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4680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路连接器件,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720621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半绝缘接头,包括金属接头及包覆金属接头的绝缘套管,所述金属接头包括金属片,金属片一端连接有金属套管,另一端连接有与金属片呈锐角设置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置通孔,所述金属片两侧对称设置有呈翻卷状的接触片,仅金属套管设置在绝缘套管内。采用上述专利所述的半绝缘接头连接两根导线时,需要将一根导线穿入金属套管内并用压线钳压扁金属套管将导线固定,另一根导线还需连接插片结构的公座用于与接触片处的卡槽插接;其步骤较多,使用起来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更方便的接线端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底座、导电片以及罩壳,所述绝缘底座上下贯穿设有若干穿线孔,所述绝缘底座的上端呈三角形,所述导电片呈“人”字型并贴合于绝缘底座的上端面,所述导电片对应穿线孔的位置设有可向侧边方向外翻的弹片,所述罩壳固定于绝缘底座上并将导电片压紧于绝缘底座的上端面,罩壳对应弹片的位置设有置线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导线从穿线孔穿入,由于导电片贴合于绝缘底座的上端面,且弹片与穿线孔对应,导线可将弹片顶起,使得弹片向导电片的侧边方向外翻,让导线穿过导电片;绝缘底座的上端为三角形结构,使得绝缘底座的上端面为斜面结构,同时导电片与其适配呈“人”字型亦为斜面结构,该结构使得弹片初始状态下相对穿线孔呈倾斜结构,当导线抵触至弹片时,倾斜设置的弹片对导线的阻力较小,方便导线挤过导电片,在导线穿过导电片后,弹片借助其弹性对导线起到斜向支撑的作用,一方面抵紧导线使得导电接触更好,另一方面增加导线逆向拔拉时的阻力,对导线起固定作用;罩壳罩设并固定于绝缘底座上,罩壳将导电片压紧于绝缘底座的上端面,防止弹片与穿线孔的位置错位,同时绝缘罩壳内设有置线腔,用于容纳穿过导电片的导线,通过罩壳将导电片与外界隔离,避免误触碰,使用更安全。在需要连接多条线路时,只需将对应线路的导线插入穿线孔与导电片接触即可,接线更方便。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底座的侧壁设有卡块,所述罩壳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卡块与卡槽卡接固定罩壳的方式,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片的中间下部设有支持件,所述导电片的中间设有凹槽,支持件的上侧嵌入凹槽中,所述绝缘底座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用于卡嵌支持件下侧的定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电片中间设置支持件可进一步提高导电片的定位作用,导电片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槽,支持件的上侧嵌设于凹槽中与导电片进行定位,支持件的下侧嵌设于绝缘底座的定位槽中与绝缘底座进行定位,通过支持件将导电片的中间部位和绝缘底座的上端中间位置进行衔接,使得导电片不容易于绝缘底座的上端面偏移,更好地起到防止弹片与穿线孔错位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持件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支持件的开口朝向导电片设置,所述导电片设有嵌入支持件内的卡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持件的横截面为U型,构成有开口,该开口朝向导电片设置,即开口端嵌设于凹槽中,开口两端的侧壁受到凹槽侧壁的限制作用,不易产生变形,且该开口可用于与卡爪配合,通过卡爪将支持件与导电片进行固定,支持件不易与导电片脱离,使用更稳定,且在安装过程中,工人可先将支持件与导电片安装形成一个组件再与绝缘底座安装,安装更方便。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片的结构为一体成型,卡爪由在导电片中间部位开设缺口,并由缺口边沿向下弯折构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片一体成型方便安装,卡爪则通过在导电片中间部位开设缺口并将该缺口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其可通过冲压成型,方便生产加工。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片均匀设置于导电片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导线时,使得导电片两侧受力均匀,导电片的固定更稳定。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电片为不锈钢材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刚度与弹性均适中,能够满足弹片的弹性要求以及弹片作为斜向支撑时对刚度的要求。