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177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插入到设置于设备的框体上的装配孔中的屏蔽连接器,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5-18695号公报(下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屏蔽连接器。该屏蔽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连接到电线末端的基端侧端子、连接到基端侧端子的顶端侧端子。顶端侧端子具有连接到基端侧端子的接合板、以及和安装于设备侧连接器的对方端子连接的连接片。基端侧端子与接合板通过螺栓紧固而连接,用于进行该螺栓紧固的作业用开口开设于壳体的上表面。在螺栓紧固后,在作业用开口上安装维修盖从而使得壳体的内部得以防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屏蔽连接器中,由于顶端侧端子的连接片与基端侧端子间的连接部隐藏于壳体的下方,故无法从作业用开口通过目视确认是否已正规地连接。因此,也考虑到如下情况:将顶端侧端子的连接片形成为l字状,并将与对方端子的连接方法变更为螺栓紧固。这样的话,能一边从作业用开口确认顶端侧端子的连接片与对方端子一边对位,并进行螺栓紧固。然而,此时进行螺栓紧固的部位有2处,部件数目会增加,同时紧固作业也会增加。此外,由于需要设置2处用于进行螺栓紧固的工具缝隙,故作业用开口会变大,导致壳体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连接器,插入到设置于设备的框体上的装配孔中而装配于上述框体,该连接器构成为具备:端子,连接到电线;壳体,安装有上述端子;以及中继端子,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安装于上述壳体,且配置于上述端子与上述框体内的对方端子之间,配置于上述框体内并紧固于紧固部件的被紧固部、上述对方端子、上述中继端子、上述端子以在紧固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并由上述紧固部件与上述被紧固部总括地紧固,从而上述端子与上述对方端子借助上述中继端子而连接。

根据这样的构成,仅通过将紧固部件紧固于被紧固部就能连接端子与中继端子,并能连接中继端子与对方端子。此外,能通过中继端子一边确认被紧固部的中心位置一边将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进行紧固。作为这样的中继端子的一例,也可以使用轴环。即,能借助中继端子将端子与对方端子以能导通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在确保紧固作业的视觉识别性的同时将紧固处设为1处,与紧固处有2处的情形相比能减少紧固部件及被紧固部的部件个数,并能减少紧固作业。

此外,通过将端子、中继端子与对方端子用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可靠地紧固,从而能防止接触电阻的上升。此外,中继端子需要具备不会因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的紧固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因此截面积必然比端子或对方端子的截面积大,但是由于截面积越大导体电阻越小,所以当为特别是大电流用的连接器时,也关系到抑制发热,故很适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连接器也可以为以下构成。

也可以为以下构成:上述壳体具有使上述中继端子中的与上述紧固部件的紧固面面向外部的作业用开口,并在上述紧固部件紧固于上述被紧固部的状态下,上述作业用开口被盖关闭。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仅设置1处用于进行紧固的工具缝隙即可,与设置2处工具缝隙的情形相比能减小作业用开口,从而关系到壳体的小型化。

也可以为以下构成:上述中继端子构成为具备:中继端子主体,形成圆筒状,该中继端子主体的轴心向上述紧固方向延伸;以及凸缘部,从该中继端子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上述中继端子利用上述凸缘部支承于上述壳体。

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凸缘部能防止中继端子的脱落。此外,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内沿紧固方向(上下方向)在公差的范围内变动时,通过中继端子相对于壳体向上方移动,从而能将公差吸收。

也可以为以下构成:上述紧固部件为螺栓,上述中继端子具有使上述螺栓插通的插通孔,在与上述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上述螺栓与上述插通孔的内周面之间设定有余隙。

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内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公差的范围内变动,伴随于此,螺栓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能避免螺栓干扰插通孔的内周面而不能紧固于被紧固部。

也可以为以下构成:上述紧固部件为螺栓,上述端子具有使上述螺栓贯通的贯通孔,在与上述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上述螺栓与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设定有余隙。

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内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公差的范围内变动,伴随于此,螺栓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能避免螺栓干扰贯通孔的内周面而不能紧固于被紧固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连接器,能确保紧固作业的视觉识别性,并能将紧固部位设为1处,与紧固部位为2处的情形相比能减少紧固部件及被紧固部的部件个数,并能减少紧固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圆筒状的中继端子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3的状态将端子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将屏蔽壳与加固环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从图5的状态将盖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壳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将圆筒状的中继端子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将端子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状态将壳体插入到装配孔中而安装于框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的状态将螺栓紧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的状态在作业用开口上装配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框体的装配孔从上方所看到的俯视图;以及

