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072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基板间连接的连接器且适合电信号的高速传输的连接器。具体而言,涉及在连接器具备的多个端子接近地以窄间距排列时,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的发生,能够适当地保持阻抗匹配等高频特性的端子的结构以及配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多个端子在壳体中通过一体成形等进行排列保持,将基板间连接的连接器,例如已知被日本特开2005-149770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有插头连接器和插孔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各个连接器具备在长边方向上排列保持有多个端子的长方形的壳体。

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分别能够设置在柔性扁平电缆和印刷布线基板。通过表面安装等使设置在印刷布线基板的插座连接器和设置在柔性扁平电缆的端部的插头连接器相互嵌合,能够将基板间连接。

近年来,要求将印刷布线基板间连接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在电信号成为高频的领域中满足高频中的特性。另外,伴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小型化、高功能化等,在印刷布线基板中元件、连接器等部件的高密度安装化的要求也逐渐地增加,为此,正在开发接点(端子)的窄间距化。

在电信号的高速传输用的连接器中,以往在使电气特性例如差动传输时的阻抗匹配的目的下,必须将成对的信号接点(信号端子)的距离亦即端子间的间距增大某种程度,作为连接器,有变得大型这个缺点。另外,反之若优先窄间距化,则作为缺点而列举有无法获得电特性的匹配。

为了应对这些缺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通过相同地配置端子组的各个端子的成为焊接部的端部间的间距间隔,使信号端子的接触部朝向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接近或者远离,从而实现阻抗的匹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9770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通过使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朝向接地端子侧扩展来代替使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接近,从而使邻接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距间隔相对于端子部间的间距间隔扩大。换句话说,邻接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并不是相同的间隔。因此,在更小型化的连接器中,在传输更高频的电信号的情况下等,因邻接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的不同,不能够充分地防止串扰的发生等电负面影响所造成的阻抗匹配的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提供一种连接器,在包括沿长边方向排列保持有相同形状的多个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的连接器中,各端子具有用于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相同横向宽度(连接器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的接触部,以一个端子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邻接的另一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相同的方式分别排列端子,使各端子的接触部的横向宽度比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窄,从而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的横向宽度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保持为固定,并且充分地取得各端子间的间隔,由此,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等电负面影响的发生,能够适当地维持阻抗匹配。这样的连接器即使为不会增大长边方向上的端子间的间隔、即在长边方向上连接器不会大型化的窄间距结构,也能够获得良好的电特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是包含沿长边方向分别以相等的间隔排列的相同形状的多个端子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端子的每一个具备用于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和用于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接触部的宽度比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窄,

上述多个端子至少包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与该第一信号端子邻接的第二信号端子。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端子还包括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

所述连接器至少包括一组沿长边方向按照上述第一接地端子、上述第一信号端子、上述第二信号端子以及上述第二接地端子的顺序以相等的间隔排列而成的端子组。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端子的每一个在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的相互相向的位置具备内侧腿部以及外侧腿部,

上述接触部至少分别被配置在上述内侧腿部中的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位置以及上述外侧腿部中的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被配置于上述内侧腿部中的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位置的一个接触部的宽度比被配置于上述外侧腿部中的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位置的另一个接触部的宽度窄。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被配置于上述内侧腿部中的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位置的上述一个接触部的宽度比上述连接部的宽度宽。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是插头连接器,

上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凹部,

在上述嵌合凹部的长边方向的壁部分,上述多个端子分别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是插座连接器,

上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凸部,

在上述嵌合凸部的长边方向的壁部分,上述多个端子分别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插头连接器以及上述插座连接器,

上述插头连接器以及上述插座连接器能够相互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系统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

至少包括一组端子组,上述端子组由上述插头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所包含的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和与该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邻接的第二插头侧信号端子、以及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多个端子所包含的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和与该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邻接的第二插座侧信号端子构成。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系统由插头连接器和能够与该插头连接器电连接的插座连接器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别以相等的间隔排列的相同形状的多个插头侧端子,该多个插头侧端子的每一个具备用于与基板连接的插头侧连接部和用于与上述插座连接器的插座侧端子接触的插头侧接触部,

