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521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以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将在扁平电路体的末端部形成的电极和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连接的连接器、以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柔性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者挠性扁平电缆等扁平电路体连接到连接器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通过将扁平电路体的末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内,从而将形成在扁平电路体的末端部的电极与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通过将扁平电路体的末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内,从而将形成在末端部的下表面的电极、与端子连接,其中,该端子包含:弹性接触片部,其为从在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压入配置部压入固定的压入固定部向电极呈倾斜状延伸从而与电极弹性接触的部分;以及安装部,其为隔着压入固定部在弹性接触片部的相反侧安装到连接器壳体的固定点的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45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图10A及10B所示,在将端子300安装到安装点之前,当将扁平电路体400插入到连接器壳体500内时,从扁平电路体400的末端部对弹性接触片部310向下方负荷载荷,因此,安装部330有可能以压入固定部320为支点向上方倾斜,端子300的安装变得困难,结果,有可能端子300与端子的安装点的连接稳定性降低。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想到了通过将端子压入配置部与端子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抑制得较小,从而将端子的上下方向的晃动抑制得较小,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在将端子压入到端子压入配置部时,端子容易与端子压入配置部的内壁面干涉,结果,难以将端子压入到连接器壳体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通过将连接器壳体内的互相正交的方向的端子的晃动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提高端子与端子的安装点间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能够防止难以将端子压入到连接器壳体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其具有端子压入配置部,能够使具有形成有电极的末端部的扁平电路体一边滑动一边插入;以及端子,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通过将所述末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内,从而与所述电极连接,其中,所述端子包括:压入固定部,其被压入固定到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弹性接触片部,其为通过从所述压入固定部向所述电极呈倾斜状延伸,从而与所述电极弹性地接触的部分;以及安装部,其为隔着所述压入固定部在所述弹性接触片部的相反侧安装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固定点的部分,所述压入固定部包括一对突出压入部,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从在所述弹性接触片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沿着压入方向连续的固定主体部的两侧部向突出方向突出,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对置内壁面,其在压入固定了所述压入固定部的状态下在所述固定主体部的侧方面对面;以及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其在与所述第一对置内壁面大致正交的方向面对面,所述突出压入部在压入固定于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固定主体部的两侧部向所述第一对置内壁面分别突出从而与所述一对第一对置内壁面接触,并且,具有:第一面,其沿着所述突出方向逐渐远离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的一者;以及第二面,其沿着所述突出方向逐渐接近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的另一者。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包括扁平电路体和连接器,所述扁平电路体具有形成有电极的末端部;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其具有端子压入配置部,能够将所述扁平电路体一边滑动一边插入;以及端子,其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通过将所述末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器壳体内从而与所述电极连接,其中,所述端子包括:压入固定部,其被压入固定到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弹性接触片部,其为通过从所述压入固定部向所述电极呈倾斜状延伸,从而与所述电极弹性地接触的部分;以及安装部,其为隔着所述压入固定部在所述弹性接触片部的相反侧安装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固定点的部分,所述压入固定部包括一对突出压入部,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从在所述弹性接触片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沿着压入方向连续的固定主体部的两侧部向突出方向突出,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包括:一对第一对置内壁面,其在压入固定了所述压入固定部的状态下在所述固定主体部的侧方面对面;以及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其在与所述第一对置内壁面大致正交的方向面对面,所述突出压入部在压入固定于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固定主体部的两侧部向所述第一对置内壁面分别突出从而与所述一对第一对置内壁面接触,并且,具有:第一面,其沿着所述突出方向逐渐远离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的一者;以及第二面,其沿着所述突出方向逐渐接近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的另一者。

另外,本发明的第3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为:在所述的第2形态中,所述压入固定部的形成有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的部分的截面为大致U字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第4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为:在所述的第2或第3形态中,所述连接器壳体由固定金属配件固定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固定点,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使所述固定金属配件处于中间而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且构成该连接器壳体的底面的一部分的至少一对旋转防止肋。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连接器、及第2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所述压入固定部的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在相互相反的方向向侧方突出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对置内壁面接触,同时,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之间的部分形成与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的一个面对峙的面,且使与所述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对峙的面沿着所述突出方向逐渐接近所述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对置内壁面面对面的方向与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的间隙变小,而且,将与所述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分别接触的面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因此,在将所述端子压入到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时,所述端子难以与所述端子压入配置部的内壁面干涉,因此,通过将在连接器壳体内相互正交的方向的端子的晃动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提高端子与端子的安装点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能够防止难以将端子压入到连接器壳体内。

