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7392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复数个第一端子、复数个第二端子以及壳体。复数个第一端子装设于连接器本体之座体,而复数个第二端子嵌埋于座体。壳体系由底壁、两侧壁以及顶壁组成,并界定出一具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容置空间。顶壁及底壁形成有复数个第一弹片,顶壁邻近第二开口之位置形成有第二弹片,并且在底壁邻近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有第三弹片;第一弹片、第二弹片以及第三弹片可在一连接器插头插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时,使该电连接器触碰该连接器插头的铁壳,增加本实用新型与连接器插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连接器插头运作时产生电磁波干扰周边电子产品。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创作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之设计,特别涉及一种用以防止电磁波干扰周边电子产品之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也应运消费者的需求而多元化,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型电脑等等。
[0003]现代人的生活皆以行动生活为主,因此,现在的电子产品在设计上,必须要尽可能的将电子产品的体积缩小,以方便使用者携带。
[0004]除此之外,虽然智慧型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的使用率相当普及,但是,由于设计者对于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设计方向是以娱乐为主,因此,在携带式电子产品上,仍然以笔记型电脑方能提供使用者较完整的使用功能。
[0005]在笔记型电脑的结构设计上,大多都是将复数个USB连接器相邻设置于电路板上,以提供使用者插接各种周边电子产品。
[0006]然而,复数个USB连接器相邻设置于电路板,虽然提供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却也经常造成插接于USB连接器的电子产品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电磁波,而影响相邻的周边产品的运作效能。
[0007]因此,如何能够克服习知技术中,因为USB连接器相邻设置,造成电子产品运作时产生的电磁波影响其他电子产品运作效能的问题实已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创作目的即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增加电连接器之壳体之表面之弹片数量,以增加壳体以及连接器插头的接触面积,以降低连接器插头产生的电磁波对周边产品的干扰。
[0009]本创作所提供之电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复数个第一端子、复数个第二端子以及壳体。连接器本体包含座体以及从该座体所延伸之舌片,且该连接器本体形成有复数个从该座体延伸至该舌片之沟槽;复数个第一端子分别装设于各该沟槽,且各该第一端子之一端系外露于该座体;复数个第二端子嵌埋于该座体,且各该第二端子之一端部系外露于该座体;壳体,系由一底壁、二由该底壁两侧向同一方向延伸之侧壁及一连接各该侧壁且与该底壁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之顶壁组成,该壳体系界定与该容置空间相通之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该顶壁与该底壁邻近于该第一开口处分别形成复数第一让位空间,各该第一让位空间分别供容置一由该顶壁及该底壁延伸出之第一弹片,另于该顶壁邻近于该第二开口处系形成至少一第二让位空间,该第二让位空间供容置一由该顶壁延伸出之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二弹片系界定一连接该顶壁之连接段、一由该连接段延伸且位于该第二让位空间之弹性臂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成形一接触段,且该第二弹片的接触段可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电连接器时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或该第二让位空间,于该底壁邻近该第二开口处形成第三让位空间,于该第三让位空间系供容置一由该底壁延伸出之第三弹片,其中该第三弹片系界定一连接该底壁之连接段、一由该连接段延伸且位于该第三让位空间之弹性臂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成形一接触段,且该第三弹片的接触段可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电连接器时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或该第三让位空间。
[0010]由上可知,本创作之电连接器于壳体之顶壁以及底壁形成有第一让位空间、第二让位空间以及第三让位空间,且该第一让位空间容置有第一弹片,第二让位空间容置有第二弹片,并且在第三让位空间容置有第三弹片,可在连接器插头插入于本创作之电连接器时,该第一弹片、第二弹片以及第三弹片之接触部系可接触于连接器插头之铁壳,以增加壳体与连接器插头之接触面机,以提高本创作对于连接器插头于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的屏蔽效果,避免连接器插头产生的电磁波对周边电子产品造成影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A为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连接器本体与壳体之分离示意图。
[0012]图1B为第一端子与连接器本体之分离示意图。
[0013]图1C为电连接器之后视图。
