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123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在吸气通道与冷却风扇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风扇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风扇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及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
【专利说明】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通过下述专利文献I而公知有如下技术:在收纳多个电池的电池壳体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设置流入通道及排出通道,通过与排出通道的下游连接的鼓风风扇从流入通道向电池壳体的内部吸入冷却空气,并将对多个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空气经由排出通道排出。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123147号公报 [0006]【发明的概要】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由于通过鼓风风扇的吸引力使电池壳体的内压低于大气压,因此除了从吸入通道吸入的本来的冷却空气以外,还可能从电池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空气。吸入通道将被空气调节后的机动车的车室内的空气向电池壳体内吸入,但是在电池壳体配置于机动车的行李室时,存在因日照而温度上升了的行李室内的空气被从所述间隙吸入到电池壳体内,使电池产生温度上升而成为劣化的原因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鉴于前述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所述排气通道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通道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
[0012]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0013]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设有多个所述吸气通道。
[0014]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具备位于所述多个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一对所述吸气通道与所述上游侧通路的两端连接,且所述冷却空气腔室与所述下游侧通路的中央连接。
[0015]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阻力部包括配置有对发热构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及绕过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的第二流路阻力部,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小。
[0016]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五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与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之间被分隔。
[0017]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 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
[0018]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设有上游侧通路,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上游侧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
[0019]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16对应于本发明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实施方式的下部通路33a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流路阻力部,实施方式的上部通路33b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34对应于本发明的发热构件。
[0020]【发明效果】
[0021]根据第一方面的结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蓄电单元之间并列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排气通道连接而向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在吸气通道与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的情况。
[0022]另外,根据第二方面的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由于在冷却通路与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的情况。
[0023]另外,根据第三方面的结构,由于设有多个吸气通道,因此能够减少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而更有效地抑制冷却通路的内压下降。
[0024]另外,根据第四方面的结构,由于蓄电单元壳体具备位于多个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一对吸气通道与上游侧通路的两端连接,且冷却空气腔室与下游侧通路的中央连接,因此,不仅能够从上游侧通路的两端吸入冷却空气而向多个冷却通路均等地供给,而且能够从多个冷却通路经由下游侧通路向冷却空气腔室均等地排出冷却空气,能够防止多个蓄电单元的温度的偏颇。
[0025]另外,根据第五方面的结构,由于流路阻力部包括配置有对发热构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及绕过第一流路阻力部的第二流路阻力部,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比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小,因此,能够防止配置有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变得过剩的情况,能够确保在冷却通路中流动的冷却空气的流量。
[0026]另外,根据第六方面的结构,由于第一流路阻力部与第二流路阻力部之间被分隔,因此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及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设定变得容易。