上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别以相等的间隔排列的相同形状的多个插座侧端子,该多个插座侧端子的每一个具备用于与基板连接的插座侧连接部和用于与上述插头连接器的上述插头侧端子接触的插座侧接触部,

上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包括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和与该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邻接的第二插头侧信号端子,

上述多个插座侧端子包括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和与该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邻接的第二插座侧信号端子,

上述插头侧接触部的宽度比相邻的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接触部间的间隔窄,并且上述插座侧接触部的宽度比相邻的插座侧端子的插座侧接触部间的间隔窄。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系统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插头侧端子还包括第一插头侧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插头侧接地端子,

上述插头连接器至少包括一组沿长边方向按照上述第一插头侧接地端子、上述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上述第二插头侧信号端子、上述第二插头侧接地端子的顺序以相等的间隔排列而成的插头侧端子组,

上述多个插座侧端子还包括第一插座侧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插座侧接地端子,

上述插座连接器至少包括一组沿长边方向按照上述第一插座侧接地端子、上述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上述第二插座侧信号端子、上述第二插座侧接地端子的顺序以相等的间隔排列而成的插座侧端子组。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按等间隔沿长边方向排列相同形状的多个端子,并使各端子所具备的接触部的横向宽度比端子间的间隔窄,从而即使是窄间距结构,也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的横向宽度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保持为固定,能够扩大各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隔,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等电负面影响的产生,能够适当地维持阻抗匹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系统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端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所包含的一组端子组中的4个端子的排列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端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插座连接器所包含的一组端子组中的4个端子的排列的图。

图6是嵌合前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嵌合后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插头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组的排列以及插座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组的排列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插头连接器;2…插座连接器;3…基板(柔性扁平电缆);4…基板(印刷布线基板);5…侧壁;6…侧壁;10、10a、10b、10c、10d…端子;11…连接部;12…转移部;13…嵌入部;13a…内侧腿部;13a-1…接触部;13b…外侧腿部;13b-1…接触部;20、20a、20b、20c、20d…端子;21…连接部;22…被保持部;22a…外侧腿部;22a-1…接触部;22b…外侧腿部;23…被嵌入部;24…转移部;25…内侧腿部;25a…接触部;30…电源端子;40…电源端子;50…嵌合凹部;51…保持壁;60…嵌合凸部;61…保持壁;61a…主保持壁;61b…副保持壁;62…隔壁部;70…嵌合凸部;80…嵌合凹部;100…端子组;200…端子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图中,原则上对同一部件附加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反复的说明。另外,独立地说明各个实施方式,但并不排除组合相互的构成要素来构成连接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系统的外观的图。本连接器系统例如能够用作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的内部部件。在图1中,对插头连接器1以及插座连接器2的各个中的多个端子中的一部分附加附图标记“10”或者“20”,省略其它的相同形状的端子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插头连接器1被安装在虚线所示的基板3上,插座连接器2被安装在虚线所示的基板4上。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基板3为柔性扁平电缆,基板4为印刷布线基板,但并不限于该实施例。此处,将印刷布线基板以及柔性扁平电缆等安装连接器的部件简称为“基板”。

插头连接器1以及插座连接器2通过将绝缘树脂制的壳体成形为长方形而构成,并具有在该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以及6所排列的多个端子10以及20。长方形的插头连接器1能够在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壁5以相等的间隔排列保持相同形状的多个端子10。另外,插头连接器1能够在长边方向的两侧侧壁5保持多个电源端子30,多个电源端子30被配置在与按照等间隔沿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10的排列邻接的位置。