本发明的第3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能够容易通过弯曲加工来成形所述压入固定部的形成有所述一对突出压入部的部分。

本发明的第4形态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所述一对旋转防止肋使所述固定金属配件处于中间而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且构成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底面的一部分,从而使所述固定金属配件处于中间而扩大了所述连接器壳体向固定点的接地面积,因此,在所述连接器壳体欲以所述固定金属配件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对于左右各旋转方向,所述一对旋转防止肋各自的底面以阻止旋转的方式抵接于固定点,因此,即使在所述端子被软钎焊于固定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旋转而给所述端子带来的负荷使焊料发生损伤,结果,能够防止所述端子与固定点的电气连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将电极与端子连接完成的状态的扁平电路体及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A是从扁平电路体的插入侧的相反侧观察连接器壳体的图,图3B是将图3A的端子压入配置部周边放大的图。

图4是在与图3B对应的端子压入配置部压入固定有端子的端子压入配置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将连接器在水平方向切断的端子压入配置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6A~6C是从各自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端子的图。

图7是示出将扁平电路体的末端部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内的情况的图,是将扁平电路体及端子以虚线示出、并将端子压入配置部的内壁面以实线示出的图。

图8A是从端子的安装部侧观察图7的立体图,图8B将图8A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中的、一个第二突出压入部周边放大的图,图8C是从向端子压入配置部的压入口侧观察图7的图,图8D是将图8C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中的、一个第二突出压入部周边放大的图。

图9A~9C是从各自不同的方向观察变形例的端子的图。

图10A及10B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优选的实施例。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的分解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端子80的放大立体图。图2是将电极11与端子80连接完成的状态的扁平电路体10及连接器60的侧视图。图3A是从扁平电路体10的插入侧的相反侧观察连接器壳体70的图,图3B是将图3A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周边放大的图。图4是在与图3B对应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压入固定有端子80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周边的放大图。图5是将连接器60在水平方向切断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周边的剖视图。图6是从各自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端子80的图。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是如下构造:通过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60的连接器壳体70内,从而将形成在末端部10a的电极11、与压入固定在连接器壳体70内的端子80连接。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如图中箭头所示定义上下及水平方向,示出了水平方向与一对突出压入部93、93的突出方向对应,上下方向为与一对突出压入部93、93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方向不限定于此。例如,水平方向也可以为与一对突出压入部93、93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

首先,说明扁平电路体10。

扁平电路体10例如由柔性印刷电路板实现。该扁平电路体10是如下平板状挠性的电路基板:在绝缘性树脂片之上利用导电性的金属膜形成有电路布线,利用绝缘保护膜覆盖绝缘树脂性片的表面来保护该电路布线。

另外,扁平电路体10在末端部10a的下表面并列地形成有作为电路布线的多个电极11,通过将绝缘保护膜的一部分除去而使各电极11的连接面露出。这样向外部露出的各电极11与设置在连接器60上的各端子80连接。

另外,扁平电路体10在露出有多个电极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粘贴有加强板12。该加强板12通过粘贴在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从而加强末端部10a。

并且,扁平电路体10在末端部10a形成有将扁平电路体10贯通的一对卡合孔13、13。该一对卡合孔13、13的各卡合孔13与设置在滑动引导部件20上的未图示的一对卡合突起分别卡合。

接下来,说明滑动引导部件20。

滑动引导部件2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树脂材构成,具有:电路体装配部30,其外形轮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为装配在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的部分;连接锁定部40,其为与连接器壳体70的锁定用突起77卡合而将滑动引导部件20固定在连接器壳体70上的部分;以及操作用把手部50,其为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60时的手柄部分。

电路体装配部30具有:电路体固定部31,其形成有与扁平电路体10的一对卡合孔13、13卡合的未图示的一对卡合突起,将扁平电路体10以在由一对卡合突起进行定位的同时从上下夹持的方式固定;以及壳体插入部32,其是使电路体固定部31的相对于扁平电路体10在上侧的面以朝向插入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且与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起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的部分。

连接锁定部40具有相对于支点如跷跷板那样弹性地可动的可动部41。可动部41在前端侧设置有与连接器壳体70的锁定用突起77卡合的锁定臂部41a,在后端侧设置有用于解除与锁定臂部41a的锁定用突起77的卡合的锁定解除操作部41b。