[0027]另外,根据第七方面的结构,由于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因此,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流路阻力减小而容易向冷却通路导入冷却空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却通路的内压下降。
[0028]另外,根据第八方面的结构,由于在冷却通路与吸气通道之间设有上游侧通路,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上游侧通路的流路阻力〈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因此,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流路阻力减小而容易向冷却通路导入冷却空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却通路的内压下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机动车的车室的后部的立体图。
[0030]图2是图1的2方向向视图。
[0031]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0032]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0033]图5是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0034]图6是表示沿着冷却空气的流路的压力分布的图。
[0035]【符号说明】
[0036]12蓄电单元壳体
[0037]13吸气通道
[0038]15排气通道
[0039]16冷却风扇(冷却空气吸入机构)
[0040]18蓄电单元
[0041]26冷却通路
[0042] 29上游侧通路
[0043]31下游侧通路
[0044]32冷却空气腔室
[0045]33流路阻力部
[0046]33a下部通路(第二流路阻力部)
[0047]33b上部通路(第一流路阻力部)
[0048]34 DC-DC转换器(发热构件)
[0049]35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
[0050]以下,基于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1]如图1及图2所示,混合动力车辆的蓄电装置11搭载在车身后部的行李室内。蓄电装置11具备箱状的蓄电单元壳体12,在从蓄电单元壳体12的车宽方向两端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吸气通道13、13中,前端的吸气口 13a、13a在后座1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车室内开口。而且,排气通道15从蓄电单元壳体12的右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在排气通道15的前端连接有由西洛克风扇等构成的电动的冷却风扇16,冷却风扇16的排气口 16a向行李室的下表面开口。在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部收纳有6个蓄电模块17…。
[0052]如图5所示,各蓄电模块17中,由锂离子电池构成的12个蓄电单元18…与由合成树脂构成的13个四方波板状的蓄电单元支架19…沿着层叠方向交替重合,且在层叠方向两端的2个蓄电单元支架19、19的层叠方向外侧重合有一对金属制的端板20、20。在将蓄电单元18…、蓄电单元支架19…及端板20、20沿着层叠方向层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23…将由具有L字状截面的一对金属制的棒状构件构成的上部限制带21、21和由具有L字状截面的一对金属制的棒状构件构成的下部限制带22、22与一对端板20、20的四角紧固连结,从而组装出蓄电模块17。
[0053]此时,在蓄电单元18…及蓄电单元支架19…与上部限制带21、21之间配置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体24、24,该绝缘体24、24用于防止因结露水而使蓄电单元19…与上部限制带21、21发生液体间电路联接的情况。同样,在蓄电单元18…及蓄电单元支架19…与下部限制带22、22之间配置有合成树脂制的绝缘体24、24,该绝缘体24、24用于防止因结露水而使蓄电单元18…与下部限制带22、22发生液体间电路联接的情况。在蓄电模块17的上表面装配有形成为U字状的 蓄电单元母线25,通过蓄电单元母线25将12个蓄电单元18…的电极串联地电连接。
[0054]这样构成的6个蓄电模块17…以其长度方向(层叠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并列设置。在此状态下,在蓄电模块17的波板状的蓄电单元支架19…与蓄电单元18…之间形成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冷却通路26…(参照图3),通过在该冷却通路26…中流动的冷却空气将蓄电单元18…冷却。
[0055]如图2~图4所示,蓄电单元壳体12具备对6个蓄电模块17…进行支承的平坦的支承壁27,在支承壁27上形成有能够使冷却空气通过的多个开口 27a...。蓄电单元壳体12具备与支承壁27的下方对置的下壁28,在支承壁27的下表面与下壁28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游侧通路29的两端连接有左右的吸气通道13、13。下壁28从车宽方向两端朝向中央呈台阶状地升高,因此,上游侧通路29的流路截面积随着从上游侧(车宽方向两端侧)朝向下游侧(车宽方向中央侧)而逐渐减小。
[0056]蓄电单元壳体12具备将蓄电模块17…的上方覆盖的上壁30,在蓄电模块18…的上表面与上壁30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下游侧通路31。在上壁3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隆起的鼓出部30a,在鼓出部30a的内部形成有与下游侧通路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连通的冷却空气腔室32。
[0057]冷却空气能够流通的流路阻力部33从鼓出部30a的车宽方向一侧面沿着上壁30的上表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在流路阻力部33的下游端连接排气通道15的上游端。流路阻力部33是夹着分隔板33c而具有下侧的下部通路33a和在该下部通路33a的上方重叠的上部通路33b的双层结构,在上部通路33b的上方支承有用于将蓄电模块17…的电压降压而对车载的12V蓄电池(未图示)进行充电的DC-DC转换器34。
[0058]DC-DC转换器34是发热构件,从与其下表面连接的散热器35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冷却散热片35a...向流路阻力部33的上部通路33b内突出。以下部通路33a的流路阻力比上部通路33b的流路阻力小的方式设定下部通路33a的流路截面积。
[0059]接下来,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0060]在蓄电装置11的蓄电单元壳体12内收纳的蓄电单元18…可能因充放电进行发热而劣化,因此需要利用冷却空气进行冷却。当驱动电动的冷却风扇16而产生负压时,车室内的空气作为冷却空气而被从一对吸气口 13a、13a向吸气通道13、13吸入,并从吸气通道13、13向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下部的上游侧通路29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流入。从上游侧通路29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流入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流动的冷却空气在此过程中向上方分支而通过支承壁27的开口 27a...,对支承在支承壁27上的蓄电模块17…进行冷却。即,在蓄电模块17的蓄电单元支架19…与蓄电单元18…之间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冷却通路26…,通过该冷却通路26…的冷却空气与蓄电单元18…的侧面接触而进行热交换,由此将蓄电单元18…冷却。
