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21129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悬浮构造的连接器端子与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伴随着车载用电子设备和/或生活用电子设备等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而使用将印刷基板(以下称为“基板”)彼此连接的基板间连接用的电连接器。而且,由于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基板自身也较小、安装密度也高密度化,另一方面可靠性高的基板间连接也是必须的。
[0003]作为提高电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的技术,已知悬浮构造。悬浮构造一般为下述的连接器构造:具有安装于基板的“固定壳体”、与连接对象物嵌合的“可动壳体”和“端子”,端子具有将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保持得能够相对移位的具有弹性的可动部。据此,其特征在于:能够通过可动部的移位消除基板彼此的安装允许误差,能够通过可动部吸收由振动和/或冲击引起的基板彼此的相对移位,所以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发生接触不良和/或、防止将端子固定于基板的软钎料发生开裂和/或剥离等(参照专利文献I)。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96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对于以这样的具有高连接可靠性的悬浮构造的电连接器,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也要求其进一步小型化,但悬浮构造所需要的可动部却成为阻碍小型化的一个要因。
[0007]S卩,在电连接器的壳体,多个端子以其板面平行的方式沿着矩形状的壳体的纵长方向并排配置,而该可动部一般配置于壳体的横宽方向上的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因此,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需要用于配置可动部并使其弹性变形的可动空间,但为对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的相对移位确保一定的移位量而使可动空间的削减也受到限制,所以难以在维持以往的连接器构造的状态下削减可动空间而将电连接器整体在横宽方向上小型化。
[0008]为解决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其目的在于具备悬浮构造的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0009]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这样构成。
[0010]S卩,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具备:可动部,其将可动壳体支撑得能够相对于固定于基板的固定壳体相对移位;和基部,其安装于可动壳体并与可动部相连,其特征在于,
[0011]可动部具有:位于固定壳体侧的第一伸长部;折返部;和在可动壳体侧位置与基部相邻的第二伸长部;
[0012]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与基部并排设置;
[0013]在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在与折返部相连的第二伸长部的另一端侧形成得比在与基部相连的第二伸长部的一端侧宽。
[0014]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伸长部倾斜形成,使得所述间隙从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另一端侧变大。
[0015]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本发明的第二伸长部具有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弯曲使得所述间隙在与所述另一端侧比在所述一端侧宽。
[0016]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基部具有纵边缘,所述纵边缘为相对于第二伸长部分离的形状使得所述间隙在所述另一端侧比在所述一端侧宽。
[0017]根据以上的连接器端子与具备该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即使没有使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的间隔遍及纵长方向均匀地扩展,也能够在与折返部相反侧的第一伸长部与第二伸长部之间设置较宽的可动空间。与此同时,即使没有使第二伸长部与基部的间隔遍及纵长方向均匀地扩展,也能够在折返部侧的第二伸长部与基部之间设置较宽的可动空间。因此,能够使得第一伸长部即使向第二伸长部一侧移位也难以与第二伸长部接触,与此同时,能够使得第二伸长部即使向基部侧移位也难以与基部接触。
[0018]特别是,对于与具有所述弹簧部的连接器端子,能够以弹簧部为边界与第一伸长部和/或基部平行地设置第二伸长部的所述一端侧与所述另一端侧。
[0019]对于上述本发明,通过设为在基部上的与可动部相邻的侧面设置与第二伸长部以及折返部相对的缺口部、使可动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构成,与在基部没有设置缺口部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基部与可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端子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0020]另外,所谓可动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不仅包含可动部整体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也包含例如第二伸长部与折返部那样、仅可动部的一部进入缺口部内侧的状态。
