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761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因其安全、环保、节能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汽车工程与电力工程技术的综合体现,其通常以圆形或方形单体电池组成电池模组为电动汽车提供能源。电池模组内部结构复杂,现有的电池正负极连接繁琐且不可靠;线路繁多,且无规则摆放,安全隐患大;拆卸麻烦,维修困难;生产工序多,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侧取电、无线连接、拆装方便、连接可靠、易于生产的电池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组件、基座组件及电路板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及多个正极连接柱,每个单体电池包括正极及外壳,每个正极连接柱固定于对应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多个正极冠簧、多个正极固定座、多个负极冠簧及电池固定座,每个正极冠簧收容于对应一个正极固定座,所述电池固定座包括固定基座及由固定基座一侧延伸形成的多个收容端;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正极汇流板及负极汇流板;每个正极固定座收容于对应一个收容端并伸出所述收容端与所述正极汇流板固定且与所述正极汇流板电性连接,每个负极冠簧收容于所述固定基座并与所述正极冠簧一一对应,每个负极冠簧穿过所述固定基座且抵靠于所述负极汇流板并与所述负极汇流板电性连接,每个单体电池的正极连接柱穿过对应一个负极冠簧且卡持于对应的正极冠簧内并与所述正极冠簧电性连接,每个单体电池的外壳卡持于对应一个负极冠簧内并与所述负极冠簧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冠簧包括主体部及位于主体部一端的连接片;所述主体部包括位于两端的负极固定圈及连接两端负极固定圈的间隔设置的多个负极弹片,所述负极弹片凹向所述负极固定圈中心轴方向并抵靠于所述单体电池的外壳。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片呈“L”型且间隔设置于其中一端的负极固定圈上,所述连接片抵靠于所述负极汇流板。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基座远离所述收容端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固定基座远离所述安装孔一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连接片的多个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安装孔连通且间隔排布于所述收容端周围;每个收容端内开设有与所述正极固定座相配合的收容孔,所述收容孔与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且相互连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固定座为圆筒状且一端开口,一端闭合;所述正极固定座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孔的长度,每个正极固定座收容于对应一个收容孔并部分伸出所述收容孔,所述正极固定座伸出所述收容孔的部分形成露出端,所述露出端位于所述正极固定座闭合的一端。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汇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正极固定座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所述负极汇流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端相配合的第二贯穿孔;所述正极汇流板的厚度与所述正极固定座的露出端的长度一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冠簧包括位于两端的正极固定圈及连接两端正极固定圈的间隔设置的多个正极弹片;所述正极弹片凹向所述正极固定圈的中心轴方向并抵靠于所述正极连接柱。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电池、所述正极连接柱及所述收容端为圆柱状,所述正极连接柱的直径小于所述正极的直径;所述正极固定圈为圆环状且内径与所述正极连接柱的直径一致,所述正极固定座的内径与所述正极固定圈的外径一致;所述负极固定圈为圆环状且内径与所述单体电池的直径一致;所述安装孔为圆形,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与所述负极固定圈的外径一致。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新型的电池模组,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正极汇流板通过正极冠簧进行弹性连接,单体电池的负极与负极汇流板通过负极冠簧进行弹性连接,增强了单体电池的缓冲能力;电路板组件位于单体电池同一侧,实现了单体电池的无线连接且同侧取电;连接简单,拆装方便,利于组装和维修保养;结构组件加工工艺简单,易实现模块化、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基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100,包括电池组件10、基座组件20及电路板组件30。

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组件10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1及多个正极连接柱12。

每个单体电池11为圆柱状且包括凸起的正极111及外壳112。所述正极111为圆柱状,所述外壳112即所述单体电池11的负极,所述正极111位于所述外壳112的一端。

每个正极连接柱12为圆柱状。所述正极连接柱12的直径小于所述正极111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正极连接柱12通过焊接固定于对应一个单体电池11的正极111上且与所述正极111电性连接。

