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920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为在2014年08月25日申请的申请号201410418873.4,名称为「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协会于2014年8月11日公开一种命名为type-c的新型连接器的规格书,其中插头连接器可以正反两个方向插入插座连接器。规格书显示了插座连接器的结构。我司积极开发该新型连接器,并对规格书连接器进行了改良,以便能够大量生产,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改良的金属壳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端子座与金属壳体,所述端子座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向前延伸的舌板、位于本体部与舌板之间的台阶部,以及端子,所述端子包括排列在舌板的接触部及延伸出本体部的接脚,所述金属壳体固定在所述本体部且围绕所述舌板及所述台阶部而形成位于其间的对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及连接上、下壁的两个相对侧壁;所述金属壳体的上壁在临近前端处分别设有两个向对接腔延伸的弹片,两弹片彼此左右平行排列,所述上壁在邻近弹片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向所述对接腔冲压出的前凸点与后凸点;所述下壁的内壁面设有向对接腔凸伸的两条凸肋,两条凸肋彼此左右平行排列且每一凸肋沿前后方向延伸。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金属壳体的凸肋与前、后凸点提供本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良好固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端子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至图7是端子座的组装过程图;

图8是图1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1沿虚线a-a的剖面图;

图11是图9端子座与接地环彼此分离的立体图;及

图12是图1插座连接器具有焊接痕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面详细描述本发明。

请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为一种板端连接器,电连接器具有由金属壳体10围绕形成对接腔101,对接腔向前贯穿,平板状的舌板102延伸入对接腔101,舌板的两个表面均排列有端子63、53。自前向后看,该对接腔的横截面呈近似椭圆形结构,且对接腔101关于舌板102呈左右、上下方向的对称设置,即该插座连接器100可以供对应的插头连接器(未图示)正反方向的插入。金属壳体10的外侧固定有一个金属罩20,该金属罩的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接脚21,用来将电连接器固定在电路板(未图示)上,金属罩20覆盖金属外壳的顶面、两个侧面及后面,起到较好遮蔽作用,尤其金属罩的后侧壁22不但遮蔽电连接器的后端面,而且具有表面焊接的焊接点23,起到辅助焊接的作用。

下面介绍电连接器的具体结构及组装过程,参图3-图4,电连接器100包括舌板件30、接地环40、具有上述端子的上、下端子模组60、50及上述金属壳体10与金属罩20,舌板件内设置有遮蔽板31。

参阅图3~图9,遮蔽板31通过与塑胶注塑成型的方法形成上述舌板件30,舌板件包括绝缘部32,上述遮蔽板31的前部区域311埋设在绝缘部32内,后部区域312则裸露在绝缘部外,前部区域的两侧边缘及前边缘分别凸伸出绝缘部的前缘及侧缘,尤其绝缘部在侧缘出形成缺口,使得遮蔽板31裸露出来,如此,遮蔽板不仅有遮蔽效果,而且该缺口提供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扣持作用,遮蔽板裸露出来也有助于加强舌板102强度及防止对接连接器对舌板撞击时产生的破坏。绝缘部32位于遮蔽板两侧的两个表面分别形成有端子槽321,上述遮蔽板31位于舌板件两侧的端子槽之间,绝缘部在未设置有端子槽的地方设有若干大小不一圆孔322,该圆孔是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模具抵压遮蔽板后退出形成的。

接地环40包括矩形的环形部41及自环形部的后边缘延伸的两个板状接地部42,每个接地部内冲压有弹片43,每一弹片自前向后延伸且若干弹片呈横向排列。参图5-6,接地环40自后向前(图5所示的箭头a方向)套入舌板件30而固定在舌板件的横向两侧边,接地环与舌板件的两侧边具有一定间隙39。舌板件30包括位于前侧的舌板33及位于后侧的固定部34,在横向方向(图5所示的b-b方向)上,舌板33的尺寸大于固定部34。接地环40套入舌板件30后,上述接地环40套设在固定部34上,环形部41的两个短壁411固定在固定部的两侧边且接地环向前抵压在舌板33两侧的后面,环形部的两个长壁412则与舌板件留有上述空隙39,两个接地部则分别位于遮蔽板31的后部区域312的两侧。

