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267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断点塑壳断路器的分断单元,一般由两个对称设置的绝缘外壳拼接而成,两个单元外壳之间通过螺钉锁紧固定。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364871A所涉及的一种“高断续额定的模塑外壳断路器”,其灭弧室由两部分壳体组成,壳体的紧固依靠六个高强度的螺栓联接。此结构能较好的承受断路器在分断瞬间高气压对灭弧室壳体的冲击,然而也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由于在出气通口(又称排气口)区域附近没有设置紧固件锁紧,而此区域通常在断路器分断瞬间会受到较大的气压冲击,因而在较大气压的冲击下此区域极容易产生变形甚至破损,造成两部分壳体在结合处产生较大的隙缝,引起电弧气体向外泄漏,影响气流和气压在灭弧室内部的分布,降低灭弧性能,甚至造成相间电弧短路而导致分断失败;其次,此区域高压气体外泄还会冲击断路器基座,造成基座破损,从而引起其它危害。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分断单元的两部分壳体在出气通口处的连接结构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断路器的分断单元,其能进一步加强两部分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尤其是在出气通口处的连接强度,以提高断路器在高气压下的灭弧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断路器,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内的至少一个分断单元,所述的分断单元包括单元壳体和设置在单元壳体内的动触头、静触头、灭弧栅片组,所述的单元壳体由左分断单元壳体和右分断单元壳体固定在一起构成,所述的单元壳体在靠近基座的底部内表面一侧构成有一下出气通口,在单元壳体上且靠近下出气通口附近设置有将左分断单元壳体和右分断单元壳体连接在一起的螺钉紧固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螺钉紧固结构设置在下出气通口内,并使得单元壳体的下端面呈平面状,并与基座的底部内表面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单元壳体上朝向单元壳体的型腔内部设置有一安装凸台,该安装凸台位于所述的下出气通口与灭弧栅片组之间,且在安装凸台上开设有一用于供螺钉紧固结构旋配的安装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凸台设置在单元壳体的左分断单元壳体或右分断单元壳体中其中一个的下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单元壳体内还设置有一对绝缘隔弧罩,所述的灭弧栅片组具有层叠设置的多个灭弧栅片,所述的灭弧栅片具有两灭弧栅片腿和两侧臂,一对绝缘隔弧罩分别套设在灭弧栅片的两个灭弧栅片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绝缘隔弧罩在与灭弧栅片相配合的一侧设有斜面,在所述的斜面上且朝向绝缘隔弧罩内开设有插孔,所述的插孔有多个,且沿所述的斜面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所述灭弧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通过灭弧栅片腿插入到对应的插孔中。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单元壳体的下出气通口的区域附近分别增加了螺钉连接,对左、右分断单元壳体的连接起强化作用,能有效承受分断瞬间的高压气体对出气通口附近壳体的冲击,提高了断路器的灭弧性能,并加强了两单元壳体在结合处的密闭性能,降低了泄漏气体对基座的冲击,进而降低了气体外泄导致相间电弧短路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断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除去右单元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灭弧栅片组和一对绝缘隔弧罩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隔弧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断单元内气压作用示意图。

图8a为现有技术中分断单元内受气压作用后变形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断单元内受气压作用后变形示意图。

图中:1.单元壳体、11.左分断单元壳体、111a.螺母孔、111b.螺母孔、111c.螺母孔、111d.螺母孔、111e.螺母孔、111f.螺母孔、112.左狭槽、12.右分断单元壳体、121a.螺钉孔、121b.螺钉孔、121c.螺钉孔、121d.螺钉孔、121e.螺钉孔、121f.螺钉孔、122.右狭槽、13.上出气通口、14.下出气通口、15.安装凸台、151.安装孔;2.螺钉紧固结构、21a.螺钉、21b.螺钉、21c.螺钉、21d.螺钉、21e.螺钉、21f.螺钉、22a.螺母、22b.螺母、22c.螺母、22d.螺母、22e.螺母、22f.螺母;3.动触头、31.动触头支架、32.动触头臂;4.静触头;5.灭弧栅片组、51.灭弧栅片、511.灭弧栅片腿、512.侧臂;6.绝缘隔弧罩、61.斜面、611.插孔;100.分断单元;200、基座、201.底部内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3所示的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此处描述的是双断点塑料外壳断路器((MCCB)类型。断路器通常包括基座200和设置在基座内的分断单元100,例如该断路器可以是三极断路器,其包括三个分断单元100,该断路器还可以是四极断路器,其包括四个分断单元100。其中分断单元100包括单元壳体1和设置在单元壳体1内的动触头3、静触头4、灭弧栅片组5和一对绝缘隔弧罩6,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的是双断点结构(即两个动触头3和两个静触头4),在别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单断点结构(即一个动触头3和一个静触头4设置在基座内,其设置方式属于公知技术,并且不会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理解产生困惑,因而在这里不再赘述)。如图1所示的双断点塑料外壳断路器,所述的单元壳体1由分断单元壳体11和与左分断单元壳体11对称的右分断单元壳体12构成、所述左分断单元壳体11和右分断单元壳体12通过模塑成形,彼此面对面设置并通过螺钉紧固结构2固定在一起而构成单元壳体1,其左分断单元壳体11和右分断单元壳体12结合形成单元壳体1的底部表面与基座200的底部内表面201贴合设计,所述的基座200的底部内表面201大体为一平面,优选的单元壳体1的底部表面也为一平面。