长方形的插座连接器2在中央部分具备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凸部60,在嵌合凸部6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具备嵌合凹部80。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凸部60以及嵌合凹部80分别与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凹部50以及嵌合凸部70(参照图2)嵌合。插座连接器2能够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壁6以相等的间隔排列保持相同形状的多个端子20。另外,插座连接器2能够在长边方向的两侧侧壁6保持多个电源端子40,多个电源端子40被配置在按照等间隔沿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20的排列邻接的位置。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端部分的图。图2的(a)以及(b)分别是从与插座连接器2嵌合的侧观察插头连接器1的端部分的主视图和立体图。插头连接器1的端部分以外的部分在图2中省略。

能够将插头连接器1所包含的多个端子中的4个端子10视为一组端子组100,一组端子组100所包含的4个端子10中的两端的端子10作为接地端子发挥作用,被作为接地端子发挥作用的2个端子10夹住的剩余2个端子10作为一对信号端子(以下,也称为“信号端子对”。)发挥作用。此外,若将接地端子设为g、将信号端子设为s,则由于多个端子10的排列在gssgssgssg…中在信号端子对之间夹着配置接地端子,所以某个端子组所包含的接地端子和与该端子组接近的端子组重复。

插头连接器1具备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凹部50和嵌合凸部70,该嵌合凸部70位于嵌合凹部50的长边方向终端部分。多个端子10通过压入或者一体成形等制造工序在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以相互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电源端子30通过压入或者一体成形等制造工序而被保持在与嵌合凸部70邻接的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但并不限于该位置,也能够保持在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的任意位置。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所包含的一组端子组所包含的4个端子的排列的图。图3的(a)、(b)、(c)、(d)以及(e)是从上方观察端子组100的立体图、从下方观察端子组100的立体图、端子组100的侧视图、将嵌合凹部50侧设为正面时从其相反侧观察端子组100的后视图、以及从嵌合凹部50侧(正面)观察端子组100的主视图。

若参照图3的(a)以及(b),则端子组100所包含的4个端子10沿长边方向从端起与接地端子10a、信号端子10b、信号端子10c、接地端子10d对应。换句话说,4个端子10中的两侧的端子10a以及10d为接地端子,夹在接地端子10a与接地端子10d之间的剩余2个端子10b以及10c为一对信号端子(信号端子对)。插头连接器1能够至少包括一组这样的端子组100。

另外,如图3的(a)、(b)以及(c)所示,一组端子组100所包含的4个端子10(10a、10b、10c、10d)的各个具有嵌入部13和连接部11,该嵌入部13为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在u字状的嵌入部13的相互相向的位置形成2个腿部,该连接部11从嵌入部13的2个腿部中的位于嵌合凹部50侧的一个腿部13a(以下,称为“内侧腿部13a”)经过弯曲的转移部12向插头连接器1的短边方向外侧延伸,并被安装于基板(被焊接连接)。如图2所示,端子10利用嵌入部13以及转移部12,通过与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的一体模具成形等而被保持。嵌入部13从下方跨过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而被埋藏于该侧壁5。对于嵌入部13,u字状部分的内侧板面以及侧缘被保持在侧壁5,从侧壁5露出的u字状部分的外侧板面被设为与侧壁5的表面共面。

嵌入部13具有形成在内侧腿部13a的嵌合凹部50侧的板面的接触部13a-1,接触部13a-1能够在与插座连接器2的嵌合状态下与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20的接触部25a(参照图5)存在接触压力地接触。另外,位于嵌入部13的另一个腿部13b(以下,称为“外侧腿部13b”)的与嵌合凹部50分离位置的外侧腿部13b的板面作为与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20的凹状的接触部22a-1卡止的凸状的接触部13b-1而形成。

并且,如图3的(d)以及(e)所示,以在将端子10(例如端子10a)的接触部13a-1(内侧腿部13a)的宽度(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为w1、将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设为l1的情况下,在接触部13a-1的宽度w1与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l1之间,w1<l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相同形状的端子10分别以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在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

