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蓄电装置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9299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以及所述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公知的密闭型电池具备电极导出销和配置于该电极导出销与金属板之间的绝缘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来说,如图16~图18所示,该密闭型电池将顶部104通过焊接安装在电池外装容器105的开口部,该顶部104是将绝缘部件和电极导出销103在金属板101上一体化而构成的。

绝缘部件由面向密闭型电池100的外表面的外部绝缘部件102a和位于密闭型电池100的内表面的内部绝缘部件102b构成。顶部104以如下方式形成:使电极导出销103的柱状部1031贯通在外部绝缘部件102a的中央部设置的孔,在配置于金属板101的内部侧的内部绝缘部件102b上配置导电片连接板106并铆接柱状部1031的前端部。在外部绝缘部件102a上,在与电极导出销103的头部1032的压接面的板状部1021的孔的周围设置有环状的上部凸部1022,在与金属板101的压接面的板状部1021的周围设置有环状的下部厚壁部1023。在外部绝缘部件102a上设置的上部凸部1022和下部厚壁部1023在铆接电极导出销103的柱状部1031时被压缩,从而使与外部绝缘部件102a接触的部件和外部绝缘部件102a之间的气密性提高。

但是,近年来,由于搭载于车辆等多振动的使用环境等,在密闭型电池100中,要求电极导出销103和金属板101之间的气密性进一步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17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该蓄电元件在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配置有垫圈,使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具备:

壳体;

具有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头部、以及从所述头部延伸并贯通所述壳体的轴部的外部端子;

至少具有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头部之间配置的垫圈主体的垫圈;

所述头部具有沿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扩大且与所述垫圈主体相对置的第一对置面;

在所述头部和所述垫圈主体之间配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从所述第一对置面向所述垫圈主体侧突出且包围所述轴部,并具有对所述垫圈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突出方向按压的按压面,并且,

在所述垫圈主体的与所述头部相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置的第三对置面的至少一个对置面中与所述第一凸部对应的区域配置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包围所述轴部且通过所述按压面对所述垫圈主体的按压而处于向该第二对置面或该第三对置面被压缩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头部将垫圈向壳体按压的力集中在从第一对置面突出的按压面,并且来自该按压面的力有效地施加于处于被该按压面压缩状态的第二凸部,因此在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详细来说,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以及第二凸部和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方(配置第二凸部的一侧))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蓄电元件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凸部处于通过所述按压面对所述垫圈主体的按压而被压扁的状态,

向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的所述第二凸部的投影面积比向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的所述按压面的投影面积小。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由第一凸部包围轴部的区域中从按压面向垫圈施加的面压力提高的状态下,在该面压力提高的区域中局部地形成由第二凸部(被按压面压扁的第二凸部)包围轴部的面压力较高的区域,因此进一步提高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

可以在所述垫圈主体的所述第二对置面侧和所述第三对置面侧分别配置有所述第二凸部。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以及第二凸部和壳体之间这双方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一凸部优选与所述轴部邻接。

由于通过第一凸部像这样与轴部邻接,由轴部向壳体(垫圈)侧拉的力有效地传递,因此与第一凸部配置在第一对置面的外侧(靠近周缘)的位置等远离轴部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提高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头部和所述第一凸部是一体的;

在包含该头部以及该第一凸部的端子头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凸部的部位在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厚度尺寸,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大。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端子头中设置第一凸部的部位的厚度尺寸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大,能够在确保第一凸部的强度(即,用于通过按压面按压垫圈的强度)的同时、使其他部件变薄从而抑制蓄电元件的尺寸(在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蓄电元件的尺寸)。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壳体在所述轴部插入的孔的周缘部具有向该壳体的内部凹陷的凹部,

从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凹部的外缘与所述第一凸部的外缘对应;

所述按压面和所述凹部的底部间隔比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壳体中与该第一对置面相对置的对置面的间隔小。

根据该结构,在通过在第一凸部的按压面和凹部的底部之间夹入垫圈确保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的同时,通过凹部的外缘和第一凸部的外缘夹入垫圈而确保该位置处的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由此能够确保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更可靠且充分的密闭性。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壳体中与该第一对置面相对置的对置面的间隔,比所述垫圈主体在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即厚度尺寸、且又是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面和所述壳体中与该第一对置面相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该垫圈主体的部位的厚度尺寸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头部将垫圈向壳体按压的力无法传递至位于第一对置面和所述壳体中与该第一对置面相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垫圈部位(或是难以传递),因此所述按压力通过所述按压面集中,其结果,进一步提高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外部端子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从所述轴部沿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扩大,并且在该大径部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夹入所述垫圈主体以及所述壳体,

