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903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特别涉及一种断路器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控制电气回路的分合开关,是一种用在过载、短路和欠电压情况下保护线路和电源的控电装置。断路器可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实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相当于熔断器式开关与过欠热继电器的组合,而且在分断故障电流后一般不需要变更零部件,作为自动空气开关使用广泛。

断路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包括断路器本体、带有接线端子的断路器负载端及固定连接断路器本体与断路器负载端的卡位连接件,由于断路器的工作环境的温度常常较高,塑料壳体常常经受高温的烘烤,塑料壳体会发生膨胀,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造成断路器本体与断路器负载端之间的连接松动,减小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目前,现有专利中授权公告号为CN 2019275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断路器,该种断路器通过在断路器负载端与断路器本体上设置的凸起与凹槽实现了断路器壳体之间的牢固连接,便于该断路器的组合与安装。

但是,这种断路器以及市面上现有的大多数断路器都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都是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凸起与凹槽使两个壳体进行牢固卡接,如果需要再次打开断路器的壳体,则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起撬,容易造成壳体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开启断路器的壳体且断路器的壳体间连接紧固的断路器壳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断路器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相卡接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侧边上并凸出于该侧边设有第一外延部,所述第一外延部包括向第一壳体方向凸出且高度由高向低依次设置的第一凸块、第一横部与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第一外延部相配合的第二外延部,第二外延部包括与第一凸块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与第一横部相对的第二横部,与第一凹陷部相对的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之间形成方便开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空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块与第一卡槽相卡接配合,能够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相对设置且中间形成方便开启壳体的空腔,第一横部与第二横部相对设置在第一凸块、第一卡槽与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两组配合部分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同时,正是由于在两组配合部分之间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横部与第二横部,第一横部的高度低于第一凸块的高度,第二横部的高度低于第一卡槽的高度,而第一凹陷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横部的高度,第二凹陷部的高度低于第二横部的高度,当第一凸块与第一卡槽卡接配合时,第一横部与第二横部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之间形成空腔,空腔有助于手指伸入施力,克服第一凸块、第一卡槽之间的卡接力,从而打开该断路器壳体,该断路器壳体之间连接紧固,开启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壳体上在与第一外延部相同的侧边上设有与第一外延部相对的第三外延部,所述第三外延部上设有圆柱形凸起,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与第三外延部相贴合的第四外延部,所述第四外延部上设有与圆柱形凸起卡接配合的圆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第一外延部、第二外延部的配合部分相对称设置有第三外延部、第四外延部,且第三外延部与第四外延部通过圆柱形凸起、圆孔卡接配合实现固定连接,同时,也增加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牢固程度,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柱形凸起呈中空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形凸起设置为中空结构,相比于实心结构,能够减轻壳体自身的重量,从而减轻该断路器的重量,使该断路器更加轻便,使断路器使用更加方便,应用更加广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外延部和第四外延部在相互贴合的端面上开设有减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重槽同样是为了减轻该断路器壳体的负重,使该断路器更加轻便,增加了断路器的使用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上在与第二外延部相对的侧边上且位于该侧边的两端设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分别供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插入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定位件插入到第一定位槽内,第二定位件插入到第二定位槽内,能够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安装组合过程中实现快速地定位,并能够进行紧密地配合,使该断路器壳体间的结合更加紧密、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有奇数个识别孔,所述第二定位件上设有偶数个识别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侧设置单数个识别孔,一侧设置偶数个识别孔,能够将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快速地识别出来,从而能够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快速地实现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上在与第二外延部相对的侧边上设有半圆形的标识边,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半圆形的标识边相扣合的配合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半圆形的标识边与半圆形的配合边相扣合,能够增强该壳体安装时候的标识感,增加了该壳体安装过程中的辨识度,加快了该断路器壳体的安装速度,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引线槽和第二引线槽,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第一引线槽相扣合的第三引线槽以及与第二引线槽相扣合的第四引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接配合后,第一引线槽与第三引线槽相对,第二引线槽与第四引线槽相对,两组引线槽相对后形成的空间供电线、电缆伸入,连接到内部的电路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引线槽和第四引线槽的端面上均设有凸柱,所述第二引线槽和第三引线槽的端面上均设有与凸柱相卡接配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凸柱与凹槽进行卡接配合,实现了将第一引线槽与第二引线槽卡接固定,第三引线槽与第四引线槽卡接固定,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第一凸块与第一卡槽旁边设置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且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之间形成供手指伸入的空腔,通过从空腔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从而克服第一凸块与第一卡槽的卡接力,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实现分离,从而打开该断路器壳体;