[0014]第ID图为壳体之侧视图。
[0015]图1E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0016]图1F为图1E之底视图。
[0017]图1G为本创作电连接器与习知电连接器屏蔽电磁波的比较对照表。
[0018]图2A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图。
[0019]图2B为图2A之底视图。
[0020]图3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之示意图。
[0021]图4A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图。
[0022]图4B为第四实施例之底视图。
[0023]图5A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图。
[0024]图5B为图5A之底视图。
[0025]图6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六实施例之立体图。
[0026]图7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七实施例之示意图。
[0027]图8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八实施例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创作之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之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之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创作之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9]请同时参阅第IA至ID图,图1A系为本创作之第一实施例之连接器本体与壳体之分离示意图,图1B系为第一端子与连接器本体之分离示意图,图1C系为电连接器之后视图,第ID图系为壳体之侧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a包括有连接器本体10、壳体11、复数个第一端子12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13。[0030]连接器本体10包含座体101以及从该座体101所延伸之舌片102,连接器本体10形成有复数个平行排列之沟槽103,从座体101延伸至舌片102,该复数个第一端子12系分别对应地装设于各该沟槽103,且第一端子12之一端系外露于座体101。
[0031]复数个第二端子13系嵌埋于座体101,且各该第二端子13之一端系外露于该座体101,并且外露之该第一端子12系与外露之第二端子13交错排列,如IC图所示。
[0032]在IA图中,壳体11具有底壁110、二个由该底壁110两侧向同一方向延伸之侧壁111以及连接各该侧壁之顶壁112。该壳体11系由该底壁110、两侧壁111以及顶壁112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13,用以容置连接器本体10,且该壳体11系界定与该容置空间113相连通之第一开口 1131及第二开口 1132,该连接器本体10系从第二开口 1132容置于壳体11之容置空间113。
[0033]其次,壳体11之顶壁112系从第二开口 1132向外延伸有座体盖板114,座体盖板114系位于第一平面SI,壳体11之顶壁112位于第二平面S2,该座体盖板114的表面与壳体11之顶壁112之间具有预定之间距D,即座体盖板114高于壳体11之顶壁112,用以在连接器本体10置入于容置空间113时,壳体11之座体盖板114系对应地盖覆于座体101。座体盖板114延伸有一延伸段1141,用以与顶壁112相连接,而且该座体盖板114两侧朝该底壁110之方向延伸有第一定位脚1142,用以插置于电路板(图未示),并且在该壳体11的两侧壁111亦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二定位脚1111,同样系用以插置于电路板。
[0034]须说明者,虽然在本创作中对于座体盖板114的叙述系为该座体盖板114的高度高于顶壁112。然而,此一实施态样仅用以作为实施方式之说明,并不应以此限制本创作。该座体盖板114亦可从顶壁112向外平行延伸,即该座体盖板114与顶壁112系位于相同平面。而座体盖板114两侧之第一定位脚1142也并非固定不变,可视实际情况而调整。
[0035]此外,本创作之电连接器Ia之座体101复包括有端子盖板1011。当复数个第一端子12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13结合于该座体101时,端子盖板1011用以盖覆于该复数个第一端子12以及复数个第二端子13,如图1C所示。
[0036]请一并参阅第IE及IF图,图1E系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图1F系为图1E之底视图。如图所示,壳体11之底壁110邻近于第一开口 1131之位置形成有复数第一让位空间1101,用以容置从底壁110所延伸之第一弹片1102。壳体11之顶壁112邻近于第一开口 1131之位置同样形成有复数个第一让位空间1121,各该第一让位空间1121用以容置从顶壁112所延伸之第一弹片1122。
[0037]在壳体11之顶壁112邻近于第二开口 1132之位置形成有二第二让位空间1123,用以容置第二弹片14。各该第二弹片14系界定有连接该顶壁112之连接段141、由该连接段141所延伸且位于第二让位空间1123之弹性臂142以及界定于弹性臂142之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113成形一接触段143。
[0038]此外,除了第一弹片1102、1122,以及第二弹片14之外,本创作系于壳体11之底壁110邻近于第二开口 1132之位置形成有第三让位空间1103,用以容置由底壁110所延伸之第三弹片15。第三弹片15界定了连接于该底壁110之一连接段151、一连接该连接段151且位于第三让位空间1103之弹性臂152,以及界定于该弹性臂152之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113成形一接触段183。
