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9577发布日期:2018-12-08 05:3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电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案是有关于一种基本电子组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感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抵消耦合的效能。详细而言,若构成8字形电感的两个线圈于结构上没有完全对称,则会让每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偏移,诸如因两线圈的结构不对称,而使磁场偏向两线圈的一侧。如此,会影响8字形电感的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案内容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藉以改善先前技术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内容的一技术态样是关于一种电感装置,其包含第一电感单元与第二电感单元。第一电感单元包含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绕设成复数圈。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相应绕设为复数圈。第一线圈及/或第二线圈于第一端点处、第二端点处、第一侧与第二侧分别交错绕设。第二电感单元包含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第三线圈绕设成复数圈。第四线圈与第三线圈相应绕设为复数圈。第三线圈及/或第四线圈于第三端点处、第四端点处、第三侧与第四侧分别交错绕设。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二线圈与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三线圈于第二端点及/或第三端点处交错绕设。

因此,根据本案的技术内容,本案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藉由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的对称设计,以改善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抵消耦合的效能问题。

在参阅下文实施方式后,本案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轻易了解本案的基本精神及其他发明目的,以及本案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实施态样。

附图说明

为让本案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案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案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案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实验数据图。

【符号说明】

1000:电感装置4000:电感装置

1000a-1000b:电感装置4100:第一电感单元

1100:第一电感单元4102:第一圈

1100a-1100b:第一电感单元4104:第二圈

1102:第一圈4106:第三圈

1104:第二圈4108:第四圈

1106:第三圈4110:第一端点

1110:第一端点4120:第二端点

1120:第二端点4130:第一侧

1130:第一侧4140:第二侧

1140:第二侧4150:第一线圈

1150:第一线圈4152:第一端

1152:第一端4160:第二线圈

1154:第二端4162:第一端

1160:第二线圈4190:第一中心连线

1162:第一端4192:第一中心点

1164:第二端4200:第二电感单元

1190:第一中心连线4202:第一圈

1192:第一中心点4204:第二圈

1200:第二电感单元4206:第三圈

1200a-1200b:第二电感单元4208:第四圈

1202:第一圈4210:第三端点

1204:第二圈4220:第四端点

1206:第三圈4230:第三侧

1210:第三端点4240:第四侧

1220:第四端点4250:第三线圈

1230:第三侧4252:第一端

1240:第四侧4260:第四线圈

1250:第三线圈4262:第一端

1252:第一端4290:第二中心连线

1254:第二端4292:第二中心点

1260:第四线圈5000:电感装置

1262:第一端5100:第一电感单元

1264:第二端5200:第二电感单元

1290:第二中心连线c1、c2曲线

1292:第二中心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感装置1000包含第一电感单元1100及第二电感单元1200。上述第一电感单元1100包含第一端点1110、第二端点1120、第一侧1130、第二侧1140、第一线圈1150与第二线圈1160。此外,上述第二电感单元1200包含第三端点1210、第四端点1220、第三侧1230、第四侧1240、第三线圈1250与第四线圈1260。

于结构配置上,请先行参阅第一电感单元1100,其第一端点1110及第二端点1120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相对两侧(如图中的左侧与右侧)。此外,以第一端点1110与第二端点1120之间的第一中心连线1190为基准,第一中心连线1190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一侧1130与第二侧1140(如图中的上侧与下侧)。第一线圈1150绕设成复数圈,且第二线圈1160与第一线圈1150相应绕设为复数圈。如图所示,第一线圈1150及/或第二线圈1160于第一端点1110处、第二端点1120处、第一侧1130与第二侧1140分别交错绕设。

再者,请参阅第二电感单元1200,其第三端点1210及第四端点1220分别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相对两侧(如图中的右侧与左侧)。此外,以第三端点1210与第四端点1220之间的第二中心连线1290为基准,第二中心连线1290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三侧1230与第四侧1240(如图中的上侧与下侧)。第三线圈1250绕设成复数圈,且第四线圈1260与第三线圈1250相应绕设为复数圈。如图所示,第三线圈1250及/或第四线圈1260于第三端点1210处、第四端点1220处、第三侧1230与第四侧1240分别交错绕设。另外,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一线圈1150耦接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四线圈1260,且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二线圈1160耦接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三线圈1250。