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罩壳的内壁设有用于与导电片中间部分抵触的第一抵接部和用于与导电片两侧抵触的第二抵接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导电片受到罩壳压紧作用时,两侧受力均匀,位置不易偏移。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罩壳为透明塑料材质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从外部观察罩壳中导线与导电片的接触情况,方便排除故障。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罩壳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导电片的散热,避免导电片过度发热导致罩壳提前老化,从而提高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的接线端子,只需将对应线路的导线插入穿线孔内,即可实现两条线路的连接,且穿线孔个数可以设置为更多,可以同时连接更多的线路,接线方面更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所述接线端子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导电片与支持件连接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所述罩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所述接线端子在插接导线状态下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二所述组合式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底座;2、导电片;3、罩壳;4、支持件;5、凹槽;6、弹片;7、卡爪;8、穿线孔;9、第一抵接部;10、第二抵接部;11、置线腔;12、散热孔;13、卡块;14、卡槽;15、定位槽;16、缺口;17、导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底座1、不锈钢材质的导电片2以及透明塑料制成的罩壳3,绝缘底座1上端为三角形结构,下端为矩形结构;绝缘底座1上下贯穿设有两对穿线孔8,两对穿线孔8呈对称结构,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槽15。如图2所示,导电片2呈“人”字型,形状与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适配,导电片2用于贴合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导电片2对应穿线孔8的位置设有可向侧边方向外翻的弹片6,该弹片6一体成型于导电片2上。导电片2的中间位置下部弯折成型有凹槽5,凹槽5中嵌设有支持件4,支持件4的截面呈U型,且开口端嵌入凹槽5内;导电片2于中间部位开设有缺口16,缺口16的边沿设有弯折进入凹槽5的卡爪7,该卡爪7卡入支持件4的开口内。在安装过程中,支持件4相对开口端的另一端用于与定位槽15卡接。组装时,罩壳3罩设于绝缘底座1以及导电片2上,如图1所示,绝缘底座1的侧壁设有倒钩状的卡块13,罩壳3的侧壁设有用于与卡块13卡接的卡槽14。如图3所示,罩壳3内对应导电片2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抵接部9,对应导电片2两侧的位置设有第二抵接部10,在罩壳3安装时,第一抵接部9会抵压在导电片2的中间位置,同时第二抵接部10抵压在导电片2的两侧,从而将导电片2压紧于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罩壳3与弹片6对应的位置设有置线腔11,罩壳3的顶部还设有散热孔12。在使用过程中,如图4所示,导线17从穿线孔8穿入,由于导电片2贴合于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且弹片6与穿线孔8对应,导线17可将弹片6顶起,使得弹片6向导电片2的侧边方向外翻,让导线17穿过导电片2;绝缘底座1的上端为三角形结构,使得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为斜面结构,同时导电片2与其适配呈“人”字型亦为斜面结构,该结构使得弹片6初始状态下相对穿线孔8呈倾斜结构,当导线17抵触至弹片6时,倾斜设置的弹片6对导线17的阻力较小,方便导线17挤过导电片2,在导线17穿过导电片2后,弹片6借助其弹性对导线17起到斜向支撑的作用,一方面抵紧导线17使得导电接触更好,另一方面增加导线17逆向拔拉时的阻力,对导线17起固定作用;罩壳3罩设并固定于绝缘底座1上,罩壳3将导电片2压紧于绝缘底座1的上端面,防止弹片6与穿线孔8的位置错位,同时参照图3,绝缘罩壳3内设有置线腔11,用于容纳穿过导电片2的导线17,通过罩壳3将导电片2与外界隔离,避免误触碰,使用更安全。在需要连接多条线路时,只需将对应线路的导线17插入穿线孔8与导电片2接触即可,接线更方便。实施例二,一种组合式接线端子,如图5所示,包括两个实施例一中所述接线端子,该两个接线端子的罩壳3一体设置,该两个接线端子可独立使用,使用更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