所述大径部从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看,扩大至所述第二凸部的位置或该位置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垫圈主体和壳体夹入第一凸部和大径部之间,因此第一凸部(按压面)的按压力有效地施加于垫圈主体。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壳体中与所述第一凸部对应的区域处于加工硬化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第二凸部在被第一凸部按压时不能或难以向壳体侧逃离,因此第一凸部的按压力更有效地施加于第二凸部。

另外,在所述蓄电元件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垫圈主体和所述第二凸部是一体的。

根据该结构,垫圈主体和第二凸部之间的密闭状态被可靠地维持。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具备:

壳体;

具有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头部、以及从所述头部延伸并贯通所述壳体的轴部的外部端子;

至少具有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头部之间配置的垫圈主体的垫圈;

所述头部具有沿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扩大且与所述垫圈主体相对置的第一对置面;

在所述头部和所述垫圈主体之间配置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从所述第一对置面向所述垫圈主体侧突出且包围所述轴部,并且所述第一凸部具有对所述垫圈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突出方向按压的按压面,并且

在所述垫圈主体未被所述按压面按压的状态下,配置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从该垫圈主体的与所述头部相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置的第三对置面中的至少一个对置面上的与所述第一凸部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该垫圈主体的方向突出且包围所述轴部,另一方面,在该垫圈主体被所述按压面按压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凸部处于通过所述按压面向该第二对置面或该第三对置面被压缩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由头部将垫圈向壳体按压的力集中在从第一对置面突出的按压面,并且来自该按压面的力有效地施加在处于被该按压面压缩的状态下的第二凸部上,因此在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详细来说,是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以及第二凸部和壳体之间的至少一处(配置第二凸部的一侧))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使具有头部以及从该头部延伸的轴部的外部端子的该轴部贯通该壳体,并且在所述头部和壳体之间配置垫圈的垫圈主体;

对贯通所述壳体的所述轴部的前端部铆接,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从所述轴部沿该壳体扩大的大径部,由此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大径部之间夹入所述垫圈主体以及所述壳体;

通过使所述轴部贯通所述壳体,在所述头部和所述垫圈主体之间配置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头部上沿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扩大且从与所述垫圈相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向所述垫圈侧突出且包围所述轴部,所述第一凸部具有能够对所述垫圈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突出方向按压的按压面,并且,第二凸部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凸部对应的区域,该第二凸部从所述垫圈主体中与所述头部相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置的第三对置面中的至少一个对置面向远离该垫圈主体的方向突出,

通过形成所述大径部,所述第二凸部通过该按压面向所述第二对置面或所述第三对置面被压缩。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的蓄电元件中,由于由头部将垫圈向壳体按压力集中在从第一对置面突出的按压面,并且来自该按压面的力有效地施加在处于被该按压面压缩的状态下的第二凸部上,因此在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详细来说,是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之间以及第二凸部和壳体之间的至少一处(配置第二凸部的一侧))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内容,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该蓄电元件在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配置有垫圈,使外部端子和壳体之间的密闭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所述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所述蓄电元件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5是正极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所述正极外部端子、外部垫圈、以及盖板的贯通孔周缘部的图。

图7是负极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所述负极外部端子、外部垫圈、以及盖板的贯通孔周缘部的图。

图9是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向z轴方向的投影图。

图10是表示所述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5是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的模式图。

图16是现有的密闭型电池的立体图。

图17是所述密闭型电池的电极导出销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8是所述密闭型电池的外部绝缘部件的扩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元件

2电极体

21卷芯

22层叠体

23正极

231金属箔

232正极活性物质层

24负极

241金属箔

242负极活性物质层

25分隔件

3壳体

31壳体主体

310壳体主体

311封闭部

312躯干部

313长壁部

314短壁部

32盖板

321凹部

3211底部

3212周面部

322贯通孔

33内部空间

34开口周缘部

4外部端子

41正极外部端子

411端子头

412头主体(头部)

4121第一对置面

4122连接面

413第一凸部

4131按压面(抵接面)

415轴部

416大径部

42负极外部端子

421端子头

4210贯通孔

4211第一对置面

4212连接面

425轴部

4251轴部主体

4252头固定部

4253第一部位

4253a按压面

4254第二部位

426大径部

5集电体

50夹部件

54贯通孔

7绝缘部件

9垫圈

91内部垫圈

911凹部

912贯通孔

92外部垫圈

921基部(垫圈主体)

