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01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在各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动力电池模组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循环使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可以用于电动汽车、无人机等行业。然而动力电池模组只有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才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因此,温度对电池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模组,无论在高温环境还是低温环境,散热装置都在为动力电池模组散热,散热效率不可控,影响了动力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可以实现散热可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无人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所述电池本体设在所述外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和/或所述电池本体可活动的导热组件,其中,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和/或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导热组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导热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导热地连接于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外壳体;当所述导热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与所述电池本体和/或所述外壳体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通过设置相对与外壳体和/或电池本体可活动的导热组件,在导热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导热组件导热地连接于电池本体和外壳体,从而使得导热组件可以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在导热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导热组件与电池本体和/或外壳体分离,从而使得导热组件起不到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的作用,由此使得电池模组在不同环境温度中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导热组件起到或不起到导热的作用,从而使得电池模组的散热可控,进而使得电池模组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提高电池模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彼此导热连接的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电池本体相连,在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外壳体导热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外壳体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组件还包括热管,所述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热件相连,所述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热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热管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热管间隔开设置,每个所述热管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导热件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热管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二导热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多组,多组所述导热组件沿所述电池本体的周向或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外壳体并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一螺钉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热件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一螺钉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螺钉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滑块,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体,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滑块,所述滑块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外壳体上,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热件通过弹簧与所述电池本体或所述外壳体相连,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的端部穿过所述外壳体且与所述第二导热件止抵,所述第二螺钉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当所述第二螺钉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簧处于弹性压缩状态或或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远离所述外壳体的趋势,当所述第二螺钉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簧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远离所述外壳体的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端部穿过所述外壳体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所述紧固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九位置和第十位置,当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电池本体之间限定出适于容纳所述导热组件的容纳空间,所述导热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内壳体和多个电池单体,所述内壳体内限定出多个收容空间,多个所述电池单体分别设于多个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热组件设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无人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池模组,可以提高无人机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模组100;

外壳体1;左侧板11;右侧板12;顶盖13;滑槽14;第一筋条15;第二筋条16;橡胶垫17;容纳空间18;第一腔体181;第二腔体182;

内壳体2;第一侧板21;第三侧板22;第四侧板23;隔板24;收容空间25;

电池单体3;

导热组件4;第一导热件41;第二导热件42;凹槽421;热管43;导热块44;

加热件5;

控制组件6;

第一螺钉a1;

第一连杆b1;第二连杆b2;滑块b3;

弹簧c1;第二螺钉c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和导热组件4。

具体而言,所述电池本体设在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导热组件4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和/或所述电池本体可活动。其中,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和/或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导热组件4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导热地连接于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外壳体1,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当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电池本体和/或所述外壳体1分离,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不到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的作用。

其中,所述导热组件4的连接可以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所述导热组件4仅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可活动。具体而言,所述导热组件4导热地连接于所述电池本体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可活动,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外壳体1导热地接触,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外壳体1分离,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

2)所述导热组件4仅相对于所述电池本体可活动。具体而言,所述导热组件4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并相对于所述电池本体可活动,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相对于所述电池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电池本体导热地接触,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电池本体分离,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

3)所述导热组件4相对于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外壳体1均可活动,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电池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而言,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外壳体1均导热地接触,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在所述导热组件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外壳体1均分离,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

在使用电池模组100时,可以根据环境温度控制导热组件4的位置。例如,在高温环境中,为了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及时地散去以防止电池温度过高,可以使导热组件4处于第一位置,从而可以及时地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散去,提高电池模组100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在低温环境中,由于电池本体的温度本身较低,可以使导热组件4处于第二位置,使得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防止电池温度过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导热组件4,使得电池本体的散热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使得电池模组100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温度控制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或不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使电池本体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而可以提高电池模组100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通过设置相对与外壳体1和/或电池本体可活动的导热组件4,在导热组件4处于第一位置时导热组件4导热连接于电池本体和外壳体1,从而使得导热组件4可以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1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在导热组件4处于第二位置时导热组件4与电池本体和/或外壳体1分离,从而使得导热组件4起不到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1的作用,由此使得电池模组100在不同环境温度中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导热组件4起到或不起到导热的作用,从而使得电池模组100的散热可控,进而使得电池模组100的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提高电池模组100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下面参照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4,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导热组件4、多个加热件5和控制组件6。其中,所述加热件5可以为加热板或加热膜。

参照图1和图2,所述外壳体1大体呈长方体,所述外壳体1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左右间隔设置的左侧板11和右侧板12以及封盖所述外壳体1顶部的顶盖13,所述左侧板11连接在所述前侧板的左端和后侧板的左端,所述右侧板12连接在所述前侧板的右端和后侧板的右端,所述左侧板11的下部和所述右侧板12的下部向内凹陷,所述左侧板11的下部上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右侧板12的下部上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由多条水平设置的第一筋条15相互交错构成,多条相互交错的所述第一筋条15的上还设有多条竖直设置的第二筋条16以增强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的强度。所述外壳体1的八个角上分别设有“L”形橡胶垫17,所述橡胶垫17可以防止所述外壳体1受到磨损或跌落时受到冲击。