[0061]通过冷却通路26…后的冷却空气向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上部的下游侧通路31流入,在下游侧通路31 中朝向车宽方向中央部流动而向冷却空气腔室32集合之后,经由流路阻力部33的下部通路33a及上部通路33b、排气通道15及冷却风扇16而从排气口 16a向行李室的外部排出。此时,对流路阻力部33的上部通路33b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与散热器35的冷却散热片35a…接触,由此经由散热器35而将发热的DC-DC转换器34冷却。
[0062]然而,由于冷却空气通过冷却风扇16产生的负压而在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部流动,因此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压比大气压低。此时,当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压增大时,可能从蓄电单元壳体12的连接部的间隙吸入行李室内的空气,且该空气混入到从车室导入的冷却空气中。尤其是在夏天等高温时,行李室内的空气的温度或外部气体的温度远高于车室内的空气调节后的空气的温度,因此当该高温的空气向冷却空气混入时,使一部分的蓄电单元18…的冷却性能下降,可能使各个蓄电单元18…的温度不均而成为耐久性下降的原因。根据这种理由,希望抑制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压、尤其是抑制冷却通路26…的内压的下降,来将其与大气压的差压抑制成最小限度。
[0063]图6(A)、(B)表示沿着从吸气通道13、13到排气通道15的冷却空气的流通路径的压力分布,图6(A)对应于实施方式,图6(B)对应于比较例。
[0064]图6(B)的比较例将在实施方式中配置在冷却通路26…与冷却风扇16之间的流路阻力部33配置在吸气通道13、13与冷却通路26…之间。吸气通道13、13及排气通道15由于冷却空气的流路截面积比较大而流路阻力比较小,冷却通路26…由于冷却空气的流路截面积稍小而流路阻力稍大,流路阻力部33由于冷却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小而流路阻力增大。
[0065]因此,大气压的车室内的冷却空气在通过吸气通道13、13的期间压力稍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流路阻力部33的期间压力较大地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冷却通路26…的期间压力稍大地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排气通道15期间压力稍下降,之后通过冷却风扇16而恢复成大气压。其结果是,冷却空气与蓄电单元18…接触的冷却通路26…的内压和大气压的差压增大,可能向冷却通路26…大量地吸入行李室内的高温的空气。
[0066]另一方面,图6(A)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流路阻力部33配置在冷却通路26…与排气通道15之间,因此大气压的车室内的冷却空气在通过吸气通道13、13的期间压力稍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冷却通路26…的期间压力稍大地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流路阻力部33的期间压力较大地下降,在通过接下来的排气通道15期间压力稍下降,之后通过冷却风扇16而恢复成大气压。其结果是,冷却空气与蓄电单元18…接触的冷却通路26…的内压和大气压的差压比图6(B)的比较例大幅减小,能够避免行李室内的高温的空气被向冷却通路26…大量吸入的情况。
[006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空气的流量为每小时120m3时,冷却空气的流路的各部分的压力损失(流路阻力)成为如下那样。
[0068]吸气通道13:30Pa
[0069]上游侧通路29:17Pa
[0070]冷却通路26:60Pa
[0071]下游侧通路31+冷却空气腔室32:50Pa
[0072]流路阻力部33:130Pa(上部通路:110Pa+下部通路:20Pa)
[0073]排气通道15:30Pa
[0074]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冷却空气的流路阻力大的流路阻力部33配置在冷却通路26…的下游侧,能够抑制该冷却通路26…的内压下降,由此能够防止蓄电单元18…的冷却性能的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26…与排气通道15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32,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32的缓冲效果,而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12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的情况。
[0075]另外,由于将吸气通道13、13设置左右一对,因此与将吸气通道13仅设置I个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冷却空气的流路阻力,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压的下降。
[0076] 另外,蓄电单元壳体12具备位于多个冷却通路26…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29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31,并将一对吸气通道13、13与上游侧通路29的两端连接,因此能够从上游侧通路29的两端吸入冷却空气而向多个冷却通路26…均等地供给。此时,若上游侧通路29的流路截面积沿着车宽方向固定,则从与吸气通道13、13连接的上游侧通路29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附近向冷却通路26…分支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减少,从由两方向流入的冷却空气相互碰撞的上游侧通路29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附近向冷却通路26…分支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增多,因此在车宽方向内外,蓄电单元18…的冷却性能可能发生偏颇。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上游侧通路29的流路截面积从上游侧(车宽方向两端侧)朝向下游侧(车宽方向中央侧)逐渐减小,因此能够使冷却空气从上游侧通路29的车宽方向整个区域向冷却通路26…均等地分支,能够使冷却空气与全部的蓄电单元18…均等地接触。
[0077]另外,由于将冷却空气腔室32与下游侧通路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连接,因此能够将从多个冷却通路26…流出的冷却空气经由下游侧通路31向冷却空气腔室32均等地排出,能够防止多个蓄电单元18…之间的温度的偏颇。