921a贯通孔

9210第二对置面

9211凹部

9212平面部

9213内周面部

9215第三对置面

9216凸部

9217平面部

9218外周面部

922周壁部

923筒部

923a贯通孔

924凹部

925第二凸部

926贯通孔

11蓄电装置

12排线部件

100密闭型电池

101金属板

102a外部绝缘部件

102b内部绝缘部件

103电极导出销

104顶部

105电池外装容器

106导电片连接板

t1端子头中的第一凸部的位置的厚度尺寸

t2端子头中的第一凸部以外的位置的厚度尺寸

α第一凸部的按压面和基部的凹部中的底部的间隔

β第一对置面和盖板中的与该第一对置面相对置的外表面的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有与背景技术中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不同的情况。

蓄电元件中有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电容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的一个例子,对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详细来说,蓄电元件是利用伴随锂离子的移动产生的电子移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这种蓄电元件供应电能。蓄电元件单个或多个使用。具体来说,蓄电元件在要求输出以及要求电压小时,单个使用。另一方面,蓄电元件在要求输出以及要求电压中的至少一方大时,与其他蓄电元件组合地在蓄电装置中使用。在所述蓄电装置中,该蓄电装置所使用的蓄电元件供应电能。

具体来说,如图1~图4所示,蓄电元件具备:电极体2;收纳电极体2的壳体3;以与电极体2导通的状态配置于壳体3的外部端子4;至少在壳体3和外部端子4之间配置的垫圈9。本实施方式的垫圈9包括:在壳体3的内部配置的内部垫圈91;至少一部分在壳体3的外部配置的外部垫圈92。另外,蓄电元件1也具备:在壳体3的内部使电极体2和外部端子4导通的集电体5;在电极体2和壳体3之间配置的绝缘部件7等。

电极体2具备卷芯21和层叠体22,该层叠体以正极23和负极24互相绝缘的状态层叠且卷绕在卷芯21的周围(参照图4)。在此电极体2中通过锂离子在正极23和负极24之间的移动,蓄电元件1充放电。

正极23具有带状的金属箔231和在金属箔23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例子中,是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露出的状态下在该金属箔231的上方形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32。负极24具有带状的金属箔241和以金属箔241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露出的状态在该金属箔241的上方形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2。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2中,正极23和负极24通过带状的分隔件25以绝缘的状态卷绕。

壳体3具有壳体主体31和盖板32,该壳体主体31具有开口,该盖板32塞住(关闭)壳体主体31的开口。

壳体3通过将壳体主体31的开口周缘部34(参照图3)和盖板32的周缘部在重合的状态下接合而形成。该壳体3具有由壳体主体31和盖板32划定的内部空间33(参照图2)。而且,壳体3与电极体2以及集电体5等一起,将电解液收纳在内部空间33。因此,壳体3由对电解液有耐性的金属形成。

壳体主体31具备板状的封闭部311和与封闭部311的周缘连接的筒状的躯干部312。

封闭部311是在壳体主体31配置为开口向上时、位于壳体主体31的下端(即,成为所述开口向上时的壳体主体31的底壁)的部位。封闭部311是具有长方形形状的轮廓的板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封闭部311的短边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将封闭部311的长边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将封闭部311的法线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z轴方向。另外,在各附图中,将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分别对应的直角坐标轴辅助性地在图中表示。

躯干部312是沿着封闭部311的轮廓的方筒状,详细来说,是扁平的方筒状。具体来说,躯干部312具有从封闭部311的周缘中的长边延伸的一对长壁部313和从封闭部311的周缘中的短边延伸的一对短壁部314。该躯干部312的一端由封闭部311封闭,另一端开口。即,壳体主体31是扁平的有底方筒形状。

盖板32是将壳体主体31的开口封闭的板状的部件。具体来说,盖板32从z轴方向看具有对应壳体主体310的开口周缘部34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外部端子4以与电极体2的各极(正极和负极)电连接(导通)的状态安装于盖板32。

也如图5~图8中所示,在该盖板32上设置有使壳体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一对贯通孔(孔)322。贯通孔322用于使收纳在壳体3的内部的电极体2和外部端子4导通。具体来说,贯通孔322将盖板32在z轴方向(厚度方向)上贯通。而且,贯通孔322分别设置于在y轴方向上的盖板32的两端部。即,一对贯通孔322在y轴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于盖板32。外部端子4的一部分插入贯通孔322。

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32中,配置有从外表面向内表面侧凹陷的凹部321,在该凹部321内配置有贯通孔322。即,在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周缘部具有向壳体3的内部凹陷的凹部321。该凹部321具有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底部3211和从底部3211的周缘立起的周面部3212。本实施方式的凹部321从z轴方向看为圆形(具有圆形的轮廓),在凹部321的中央部配置有圆形的贯通孔322。

