所指定的方向,其实并不加以限定,然而若要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导引结构41可于第二配接面211上沿一不平行于导线LI第二端L2的方向设置(假设导线L的第二端L2是垂直地延伸进入第一本体11),从而定义出所述配接方向AD,且所述配接方向AD与第二端L2的第二端延伸方向L2’可共同在第二配接面211的法线方向(附图标记略)上的投影呈一夹角A,其中所述夹角A可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又较佳地,如本实施例实际的示范,所述夹角A可进一步界定为90度,如以90度的范例而言,导引结构41于第二配接面211上可沿垂直于第二端L2的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配接方向AD。
[0062]实施例二
[0063]如图3A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转接线,如实施例一,转接线(附图标记略)具有一导线L,导线L具有第一端LI跟第二端L2,第一端LI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头50,第二端L2则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头60,所述转接线包括:一第一配接结构70及一第二配接结构80。导线L如实施例一可作为信号线或一般电源线使用,不再于此赘述。所述第一配接结构70形成于第一连接头50的一第一本体51上;第二配接结构80则形于第二连接头60的第二本体61上,类似于实施例一,第一配接结构70当然也可选择性地配接于第二配接结构80及与第二配接结构80分离,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整线、方便收纳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头50及第二连接头60仍以USB规格中的标准USB及微型USB作为附图的示范说明。而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本体51或第二本体52亦可包含有如实施例一的卡片阅读机的技术内容,但亦不在此赘述。
[0064]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配接结构70及第二配接结构80,较佳地,请参阅图3B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所示,第一配接结构70包含两个滑轨结构71,且此两个滑轨结构71彼此呈相对设置,且沿配接方向AD而形成于第一本体51的一第一配接面511上,第二配接结构80则包含两对导引结构81,所述两对导引结构81是沿上述配接方向AD而形成于第二本体61的一第二配接面611的中的导引结构81,借助于导引结构81的导引,能够使滑轨结构71依配接方向AD而被导引滑入导引结构81。然而以上所述两个滑轨结构71之间为彼此对等的结构,以上两对导引结构81之间也为彼此对等的结构,而且数量上而言只要一个滑轨结构跟一对导引结构81即可使本实用新型产生正常功能,故以下实施例仅以两个滑轨结构71的其中的一个、两对导引结构81的其中的一对进行说明即可。如图3B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所示,沿着配接方向AD观看,所述滑轨结构71的相对两侧边可分别形成一嵌合部710,故可知嵌合部710如实施例一的嵌合部310 —样是成对地设置于滑轨结构71的相对两侧边,同样可包含如第一嵌合部(附图标记略)及第二嵌合部(附图标记略)等两个嵌合部,但由于第一嵌合部与第二嵌合部相互对等,故可仅就嵌合部710的其中之一加以说明,另一者则类推,此其中之一的嵌合部710具有一沿配接方向AD延伸而形成的滑轨结合面711,所述导引结构81则在沿配接方向AD的侧边上形成一对应于嵌合部710的导引部810,导引部810具有一沿配接方向AD延伸的导引结合面811,类似地导引部810也是彼此相对设置而有两个,但先仅就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另一者则类推,上述的嵌合部710可用以沿配接方向AD上而来回滑移地设于导引部810,从而使滑轨结合面711能够贴触于导引结合面811,而且还使第一配接面511达到能够配接于第二配接面611的目的。
[0065]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配接结构70及第二配接结构80,尤其是滑轨结合面711如何与导引结合面811相结合,从而使第一配接面511能够与第二配接面611进行配接,再如图3B所绘示,所述滑轨结合面711上还进一步包含第一侧凸部7111,及一相对于第一侧凸部7111靠近滑轨结构71的一中心轴(由实施例一类推,图略、附图标记略)的第一侧凹部7112,换句话说,以滑轨结构71的中心轴CL为基准,第一侧凹部7112比第一侧凸部7111较为凹陷,因应于成对设置的滑轨结合面711,第一侧凸部7111及第一侧凹部7112当然也可以是成对设置,但只就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另一者则类推。而导引结合面811则包含一第二侧凸部8111及一相对于第二侧凸部8111较靠近上述中心轴的第二侧凹部8112,换句话说,以滑轨结构71的中心轴为基准,第二侧凹部8112比第二侧凸部8111较为凹陷,同理,第二侧凸部8111及第二侧凹部8112也分别可以是成对设置,但为方便描述,仅就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另一者类推。而其中第一侧凸部7111则可用以嵌合于第二侧凹部8112,第二侧凸部8111则可用以嵌合于第一侧凹部7112。因此如图3C的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所示,第一配接面511通过第一配接结构70的滑轨结构71而与第二配接结构80的导引结构81嵌合,因而能使第一连接头50与第二连接头60相配接,另外图3C所呈现的是在配接的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可了解到第一配接面511已有约一半的面积是与第二配接面611重叠着。