[0039]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当知,本创作之电连接器Ia系装设于电路板(图未示),用以供一连接器插头(图未示)插入。由于该连接器插头由铁壳、装设于该铁壳内之本体及装设于该本体内之端子组所组成。因此,当连接器插头插入于壳体11之容置空间113,并与连接器本体10相结合,位于顶壁112之第一弹片1122与第二弹片14,以及底壁110之第一弹片1102与第三弹片15系可碰触连接器插头之铁壳。
[0040]相较于习知的电连接器,由于本创作增设了第二弹片14以及第三弹片15,以增加壳体11与连接器插头的接触面积。藉此可以将连接器插头于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波(EMI)藉由第一弹片1102、1122、第二弹片14、第三弹片15而接地,降低连接器插头运作时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周边电子产品的干扰,而影响周边电子产品的运作效能。
[0041]请参阅图1G,其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与习知电连接器屏蔽电磁波的比较对照表。如图所示,图中分别显示出本创作之电连接器Ia以及习知的电连接器对于连接器插头于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的屏蔽效果的测试数据。其中,该测试数据系于连接器插头的运作过程中于本创作之电连接器Ia以及习知的电连接器的第一表面以及两侧表面随机取样所得到的值,称为杂讯干扰值,单位为db,数值越大代表杂讯干扰越小,屏蔽效果越好。
[0042]从IG图可以看出,本创作的电连接器Ia由于增设了第二弹片14以及第三弹片15,因而增加了本创作与连接器插头之接触面积,相较于习知的电连接器,本创作确实具有较佳的电磁波屏蔽效果。
[0043]请同时参阅第2A及2B图,图2A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图,图2B系为图2A之底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b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b系改变了壳体Ila之第二弹片14a以及第三弹片15a的结构。
[0044]详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片14a的接触段143以及第三弹片15a的接触段153皆为圆形结构。藉由圆形结构之设计,除了可增加接触段143、153与铁壳的接触面积夕卜,更可缩小第二弹片14a与顶壁112之间隙,以及第三弹片15a与底壁110之间隙。相较于习知的弹片必须以弯折方式形成接触段,造成弹片与顶壁112以及弹片与底壁110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圆形结构的接触段143、153无须弯折即可与铁壳接触,缩小了接触段143、153与顶壁112、底壁110之间的间隙,以降低电磁波对周边电子产品的干扰,进而提升对于电磁波的屏蔽效果。
[0045]虽然在本实施中,系将第二弹片14a的接触段143以及第三弹片15a的接触段153同时设计为圆形,然而,此一实施方式仅用于作为本创作的实施方式之说明,亦可将第二弹片14a的接触段143或是第三弹片15a的接触段153择一设计为圆形。
[0046]请参阅图3,其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c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壳体Ilb之顶壁112所延伸之第二弹片14b系以具有接触段143之端部连接于顶壁112,即本实施例之第二弹片14b之两端部皆连接于壳体Ilb之顶壁112。
[0047]请同时参阅第4A及4B图,图4A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图,图4B系为第四实施例之底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d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d之壳体Ilc除了原本的第一弹片1102、1122、第二弹片14以及第三弹片15之外,本实施例之壳体Ilc进一步于底壁110及顶壁11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四让位空间1104、1124,且第四让位空间1104、1124系与第一让位空间1101、1121相连通,用以容置由底壁110以及顶壁112所延伸之第四弹片16。
[0048]第四弹片16界定一连接段161,一由该连接段161所延伸且位于该第四让位空间1104之弹性臂162,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162之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13形成一接触段163,且该接触段163系位于该容置空间13内并可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13或该第四让位空间1104、1124。
[0049]由于本实施例系增设了第四弹片16,可以在连接器插头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d相连接时,增加电连接器Id与连接器插头的接触面积,藉此提升电连接器Id对于电磁波的屏蔽效果。
[0050]请同时参阅第5A及5B图,图5A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图,图5B系为图5A之底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e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e系于壳体Ild之顶壁112的第二让位空间1123仅形成有一第二弹片14c。该第二弹片14c同样界定有连接该顶壁112之连接段141、一由连接段141所延伸且位于第二让位空间1123之弹性臂142以及界定于弹性臂142之一端之接触段143。本实施例之第二弹片14c系为单一片状结构,以在连接器插头与本创作连接时增加本创作与连接器插头的接触面积。