由图中可以看出,本案的整体结构十分对称,详细而言,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线圈1150、1160的绕设方式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线圈1250、1260的绕设方式十分对称。如图所示,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线圈1150、1160的交错处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线圈1250、1260的交错处完全相同,因此,不会于两个电感单元1100、1200间因结构不对称而产生磁场偏移…等负面影响,从而得以提升电感装置1000的效能。再者,电感装置1000具有两个电感单元1100、1200,因此,当整体装置运作时,若两个电感单元1100、1200接收到信号,并各自产生磁场,这两个磁场可相互抵消,有助于提升电感装置1000的效能。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线圈1150包含第一端1152与第二端1154,第二线圈1160包含第一端1162与第二端1164。于结构配置上,第一线圈1150与第二线圈1160的第一端1152、1162位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一端点1110,第一线圈1150与第二线圈1160的第二端1154、1164位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二端点1120。此外,上述第三线圈1250包含第一端1252与第二端1254,第四线圈1260包含第一端1262与第二端1264。于结构配置上,第三线圈1250与第四线圈1260的第一端1252、1262位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三端点1210,第三线圈1250与第四线圈1260的第二端1254、1264位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四端点1220。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感单元1100包含第一圈1102、第二圈1104与第三圈1106,第一线圈1150自第一端1152起始以第一中心点11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1102绕设至第一侧113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104,再沿着第二圈1104绕设至第二端点1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106。此外,第一线圈1150继续沿着第三圈1106绕设至第一端点111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104,再沿着第二圈1104绕设至第一侧1130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102,并与第二电感单元1200连接,详细连接方式将于后文说明。

相应地,第二线圈1160自第一端1162起始以第一中心点11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1102绕设至第二侧114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104,再沿着第二圈1104绕设至第二端点1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106。此外,第二线圈1160沿着第三圈1106绕设至第一端点111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104,再沿着第二圈1104绕设至第二侧1140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102,并与第二电感单元1200连接,详细连接方式将于后文说明。

于再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感单元1200包含第一圈1202、第二圈1204与第三圈1206,第三线圈1250自第一端1252起始以第二中心点12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1202绕设至第三侧123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204,再沿着第二圈1204绕设至第二端点1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206。此外,第三线圈1250继续沿着第三圈1206绕设至第一端点121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204,再沿着第二圈1204绕设至第三侧1230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202,并耦接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二线圈1160。

相应地,第四线圈1260自第一端1262起始以第二中心点12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1202绕设至第四侧124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204,再沿着第二圈1204绕设至第二端点1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206。此外,第四线圈1260沿着第三圈1206绕设至第一端点121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1204,再沿着第二圈1204绕设至第四侧1240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202,并耦接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一线圈1150。

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电感1100的第一线圈1150自行于第一侧1130交错绕设,并与第二线圈1160于第一端点1110处及第二端点1120处交错绕设,且第二线圈1160自行于第二侧1140交错绕设。再者,第二电感1200的第三线圈1250自行于第三侧1230交错绕设,并与第四线圈1260于第三端点1210处及第四端点1220处交错绕设,且第四线圈1260自行于第四侧1240交错绕设。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感1100的第一圈1102、第二圈1104与第三圈1106依序由外而内排列,此外,第二电感1200的第一圈1202、第二圈1204与第三圈1206依序由外而内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本案的第一电感1100与第二电感1200可为八边形。然本案不以图1所示为限,其仅用以例示性地说明本案的实现方式之一。

图2是依照本案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a的示意图。相较于图1所示的电感单元1100、1200配置为八边形,图2所示的电感单元1100a、1200a配置为四边形。须说明的是,图1的电感单元1100、1200与图2的电感单元1100a、1200a除形状不同外,其结构配置相似,为使本案说明书简洁,于此不作赘述。须说明的是,图2的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当设计要求上需要增进整体系统的空间利用率时,则可采用四边形的方式来设计电感单元1100a、1200a,以完整地利用空间。

图3是依照本案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b的示意图。相较于图2所示的电感单元1200a,图3所示的电感单元1200b的第三线圈1250b与第四线圈1260b,于第三端点1210b处并无耦接(图2的电感单元1200a的第三线圈1250a与第四线圈1260a于第三端点1210a处相耦接)。除上述差异外,图3的电感单元1100b、1200b与图2的电感单元1100a、1200a的结构配置相似,为使本案说明书简洁,于此不作赘述。