[0066]换句话说,整体而言,滑轨结构71可包含一滑轨顶部712及一滑轨基部713,滑轨顶部712的尺寸大于该滑轨基部713的尺寸,又滑轨顶部712位于滑轨基部713的上方,类似于的一实施例,滑轨顶部712是向下与滑轨基部713相连,从而使滑轨结构71的一侧随着由滑轨顶部712至滑轨基部713的延伸方向,而能够由上往下地朝滑轨结构71的中心轴(图略、附图标记略)逐渐窄缩,且使滑轨结构71的另一侧也同样由上往下地朝该中心轴逐渐窄缩,因此滑轨结构31基本上呈上宽下窄的结构,导致导引部710也可如实施例一所述般,能够包覆、嵌抓于滑轨结构71的两侧,以上情形同理于实施例一所述的情况。故可从而使导引部810朝向也是嵌合部710的滑轨结构71的两侧形成一包含第一导引顶部(附图标记略)及包含第二导引顶部(附图标记略)的导引顶部712 (仅就第一导引顶部及第二导引顶部的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及一包含第一导引基部及第二导引基部的导引基部713 (仅就第一导引基部及第二导引基部的其中之一进行说明),故导引部810可经由导引顶部812及导引基部813而朝向滑轨结构71两侧嵌合部710以进行包覆、嵌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包含有该第一导引顶部及该第二导引顶部的导引顶部812可延伸至滑轨基部713,且导引顶部812是呈相对设置的状态,而上述包含第一导引基部及第二导引基部的导引基部813亦呈相对设置,且从而可用以贴触于滑轨顶部712,使滑轨结构71可来回滑移地设置于导引结构81。而较佳地,滑轨顶部712还包含一顶部平面7121,顶部平面7121形成于滑轨结构71上,从而使顶部平面7121在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下,第一配接面511可贴触于第二配接面611。
[0067]本实施例中的滑轨结构71的滑轨结合面711及导引结构81的导引结合面811也一样可具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卡合挡止部、第二卡合挡止部、凸块、凹口,或者导引部810也可以形成有配接挡墙等相关结构(以上相关结构的附图跟附图标记均略),可参考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A及图3B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分解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实施例二的立体视角双头同向组接示意图,第一配接面511还包含一抵接接口(5111或5111’),其中滑轨结构71的长度短于第一配接面511沿配接方向AD的一边的长度,从而使第一配接面511之中于滑轨结构71的任一端未延伸到的一部分还界定出抵接接口 5111 (以抵接接口 5111为代表进行说明),抵接接口 5111可用以抵接于第二配接面611。如此可使第一连接头50与第二连接头60在相互连接的时候,方便让第二配接面611的至少一部份能够事先抵接于抵接接口 5111 (如图3B所示)或抵接于抵接接口 5111’(图略),以在配接前让滑轨结构71能与导引结构81进行预备式的定位,以辅助配接时的方便性,让使用时的操作手感良好,而且较佳地,滑轨结构71的任一端还包含一端部斜边(714或714’),端部斜边(714或714’ )可分别自顶部平面7121逐渐降低地延伸至滑轨结构71任一端的抵接接口(5111或5111’),端部斜边(714或714’)可事先延伸至导引结构81之中,也同样有益于滑轨结构71与导引结构81之间在配接时,彼此定位的方便性。又,类似地,配接方向AD则指在第一配接面511或第二配接面611上所指定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二中进一步地说明,所述导引结构81可于第二配接面611上沿一平行于导线L的第二端L2的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上述的配接方向AD,换句话说,导引结构81可沿平行于第二端L2的第二端延伸方向L2’设置。
[0068]又请参阅图3D(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的双头反向配接而成手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所示,图3D所示与本实施例中图3B、图3C不同之处在于,图3B、图3C中的第一连接头50与第二连接头60在彼此进行配接时,第一连接头50的第一公插部52及第二连接头的第二公插部62之间互呈同向;而当图3D中的第一连接头50与第二连接头60彼此进行配接时,第一连接头50的第一公插部52及第二连接头60的第二公插部62之间系呈反向设置,因此借助于本实施例上述的第一配接结构(附图标记略)及第二配接结构(附图标记略),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头50及第二连接头60双头的间在进行配接时,除了可以如图3B及图3C所示:经由双头同向的方式而让滑轨结构(附图标记略)滑入导引结构(附图标记略)以达成配接外;也可以如图3D所示:经由双头反向的方式而让滑轨结构(附图标记略)滑入导引结构(附图标记略)以达成配接,也因为可达成如此的配接方式,使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卡合成手环的技术效果,从而可被用来穿戴在手腕(如图3D所示,附图标记略)等身上的部位,由此可知,经由本实用新型配接后所衍生出的结构,可产生十足的灵活应用效果。
[0069]实施例三
[0070]如图4A (本实用新型转接线的连接头配接后的立体视角示意图)、图4B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与转接线的侧面视角分解示意图)及图4C (本实用新型穿戴式电子装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2,其至少包含如以上实施例所述的,以实施例一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而实施例二则以此类推,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配接面11配接于第二配接面211时,可让所述导线L连同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20形成一转接线环状结构la,换句话说,亦可称之为一种吊挂线圈,且此时第一连接头10与第二连接头20因为第一配接面111与第二配接面211的相配接而并列,而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2还包含:一电子装置E,电子装置E具有一配接孔E1,且配接孔El可配接于第一连接头10的第一公插部12或第二连接头20的第二公插部22,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2。此外,上述的电子装置E的配接孔El可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头10的第一公插部22及第二连接头20的第二公插部22的种类而具有相对应的规格。较佳地,上述的电子装置E可以为随身硬盘、随身固态硬盘、移动电源、移动通讯装置或录音笔等。