外部端子4是与其他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或外部设备等电连接的部位。外部端子4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形成。例如,正极的外部端子(以下,也称作“正极外部端子”。)41由铝或铝合金等铝系金属材料形成。负极的外部端子(以下,也称作“负极外部端子”。)42由铜或铜合金等铜系金属材料和所述铝系金属材料形成。

正极外部端子41具有在壳体3的外侧配置的端子头411和从端子头411延伸并贯通盖板32(壳体3)的轴部415。另外,正极外部端子41还具有从轴部415沿壳体3的内表面扩大的大径部416。在本实施方式的正极外部端子41中,端子头411、轴部415和大径部416是一体的。需要说明的是,图3以及图6中表示的大径部416为铆接前的状态。

端子头411是板状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头411从z轴方向看是矩形的板状的部位。该端子头411具有沿盖板32(壳体3)扩大的头主体(头部)412和从头主体412向壳体3突出的第一凸部413。

头主体412具有沿盖板32(壳体3)的外表面扩大且与外部垫圈92相对置的第一对置面4121。另外,头主体412在第一对置面4121的相反侧还具有连接面4122,该连接面4122通过焊接等而与母线等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面4122为平面状。

第一凸部413在头主体412和盖板32(壳体3)之间,从第一对置面4121向外部垫圈92(盖板32)侧突出且包围轴部415(在轴部415的圆周方向上延伸)。该第一凸部413在突出方向(图5以及图6中的下方侧)的前端具有按压外部垫圈92的按压面(抵接面)4131。该第一凸部413与轴部415邻接。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面4131从轴部415沿x-y面扩大,从z轴方向看具有圆形的轮廓。即,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面4131是沿着包含z轴的面的截面(参照图5以及图6)为直线状且从z轴方向看为环状的面。该第一凸部413(按压面4131)的外缘与盖板32的凹部321的外缘(周面部3212)对应。具体来说,第一凸部413的直径(外径)比凹部321的直径(内径)小。该直径的差基于外部垫圈92的厚度尺寸等设定。另外,第一凸部413从第一对置面4121的突出量被设定为按压面4131和凹部321的底部3211的间隔α比第一对置面4121和盖板32中与该第一对置面4121相对置的外表面(凹部321的外侧的外表面)的间隔β小(参照图5)。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端子头411中,设置有第一凸部413的部位的厚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t1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t2大(参照图6)。

轴部415使配置在壳体3的内部的集电体5和配置在壳体3的外部的端子头411导通。轴部415从端子头411(头主体412)穿过盖板32的贯通孔322向壳体3内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轴部415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柱状(详细来说是圆柱状)部位。

在大径部416与端子头411(详细来说是第一凸部413)之间夹入外部垫圈92以及盖板32(壳体3)。详细来说,大径部416从轴部415在x-y面方向上扩大,并与端子头411一起在z轴方向上夹入外部垫圈92、盖板32、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由此,在正极外部端子41侧,正极外部端子41、外部垫圈92、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固定于盖板32。该大径部416扩大至后述外部垫圈92的第二凸部925的位置或该位置的外侧(参照图5)。本实施方式的大径部416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图6表示的状态下,在轴部415插入外部垫圈92的贯通孔926(盖板32的贯通孔322)、内部垫圈91的贯通孔912和集电体5的贯通孔54的状态下,将向该轴部415的前端侧延伸且开口的圆筒状的部位(在图6中用附图标记416表示的部位)铆接。通过该铆接,正极外部端子41和集电体5充分地接触,并互相导通。

负极外部端子42具有配置在壳体3的外侧的端子头421和从端子头421延伸并贯通壳体3(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盖板32)的轴部425。另外,负极外部端子42还具有从轴部425沿壳体3的内表面扩大的大径部426。在本实施方式的负极外部端子42中,端子头421由铝系金属材料形成,轴部425以及大径部426由铜系金属材料形成。即,端子头421是和轴部425及大径部426不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以及图8中表示的大径部426为铆接前的状态。

端子头421是沿盖板32扩大的板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头421从z轴方向看为矩形的板状的部件,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4210。端子头421具有沿盖板32的外表面扩大且与外部垫圈92相对置的第一对置面4211。另外,端子头421在第一对置面4211的相反侧还具有连接面4212,该连接面4212通过焊接等而与母线等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面4212为平面状。该端子头421的z轴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t3比正极外部端子41的头主体412的厚度尺寸t2小(参照图6以及图8)。另外,端子头421的x轴方向的尺寸以及y轴方向的尺寸比正极外部端子41的端子头411的x轴方向的尺寸以及y轴方向的尺寸大(详细来说,仅大出外部垫圈92的周壁部922的厚度尺寸这部分)。

轴部425使配置在壳体3的内部的集电体5和配置在壳体3的外部端子头421导通。轴部425具有穿过盖板32的贯通孔322延伸的轴部主体4251和固定端子头421的头固定部4252。