上述下端子模组50包括本体部51、位于本体部前侧的台阶部52及上端子53,上端子53包括向前延伸出台阶部的接触部531及延伸出本体部的接脚532。下端子模组50通过上端子53及由端子53与塑胶注塑形成的绝缘本体部51及台阶部52,上端子还包括埋设在塑胶内的中间部(未标号),接脚自本体部51的后端向下弯折,形成通孔型焊接脚,接脚呈两排排列。如图6、图7,下端子模组50自后向前穿过接地环与舌板件之间的空隙39而固定在舌板件30的下表面。下端子的接触部531恰好收容在端子槽321a内。然后将定位件70自下向上安装入下端子模组的下端子的接脚532,定位件70两端分别具有一个向上延伸的锁扣脚71,锁扣脚具有向外凸出的勾部711,用来勾扣在下端子模组的绝缘部的下表面的凹缝5112内。

上述上端子模组60结构与下端子模组大致相同,上端子模组60包括本体部61、位于本体部前侧的台阶部62及上端子63,上端子63包括向前延伸出台阶部的接触部631及延伸出本体部的接脚632。下端子模组60通过上端子63及由上端子与塑胶注塑形成的绝缘本体部61及台阶部62,上端子还包括埋设在塑胶内的中间部(未标号),接脚自本体部61的后端向下弯折,形成表面焊接型接脚,接脚呈两排排列。如图7-图8,上端子模组60自后向前穿过接地环与舌板件之间的空隙39而固定在舌板件30的上表面。上端子的接触部632恰好收容在端子槽321b内。

其中,如图3、图4所示,舌板件的固定部34在与舌板33交接处设有挡块341,挡块在垂直于舌板间的竖直方向上凸伸出固定部34,下端子模组50的台阶部52的两侧设有缺口部521,缺口部与挡块互补配合。下端子模组插入后,缺口部521恰好与挡块341配合,能够防止下端子模组向前移动;上端子模组也具有对应的结构。下端子模组与上端子模组在相对面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肋513与凹槽613,固定肋与凹槽彼此互补配合,如此,在上端子模组插入空隙39时,上端子模组的凹槽613被限制沿固定肋513移动,从而起到精确导引安装及准确定位的作用。

综上所述,所述接地环40自后向前套入舌板件而固定在舌板件的横向两侧边,接地环与舌板件的两侧边具有一定间隙,上、下端子模组自后向前插入上述间隙而故定在该间隙内,上、下端子的接触部分别容纳在端子槽内,上、下端子模组的台阶部固定在接地环内,从而形成端子座103,如图8、图9所示,端子座包括本体部(由上、下端子模组的本体部构成)、舌板102(即舌板件的舌板33构成)、位于本体部与舌板之间的台阶部(由上、下端子模组的台阶部)构成,端子(包括上、下端子)固定在本体部且包括排列在舌板102的接触部,金属壳体20固定在本体部且围绕舌板及台阶部而形成位于其间的对接腔,接地环40的环形部固定在台阶部,两个接地部分别贴附在本体部的相对两侧且接地部形成有弹性抵压在金属壳体的弹片。所述接地部贴附在上、下端子模组的本体部,本体部设置有浅凹部611、511(如图3、图4所示),平板状的接地部恰好容纳在前凹部611、511内。如图10所示,遮蔽板的前部区域311埋设在舌板件内,后部区域312裸露在舌板件外且被夹持在上、下端子模组的本体部61、51之间。

然后,参图8至图10,金属壳体10安装在端子座103上。金属壳体10固定在上、下端子模组的本体部61、51且围绕舌板件及接地环,且金属壳体与舌板件及接地环之间形成前述对接腔101。金属壳体10包括上壁104、下壁105及连接上下壁的两个相对侧壁106,金属壳体10的上壁104在临近前端处分别设有两个向对接腔101延伸的弹片12,两弹片12左右彼此大致平行排列,每一弹片12自前向后延伸,上壁104在邻近弹片12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向对接腔101冲压出的前凸点141与后凸点142,下壁105的内壁面设有向对接腔101凸伸的两条凸肋13,两条凸肋左右平行排列且每一凸肋13沿前后方向延伸,金属壳体10在其两侧的后端设有接脚11,接脚11、21呈前后排列。从图10可以看出,前凸点141与凸肋的前缘131大致呈上下对齐,后凸点142则较凸肋的后缘更靠后。弹片提供与对接连接器器的良好接触,凸肋与前、后凸点则提供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良好固持效果,避免对接连接器可能产生的晃动。

最后,金属罩20通过激光焊接方式焊接在金属壳体10上,如图12所示(表面具有焊接痕迹25),金属罩对应的弹片12处设有凸帽24,以供金属壳体的弹片12一定的位移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