[0051]请参阅图6,其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六实施例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f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五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第五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e系从该壳体lie之第二弹片14c的弹性臂142之另一端整体延伸有连接段141,连接于顶壁112。而本实施例之壳体lie仅由该第二弹片14d的弹性臂142之端部的一部分延伸有连接段141,连接于顶壁112。
[0052]相较于第五图之电连接器le,由于其连接段141系由第二弹片14c之弹性臂142的端部整体所延伸,连接该顶壁112,导致第二弹片14c具有较大之力臂。因此,在插接及拔除连接器插头时,由于力臂较大,使得第二弹片14c的弹性也较大,连接器插头会与第二弹片14c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得连接器插头插接于第五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e时,其松紧度相较于本实施例来的紧,必须使用较大的力道以插接或拔除连接器插头。而本实施例之连接段141仅由第二弹片14d之弹性臂142的一部分所延伸。故本实施例的力臂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来的小,弹性也较小。因此,在连接器插头的插拔过程中,连接器插头与第二弹片14d产生的摩擦力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来的小,使得连接器插头插接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f时,其松紧度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来的松。
[0053]请参阅图7,其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七实施例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g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六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g与第六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f之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壳体Ilf的第二弹片14e的弹性臂142之端部系界定有二连接段141a、141b,该二连接段141a、141b系共同连接该弹性臂142,另一端连接于座体盖板114之延伸段1141。
[0054]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二弹片14e界定有二连接段141a、141b,并非如同第五实施例系为一体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力臂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来的小,弹性也较小。故本实施例在插接或拔除连接器插头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来的小,其松紧度也较松,可以用较小的力道插接或拔除连接器插头。[0055]相较于第六实施例,由于第六实施例系由弹性臂142的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一连接段141,而本实施例系由弹性臂142的端部形成有二连接段141a、141b,也因此使得本实施例具有较大的力臂,其弹性也较第六实施例来的大,用以当连接器插头插接或拔除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相较于第六实施例来的大,其松紧度也比第六实施例来的仅,而必须以较大的力道插接或拔除连接器插头。
[0056]请参阅图8,其系为本创作电连接器第八实施例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h之组成结构与作用方式与第五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在此多作赘述。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之电连接器Ih之壳体Ilg的第二弹片14f系为单一片状结构,而第二弹片14f之接触段143系为长椭圆形。如图所示。长椭圆形的接触段143结构可以在连接器插头插入电连接器Ih时,增加电连接器Ih与连结器插头之接触面积,更可缩小第二弹片14f与顶壁112之间隙,提升电磁波的屏蔽效果,降低连接器插头运作过程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周边电子产品的干扰。
[0057]须说明者,虽然在第三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主要系针对第二弹片14b、14c、14d、14e以及14f的结构上的差异作说明。但是,在上述的各个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三弹片15的接触部153的结构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的形式,亦可采用第二实施例的圆形,并不侷
限于单一形式。
[0058]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创作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创作。任何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均可在不违背本创作之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变化。
[0059]符号说明
[0060]la、lb、lc、Id、le、If、lg、Ih 电连接器
[0061]10连接器本体
[0062]101 座体
[0063]1011端子盖板
[0064]102 舌片
[0065]103 沟槽
[0066]ll、lla、llb、llc、lld、lle、llf、llg 壳体
[0067]110 底壁
[0068]1101、1121 第一让位空间