[0071]如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发现,在第一配接面111与第二配接面211配接在一起时,规格为standard-USB的第二公插部22比规格为micro_USB的第一公插部12在结构上较为凸出,故若电子装置E的配接孔El是对应到第一公插部12的话,有可能会因为第二公插部22较凸出的关系,而无法在此情况下使第二公插部22与电子装置E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2在第一配接面111与第二配接面211配接在一起时,会因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21之间相迭合的关系,而让第一公插部12中较靠近第二公插部22的内侧面121及第二公插部22中较靠近第一公插部12的内侧面221之间有一最短距离,此最短距离定义为一预定距离D,且若选择性地以第一公插部12及第二公插部22的其中之一,定为一未配接头(附图标记略),如以本实施例而言,未配接头为第二公插部22,那么此预定距离D可用以容纳上述电子装置E的部分厚度T,此部分厚度T是指自配接孔El中较靠近第二公插部22的孔壁Ell起算到电子装置E中较靠近于第二公插部22的侧面E2的最短距离,故上述部分厚度T须小于或等于上述的预定距离D。因此就如图4C所绘示,本实用新型的转接线环状结构Ia可以与电子装置E结合后形成穿戴式电子装置2,并从而能够挂于手提包B的提环BI。
[007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助于可将第一连接头及第二连接头整合在一起的配接手段,以解决整线、以及连接器的线材收纳的问题,除了能达到美观、方便收纳的优点,也可以让本实用新型形成一种实用的吊挂线圈,以连接到电子装置,可整合电子装置、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线材,使其不致于零乱或甚至散落各处而不好找寻,故除实用之外,也兼具极佳的便利性。
[0073]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则指连接器或转接线材经常使用的一种连接头,除了可以符合上述所示范的USB规格以外,其实并不加以限定,故前述的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可以是各种规格、尺寸。故以一般最常见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的连接头而言,就USB较为下位的进一步限定,USB还可分为1.0版、2.0版及3.0版的传输规格,就USB尺寸而言,还包含一般标准 USB (standard-USB)、迷你 USB (min1-USB)以及微型 USB (micro-USB),故只要谈到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所采用的为USB的连接头,即可无歧异地联想且包含上述USB的各种相关规格及尺寸。[0074]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还可以是符合高效能串联总线(IEEE1394)的连接头,同理,有关IEEE1394的更多下位的规格、尺寸等相关限定,则可参考目前现有的公知规格,如=FireWireSOO等,将不于此再次赘述。另外当然,无论是导线L的第一端LI或第二端L2,其在分别配接于上述第一连接头10或第二连接头20时,也会有相对应上述USB规格或IEEE1394规格的特定配接方式,因此,上述的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可以皆为一高效能串联总线的连接头,或皆为一通用串行总线的连接头。甚至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也可以是上述USB规格及IEEE1394规格以外的连接头,例如=Thunderbolt规格、MHL、HDMI规格等,不加以限定,故导线L的两端将如何因规格的不同而分别与第一连接头(10,50)及第二连接头(20,60)配接,亦不加以限定。
[0075]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特此声明。
【权利要求】
1.一种转接线,该转接线具有一导线,该导线的一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头,该导线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第二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线还包括: 一第一配接结构,形成于该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本体上;以及 一第二配接结构,形成于该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本体上,与该第一配接结构相互配接; 其中,该第一配接结构与该第二配接结构在一第一使用状态下相互配接,使该转接线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形成一转接线环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接结构与该第二配接结构在一第二使用状态下分离,使该转接线在该第二使用状态下形成一线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配接结构包含一滑轨结构,该滑轨结构沿一配接方向而形成于该第一本体的一第一配接面上,所述滑轨结构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形成一第一嵌合部及一第二嵌合部; 该第二配接结构包含一导引结构,该导引结构沿该配接方向而形成于该第二本体的一第二配接面上,该导引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其中, 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来回滑移地分别设于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滑轨结构包含一滑轨顶部及一滑轨基部,该滑轨顶部向下与该滑轨基部相连,该滑轨顶部的尺寸大于该滑轨基部的尺寸,从而使该滑轨结构的一侧由上而下地朝该滑轨结构的一中心轴逐渐窄缩,且使该滑轨结构的另一侧由上而下地朝该中心轴逐渐窄缩; 