[0078]另外,流路阻力部33包括配置有对DC-DC转换器34进行冷却的散热器35的冷却散热片35a…的上部通路33b、及绕过上部通路33b的下部通路33a,且下部通路33a的流路阻力比上部通路33b的流路阻力小,因此防止配置有冷却散热片35a...的上部通路33b的流路阻力变得过剩的情况,由此能够确保在冷却通路26…中流动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并且,由于利用分隔板33c将流路阻力部33的下部通路33a与上部通路33b之间分隔,因此下部通路33a的流路阻力及上部通路33b的流路阻力的设定变得容易。
[0079]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有冷却散热片35a…的上部通路33b中流动的冷却空气在冷却通路26…中由于与蓄电单元18…之间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但是由于DC-DC转换器34是温度远高于蓄电单元18…的构件,因此即使利用通过冷却通路26…而温度上升了的冷却空气,也能够发挥充分的冷却性能。
[0080]另外,由于设定为吸气通道13的流路阻力(30Pa)〈冷却通路26的流路阻力(60Pa)〈流路阻力部33的流路阻力(130Pa)的关系,因此冷却通路26的上游侧的流路阻力减小而容易向冷却通路26导入冷却空气,能够更有效地防上冷却通路26的内压下降。同样,由于处于上游侧通路29的流路阻力(17Pa)〈冷却通路26的流路阻力(60Pa)〈流路阻力部33的流路阻力(130Pa)的关系,因此冷却通路26的上游侧的流路阻力减小而容易向冷却通路26导入冷却空气,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却通路26的内压下降。
[0081]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0082]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8并未限定为锂离子电池,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电池或电容器。
[0083]另外,本发明的发热构件没有限定为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34,也可以是逆变器等其他的发热构件。 [0084]另外,本发明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没有限定为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16 (西洛克风扇),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风扇或负压泵。
[0085]另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11的搭载位置可以不必为行李室。
[0086]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流路阻力部33的下部通路33a及上部通路33b夹着分隔板33c而被划分,但也可以不需要分隔板33c,只要在流路阻力部33中形成散热器35的冷却散热片35…波及不到的空间即可。
[0087]另外,流路阻力部33的结构只要能阻碍冷却空气的流动即可,可以任意,例如可以仅形成壁而对冷却空气的流动进行局部阻碍。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12);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18);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18)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26);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13);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15);以及与所述排气通道(15)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13)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16), 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气通道(13)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16)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33)配置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通路(26)与所述流路阻力部(33)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3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设有多个所述吸气通道(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具备位于所述多个冷却通路(26)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29)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31),一对所述吸气通道(13)与所述上游侧通路(29)的两端连接,且所述冷却空气腔室(32)与所述下游侧通路(31)的中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阻力部(33)包括配置有对发热构件(34)进行冷却的散热器(35)的第一流路阻力部(33b)和绕过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33b)的第二流路阻力部(33a),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33a)的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33b)的流路阻力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33b)与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33a)之间被分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吸气通道(13)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26)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部(33)的流路阻力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通路(26)与所述吸气通道(13)之间设有上游侧通路(29),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上游侧通路(29)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26)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部(33)的流路阻力的关系。
【文档编号】H01M10/6561GK103972601SQ201410041502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平西亨, 高桥广一, 宫本哲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