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9103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中常设有线缆,以传输信号。线缆一般直接被电子产品的壳体夹紧固定,以防止线缆脱落。但这种线缆直接被壳体夹紧固定的方式,易使线缆受损,从而影响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线缆受损的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线缆易受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用于搭接至少一个线缆和壳体。所述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搭接部和至少一个收容部,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线缆固定连接并包括第一凸台,所述收容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并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凸台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以搭接所述线缆和所述壳体;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线缆的屏蔽层焊接为一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搭接部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其中,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线缆的屏蔽层在360度的范围内焊接为一体。其中,所述搭接部为铜环。其中,所述铜环设有多个弹片和多个开槽,所述开槽和所述弹片间隔设计,所述开槽从靠近所述线缆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分隔所述第一凸台。其中,所述搭接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二凸台,所述收容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台对应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凸台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中。其中,所述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还包括网围,所述网围安装于所述线缆的出线口,用于实现对所述线缆的出线保护。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其包括至少一个线缆、壳体以及上述的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以及电子产品,通过第一凸台和第一收容槽搭接线缆和壳体,即线缆没有直接被壳体夹紧固定,从而避免了对线缆的损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缆直接被壳体夹紧固定而造成损害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产品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搭接部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沿直线IV-IV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沿直线V-V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产品包括至少一个线缆10、壳体30及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所述搭接结构用于搭接至少一个线缆10和壳体30。请一并参考图2和图3,所述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搭接部50和至少一个收容部60。所述搭接部50与所述线缆10固定连接并包括第一凸台52,所述收容部60设置于所述壳体30并设有第一收容槽62,所述第一凸台52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62中,以搭接所述线缆10和所述壳体30。因本发明通过第一凸台52和第一收容槽62搭接所述线缆10和所述壳体30,即线缆10没有直接被壳体30夹紧固定,从而避免了因壳体30夹紧线缆10而对线缆10造成的损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缆10直接被壳体30夹紧固定而造成损害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10和收容部60均为两个。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线缆10和收容部60可为三个以上。即本发明的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可以搭接一个或多个线缆10与壳体3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部50与所述线缆10屏蔽层焊接为一体。更进一步,所述搭接部50与线缆10屏蔽层在360度的范围内焊接为一体。因线缆10屏蔽层与所述搭接部50在360度的范围内焊接为一体,从而线缆10与壳体30在360度的范围内连续搭接,使得线缆10被牢固地固定于壳体30内,防止了线缆10的意外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搭接部50为铜环。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部50设有多个弹片51和多个开槽53,所述开槽53和所述弹片51间隔设计,所述开槽53从靠近所述线缆10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分隔所述第一凸台52。因每两个弹片51之间设有开槽53,从而弹片51具有弹性。因所述弹片51具有弹性且所述搭接部50设有多个弹片51,从而所述搭接部50与壳体30紧密结合,提高了线缆10与壳体30之间固定结合的稳定性。所述搭接部50通过多个具有弹性的弹片51与壳体30紧密结合,使得所述搭接部50与壳体30中的接地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所述搭接部50及线缆10的接地效果,进而提高了线缆10的屏蔽隔离效果。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部5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凸台52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二凸台54,所述收容部60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台54对应的第二收容槽64,所述第二凸台54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64中。因本发明进一步包括收容于第二收容槽64的第二凸台54,从而线缆10通过搭接部50被进一步固定于壳体30内,提高了线缆10与壳体30之间搭接的稳定性。因第一凸台52收容于第一收容槽62中,且第二凸台54收容于第二收容槽64中,从而搭接部50在线缆10的轴向方向上被限位,即实现了搭接部50的轴向限位,以防止线缆10被意外拔出。因第一凸台52和第二凸台54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从而在第一凸台52和第二凸台54之间形成一个封闭区域,使得干扰信号不易进入电子产品内部,提高了屏蔽隔离效果。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30包括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34,所述第一收容槽62和第二收容槽64分别设计于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34,从而所述搭接部50被夹持于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34之间,即所述搭接部50承载第一、第二壳体32、34之间的夹紧,使得线缆10通过所述搭接部50被第一壳体32和第二壳体34夹紧,进而避免了对线缆10的损伤。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30还包括第三壳体36,所述第二壳体34位于第一壳体32和第三壳体36之间。在第二壳体34和第三壳体36之间通过另一搭接部50夹持另一个线缆10,即另一个搭接部50承载第二、第三壳体34、36之间的夹紧,使得另一个线缆10通过所述另一个搭接部50被第二壳体34和第三壳体36夹紧,进而避免了对另一个线缆10的损伤。换而言之,本发明所有的线缆10均通过搭接部50与壳体30连接,从而避免了对线缆10的损害。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还包括网围70,所述网围70安装于所述线缆10的出线口,用于实现对所述线缆10的出线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组装时,网围70套装于线缆10的出线口,搭接部50焊接于线缆10的屏蔽层,搭接部50的第一凸台52和第二凸台54分别收容于壳体30的第一收容槽62和第二收容槽64,从而线缆10和壳体30便搭接为一体,进而线缆10、壳体30及线缆和壳体之间的搭接结构便组装为电子产品100。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