轴部主体4251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轴部主体4251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位。该轴部主体4251的直径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轴部415的直径相同。

头固定部4252具有比轴部主体4251的直径大的第一部位4253、和将端子头421(详细来说,是端子头421中的贯通孔4210的周缘部)夹入与第一部位4253之间的第二部位4254。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位4253是比轴部主体4251的其他部位的直径大的圆柱状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位4254是在使从第一部位4253在z轴方向上延伸、且与贯通孔4210的直径对应的大小的圆柱状的部位(参照图8)插入贯通孔4210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而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部位(参照图7)。该第一部位4253具有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第一凸部413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并且在外部垫圈92(盖板32)侧的端部具有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按压面4131相同的按压面4253a。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表示的头固定部4252的第二部位4254为铆接前的状态。

在大径部426与头固定部4252(详细来说,是第一部位4253)之间夹入外部垫圈92以及盖板32。详细来说,大径部426从轴部主体4251在x-y面方向上扩大,与头固定部4252(详细来说,是第一部位4253)一起在z轴方向上夹入外部垫圈92、盖板32、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由此,在负极外部端子42侧,负极外部端子42、外部垫圈92、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固定于盖板32。本实施方式的大径部426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大径部416相同,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图8中表示的状态下,在轴部主体4251插入外部垫圈92的贯通孔926(盖板32的贯通孔322)、内部垫圈91的贯通孔912和集电体5的贯通孔54的状态下,将向该轴部主体4251的前端侧延伸且开口的圆筒状的部位(在图8中用附图标记426表示的部位)铆接。通过该铆接,负极外部端子42和集电体5充分地接触,并互相导通。

内部垫圈91具有绝缘性,与盖板32和集电体5绝缘。内部垫圈91在壳体3的内部中配置在盖板32和集电体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垫圈91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

该内部垫圈91由热可塑性树脂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垫圈91例如由以下热可塑性树脂形成:向聚苯硫醚(pps)树脂中均匀地混合由聚乙烯(pe)以及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而构成的聚烯烃类弹性体。

内部垫圈91的材料不仅限定于上述热可塑性树脂。内部垫圈91的材料也可以是例如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树脂(pfa)。

具体来说,内部垫圈91是板状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垫圈91是在x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板状部件。内部垫圈91在与集电体5相对置的部位(与盖板32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供集电体5的一部分嵌入的凹部911。内部垫圈91在z轴方向上与盖板32的贯通孔322重合的位置上,具有插入轴部415、425的贯通孔912。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垫圈91分别配置在盖板32的正极外部端子41侧和负极外部端子42侧。即,蓄电元件1具备一对内部垫圈91。

外部垫圈92具有绝缘性,与盖板32和外部端子4绝缘。另外,外部垫圈92将盖板32和外部端子4之间密闭。即,外部垫圈92具有绝缘性和密封性。外部垫圈92在壳体3的外侧配置在盖板32和外部端子4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垫圈92由树脂形成。

具体来说,外部垫圈92由热可塑性树脂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垫圈92例如由热可塑性树脂材料形成,该热可塑性树脂材料是向pps树脂中均匀地混合由pe以及pp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聚烯烃系弹性体而形成的。

外部垫圈92的材料不仅限定于上述的热可塑性树脂。外部垫圈92的材料也可以是例如pfa。

与内部垫圈91相同地,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垫圈92分别配置在正极外部端子41侧和负极外部端子42侧。即,蓄电元件1具备一对外部垫圈92。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正极外部端子41侧的外部垫圈92和负极外部端子42侧的外部垫圈92的结构相同。由此,在以下对正极外部端子41侧的外部垫圈92进行说明。

外部垫圈92在与头主体412相对置的第二对置面9210以及与盖板32(壳体3)相对置的第三对置面9215中至少一个对置面中与第一凸部413对应的区域中具有第二凸部925,该第二凸部925包围轴部415且通过按压面4131对外部垫圈92的按压而被压扁(被压缩的状态)。

具体来说,外部垫圈92具有:沿盖板32扩大的基部(垫圈主体)921;与基部921的周缘连接的周壁部922;与基部921的与周壁部922相反的一侧连接的筒部923。

基部921是板状的部位。基部921从z轴方向看比正极外部端子41的端子头411大。本实施方式的基部921比端子头411大一圈且为与端子头411的轮廓对应的矩形。该基部921具有与头主体412相对置的第二对置面9210和朝向与第二对置面9210相反的一侧(即,与盖板32相对置)的第三对置面9215。另外,基部921在第二对置面9210和第三对置面9215的至少一个对置面中的与第一凸部413对应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在z轴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具有第二凸部925,该第二凸部925包围轴部415且通过按压面4131对外部垫圈92的按压而被压扁。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凸部925分别配置在第二对置面9210和第三对置面9215。这两个第二凸部925配置在与第二对置面9210以及第三对置面9215的在z轴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区域)。