图14是表示框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体

2…装配孔

5…螺母(被紧固部)

10…连接器

20…壳体

24…作业用开口

25…安装孔

30…圆筒状的中继端子

32…凸缘部

33…紧固面

34…插通孔

40…端子

42…贯通孔

90…盖

b…螺栓(紧固部件)

cl1…余隙

cl2…余隙

w…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4的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一种装配于逆变器等设备的框体1上的大电流用的屏蔽连接器,如图1所示,其构成为具备壳体20、多个圆筒状的中继端子(以下简称“中继端子”)30、多个端子40、多个橡胶栓50、后保持器60、屏蔽壳70、加固环80、盖90等。另一方面,在设备的框体1上如图13及图14所示设有装配孔2,装配孔2朝上方开口,在装配孔2的下方配设有端子板3、对方端子4等。

壳体2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具备安装中继端子30的中继端子安装部21、安装端子40的端子安装部22、安装盖90的盖安装部23,在盖安装部23上设有作业用开口24,作业用开口24朝上方开口。在盖安装部23上沿上下方向贯通设置有安装多个中继端子30的多个安装孔25。各安装孔25通过作业用开口24而露出于装配孔2的上方(外部)。

中继端子30由导电性的金属所构成,如图1所示,其构成为具备:中继端子主体31,形成圆筒状,在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凸缘部32,从中继端子主体3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32为大致长圆形状,相邻的一对凸缘部32中最接近的相对部形成为直线状。因此,能将多个中继端子30以窄间距配设。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中继端子安装部21中的安装孔25的开口缘部25a的直径比安装孔25扩大,从下方与凸缘部32卡止,从而得以防止中继端子30往安装孔25的下方脱落。在凸缘部32以中继端子30的轴心在上下方向(紧固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开口缘部25a支承的状态下,中继端子主体31的下端部的配置为:从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下端部朝下方突出而露出于外部。另一方面,位于中继端子主体31的上端侧的紧固面33从壳体20的作业用开口24面向外部。

如图12所示,在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外周面嵌装有第1橡胶环51,当将中继端子安装部21插入到装配孔2中时,第1橡胶环51会夹持在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外周面与装配孔2的内周面之间,从而能防止水从装配孔2往框体1的内部浸入。同样地,在盖90的外周面嵌装有第2橡胶环52,当将盖90插入到作业用开口24时,则第2橡胶环52会夹持在盖90的外周面与作业用开口24的内周面之间,从而可防止水从作业用开口24往壳体20的内部浸入。

端子40为圆端子,连接到电线w的末端,在电线w上外嵌有橡胶栓50。该橡胶栓50内嵌于端子安装部22的开口缘部22a。此外,在端子安装部22的开口缘部22a中橡胶栓50的后方安装有后保持器60,通过该后保持器60防止橡胶栓50脱落。橡胶栓50夹持在电线w的外周面与端子安装部22的开口缘部22a的内周面之间,能防止水从端子安装部22的后端开口浸入到壳体20的内部。

在端子安装部22的外周面外嵌有屏蔽壳70。此外,在屏蔽壳70的外周面外嵌有加固环80,通过将该加固环80加固压接,从而未图示的屏蔽构件会压接连接到屏蔽壳70的外周面。

端子40具有通过螺栓b紧固于中继端子30的紧固面33的连接部41,在该连接部41设有贯通孔42,螺栓b的轴部b1贯通配设于贯通孔42中。在螺栓b的头部b2一体地组装有垫片,通过头部b2的垫片部分按压到连接部41上,从而连接部41夹压在头部b2与中继端子30的紧固面33之间,中继端子30与端子40以能导通的方式连接。

中继端子30设有使螺栓b的轴部b1插通的插通孔34。该插通孔34呈现贯通中继端子主体31与凸缘部32双方的形态。插通于插通孔34的轴部b1从中继端子主体31的下端往下方突出,并紧固于框体1内的构成端子板3的螺母5。由此,对方端子4夹压在中继端子主体31与螺母5之间,从而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以能导通的方式连接。