这样的连接锁定部40在可动部41为弹性地中立的状态下,锁定臂部41a处于与锁定用突起77卡合的位置,通过将锁定解除操作部41b向下方按压操作,从而锁定臂部41a变成其端部向上方倾斜,使得能够解除与锁定用突起77的卡合。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60。

连接器60具有连接器壳体70、和在连接器壳体70内压入固定的多个端子80,利用一对固定金属配件100将连接器壳体70固定在电路基板200等固定点。

连接器壳体7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树脂材构成,外形轮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

该连接器壳体70在内部多个压入固定有端子80,在完成从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插入的插入口71将扁平电路体10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的位置,通过借助滑动引导部件20和设置在上表面的锁定用突起77进行卡合,从而在将各电极11与各端子80连接的状态下固定扁平电路体10。

另外,连接器壳体70在内部形成有用于从插入口71将末端部10a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的插入空间72,在插入在插入空间72中的末端部10a的下方设置有以与多个电极11相对应的排列将多个端子80压入固定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

端子压入配置部73为了将端子80的压入固定部90压入固定而形成有面对面的内壁面74,该内壁面74使压入固定部90在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处于中间地面对面。以下,将在水平方向相互面对面的内壁面74称为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另外,为了能够区别,将在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大致正交的方向面对面的内壁面74称为第二对置内壁面,对下侧的第二对置内壁面标注附图标记74b,对上侧的第二对置内壁面标注附图标记74c。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70的长边方向两侧部设置有将各固定金属配件100嵌入而固定的金属件固定部75、75。通过该将固定于该金属件固定部75的各固定金属配件100固定到电路基板200,从而将连接器壳体70固定到成为固定点的电路基板200。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70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该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防止连接器壳体70相对于电路基板200以固定金属配件100为支点进行旋转。

该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以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地分别向前方、及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底面构成连接器壳体70的底面的一部分。

即,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通过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地向相互相反方向突出,且构成连接器壳体70的底面的一部分,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从而扩大了成为固定点的电路基板200的接地面积。因此,在连接器壳体70欲以固定金属配件100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一对旋转防止肋各自的底面以对于左右各旋转方向阻止旋转的方式与电路基板200抵接。

如图2中箭头T所示,关于这样的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例如即使在通过将与连接器60连接的扁平电路体10在上下方向拉动,从而以固定金属配件100为支点进行旋转的力作用于连接器壳体70的情况下,旋转防止肋76、76的底面也防止连接器壳体70的旋转,结果,防止了软钎焊在电路基板200上的端子80的焊料发生损伤。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例示了在连接器壳体70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以分别向前方、及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设置有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而向相互反方向突出、且构成连接器壳体70的底面的一部分的至少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即可。

端子80通过对栓销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弯曲加工等而被形成为预定形状,包含:弹性接触片部80a,其为通过从在连接器壳体70内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压入固定的压入固定部90向电极11呈倾斜状延伸,从而与电极11弹性地接触的部分;以及安装部80b,其为隔着压入固定部90在弹性接触片部80a的相反侧安装在成为连接器壳体70的固定点的电路基板上的部分。

弹性接触片部80a的呈“へ”字形弯曲的弯曲部分周边与电极11接触。当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时,该弹性接触片部80a由于从末端部10a负荷的载荷而向下方弹性地挠曲,因此,能够利用弹性复原力来保持与电极11接触的状态。

压入固定部90具有:固定主体部91,其为在弹性接触片部80a与安装部80b之间沿着压入方向连续的部分;一对第一突出压入部92、92、及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其作为从固定主体部91的两侧部突出的一对突出压入部,在固定主体部91的延伸方向相互分开地设置。

一对第一突出压入部92、92从固定主体部91的延伸方向的弹性接触片部80a侧的两侧部在水平方向突出,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相互面对面的水平相对内壁面74a、74a接触,从而将压入固定部90压入固定在端子压入配置部73。

因此,将压入固定部90压入到端子压入配置部73后,一对第一突出压入部92、92抑制水平方向的晃动。

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从固定主体部91的延伸方向的安装部80b侧的两侧部在水平方向突出。

该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在压入固定在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状态下,从固定主体部91的两侧部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各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在水平方向突出,从而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接触,且形成:第一面93a,其从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大致正交的方向面对面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的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b、沿着自侧部的突出方向逐渐远离;以及第二面93b,其沿着自侧部的突出方向逐渐接近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c。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压入固定部90的形成有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部分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突出的方向的截面为大致U字形状。因此,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能够通过弯曲加工容易地成形。