所述基座组件20包括多个正极冠簧21、多个正极固定座22、多个负极冠簧23及电池固定座24。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正极冠簧21包括位于两端的正极固定圈211及连接两端正极固定圈211的间隔设置的多个正极弹片212。所述正极固定圈211为圆环状且内径与所述正极连接柱12的直径一致。所述正极弹片212凹向所述正极固定圈211的中心轴方向并抵靠于所述正极连接柱12。

所述正极固定座22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为圆筒状,所述正极固定座22一端开口,一端闭合。所述正极固定座22的内径与所述正极固定圈211的外径一致。每个正极冠簧21收容于对应一个正极固定座22。

所述负极冠簧23包括主体部231及位于主体部231一端的连接片232。所述主体部231包括位于两端的负极固定圈2311及连接两端负极固定圈2311的间隔设置的多个负极弹片2312。所述负极固定圈2311为圆环状且内径与所述单体电池11的直径一致。所述负极弹片2312凹向所述负极固定圈2311中心轴方向并抵靠于所述单体电池11的外壳112。所述连接片232呈“L”型且间隔设置于其中一端的负极固定圈2311上。

请同时参考图5,所述电池固定座24包括固定基座241及由固定基座241一侧延伸形成的多个收容端242。所述固定基座241远离所述收容端242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2412。所述安装孔2412为圆形,所述安装孔2412的直径与所述负极固定圈2311的外径一致。所述固定基座241远离所述安装孔2412一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连接片232的多个配合孔2413。所述配合孔2413与所述安装孔2412连通且间隔排布于所述收容端242周围。所述收容端242为圆柱状,每个收容端242内开设有与所述正极固定座22相配合的收容孔2421。每个负极冠簧23收容于所述固定基座241的对应一个安装孔2412并与所述正极冠簧21一一对应,所述收容孔2421与所述安装孔2412一一对应且相互连通。所述正极固定座22的长度大于所述收容孔2421的长度。每个正极固定座22收容于对应一个收容孔2421并部分伸出所述收容孔2421,所述正极固定座22伸出所述收容孔2421的部分形成露出端221,所述露出端221位于所述正极固定座22闭合的一端。

所述电路板组件30包括正极汇流板31及负极汇流板32。

所述正极汇流板31上开设有与所述正极固定座22相配合的第一贯穿孔311。所述负极汇流板32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端242相配合的第二贯穿孔321。所述正极汇流板31的厚度与所述正极固定座22的露出端221的长度一致。

组装时,先将所述正极冠簧21装入所述正极固定座22,再将所述正极固定座22装入所述收容端242的收容孔2421且闭合的一端伸出收容孔2421外;接着将所述电池固定座24的收容端242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321,将所述负极汇流板32装在所述电池固定座24上;然后将所述负极冠簧23装入所述电池固定座24的安装孔2412,其中,所述连接片232穿过所述配合孔2413抵靠于所述负极汇流板32并与所述负极汇流板32电性连接;再将所述正极固定座22的露出端221装在所述正极汇流板31的第一贯穿孔311中,所述正极固定座22与所述正极汇流板31电性连接;最后将所述正极连接柱12固定于所述单体电池11的正极111,将所述单体电池11的正极连接柱12穿过所述负极冠簧23且卡持于所述正极冠簧21内的正极弹片212,所述单体电池11的外壳112卡持于所述负极冠簧23内的负极弹片2312。所述正极连接柱12与所述正极冠簧21为过盈配合且与正极冠簧21电性连接,所述正极冠簧21与所述正极固定座22电性连接,因此,所述单体电池11的正极111与所述正极汇流板31电性连接。所述单体电池11的外壳112与所述负极冠簧23为过盈配合,所述负极冠簧23的连接片232与所述负极汇流板32电性连接,因此,所述单体电池11的负极与所述负极汇流板32电性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新型的电池模组,单体电池的正极与正极汇流板通过正极冠簧进行弹性连接,单体电池的负极与负极汇流板通过负极冠簧进行弹性连接,增强了单体电池的缓冲能力;电路板组件位于单体电池同一侧,实现了单体电池的无线连接且同侧取电;连接简单,拆装方便,利于组装和维修保养;结构组件加工工艺简单,易实现模块化、自动化生产。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