在中继端子30的插通孔34的内周面与螺栓b的轴部b1之间设定有余隙cl1。该余隙cl1是为了当螺栓b的轴部b1的位置在与螺栓b的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使得螺栓b的轴部b1与插通孔34的内周面不会互相干渉而设置的。总之,原因是当螺母5的位置决定了螺栓b的轴部b1的位置时,螺母5的中心与框体1的装配孔2的中心并不一定为同轴配置。当将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螺母5的中心与框体1的装配孔2的中心的位置偏离公差设为t1时,上述的余隙cl1设定为比公差t1大。

此外,在端子40的贯通孔42的内周面与螺栓b的轴部b1之间设定有余隙cl2。该余隙cl2是为了当螺栓b的轴部b1的位置在与螺栓b的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使得螺栓b的轴部b1与贯通孔42的内周面不会互相干扰而设置的。余隙cl2设定为比公差t1大,且比上述的余隙cl1大。余隙cl2比余隙cl1大的理由在于,除了公差t1之外,也需要考虑到端子40的位置相对于中继端子30的紧固面33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所产生的公差t3。

此外,如图10所示,在凸缘部32被安装孔25的开口缘部25a支承的状态下,在凸缘部32的上表面与端子40的连接部41的下表面之间设定有余隙cl3。也就是说,中继端子30能向上下方向移动余隙cl3的量。该余隙cl3是为了避免当螺母5的位置在螺栓b的紧固方向变动时不能将螺栓b紧固于螺母5上而设置的。即,原因是当端子板3的位置决定了螺母5的位置时,从螺母5的上表面至框体1的装配孔2的开口部的上表面为止的尺寸并非为固定。当紧固方向上的螺母5相对于框体1的位置偏离公差(从螺母5的上表面至装配孔2的开口缘部2a的上表面为止的尺寸的公差)设为t2时,上述的余隙cl3设定为比公差t2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1根螺栓b与1个螺母5将端子40、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紧固在一起。换句话说,利用中继端子30将端子40与对方端子4进行中继连接,在螺栓b的头部b2与螺母5之间夹压端子40、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从而能将这些连接部的接触电阻降低。此外,中继端子30需要具备不会因螺栓紧固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此结果导致中继端子30虽然截面积比端子40或汇流排(对方端子4)的截面积大,但截面积越大导体电阻就越小。因此,由于通过将接触电阻与导体电阻一起减小从而能将中继端子30整体的电阻减小,故容易抑制发热。也就是说,当为大电流用的连接器10时,可以说中继端子30是最适合的中继连接部件。

此外,中继端子30虽然截面积比端子40或对方端子4的截面积大,但由于被控制为与螺母5的凸缘外径大致相等,并不会比螺母5的侧面更往侧方突出,因此可以说有助于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省空间化。这样的话,由于能在装配孔2的内部将螺栓b的轴部b1、中继端子30、中继端子安装部21以及第1橡胶环51以同轴配置的方式密集配置,故关系到装配孔2的小型化,进而关系到框体1的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构成,接着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步骤。如图7所示,先将第1橡胶环51嵌装于壳体20的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外周面上。然后,如图3及图8所示,将多个中继端子30插入各安装孔25中,组装于中继端子安装部21上。此时,通过凸缘部32以嵌入的方式插入到安装孔25的开口缘部25a,从而各中继端子30在周方向上得以定位。此外,由于凸缘部32被安装孔25的开口缘部25a从下方支承,从而可防止各中继端子30脱落。

接着,如图9所示,当将端子40插入到端子安装部22内时,设置于端子安装部22上的矛状部26会将其卡止从而防止端子40脱落。此外,将已预先贯通有电线w的橡胶栓50及后保持器60从后方组装到端子安装部22的开口缘部22a。接着,如图10所示,将屏蔽壳70嵌装于端子安装部22的外周面,通过加固环80将未图示的编织线压接于屏蔽壳70上。以此方式组装成连接器10。

接着,对将连接器10装配于框体1的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当将中继端子安装部21插入到装配孔2时,如图11所示,第1橡胶环51会夹持在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外周面与装配孔2的内周面之间。在中继端子安装部21挿入的过程中,中继端子30的下端部会与对方端子4抵接,然后若继续挿入,则中继端子30会相对于中继端子安装部21往上方移动。这期间会吸收螺母5的位置的紧固方向上的公差t2,并且进行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挿入直至盖安装部23的底壁23a触碰到装配孔2的开口缘部2a。当中继端子安装部21的挿入结束时,端子40的连接部41、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会排列配置在螺栓b的紧固方向上。