这样的压入固定部90中,压入固定部90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在相互相反方向向侧方突出并分别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接触,同时,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之间的部分形成与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的一个面74b对峙的面,且与另一个面74c对峙的面93b沿着突出方向逐渐接近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c,从而使得在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的面对面的方向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间隙变小,而且,将与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分别接触的面的面积抑制得较小。

由此,用压入固定部90的形成有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部分,能够抑制在连接器壳体70内在相互正交的方向的晃动。

另外,压入固定部90中,将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第一面93a以沿着突出方向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下侧内壁面74b向上方逐渐远离的方式形成,将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上表面93b以沿着突出方向逐渐接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上侧内壁面74c的方式形成,因此,使得将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下侧内壁面74b及上侧内壁面74c分别接触的面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因此,在将端子压入到端子压入配置部时,端子难以与端子压入配置部的内壁面干涉。

安装部80b在与弹性接触片部80a相反的方向从固定主体部91呈曲柄状弯曲地延伸,通过软钎焊将沿着与固定主体部9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线上形成的端部安装在电路基板200上。

接下来,使用图7及图8A~8D,说明通过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从而连接到电极11的端子80的动作。

图7是示出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的情况的图,是以虚线示出扁平电路体10及端子80、并以实现示出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内壁面74的图。图8A是从端子80的安装部80b侧观察图7的立体图,图8B是将图8A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中的、一个第二突出压入部93周边放大的图,图8C是从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压入口侧观察图7的图,图8D是将图8C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中的、一个第二突出压入部93周边放大的图。

当将扁平电路体10的末端部10a一边滑动一边插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时,末端部10a从上方接触端子80的弹性接触片部80a,从而以弹性接触片部80a弹性地向下方挠曲的方式对端子80作用载荷。

由此,尽管以安装部80b以压入固定部90为支点向上方倾斜的方式作用载荷,也由于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形成有沿着突出方向逐渐接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上侧内壁面74c的上表面93b,压入固定部90尽可能接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上下的内壁面74b、74c,因此,能够抑制压入固定部90在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上下方向的晃动。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中,压入固定部90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在相互相反的方向向侧方突出并分别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接触,同时,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之间的部分形成与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的一个面74b对峙的面,且使与另一个面74c对峙的面93b沿着突出方向逐渐接近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c,从而使得在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面对面的方向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间隙变小,而且,将与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分别接触的面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因此,在将端子80压入到端子压入配置部73时,端子80难以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内壁面74干涉,因此,将在连接器壳体70内在相互正交的方向的端子80的晃动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提高端子80与端子80的安装点的连接稳定性,而且,能够防止难以将端子80压入到连接器壳体70内。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中,压入固定部90的形成作为一对突出压入部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部分能够通过弯曲加工容易地成形。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中,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而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且构成连接器壳体70的底面的一部分,从而使固定金属配件100处于中间而扩大了连接器壳体70向固定点的接地面积,因此,在连接器壳体70欲以固定金属配件100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一对旋转防止肋76、76各自的底面以对于左右各旋转方向阻止旋转的方式抵接于固定点,因此,即使在端子80被软钎焊于固定点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连接器壳体70的旋转而给端子80带来的负荷使焊料发生损伤,结果,能够防止端子80与固定点的电气连接降低。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中,压入固定部90、94作为从固定主体部90的两侧部突出的一对突出压入部,例示了具有一对第一突出压入部92、92、和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的压入固定部,但是,不限于此,作为一对突出压入部只要具有至少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3、93即可。

(变形例)

接下来,使用图9A~9C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1的端子的变形例。

图9A~9C是从各自不同的方向观察变形例的端子81的图。

该变形例的端子81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5、95的形状与实施例的端子不同。

此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的端子同样,对于与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该变形例的端子81的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5、95从固定主体部91的延伸方向的安装部80b侧的两侧部在水平方向突出。

该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5、95在压入固定于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状态下,从固定主体部91的两侧部向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各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在水平方向突出,从而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接触,且形成:第一面95a,其从与第一对置内壁面74a、74a大致正交的方向面对面的端子压入配置部73的一对第二对置内壁面74b、74c的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b、沿着自侧部的突出方向逐渐远离;以及第二面95b,其沿着自侧部的突出方向逐渐接近另一个第二对置内壁面74c。

此外,一对第二突出压入部95、95的第一面95a、及、第二面95b为倾斜面。

以上,基于上述的发明的实施例具体说明了由本发明者做出的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