另一方面,以在将端子10(例如端子10a)的接触部13b-1(外侧腿部13b)的宽度(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为w2、将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设为l2的情况下,在接触部13b-1的宽度w2与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l2之间,w2<l2的关系成立的方式,相同形状的端子10分别以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在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13a-1的宽度w1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l1保持为固定,通过使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l1比接触部13a-1的宽度w1宽,能够充分地保证多个端子10的各个间隔。同样地,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13b-1的宽度w2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l2保持为固定,通过使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l2比接触部13b-1的宽度w2宽,能够充分地保证多个端子10的各个间隔。其结果是,插头连接器1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引导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等电负面影响的发生,能够适当地维持阻抗匹配。换言之,插头连接器1的间距结构即使是不增大长边方向上的端子间的间隔、即长边方向上连接器不会大型化的窄间距结构,也能够获得良好的电特性。

另外,在图3的(d)以及(e)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端子10(例如端子10a)的接触部13a-1的宽度w1与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l2之间,w1<l2的关系成立,在端子10(例如端子10a)的接触部13b-1的宽度w2与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l1之间,w2<l1的关系成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接部11的宽度比接触部13a-1的宽度w1小,能够扩大邻接的端子间的连接部11间的间隔,容易安装在基板上。此外,连接部11的宽度与接触部13a-1的宽度w1的关系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同。

并且,在图3的(d)以及(e)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一个端子10(例如端子10a)中,由于一个接触部13a-1的宽度w1比另一个接触部13b-1的宽度w2宽,所以w1>w2的关系也成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端部分的图。图4的(a)以及(b)分别是从与插头连接器1嵌合的侧观察插座连接器2的端部分的主视图和立体图。插座连接器2的端部分以外的部分在图4中省略。

能够将插座连接器2所包含的多个端子中的4个端子20视为一组端子组200,一组端子组200所包含的4个端子20中的两端的端子20作为接地端子发挥作用,被作为接地端子发挥作用的2个端子20夹住的剩余2个端子20作为一对信号端子(以下,称为“信号端子对”。)发挥作用。此外,与上述的多个端子10的排列同样,若将接地端子视为g、将信号端子视为s,则由于多个端子20的排列在gssgssgssg…中在信号端子对之间夹着配置接地端子,所以某个端子组所包含的接地端子和与该端子组接近的端子组重复。

插座连接器2具备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嵌合凸部60和嵌合凹部80,该嵌合凹部80位于嵌合凸部60的长边方向终端部分。多个端子20通过压入或者一体成形等制造工序,在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以相互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电源端子40通过压入或者一体成形等制造工序而被保持在与嵌合凹部80邻接的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但并不限于该位置,也能够保持在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的任意位置。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插座连接器所包含的一组端子组中所包含的4个端子的排列的图。图5的(a)、(b)、(c)、(d)以及(e)是从上方观察端子组200的立体图、从下方观察端子组200的立体图、端子组200的侧视图、将嵌合凸部60侧设为正面时从其相反侧观察端子组200的后视图、以及从嵌合凸部60侧(正面)观察端子组200的主视图。

若参照图5的(a)以及(b),则端子组200所包含的4个端子20从端起与接地端子20a、信号端子20b、信号端子20c、接地端子20d对应。换句话说,4个端子20中的两侧的端子20a以及20d为接地端子,夹在接地端子20a与接地端子20d之间的剩余2个端子20b以及20c为一对信号端子(信号端子对)。插座连接器2能够至少包括一组这样的端子组200。

