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7745阅读:787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电池组或电池包(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组)中,串联和/或并联的单体电池的极柱与相应的导电连接片之间的电连接都是通过激光焊接来实现的。一旦出现激光焊接失效,就会导致整个电池组或者电池包报废。此外,在客户端使用过程中,只要与导电连接片相关的一个单体电池失效或者一个导电连接片失效,也会导致整个电池组或者整个电池包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能够使极柱与导电连接片可拆装装配实现电连接,有效地避免整个电池组报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其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并排布置,各单体电池具有两个电极性相反的极柱;多个导电连接片,各导电连接片与对应的极柱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串联和/或并联。其中,与各导电连接片对应的各极柱的上端具有周壁以及由周壁围绕形成的且向上开口的收容部;各导电连接片设有:本体部;多个弹性插接部,所述多个弹性插接部间隔开,各弹性插接部从本体部向下延伸且各弹性插接部插入对应一个极柱的收容部并与对应一个极柱的周壁接触,从而各导电连接片与对应的极柱电连接,且各弹性插接部能够从对应的极柱的收容部拔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各极柱的上端具有周壁以及由周壁围绕形成的且向上开口的收容部;各导电连接片设有多个弹性插接部,各弹性插接部插入对应一个极柱的收容部并与对应一个极柱的周壁接触,且各弹性插接部能够从对应的极柱的收容部拔出,实现了导电连接片与对应的极柱的可拆装装配而电连接,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导电连接片与对应的极柱焊接连接失效导致整个电池组报废,即使一个导电连接片失效或与各导电连接片相关的一个单体电池失效,通过导电连接片和对应极柱的插拔关系,可以将失效的导电连接片或失效的单体电池更换,而不会导致整个电池组报废。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在一实施例中导电连接片的其中一个弹性插接部与对应一个极柱的装配关系;

图3为图2的分解图;

图4为与图3对应的导电连接片的弹性插接部插入极柱的收容部之前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3的变形例,示出另一实施例的导电连接片与极柱;

图6为图5的装配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单体电池 21本体部

11极柱 22弹性插接部

111收容部 221连接部

S周壁 222弯折部

112突部 223接触部

1121导入面 2231退出斜角

1122导出面 2232上端

1123限位面 224导入角

2导电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

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1,并排布置,各单体电池1具有两个电极性相反的极柱11;多个导电连接片2,各导电连接片2与对应的极柱11电连接以使所述多个单体电池1串联和/或并联。其中,与各导电连接片2对应的各极柱11的上端具有周壁S以及由周壁S围绕形成的且向上开口的收容部111;各导电连接片2设有:本体部21;多个弹性插接部22,所述多个弹性插接部22间隔开,各弹性插接部22从本体部21向下延伸且各弹性插接部22插入对应一个极柱11的收容部111并与对应一个极柱11的周壁S接触,从而各导电连接片2与对应的极柱11电连接,且各弹性插接部22能够从对应的极柱11的收容部111拔出。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各极柱11的上端具有周壁S以及由周壁S围绕形成的且向上开口的收容部111;各导电连接片2设有多个弹性插接部22,各弹性插接部22插入对应一个极柱11的收容部111并与对应一个极柱11的周壁S接触,且各弹性插接部22能够从对应的极柱11的收容部111拔出,实现了导电连接片2与对应的极柱11的可拆装装配而电连接,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导电连接片2与对应的极柱11焊接连接失效导致整个电池组报废,即使一个导电连接片2失效或与各导电连接片2相关的一个单体电池1失效,通过导电连接片2和对应极柱11的插拔关系,可以将失效的导电连接片2或失效的单体电池1更换,而不会导致整个电池组报废。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各导电连接片2的弹性插接部22有多种形式,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6所示,各弹性插接部22包括:连接部221,从本体部21向下弯折并向下延伸,以与对应一个极柱11的周壁S接触。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各弹性插接部22包括:连接部221,从本体部21向下弯折并向下延伸;弯折部222,从连接部221的下端向外弯折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以及接触部223,从弯折部222向外弯折并斜向上远离连接部221延伸且与导电连接片2的本体部21间隔开,以与对应一个极柱11的周壁S接触。随着各弹性插接部22插入对应的极柱11的收容部111时,接触部223发生弹性变形直到完全收容于收容部111内以与极柱11的周壁S接触。当然弹性插接部22的形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它形式。

如图2和图4所示,各弹性插接部22在接触部223从弯折部222向外弯折的部位形成有导入角224。当各弹性插接部22插入对应一个极柱11的收容部111内时,导入角224可以引导弹性插接部22沿着下文所述的导入面1121平稳地插入收容部111内。

与各导电连接片2对应的各极柱11的上端还具有:突部112,从周壁S突出到收容部111内,突部112形成有连接于周壁S的上侧向下并向内倾斜延伸的导入面1121,当各弹性插接部22插入对应一个极柱11的收容部111内时,接触部223位于突部112下方并接触突部112且接触部223的外侧面接触周壁S。

如图2和图3所示,突部112具有:导出面1122,从突部112的连接于周壁S的下侧向上并向内倾斜延伸;接触部223设有:退出斜角2231,从接触部223的上端2232向下向外倾斜延伸;其中,当导电连接片2的各弹性插接部22从极柱11的收容部111中退出时,各弹性插接部22的退出斜角2231引导接触部223沿极柱11的导出面1122移出收容部111。

突部112还具有:限位面1123,从导出面1122水平向外延伸,以供接触部223的上端2232抵接。限位面1123的设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在机械振动(尤其是上下方向)时仍可以有效地保持导电连接片2与对应的极柱11之间良好的电连接。在这里补充说明的是,限位面1123与接触部223的上端2232之间的抵接区域(即二者重叠的区域)的大小只要满足在需要将弹性插接部22从相应的极柱11的收容部111中拔出时能够将弹性插接部22从相应的极柱11的收容部111中拔出即可,从而保证能够从相应的极柱11上拆下导电连接片2。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各弹性插接部22与本体部21为一体且各弹性插接部22由冲压弯折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优选地,各弹性插接部22为筒状,当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它形状。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导电连接片2与极柱11电连接,因此导电连接片2与极柱11需要用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优选地,导电连接片2的材料为紫铜。同样地,各极柱11的材料为紫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