[0069]1102、1122 第一弹片
[0070]1103第三让位空间
[0071]1104、1124第四让位空间
[0072]111 侧壁
[0073]1111第二定位脚
[0074]112 顶壁
[0075]1123第二让位空间
[0076]113容置空间
[0077]1131 第一开口
[0078]1132 第二开口[0079]114座体盖板
[0080]1141 延伸段
[0081]1142第一定位脚
[0082]12第一端子
[0083]13第二端子
[0084]14、14a、14b、14c、14d、14e、14f 第二弹片
[0085]141、141a、141b、151、161 连接段
[0086]142、152、162 弹性臂
[0087]143、153、163 接触段
[0088]15、15a第三弹片
[0089]16第四弹片
[0090]D 间距
[0091]SI第一平面
[0092]SI 第二平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系供一连接器插头插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插头由铁壳、装设于该铁壳内之本体及装设于该本体内之端子组所组成,该电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本体,包含座体以及从该座体所延伸之舌片,且该连接器本体形成有复数个从该座体延伸至该舌片之沟槽; 复数个第一端子,分别装设于各该沟槽,且各该第一端子之一端系外露于该座体; 复数个第二端子,嵌埋于该座体,且各该第二端子之一端部系外露于该座体;以及 壳体,系由一底壁、二由该底壁两侧向同一方向延伸之侧壁及一连接各该侧壁且与该底壁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之顶壁组成,该壳体系界定与该容置空间相通之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该顶壁与该底壁邻近于该第一开口处分别形成有复数第一让位空间,各该第一让位空间分别容置一由该顶壁及该底壁延伸出之第一弹片;于该顶壁邻近于该第二开口处系形成至少一第二让位空间,该第二让位空间容置一由该顶壁延伸出之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二弹片系界定一连接该顶壁之连接段、一由该连接段延伸且位于该第二让位空间之弹性臂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成形一接触段,且该第二弹片的接触段可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电连接器时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或该第二让位空间;于该底壁邻近该第二开口处形成复数第三让位空间,各该第三让位空间分别供容置一由该底壁延伸出之第三弹片,其中该第三弹片系界定一连接该底壁之连接段、一由该连接段延伸且位于该第三让位空间之弹性臂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成形一接触段,且该第三弹片的 接触段可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电连接器时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或该第三让位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系从该第二开口之位置向外延伸一座体盖板,用以覆盖于该座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盖板两侧朝该底壁之方向延伸至少一第一定位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盖板延伸有一连接于该顶壁之延伸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之接触段系为长椭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二第二让位空间,各该第二让位空间分别容置有一由该顶壁所延伸之第二弹片。
7.如权利要求6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各该第二弹片之接触段系为圆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弹片系以具有接触段之一端系连接于该顶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之各个第一让位空间的侧边,且邻近于该侧壁之位置延伸形成有第四让位空间,各该第四让位空间供容置一第四弹片,该第四弹片界定一连接该顶壁之连接段、一由该连接段延伸且位于该第四让位空间之弹性臂以及一界定于该弹性臂一端且朝该容置空间形成一接触段,且该第四弹片的接触段可于该连接器插头插入该电连接器时触碰该铁壳以选择性地位于该容置空间或该第四让位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之两侧壁分别向外延伸有一第二定位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三弹片之接触段系为圆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复包括端子盖板,系可分离地结合于该座体,以覆盖该复数个第一端子以及该复数个第二端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第一端子与该复数个第二端子系交错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之连接段系由该第二弹片之弹性臂的端部整体所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之连接段系由该第二弹片之弹性臂的端部的一部分所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界定有二连连接段,共同连接于该第二弹片 之弹性臂之端部。
【文档编号】H01R13/6581GK203813130SQ201420179336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30日
【发明者】黄佩萱, 王文郁, 杨胜合 申请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