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156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10)、一端与连接器(10)连接的电缆(20),所述电缆(20)包括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21),所述信号线(21)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所述电缆(20)还包括接地线(22)。在电缆中设置的接地线,可将干扰电荷导接入地,在现有屏蔽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减小外界干扰对信号线中正常信号的影响,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
【专利说明】 一种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连接装置,具体涉及信号传输的电连接装置,一般而言,包括一电缆线及一连接器,电缆线外包有绝缘体及金属体,金属体内部设有数条用以传送信号的信号线,信号线的一端连接信号接收设备,而其另一端分别与连接器的连接端子连接。
[0003]信号线在使用时,为了减少信号线自身的回路间的相互干扰和减少来自于信号线外部的干扰,因此还需要采取屏蔽措施,所谓的屏蔽措施是利用金属屏蔽体将主串回路与被串回路隔开而藉以使干扰的电磁场减弱的一种措施。现有技术中的屏蔽措施或称屏蔽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编织屏蔽;二是缠绕屏蔽:三是金属复合带屏蔽;四是铜管屏蔽。
[0004]编织屏蔽,由于整个屏蔽层采用的是金属丝编织屏蔽带并且是以机械力使之位于绝缘层外的,因此屏蔽层与绝缘导层之间存在有间隙,而且不论加工工艺精湛至何等程度,都无法消除两者之间的间隙,以及无法消除屏蔽层与绝缘层之间的间隙忽大忽小的问题,从而影响屏蔽效果,尤其是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造成信号的反射以及衰减,降低信号线传输信号的能力。
[0005]缠绕屏蔽,由于整个屏蔽层采用的是金属丝带缠包或称缠绕,因此屏蔽层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均极不平整,而不平整是引发衰减和信号反射的诱因,特别是在高频率时,衰减和反射往往表现十分明。
[0006]金属复合带屏蔽,由于单独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形并不是太多,通常需与编织屏蔽或缠绕屏蔽的结构相配套后才能发挥其一定的作用,因此即使单独使用还是与编织屏蔽或缠绕屏蔽组合(搭配)使用时,同样会暴露出编织屏蔽或缠绕屏蔽结构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7]铜管屏蔽,尽管作为屏蔽层的铜管内外表面光滑而在高频时对衰减和反射的表面优于前述的三种结构,但是由于铜管与绝缘层之间会存在间隙,并且铜管较为坚硬,在信号线成型后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弯曲。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用于信号传输的电连接装置,尤其涉及高铁、地铁等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的【技术领域】,信号传输不稳定,且存在信号受到干扰的隐患。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一端与连接器连接的电缆,所述电缆包括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所述电缆还包括接地线。
[0010]在信号传输的电连接装置中,电缆中的信号线外围设置的屏蔽层并不能完全地屏蔽外界的干扰,在高铁、地铁等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的【技术领域】,这种对正常信号的干扰是极其危险的。在电缆中设置的接地线,可将干扰电荷导接入地,在现有屏蔽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减小外界干扰对信号线中正常信号的影响,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线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如此改进可减小或避免电缆中的接地线在工作时对周围信号线传输信号的干扰。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器设有5个连接端部,所述连接端部设有绝缘套管,所述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所述电缆的一端通过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接地线与连接端部的连接而连接在连接器上。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缆与连接器连接的一端剥线长度为50毫米。所述的剥线即是把电缆的外包层剥除,裸露出信号线与接地线。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接地线与连接端部的连接处设有起标识作用的套管,所述的标识可以是颜色、形状或者设置在套管上的文字。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器上固定有连接套管,所述电缆套接在所述连接套管内,所述电缆通过电缆扎带固定在连接套内。如此设计可将电缆与连接器的一端固定,以避免本电连接装置在实际工作中因外力作用而使连接器与电缆脱离。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电缆的另一端的剥线长度为60毫米。作为改进,所述电缆未被剥线的端部套装有套管,以增强未被剥线的端部的强度,避免因受外力导致未被剥线的电缆端部被撕裂。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长度为30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线的端部设有突出部,所述接地线端部连接有接地部件,作为优选,所述接地部件的端部呈环状,所述接地部件的长度为40毫米。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电缆的总长度为1100毫米。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缆未被剥线部分上设有三个起标识作用的套管,所述的标识可以是颜色、形状或者设置在套管上的文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电缆剥线的过程示意图。
[0020]图中符号说明:
[0021]10 —连接器;11 —连接端部;111 —绝缘套管;12 —连接套管;13 —电缆扎带;
[0022]20 -电缆;21 —信号线;211 —第一信号线;2111 —突出部;212 —第二信号线;2121 —突出部;22 —接地线;221 —接地部件;
[0023]31 一套管;32 —套管;331 —套管;332 —套管;333 —套管;
[0024]A—剥线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所示,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10、一端与连接器10连接的电缆20,所述电缆20的总长度为1100毫米,包括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21、用于接地的接地线22,所述信号线21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所述接地线22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其中,所述信号线21包括第一信号线211与第二信号线212。
[0026]所述连接器10设有5个连接端部11,所述连接端部11设有绝缘套管111,所述连接器10上固定有连接套管12。
[0027]所述电缆20与连接器10连接的一端剥线长度为50毫米,所述电缆20套接在所述连接套管12内,所述电缆20的一端通过第一信号线211、第二信号线212、接地线22与连接端部11的连接而连接在连接器10上。所述第一信号线211、第二信号线212、接地线22与连接端部11的连接处设有起标识作用的套管31。所述连接套管12通过电缆扎带13将电缆20固定在连接套管12内。
[0028]所述电缆20的另一端的剥线长度为60毫米,其剥线过程如图2所示,所述电缆20未被剥线的端部套装有套管32,所述套管32的长度为30毫米。所述信号线211设有突出部2111、信号线212的端部设有突出部2121,所述接地线22端部连接有接地部件221,所述接地部件221的端部呈环状,所述接地部件221的长度为40毫米。
[0029]所述电缆20未被剥线部分上设有三个起标识作用的套管331、套管332、套管333。
[0030]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10)、一端与连接器(10)连接的电缆(20),所述电缆(20)包括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线(21),所述信号线(21)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0)还包括接地线(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线(22)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0)设有5个连接端部(11),所述连接端部(11)设有绝缘套管(111),所述信号线(21)包括第一信号线(211)与第二信号线(212),所述电缆(20)的一端通过第一信号线(211)、第二信号线(212)、接地线(22)与连接端部(11)的连接而连接在连接器(10)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0)与连接器(10)连接的一端剥线长度为50毫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211)、第二信号线(212)、接地线(22)与连接端部(11)的连接处设有起标识作用的套管(31)。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10)上固定有连接套管(12),所述电缆(20)套接在所述连接套管(12)内,所述连接套管(12)通过电缆扎带(13)将电缆(20)固定在连接套管(12)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0)的另一端的剥线长度为60毫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0)未被剥线的端部套装有套管(32),所述套管(32)的长度为30毫米。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211;212)的端部设有突出部(2111 ;2121),所述接地线(22)端部连接有接地部件(221),所述接地部件(221)的端部呈环状,所述接地部件(221)的长度为4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20)的总长度为1100晕米,所述电缆(20)未被剥线部分上设有三个起标识作用的套管(331 ;332 ;333)。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4045853SQ201420347975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6日
【发明者】柏一峰, 顾敏 申请人:艾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