该第一导引部具有一第一导引顶部及一第一导引基部,该第二导引部具有一第二导引顶部及一第二导引基部,其中 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第一导引部经由该第一导引基部及该第一导引顶部朝该中心轴延伸靠近,从而嵌抓于该滑轨结构的一侧,该第二导引部经由该第二导引基部及该第二导引顶部朝该中心轴延伸靠近,从而嵌抓于该滑轨结构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该滑轨顶部还包含一顶部平面,该顶部平面形成于该滑轨结构上,从而该顶部平面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顶部平面贴触于该第二配接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分别具有一沿该配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结合面及第二滑轨结合面,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卡合挡止部;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分别具有一沿该配接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引结合面及第二导引结合面,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上分别设有一对应于该第一卡合挡止部的第二卡合挡止部,其中, 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分别贴触于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从而使该第一卡合挡止部卡合挡止于该第二卡合挡止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卡合挡止部为两凸块,该两凸块分别凸设于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上;该第二卡合挡止部为两凹口,该两凹口分别朝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凹设成形,该凸块可卡合地对应于该凹口 ;或 该第一卡合挡止部为两凹口,该两凹口分别朝该第一滑轨结合面及该第二滑轨结合面凹设成形; 该第二卡合挡止部为两凸块,该两凸块分别凸设于该第一导引结合面及该第二导引结合面上,该凸块可卡合地对应于该凹口。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沿该配接方向的末端,分别设有一用以在该第一使用状态下挡止该滑轨结构沿该配接方向的移动的配接挡墙。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接面还包含一抵接接口,该滑轨结构的长度短于该第一配接面沿该配接方向的一边的长度,从而使该第一配接面的中于该滑轨结构的任一端未延伸到的一部分还界定出该抵接接口,该抵接接口用以抵接于该第二配接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该滑轨结构的任一端还包含一端部斜边,该端部斜边自该滑轨结构的一顶部平面渐低地延伸至该抵接接口。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本体还设置有一第一记忆卡插槽,该第一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一线路模块,该第一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一端;或 该第二本体设置有一第二记忆卡插槽,该第二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二线路模块,该第二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公插部及该第二端。
12.如权利要求3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 该导引结构于该第二配接面上沿一平行于该第二端的第一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所述配接方向;或 该导引结构于该第二配接面上沿一垂直于该第二端的第二方向设置,从而定义出所述配接方向。
13.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线,该穿戴式电子装置还包含: 一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具有一配接孔,该配接孔配接于该第一连接头的一第一公插部或该第二连接头的一第二公插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本体设置有一第一记忆卡插槽,该第一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一线路模块,该第一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一端;或 该第二本体设置有一第二记忆卡插槽,该第二记忆卡插槽延伸出一第二线路模块,该第二线路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该第二公插部及该第二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为随身硬盘、随身固态硬盘、移动通讯装置或录音笔。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二公插部相对应的两侧面间的最短距离,界定为一预定距离,且选择性地该第一公插部及该第二公插部的其中的一为一未配接头;该电子装置的配接孔较靠近于该未配接头的孔壁至该电子装置较靠近于该未配接头的侧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界定为一部分厚度,其中该部分厚度小于或等于该预定距离。
【文档编号】H01R31/06GK203690659SQ20132075190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0日
【发明者】黄琼莹, 许証智 申请人:泰金宝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