基部921在第二对置面9210的中央部具有凹部9211。具体来说,凹部9211具有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平面部9212和从平面部9212的周缘延伸的内周面部9213。本实施方式的凹部9211具有从z轴方向看为圆形的轮廓,该轮廓的直径(内径)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第一凸部413的直径对应。这些平面部9212和内周面部9213包含在第二对置面9210中。

另外,基部921在第三对置面9215的中央部具有凸部9216。具体来说,凸部9216具有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平面部9217和从平面部9217的周缘延伸的外周面部9218。这些平面部9217和外周面部9218包含在第三对置面9215中。本实施方式的凸部9216具有从z轴方向看与凹部9211同心的圆形的轮廓,该轮廓的直径(外径)比凹部9211的直径(内径)大。

另外,在基部921的中央部具有正极外部端子41的轴部415能够插入的贯通孔921a。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921a为与凹部9211部以及凸部9216同心的圆形的贯通孔,并在z轴方向上贯通基部921。贯通孔921a的直径(内径)与正极外部端子41的轴部415的直径(外径)对应。

第二凸部925从z轴方向看,分别在凹部9211的平面部9212和凸部9216的平面部9217中,在与该凹部9211以及该凸部9216同心的圆方向上延伸。如图5所示,这两个第二凸部925在外部垫圈92被组装进蓄电元件1的状态下(即,在蓄电元件1中)分别被压扁(被压缩)。在该状态下,第二凸部925向z轴方向的投影面积比第一凸部413的按压面4131向z轴方向的投影面积小(参照图9)。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两个第二凸部925在外部垫圈92被组装进蓄电元件1前的状态下,分别从平面部9212、9217向z轴方向突出。即,第二凸部925在被按压面4131压扁前的状态下,分别以从第二对置面9210以及第三对置面9215向z轴方向突出且包围轴部415的方式延伸。该第二凸部925从z轴方向看,为与轴部415的中心轴(凹部9211以及凸部9216)同心的圆形。该突出状态的第二凸部925的宽度(轴部415的径向的尺寸)比按压面4131在同方向上宽度小。

周壁部922从基部921向与盖板32相反的一侧立起(立起设置)。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周壁部922沿基部921的周缘延伸并且从基部921的周缘向与盖板32相反的一侧延伸。由此,构成供正极外部端子41的端子头411嵌入的凹部924。

筒部923是从基部921延伸的筒状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筒部923为圆筒状。筒部923从基部921向盖板32的贯通孔322内延伸。划定筒部923的贯通孔923a的内周面和划定基部921的贯通孔921a的内周面是连续的。通过划定该贯通孔921a的内周面和划定筒部923的贯通孔923a内周面,而在外部垫圈92中划定供正极外部端子41的轴部415插入的贯通孔926。即,基部921的贯通孔921a和筒部923的贯通孔923a相连,形成外部垫圈92的贯通孔926。筒部923无缝地向插入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轴部415和划定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内周面之间嵌入。由此,筒部923使轴部415和盖板32(详细来说,是划定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内周面)绝缘。另外,筒部923将轴部415和划定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内周面之间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从z轴方向看,负极外部端子42的端子头421比正极外部端子41的端子头411大。因此,在正极外部端子41侧的外部垫圈92中,端子头411嵌入由基部921和周壁部922构成的凹部924中(参照图5)、但在负极外部端子42侧的外部垫圈92中,周壁部922的端部(凹部924的开口周缘部)从第一对置面4211侧抵接于端子头421(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端子头421的周缘部)。即,负极外部端子42的端子头421的周缘部由外部垫圈92的周壁部922从第一对置面4211侧支承。因此,在负极外部端子42的端子头421和外部垫圈92的基部921之间形成空间(参照图7)。

回到图2以及图3,集电体5配置在壳体3内,与电极体2可通电地直接或间接连接。本实施方式的集电体5经由夹部件50与电极体2通电。即,蓄电元件1具备使电极体2和集电体5通电的夹部件50。

集电体5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形成。该集电体5分别配置在蓄电元件1的正极和负极。具体来说,集电体5沿壳体3的内表面配置。本实施方式的集电体5将外部端子4和夹部件50通电,从x轴方向看为l字形。本实施方式的集电体5是通过将裁剪为规定形状的板状的金属材料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另外,集电体5在与外部端子4的连接位置上具有贯通孔54。