2、通过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以及在两个定位件上设置有明显区别的识别孔,从而能够快速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卡接配合时候的定位,另外,半圆形的标识边同样增加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定位标识感;

3、通过在两个壳体上设置多个用于实现两个壳体卡接配合的凸起、凸块、凸柱以及圆孔、卡槽、凹槽,使两个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壳体;11、第二外延部;111、第一卡槽;112、第二横部;113、第二凹陷部;12、第三外延部;121、圆柱形凸起;122、减重槽;13、第一定位件;131、识别孔;14、第二定位件;15、标识边;16、第一引线槽;161、凸柱;17、第二引线槽;2、第二壳体;21、第一外延部;211、第一凸块;212、第一横部;213、第一凹陷部;214、连接片;22、第四外延部;221、圆孔;23、第一定位槽;24、第二定位槽;25、配合边;26、第三引线槽;261、凹槽;27、第四引线槽;3、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断路器壳体结构,参照图1和图2所示,包括相互卡接配合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大致呈方体结构,在第二壳体2的一条侧边上并凸出于该侧边具有第一外延部21,第一外延部21包括长方形的连接片214,连接片21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2的侧边上,连接片214的另一端在面向第一壳体1的方向具有第一凸块211、第一横部212与第一凹陷部213,第一凸块211为方体形,第一横部212呈长方体形,第一凸块211、第一横部212与第一凹陷部213的水平高度依次降低且第一凸块211的上部尺寸逐渐减小,第一凸块211的下部、第一横部212与第一凹陷部213三者的宽度相同。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上具有与第二壳体2上的第一外延部21相配合的第二外延部11,第二外延部11是凸出于第一壳体1的一条侧边设置的,第二外延部11包括第一卡槽111、第二横部112和第二凹陷部113,第一卡槽111可供第一凸块211卡接配合,使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进行紧密地连接,第二横部112与第一横部212相对设置,第一凹陷部213与第二凹陷部113也是相对设置,当第一凸块211与第一卡槽111卡接配合时,第一横部212与第二横部112之间预留有空隙,第一凹陷部213与第二凹陷部113之间留有更大的空隙,形成了供手指伸入,方便手指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施力,从而使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进行分离的空腔3(如图1所示)。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壳体2上位于与第一外延部21相同的侧边上还具有与第一外延部21相对设置的第三外延部12,第三外延部12的宽度与第一壳体1的宽度相当,第三外延部12上具有圆柱形凸起121,圆柱形凸起121内呈中空结构,有助于该壳体的减重;在第一壳体1上具有与第三外延部12相贴合设置的第四外延部22,第四外延部22凸出于第一壳体1的侧边设置,呈梯形结构,第四外延部22上在与第三外延部12相贴合的方向具有圆孔221,圆柱形凸起121能够伸进圆孔221内进行卡接,进一步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进行固定,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紧密;在第三外延部12与第四外延部22相对的表面上均具有减重槽122,减重槽122为向下凹陷结构,有助于减轻该壳体的整体重量。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上与第二外延部11相对的侧边的两端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件13和第二定位件14,第一定位件13为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凸出设置在第一壳体1上,圆柱形结构上开设有通孔,第二定位件14为长方体形,而且在第一定位件13上开设有1个识别孔131,在第二定位件14上等距开设有2个识别孔131,能够快速地分辨出第一定位件13与第二定位件14,同时,在第二壳体2的侧边的两端上具有能够供第一定位件13和第二定位件14插入的第一定位槽23和第二定位槽24,第一定位槽23的横截面呈圆形,能够与第一定位件13进行卡接配合,第二定位槽24的横截面呈长方性,能够与第二定位件14进行卡接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与四个外延部相对的侧边方向通过第一定位件13插进第一定位槽23、第二定位件14插进第二定位槽24进行卡接固定。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上与第一定位件13和第二定位件14相同的侧边上具有半圆形的标识边15,在第二壳体2上在与半圆形的标识边15相对的方向上设有与标识边15相扣合的配合边25,增加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之间配合的紧密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