图4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40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电感单元4100包含第一圈4102、第二圈4104、第三圈4106与第四圈4108。第一线圈4150自第一端4152起始以第一中心点41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4102绕设至第二端点4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104,再沿着第二圈4104绕设至第二侧4140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106,又沿着第三圈4106绕设至第一端点4110处交错绕设至第四圈4108。此外,第一线圈4150沿着第四圈4108绕设至第二端点4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106,再沿着第三圈4106绕设至第二侧414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104。

相应地,第二线圈4160自第一端4162起始沿着第一圈4102绕设至第二端点4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104,再沿着第二圈4104绕设至第一侧4130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106,又沿着第三圈4106绕设至第一端点4110处交错绕设至第四圈4108。此外,第二线圈4160沿着第四圈4108绕设至第二端点41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106,再沿着第三圈4106绕设至第一侧413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104。

于再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感单元4200包含第一圈4202、第二圈4204、第三圈4206与第四圈4208。第三线圈4250自第一端4252起始以第二中心点4292为其绕设中心,而沿着第一圈4202绕设至第四端点4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204,再沿着第二圈4204绕设至第四侧4240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206,又沿着第三圈4206绕设至第三端点4210处交错绕设至第四圈4208。此外,第三线圈4250沿着第四圈4208绕设至第四端点4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206,再沿着第三圈4206绕设至第四侧424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204,最终绕至其第二端4254。

相应地,第四线圈4260自第一端4262起始沿着第一圈4202绕设至第四端点4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204,再沿着第二圈4204绕设至第三侧4230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206,又沿着第三圈4206绕设至第三端点4210处交错绕设至第四圈4208。此外,第四线圈4206沿着第四圈4208绕设至第四端点4220处交错绕设至第三圈4206,再沿着第三圈4206绕设至第三侧4230交错绕设至第二圈4204,最终绕至其第二端4264。

如图所示,第一线圈4150自行于第二侧4140交错绕设,并与第二线圈4160于第一端点4110处及第二端点4120处交错绕设,且第二线圈4160自行于第一侧4130交错绕设。此外,第三线圈4250自行于第四侧4240交错绕设,并与第四线圈4260于第三端点4210处及第四端点4220处交错绕设,且第四线圈4260自行于第三侧4230交错绕设。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4160的第一端4162耦接于第三线圈4250的第一端4252,且第一线圈4150的第一端4152于第一端点4110与第三端点4210连接处交错耦接于第四线圈4260的第一端4262。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感单元4100的第一圈4102、第二圈4104、第三圈4106与第四圈4108依序由外而内排列。此外,第二电感单元4200的第一圈4202、第二圈4204、第三圈4206与第四圈4208依序由外而内排列。然本案不以图4所示为限,其仅用以例示性地说明本案的实现方式之一。

图5是依照本案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50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感装置5000包含第一电感单元5100与第二电感单元5200。须说明的是,图5的第一电感单元5100的结构相似于图4的第一电感单元4100的结构,此外,图5的第二电感单元5200的结构相似于图1的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结构,为使本案说明书简洁,于此不作赘述。须说明的是,图5的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当设计要求上需要增加电感装置5000的电感值时,可将左侧电感单元5100多绕一圈,以增进电感值,右侧电感单元5200依旧维持绕设三圈,以避免电感装置5000的面积过大而占用整体系统太多的空间。

图6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实验数据图。此实验数据图在于说明于不同频率下,电感装置的品质因素(q)与电感值。如图所示,曲线c1为本案的电感装置的品质因素曲线图,曲线c2为本案的电感装置的电感值曲线图。由图6的实验数据可知,电感装置的品质因素可达到约11,且电感值在1nh以上。因此,本案藉由对称设计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而能降低杂讯,提升电感装置的效率。然本案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数值为限,习其技艺者可依照实际需求调整上述数值以达到最佳的效能。

由上述本案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案具有下列优点。本案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藉由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的对称设计,以改善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效能的问题。

虽然上文实施方式中揭露了本案的具体实施例,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悖离本案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形下,当可对其进行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案的保护范围当以附随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