所述的单元壳体1中可选地,左分断单元壳体11与右分断单元壳体12彼此是镜像。左分断单元壳体11图2中示出为具有安置的螺钉紧固结构2中的螺母22a、22b、22c、22d、22e、22f的六个螺母孔111a、111b、111c、111d、111e、111f,并且右分断单元壳体12(如图1所示)包括相对应一组的六个螺钉孔121a、121b、121c、121d、121e、121f(图1和图2示出为具有螺钉紧固结构2中的螺钉21a、21b、21c、21d、21e、21f插入其中),使得当左分断单元壳体11与右分断单元壳体12沿其各自的纵向表面抵接时,六个螺钉21a、21b、21c、21d、21e、21f通过在右分断单元壳体12六个螺钉孔121a、121b、121c、121d、121e、121f紧固至对应左分断单元壳体11的六个螺母孔111a、111b、111c、111d、111e、111f以将左分断单元壳体11与右分断单元壳体12固定在一起。螺钉21a、21b、21c、21d、21e、21f和螺母22a、22b、22c、22d、22e、22f的头部相对于各自的右分断单元壳体12和左分断单元壳体11的外部的主要表面平齐放置或略微凹进,使得没有螺钉21a、21b、21c、21d、21e、21f或螺母22a、22b、22c、22d、22e、22f的任何部分延伸超出右分断单元壳体11与左分断单元壳体12的外部的主要表面。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左分断单元壳体11与右分断单元壳体12通过螺钉紧固结构2固定在一起而构成单元壳体1时,所述的动触头3大致居中设置在单元壳体1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的静触头4为两个,设置在动触头3的两侧并位于单元壳体1的上、下空间内。所述的动触头3包括动触头支架31和设置在动触头支架31上的两个动触头臂32,所述的两个动触头臂32能分别与两个对应的静触头4配合。所述的灭弧栅片组5具有层叠设置的多个灭弧栅片51构成,灭弧栅片组5有一对,分别设置在两个静触头4处,用于熄灭断路器发生短路时在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所产生的电弧,且一对灭弧栅片组中左侧的灭弧栅片组5位于下出气通口14一侧、而右侧的灭弧栅片组5位于上出气通口13一侧。所述的灭弧栅片51具有两个灭弧栅片腿511和两个侧臂512,一对绝缘隔弧罩6分别套设在灭弧栅片51的两个灭弧栅片腿511上,具体的,所述的绝缘隔弧罩6在与灭弧栅片51相配合的一侧设有斜面61,在所述的斜面61上且朝向绝缘隔弧罩6内开设有插孔611,所述的插孔611有多个,且沿所述的斜面61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所述灭弧栅片组5的多个灭弧栅片51通过灭弧栅片腿511插入到对应的插孔611中。所述的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在各自的内壁上分别开设有与灭弧栅片51的两侧臂512相配合的左狭槽112、右狭槽122。所述的一对绝缘隔弧罩6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的单元壳体1在靠近基座200的底部内表面一侧构成有一下出气通口14,在另一侧的上方构成有一上出气通口13,所述的上出气通口13、下出气通口14用于释放断路器发生短路时在所述动触头3和静触头4之间所产生的电弧高温气体。

如图4所示,在靠近出气通口14处增设螺钉紧固结构2(21f和22f),并且所述的螺钉紧固结构2(21f和22f)设置在下出气通口14内,使得单元壳体1的下端面呈平面状,并与基座的底部内表面贴合。具体的,所述的单元壳体1上朝向单元壳体1的型腔内部设置有一安装凸台15,该安装凸台15位于所述的下出气通口14与灭弧栅片组5之间,且在安装凸台15上开设有一用于供螺钉紧固结构2旋配的安装孔151。所述的安装凸台15优选的可设置在所述的单元壳体1在左分断单元壳体11的下端面上且朝向左绝缘外壳11的型腔内部,也就是在下出气通口14内的下侧,该安装凸台15位于所述的下出气通口14与左侧的灭弧栅片组5之间,且在安装凸台15上开设有供紧固螺钉2中的螺钉21f旋配的安装孔151,所述螺钉21f穿过右分断单元壳体12的螺钉孔121f和安装孔151与设置在分断单元壳体11的螺母孔111f内的螺母22f固定。当然,在别的实施例中,可设置在单元壳体1的左分断单元壳体11或右分断单元壳体12中任意一个的下端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单元壳体1的左分断单元壳体11或右分断单元壳体12的在下出气通口14内的上侧的端面上。

在出气通口14处增设螺钉紧固结构2,其理由,众所周知断路器在做高分断试验时,出气通口区域承受了很大的气压冲击力,气压作用的大致方向如图7所示,此力造成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向外侧弯曲变形,变形量用扰度fB表示。对于现有技术的灭弧室,如图8a所示,此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相对于主体部分是悬臂梁结构,结构强度相对较差,变形量相对较大,根据《材料力学》,悬臂梁在简单分布载荷下的变形扰度对于本专利实施例,如图8b所示,由于增加了在下出气通口14附近区域的紧固螺钉连接,将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紧密固定在一起,形成简支梁结构,而简支梁在简单载荷下的变形扰度理论上减小了一半。并且螺钉本身对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起到了加强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左分断单元壳体11、右分断单元壳体12相对主体部分的弯曲强度和刚度,减小了灭弧室壳体受气压膨胀作用而产生隙缝的程度,从整体上提高了灭弧性能和分断能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