参照图1和图4,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内壳体2和多个电池单体3,所述内壳体2呈长方体,所述内壳体2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三侧板22和第四侧板23,所述第三侧板22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21的左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左端,所述第四侧板23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21的右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右端。所述内壳体2内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的隔板24,每个所述隔板2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所述内壳体2与多个所述隔板24共同限定出多个相互间隔开的收容空间25,多个所述电池单体3分别设于所述多个收容空间25内。

参照图2和图4,所述导热组件4包括两组,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沿所述电池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组所述导热组件4包括彼此导热连接的第一导热件41和第二导热件42以及热管43,所述第二导热件42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可活动。所述第一导热件41与所述电池本体相连,所述第一导热件41呈平板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螺纹孔,所述第二导热件42呈平板状。在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与所述外壳体1导热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与所述外壳体1分离。

继续参照图2-图4,每组导热组件4包括三个热管43,每个所述热管43包括第一端及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二端,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热件41相连,所述热管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热件42相连。其中,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设有凹槽421,所述热管43的第二端配合在所述凹槽421内,从而可以增大所述热管43与所述第二导热件42的换热面积。所述三个热管43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导热件4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导热件41的长度方向”是指所述第一导热件41的沿所述内壳体2的周向延伸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热管43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二导热件42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导热件42的长度方向”是指所述第二导热件42的沿所述内壳体2的周向延伸的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43可以为金属铜或其他,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与其第二端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当所述第二导热件42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与其第二端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所述热管43的部分变形不影响其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也可以活动地连接于其第二端,如通过枢轴进行枢转连接,通过可伸缩的连接件进行滑动地连接,等等。

下面参照图1-图4描述实施例一中的电池模组100的装配过程。

参照图2和图4,将多个所述加热件5分别贴附在多个所述隔板24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

继续参照图2和图4,将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进行装配。将每组所述导热组件4中的三个所述热管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热件41相连且所述热管43的第二端配合在所述第二导热件42的凹槽421内。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装配完成后,将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中的两个所述第一导热件41的最大平面贴附在所述内壳体2的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上,将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中的两个第二导热件42分别邻近所述内壳体2的第三侧板22和第四侧板23。

参照图2和图3,将上述装配的所述电池本体和所述导热组件4放置于所述外壳体1内,两组所述导热组件4的两个所述第二导热件42分别贴附在所述外壳体1的所述左侧板11的内壁上和所述右侧板12的内壁上,且使得所述左侧板11上的两个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的两个螺纹孔对齐,使得所述右侧板12上的两个通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的两个螺纹孔对齐。将两个第一螺钉a1穿过所述左侧板11上的两个通孔并穿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的两个所述螺纹孔,将另外两个第一螺钉a1穿过所述右侧板12上的两个通孔并穿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上的两个所述螺纹孔。将多个所述电池单体3分别置于所述内壳体2的多个所述收容空间25内。

参照图2和图4,将所述控制组件6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上方,通过线束将所述控制组件6分别与多个所述加热件5电连接。最后,将所述顶盖13盖设在所述外壳体1的顶部。所述电池模组100装配完成。

下面参照1-图4简述实施例一中的电池模组100的工作过程。

所述第一螺钉a1相对与所述第二导热件42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一螺钉a1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螺钉a1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一螺钉a1,在第一螺钉a1绕第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将第一螺钉a1的回转运动转化为第二导热件42的直线运动,且第二导热件42向内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螺钉a1相对于第二导热件42处于第四位置,第二导热件42与外壳体1分离,此时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在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第一螺钉a1,在第一螺钉a1绕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将第一螺钉a1的回转运动转化为第二导热件42的直线运动,且第二导热件42向外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第一螺钉a1相对于第二导热件42处于第三位置,第二导热件42与外壳体1导热地接触,此时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多个电池单体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内壳体2上,内壳体2上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件41,通过热管43内的换热介质可以将传递给第一导热件41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件42,第二导热件42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外壳体1,最终热量向外界环境散去,从而通过导热组件4可以及时的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散去。

在环境温度过低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组件6控制加热件5加热,从而可以对电池本体进行预热,保证电池模组100进行正常充放电,进一步地提高电池模组100的性能。当然,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控制组件6控制加热件5不加热。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将导热组件4中的第一导热件41导热地连接于电池本体且第二导热件42相对于外壳体1可活动,从而可以实现电池模组100的散热可控,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将导热组件4中的第一导热件41和第二导热件42均设置成平板状,可以增大导热面积,提高导热效果。

3)通过设置的热管43连接在第一导热件41和第二导热件42之间,可以利用热管43原理进行快速地导热且可以循环利用。

4)通过设置的加热件5,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模组100进行预热,保证电池模组100进行正常充放电。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导热组件4包括多组,多组所述导热组件4沿所述电池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每组导热组件4可以仅包括一个热管43,热管43可以形成为扁管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组件4与外壳体1的连接方式,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大体相同。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导热组件4、多个加热件5和控制组件6。其中,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外壳体1、所述导热组件4、所述多个加热件5和所述控制组件6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大体相同。