接着,将螺栓b朝向螺母5挿入,但是即使螺母5的位置向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其公差t1也会被余隙cl1吸收,故能在螺栓b的轴部b1不会干扰插通孔34的内周面的情况下将螺栓b挿入。此时,通过中继端子30的插通孔34以目视确认螺母5的中心位置,同时将螺栓b的轴部b1插通在插通孔34内并紧固于螺母5上,由此端子40、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由螺栓b与螺母5总括地紧固,端子40与对方端子4借助中继端子30以能导通的方式连接。接着,如图12所示,将盖90嵌合于盖安装部23的作业用开口24中,从而作业用开口24被盖90关闭,并且第2橡胶环52会夹持在盖90的外周面与作业用开口24的内周面之间。以此方式将连接器10以封闭状态装配于框体1上。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紧固部件(螺栓b)紧固到被紧固部(螺母5)上就能连接端子40与中继端子30,并能连接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此外,能通过中继端子30一边确认被紧固部的中心位置一边将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进行紧固。作为这样的中继端子30的一例,也可以使用轴环。即,作为将端子40与对方端子4相互连接的中继端子而使用中继端子30,能借由中继端子30将端子40与对方端子4以导通的方式连接。因此,能在确保紧固作业的视觉识别性的同时将紧固处设为1处,与紧固处有2处的情形相比能减少紧固部件及被紧固部的部件个数,并能减少紧固作业。

此外,通过将端子40、中继端子30与对方端子4用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可靠地紧固,从而能防止接触电阻的上升。此外,中继端子30需要具备不会因紧固部件与被紧固部的紧固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因此截面积必然比端子40或对方端子4的截面积大,但是由于截面积越大导体电阻越小,所以当为特别是大电流用的连接器10时,也关系到抑制发热,故很适合。

此外,壳体20也可以为以下构成:具有使中继端子30中的与紧固部件的紧固面面向外部的作业用开口24,并在紧固部件紧固于被紧固部的状态下,作业用开口24被盖90关闭。

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用于进行紧固的工具缝隙仅设置1处即可,与工具缝隙设置2处的情形相比能减小作业用开口24,关系到壳体20的小型化。

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中继端子30具备:中继端子主体31,形成圆筒状,且该中继端子主体31的轴心向紧固方向延伸;以及凸缘部32,从该中继端子主体31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中继端子30利用凸缘部32支承于壳体20上。

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凸缘部32能防止中继端子30的脱落。此外,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1内沿紧固方向(上下方向)在公差t2的范围内变动时,通过中继端子30相对于壳体20向上方移动,从而能将公差t2吸收。

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紧固部件为螺栓b,中继端子30具有使螺栓b插通的插通孔34,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螺栓b与插通孔34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余隙cl1。

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1内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公差t1的范围内变动,伴随于此,螺栓b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能避免螺栓b干扰插通孔34的内周面而不能紧固到被紧固部。

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紧固部件为螺栓b,端子40具有使螺栓b插通的贯通孔42,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螺栓b与贯通孔42的内周面之间设定有余隙cl3。

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被紧固部的位置在框体1内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公差t1的范围内变动,伴随于此,螺栓b在与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动时,能避免螺栓b干扰贯通孔42的内周面而不能紧固到被紧固部。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述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含如下所述的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先将螺母5固定于端子板3,使得将螺栓b紧固于螺母5上,但是也可以预先将双头螺栓固定于端子板上,再将螺母紧固于该双头螺栓。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0上设置作业用开口24,但是也可以在屏蔽壳上设置作业用开口。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设有凸缘部32的中继端子30,但是也可以将中继端子设为倒圆锥台形状,将安装中继端子的安装孔设为研钵状,从而防止轴环的脱落。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中继端子30的插通孔34中设定余隙cl1从而使螺栓b能自由移动,但是也可以通过在中继端子主体31的外周面与安装孔25的内周面之间设定余隙从而使中继端子30能根据螺栓b的位置而自由移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端子40的贯通孔42中设定余隙cl2从而使螺栓b能自由移动,但是也可以不设定余隙,而是预先将端子与中继端子一体形成,且成为一体的端子与中继端子能根据螺栓b的位置而自由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