另外,如图5的(a)、(b)以及(c)所示,一组端子组200所包含的4个端子20(20a、20b、20c、20d)的各个具有:被嵌入部23,为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并具备具有在嵌合凸部60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自由端的弹性腿部(以下,称为“内侧腿部25”)以及与被保持在插座连接器2的侧壁6的被保持部22连结的腿部(以下,称为“外侧腿部22a”)这2个腿部;被保持部22,为倒u字状,并将u字状的被嵌入部23的外侧腿部22a作为一个腿部而共享,具有比外侧腿部22a靠外侧的腿部(以下,称为“外侧腿部22b”)作为另一个腿部;以及连接部21,从外侧腿部22b向插座连接器2的短边方向外侧延伸并被安装于基板(被焊接连接)。如图4所示,端子20利用被嵌入部23、被保持部22、外侧腿部22a以及22b,通过与嵌合凹部50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的一体模具成形等而被保持。被保持部22从上方跨过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而被埋藏于该侧壁6。被嵌入部23的外侧腿部22a的外侧(里侧)板面以及侧缘被保持在侧壁6,从侧壁6露出的u字状部分的内侧板面被设为与侧壁6的表面共面。

被嵌入部23具有从该被嵌入部23的底部经由转移部24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内侧腿部25,内侧腿部25在前端部分具有向外侧腿部22a侧突出而形成的接触部25a,接触部25a能够在与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状态下与插头连接器1的端子10的接触部13a-1(参照图3)存在接触压力地接触。另外,被嵌入部23的另一个腿部亦即外侧腿部22a具有在内侧腿部25侧的板面上形成为凹状的接触部22a-1,凹状的接触部22a-1能够在与插头连接器1的嵌合状态下将插头连接器1的端子10的凸状的接触部13b-1(参照图3)卡止,并能够与接触部13b-1存在接触压力地接触。

并且,如图5的(d)以及(e)所示,以在将端子20(例如端子20a)的接触部22a-1(外侧腿部22a)的宽度(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为w1、将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20a和端子20b)的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设为l1的情况下,在接触部22a-1的宽度w1与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l1之间,w1<l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相同形状的端子20分别以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在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

另一方面,以在将端子20(例如端子20a)的接触部25a的宽度设为w2、将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20a和端子20b)的接触部25a间的间隔设为l2的情况下,在接触部25a的宽度w2与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25a间的间隔l2之间,w2<l2的关系成立的方式,相同形状的端子20分别以相等的间隔被排列保持在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22a-1的宽度w1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l1保持为固定,通过使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l1比接触部22a-1的宽度w1宽,能够充分地保证多个端子的各个的间隔。同样地,能够将各端子的接触部25a的宽度w2以及各端子的接触部25a间的间隔l2保持为固定,通过使接触部25a间的间隔l2比接触部25a的宽度w2宽,能够充分地保证多个端子的各个的间隔。其结果是,插座连接器2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等电负面影响的发生,能够适当地维持阻抗匹配。换言之,即使插座连接器2的间距结构是不会增大长边方向上的端子间的间隔、即长边方向上连接器不会大型化的窄间距结构,也能够获得良好的电特性。

另外,在图5的(d)以及(e)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端子20(例如端子20a)的接触部22a-1(外侧腿部22a)的宽度w1与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25a间的间隔l2之间,w1<l2的关系成立,在端子20(例如端子20a)的接触部25a的宽度w2与相邻的端子(例如端子10a和端子10b)的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l1之间,w2<l1的关系成立。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接部21的宽度比接触部22a-1的宽度w1小,能够扩大邻接的端子间的连接部21间的间隔,容易安装于基板。此外,连接部21的宽度与接触部22a-1的宽度w1的关系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同。

并且,在图5的(d)以及(e)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一个端子20(例如端子20a)中,由于一个接触部22a-1的宽度w1比另一个接触部25a的宽度w2宽,所以w1>w2的关系也成立。

图6是嵌合前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的(b)表示沿着图6的(a)所示的切断线a-a切断的插头连接器1以及插座连接器2的剖面。端子10利用包括连接部11、转移部12、内侧腿部13a以及外侧腿部13b的u字状的嵌入部13包入作为插头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的侧壁5的一部分的保持壁51,从而被保持于保持壁51。由此,在内侧腿部13a与外侧腿部13b之间、即嵌入部13的内侧存在或填充有树脂。端子20的外侧腿部22b被埋入并保持于作为插座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的侧壁6的一部分的保持壁61。换句话说,外侧腿部22b被夹在主保持壁61与副保持壁61b之间,包括外侧腿部22b以及外侧腿部22a的倒u字状的被保持部22被保持为跨越主保持壁61a。由此,在外侧腿部22b与外侧腿部22a之间存在或填充有树脂。