绝缘部件7例如为袋状。该绝缘部件7配置在壳体3(详细来说是壳体主体31)和电极体2之间。绝缘部件7由具有绝缘性的部件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袋状的绝缘部件7通过将剪裁为规定的形状的具有绝缘性的薄板状的部件曲折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7例如为聚丙烯、聚苯硫醚等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收纳在袋状的绝缘部件7中的状态的电极体2(详细来说,为电极体2以及集电体5)收纳在壳体3内。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蓄电元件1以图10以及如下的方式制造。

正极23和负极24在经由分隔件25被层叠的状态下卷绕在卷芯21的周围,由此,形成电极体2(步骤s1)。

接下来,为了将外部端子4(正极外部端子41和负极外部端子42)和集电体5等安装在盖板32上,使外部端子4的轴部415、425以在端子头411、421和盖板32之间配置外部垫圈92的方式贯通该壳体3(步骤s2)。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5~图8所示,以向盖板32的贯通孔322插入外部垫圈92的筒部923且外部垫圈92的贯通孔926和内部垫圈91的贯通孔912重合的方式,在盖板32的外侧(构成壳体3的外表面的面侧)配置外部垫圈92并且在盖板32的内侧(构成壳体3的内表面的面侧)配置内部垫圈91。此时,以设置于集电体5的端部的贯通孔54和内部垫圈91的贯通孔912重合的方式,向内部垫圈91的凹部911嵌入集电体5的端部。而且,在此状态下,外部端子4的轴部415、425插入外部垫圈92的贯通孔926、内部垫圈91的贯通孔912以及集电体5的贯通孔54。

接着,为了将配置的外部端子4、外部垫圈92、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固定于盖板32,将与贯通壳体3的轴部415、425的前端相连的部位(图6用附图标记416表示的部位以及图8用附图标记426表示的部位)铆接,由此,在壳体3的内部形成从轴部415、425沿该壳体3在该轴部415、425的径向上扩大的大径部416、426(步骤s3)。此时,由于在端子头411、421被按压于壳体3(详细来说,是盖板32的贯通孔322的周缘部)的状态下与轴部415、425的前端相连的部位被铆接,因此外部垫圈92的两个第二凸部925分别被从按压面4131、4253a向壳体3的按压力压扁。这样,通过在按压面4131、4253a(第一凸部413和头固定部4252)和大径部416、426之间夹入外部垫圈92、壳体3、内部垫圈91以及集电体5,而外部端子4和壳体3(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盖板32的贯通孔322周缘部)之间被密闭以及绝缘,并且可靠地使外部端子4和集电体5导通。

集电体5被固定于盖板32后,电极体2与该集电体5连接(步骤s4)。具体来说,电极体2的端部(层叠体22的卷绕中心方向的端部,详细来说,是仅层叠有正极23的金属箔231的部位或仅层叠有负极24的金属箔241的部位)被夹部件50夹入,处于将该电极体2的端部夹入的状态的夹部件50和集电体5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等连接。

如上所述,电极体2、外部端子4、集电体5、外部垫圈92、内部垫圈91被安装于盖板32后,电极体2以及集电体5等被绝缘部件7覆盖(步骤s5),被绝缘部件7覆盖状态的电极体2以及集电体5等插入壳体主体31内(步骤s6)。由此,利用安装有电极体2以及集电体5等的盖板32,封闭壳体主体31的开口。而且,在盖板32的周缘部与壳体主体31的开口周缘部34重合的状态下,将所述周缘部和开口周缘部34焊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激光焊接)(步骤s7),完成蓄电元件1。

根据以上的蓄电元件1,通过端子头411将外部垫圈92向壳体3(详细来说,是盖板32)按压的力集中在从第一对置面4121突出的按压面4131,并且来自该按压面4131的力有效地施加在被该按压面4131压扁的第二凸部925上。因此,在蓄电元件1中,在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详细来说,是第一凸部413和外部垫圈92之间以及外部垫圈92和壳体3之间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二凸部925的一侧))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向轴部415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的第二凸部925的投影面积比向z轴方向(轴部415的延伸方向)的按压面4131的投影面积小(参照图9)。因此,在通过第一凸部413包围轴部415的区域中从按压面4131向外部垫圈92施加的面压力提高的状态下,在该面压力提高的区域中局部地形成通过第二凸部925(被按压面4131压扁的第二凸部925)包围轴部415的面压力更高的区域。由此,在蓄电元件1中,进一步提高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二凸部925分别配置在第二对置面9210和第三对置面9215。由此,在蓄电元件1中,在第一凸部413和外部垫圈92之间,以及外部垫圈92和壳体3之间这双方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一凸部413与轴部415邻接。由此,由轴部415向壳体3(外部垫圈92)侧拉的力有效地向第一凸部413传递。因此,与第一凸部413配置在第一对置面4121的外侧(靠近周缘)的位置等远离轴部415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提高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头主体412和第一凸部413是一体的,在包含头主体412以及第一凸部413的端子头411中,设置有第一凸部413的部位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即厚度尺寸t1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t2大(参照图6)。由此,在确保端子头411中配置有第一凸部413的部位的强度(即,用于通过按压面4131按压外部垫圈92的强度)的同时,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的尺寸(在轴部415的延伸方向上的蓄电元件1的尺寸)。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在端子头411中,在确保按压外部垫圈92时需要强度的部位的厚度尺寸(强度)的同时,通过使其他部位变薄抑制端子头4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从z轴方向看,盖板32的凹部321的直径(外缘)与第一凸部413的直径(外缘)对应,按压面4131和凹部321的底部3211的间隔比第一对置面4121和壳体3中的与该第一对置面4121相对置的对置面(区域)的间隔小。