所述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第一连杆b1、第二连杆b2和滑块b3,所述第一连杆b1的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所述第一连杆b1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42,所述第二连杆b2的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b1的两端之间,例如所述第二连杆b2可以与所述第一连杆b1的中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杆b2的另一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滑块b3。所述滑块b3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外壳体1上,所述外壳体1的外壁上设有适于所述滑块b3滑动的滑槽14,在所述滑块b3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滑块b3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具体而言,参照图5,在所述滑块b3向上滑动至所述滑槽14的上端时,所述滑块b3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所述滑块b3带动所述第一连杆b1和所述第二连杆b2朝向右运动,所述第一连杆b1带动所述第二导热件42朝向右运动至与所述外壳体1接触,此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1以向外界环境散发。在所述滑块b3向下滑动至所述滑槽14的下端时,所述滑块b3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所述滑块b3带动所述第一连杆b1和所述第二连杆b2朝向左运动,所述第一连杆b1带动所述第二导热件42朝向左运动至与所述外壳体1分离,此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热组件4起不到导热作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组件4与外壳体1的连接方式,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大体相同。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导热组件4、多个加热件5和控制组件6。其中,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外壳体1、所述导热组件4、所述多个加热件5和所述控制组件6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大体相同。

其中,所述第二导热件42通过弹簧c1与所述电池本体相连,所述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第二螺钉c2,所述第二螺钉c2的端部穿过所述外壳体1且与所述第二导热件42止抵,所述第二螺钉c2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具有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当所述第二螺钉c2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簧c1处于弹性压缩状态(即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42远离所述外壳体1的趋势)或自然伸长状态,当所述第二螺钉c2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簧c1处于弹性压缩状态(即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42远离所述外壳体1的趋势)。

具体而言,参照图6,可以通过向左推动所述第二螺钉c2使得所述第二螺钉c2处于所述第八位置,在向左推动所述第二螺钉c2时,由于所述第二螺钉c2与所述第二导热件42止抵,所述第二螺钉c2可以推动所述第二导热件42向左运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与所述外壳体1分离,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可以通过向右拉动所述第二螺钉c2使得所述第二螺钉c2处于所述第七位置,在向右拉动所述第二螺钉c2时,由于所述弹簧c1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簧c1释放能量并向右推动所述第二导热件42向右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热件42与所述外壳体1导热地接触,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从而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向外界环境散发。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簧c1也可以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第二导热件42之间。例如,所述弹簧c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所述弹簧c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42背向所述外壳体1的一侧。这样,当所述第二螺钉c2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簧c1处于弹性伸长状态(即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42远离所述外壳体1的趋势)或自然伸长状态,当所述第二螺钉c2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簧c1处于弹性伸长状态(即具有阻止所述第二导热件42远离所述外壳体1的趋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组件4的结构及导热组件4与外壳体1的连接方式,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大体相同。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导热组件4、多个加热件5和控制组件6。其中,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外壳体1、所述多个加热件5和所述控制组件6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大体相同。

其中,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电池本体之间限定出适于容纳所述导热组件4的容纳空间18,所述导热组件4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容纳空间18内。由此,在将所述导热组件4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导热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导热组件4可以将所述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外壳体1以向外界环境散发;在将所述导热组件4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热组件4与所述外壳体1和/或电池本体分离,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

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所述电池本体的高度低于所述外壳体1设置,所述电池本体的上端与所述外壳体1之间限定出第一腔体181,所述电池本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池本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面之间限定出第二腔体182,所述第一腔体181和所述第二腔体182可以共同构成所述容纳空间18。所述导热组件4包括导热块44,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壁上可以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热块44可以在导向槽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在所述导热块44向下滑动至所述第二腔体182内时,所述导热块4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热块44与所述外壳体1和所述电池本体均导热地接触,此时所述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在所述导热块44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一腔体181内时,所述导热块4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热块44与所述电池本体分离,所述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热组件4与外壳体1的连接方式,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大体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本体、外壳体1、导热组件4、多个加热件5和控制组件6。其中,所述电池本体、所述外壳体1、所述导热组件4、所述多个加热件5和所述控制组件6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大体相同。

其中,所述电池模组100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端部穿过所述外壳体1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热件42,所述紧固件相对于所述外壳体1具有第九位置和第十位置,当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第二导热件4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具体而言,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向内推动紧固件使得紧固件处于第十位置,由于紧固件的端部与第二导热件42固定连接,在向内推动紧固件的过程中同时带动第二导热件42向内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导热件42与外壳体1分离,此时导热组件4不起到导热作用;在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向外拉动紧固件使得紧固件处于第三位置,由于紧固件的端部与第二导热件42固定连接,在向外推动紧固件的过程中同时带动第二导热件42向外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导热件42与外壳体1导热地接触,此时导热组件4起到导热作用,多个电池单体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内壳体2上,内壳体2上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件41,通过热管43内的换热介质可以将传递给第一导热件41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导热件42,第二导热件42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外壳体1,最终热量向外界环境散去,从而通过导热组件4可以及时的将电池本体产生的热量散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无人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所述电池模组100可以为所述无人机提供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人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池模组100,可以提高无人机的整体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