嵌合凸部60在相互相向的端子20的内侧腿部25之间具有隔壁部62。从被嵌入部23的底部起使转移部24、内侧腿部25以及该内侧腿部25的前端部分弯曲而形成的接触部25a为在通常时不与嵌合凸部60的隔壁部62接触的自由端。

图7是嵌合后的状态的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图7的(b)表示沿着图7的(a)所示的切断线b-b切断的插头连接器1以及插座连接器2的剖面。端子10的嵌入部13被插入至端子20的被嵌入部23,端子10的外侧腿部13b的凸状的接触部13b-1嵌入端子20的外侧腿部22a的凹状的接触部22a-1并接触,从而电连接。

另外,端子10的内侧腿部13a的接触部13a-1与端子20的内侧腿部25的接触部25a接触,从而电连接。作为自由端的内侧腿部25具有弹性,通过利用接触部25a推压端子10的接触部13a-1,从而端子10的外侧腿部13b的接触部13b-1被压入到外侧腿部22a的接触部22a-1而嵌合。

这样,一组端子组100所包含的接地端子10a、信号端子10b、信号端子10c、接地端子10d(参照图3)与一组端子组200所包含的接地端子20a、信号端子20b、信号端子20c、接地端子20d(参照图5)嵌合接触并电连接。同样地,插头连接器1的电源端子30(参照图2)也与插座连接器2的电源端子40(参照图4)嵌合接触并电连接。

图8是表示插头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组的排列以及插座连接器所包含的端子组的排列的图。图8的(a)是将嵌合凹部50或者嵌合凸部60侧设为正面时从其相反侧观察端子组100和端子组200的后视图、以及从嵌合凹部50或者嵌合凸部60侧(正面)观察端子组100和端子组200的主视图。如上述,插头连接器1至少包括一组包含4个端子10的端子组100,插座连接器2至少包括一组包含4个端子20的端子组200。

作为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由插头连接器1以及插座连接器2构成的连接器系统能够至少包括一组由端子10b(第一插头侧信号端子)和端子10c(第二插头侧信号端子)构成的信号端子对(插头侧信号端子对)、以及由端子20b(第一插座侧信号端子)和端子20c(第二插座侧信号端子)构成的信号端子对(插座侧信号端子对)构成的端子组。插头侧信号端子对的信号端子10b以及10c以能够与插座侧信号端子对的信号端子20b以及20c电连接的方式以相等的间隔排列。

如上述,插头连接器1中的端子10的接触部13a-1的宽度w1以及接触部13b-1的宽度w2、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13a-1间的间隔(例如插头侧信号端子对间的间隔)l1、以及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13b-1间的间隔l2之间,w1<l1、w2<l1、w2<w1、l1<l2的关系成立,与该关系同样地,插座连接器2中的端子20的接触部22a-1的宽度w1以及接触部25a的宽度w2、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22a-1间的间隔l1、以及相邻的端子的接触部25a间的间隔l2之间,w1<l1、w2<l1、w2<w1、l1<l2的关系也成立。换句话说,端子10和端子20的形状不同,但一个接触部的宽度、另一个接触部的宽度、相邻的端子的一个接触部的间隔、以及相邻的端子的另一个接触部的间隔的大小关系是相同的。

通过以这样的大小关系以相等的间隔排列多个端子10以及多个端子20,能够充分地扩大多个端子10的各个的间隔以及多个端子20的各个的间隔,所以能够防止端子彼此因相互的电容或感应而可能产生的串扰等电负面影响的产生,能够适当地维持阻抗匹配。

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独立的,能够分别组合而适当地实施。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能够利用于在进行电信号的高速传输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中利用扁平电缆将基板间连接等用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