由此,能够在第一凸部413的按压面4131和凹部321的底部3211之间夹入外部垫圈92确保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的密闭性的同时,由凹部321的外缘部和第一凸部413的外缘部夹入外部垫圈92确保在该位置处的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的密闭性。其结果,在蓄电元件1中,能够确保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的更可靠且充分的密闭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正极外部端子41的大径部416从z轴方向看,扩大至第二凸部925的位置或该位置的外侧。因此,外部垫圈92和壳体3被夹入在第一凸部413和大径部416之间,由此,第一凸部413(按压面4131)的按压力有效地(高效地)施加于外部垫圈92。

另外,在通过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蓄电元件1中,端子头411将外部垫圈92向壳体3按压的力集中在从第一对置面4211突出的按压面4131,并且来自该按压面4131的力有效地施加在被该按压面4131压扁的第二凸部925上。因此,在制造的蓄电元件1中,在正极外部端子41和壳体3之间(详细来说,是第一凸部413和外部垫圈92之间以及外部垫圈92和壳体3之间的至少一方(配置有第二凸部925的一侧))确保充分的密闭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蓄电元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或者,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可以删除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一凸部413(按压面4131)包围轴部415的四周(即,在轴部415的圆周方向上连续),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第一凸部413(按压面4131)也可以在所述圆周方向上间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头主体412和第一凸部413是一体的,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地为分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一凸部413与轴部415邻接,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第一凸部413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地设置在远离轴部415的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在端子头411中也可以配置多个(在图13中表示的例子中是两个)第一凸部41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与多个第一凸部413分别对应的位置配置第二凸部925,也可以仅在与多个第一凸部413中的一部分第一凸部413对应的位置配置第二凸部92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二凸部925在外部垫圈的基部921中分别配置在第二对置面9210和第三对置面9215这两个面上,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第二凸部925可以仅在基部921的第二对置面9210中配置,也可以仅在基部921的第三对置面9215中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二凸部925基本全部处于被压扁的状态,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如图14所示,在蓄电元件1中,也可以是第二凸部925的一部分(在图14表示的例子中,为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处于被第一凸部413压缩(被压扁)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第二凸部925和外部垫圈92的基部(垫圈主体)921是一体的,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分体。例如,第二凸部也可以是在外部垫圈92的基部921和第一凸部413之间配置的o形树脂部件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具有第一凸部413的外部端子4配置在正极侧,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具有第一凸部413的外部端子41可以配置在负极侧,也可以分别配置在正极侧和负极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盖板32具有凹部321,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盖板32也可以不具有凹部321,即,贯通孔322的周围不比其他部位凹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外部垫圈92的基部921在未被外部端子4和盖板32夹住的状态下时,在第二对置面9210侧具有凹部9211,第三对置面9215侧的与凹部9211对应的位置(在z轴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具有凸部9216,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基部921也可以构成为平板状,为通过由具有第一凸部413的外部端子4和具有凹部321的盖板32夹入而形成凹部9211和凸部9216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外部端子4安装在盖板32上,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安装在壳体3的盖板32以外的部位(封闭部311、长壁部313以及短壁部314等)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蓄电元件作为可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使用的情况下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元件的种类和大小(容量)是任意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的一个例子,对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除了各种二次电池以外,也可以适用于一次电池或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的蓄电元件。

蓄电元件(例如电池)1也可以使用于如图15所示的蓄电装置(在蓄电元件为电池的情况下为电池模块)11。蓄电装置11具有至少两个蓄电元件1和将两个(不同的)蓄电元件1之间电连接的排线部件12。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技术至少适用在一个蓄电元件1上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