[0021]对于所述本发明,可以:在固定壳体与可动部的第一伸长部之间,具有供可动部从固定壳体分离开的间隙部。
[0022]通过可动部设置上述间隙部,能够抑制在将基板连接部软钎焊于基板时,焊剂由于毛细现象而在固定壳体与可动部的第一伸长部之间上溢。因此,能够抑制焊剂以该上溢为契机到达触点部而产生接通不良。
[0023]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在可动壳体设置覆盖可动部的折返部的檐状的纵长侧壁。檐状的纵长侧壁覆盖可动部的折返部,由此,能够保护可动部不受例如来自外部的接触等伤害。
[0024]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具有与基板的基板面连接的连接部和使固定壳体从基板分离开的支撑部。
[0025]通过这样,在将电连接器相对于基板软钎焊时焊剂附着于固定壳体而进入固定壳体与端子的间隙,能够抑制焊剂以该进入为契机通过毛细现象到达端子部的情况。
[0026]对于上述本发明,可以:端子部具备弹性支撑触点部的弹性片部;触点部具有:前触点部,其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嵌合时,与所述接通连接部的接触面滑动接触而擦拭附着于接触面的异物;和后触点部,其与由前触点部擦拭过的接触面接触。
[0027]通过触点部具备这样的前触点部与后触点部,即使在异物附着于接通连接部的接触面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前触点部擦拭异物、用后触点部可靠地与接触面接通连接。
[0028]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能够实现端子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所以即使是例如具备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的悬浮连接器也能够实现在宽度方向上较小的电连接器。并且,通过使用该电连接器,能够提高向基板的安装密度。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0]图2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1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0031]图3是沿着图2中箭头II1-1II线的剖视图。
[0032]图4是图3中表示的插头的剖视图。
[0033]图5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4]图6是沿着图5中箭头V1- VI线的剖视图。
[0035]图7是图5中R部分的放大图。
[0036]图8是图6中表示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7]图9是图8中S部分的放大图。
[0038]图10是图5中T部分的放大图。
[0039]图11是图3中表示的插座端子的移位状态下的说明图。
[0040]图12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0041]图13是变形例中的插座端子的主视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I电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 3插座连接器
[0044]4基板(插头连接器侧)5基板(插座连接器侧)
[0045]6插头壳体6A主体部6B腿部
[0046]6a嵌合部6al侧壁6a2中央壁
[0047]6a3安装槽6b分隔壁部(隔壁部) 6b I安装孔
[0048]6c基部6cl侧壁6c2安装槽
[0049]6c3底部7插头端子7a基板连接部(插头端子)
[0050]7al连接部7a2支撑部7b第一分离部
[0051]7c直线部7d第二分离部 7e插通部
[0052]If接触部8插座壳体8a固定壳体
[0053]8al纵长侧壁8a2横宽侧壁 8a3固定孔
[0054]8a4腿部8a5卡定座部8a6内面
[0055]8b可动壳体8c嵌合部8cl纵长侧壁
[0056]8c2横宽侧壁8c3纵长内壁 8c4分隔壁(仕切壁)
[0057]8c5前壁8c6插头插入部 8d端子保持部
[0058]8dl纵长侧壁8d2横宽侧壁 8d3中央壁
[0059]8d4分隔壁8d5卡定部9插座端子
[0060]10端子部11可动部Ila第一伸长部
[0061]Ilb折返部Ilc第二伸长部 Ild弹簧部
[0062]Ile间隙部Ilf间隙部12基部
[0063]12a上部12al卡定部12b下部
[0064]12bl按压承受部 12c缺口部12d纵边缘
[0065]12e横边缘13基板连接部 13a连接部
[0066]13b支撑部13c固定片部13d卡定突部
[0067]14可动空间14a第一可动空间部
[0068]14b第二可动空间部 14c间隙部15开口
[0069]16前端子 16a弹性片部(前端子) 16b接触部(前端子)
[0070]16c前触点部16d前边缘16e凹部
[0071]17后端子 17a弹性片部(后端子) 17b接触部(后端子)
[0072]17c后触点部 X纵长方向 Y横宽方向 Z插拔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73]以下,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基于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悬浮功能的基板间连接用连接器的例子进行说明。
[0074]如图1、图2所示,电连接器I具备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3。如图2?图5所示,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基板4,插座连接器3安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