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16813发布日期:2018-06-16 01:34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及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摩尔定律,场效应管的尺寸在不断的缩小。到了40nm工艺节点后,平面器件出现了栅控能力不足,短沟道效应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产业要求。三维器件FinFET通过三面栅控提高了栅控能力,减小了短沟道效应。半导体发展到7nm工艺节点后,沟道长度缩短到20nm以下,半导体材料输运的量子效应逐渐凸显,势必需要寻找其他途径来改善和消除量子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纳米线场效应管采用围栅包围的方式,可最大限度提高栅控能力,改善亚阈值特性。

从平面CMOS器件到三维FinFET器件,场效应管的尺寸缩小,功耗面积比大大减小,器件性能大大提高。一般来说,CMOS场效应管中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在组成的反相器中是共用一个栅极的;但是在不同的器件应用中,并不是所有器件都需要N、P型场效应管共用一个栅极。

同时,平行式的N、P型场效应管需要占用两个场效应管的面积,面对摩尔定律的追求,芯片占用的面积需要越小越好。

此外,平行式的CMOS器件还存在闩锁效应。随着器件尺寸的缩小,其影响会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及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上下堆叠设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的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之间以介质层相隔离。

优选地,所述半导体衬底为SOI衬底。

优选地,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分别包括:由纳米线形成的沟道,横跨沟道的栅极,以及位于沟道两侧纳米线端部的源漏极。

优选地,所述沟道由一至多个纳米线平行排布所构成,所述栅极为高K材料金属栅极,所述介质层为低K材料。

优选地,所述纳米线材料为Si、SiGe或III-V族材料,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由设于纳米线两端的掺杂C的Si材料形成,所述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由设于纳米线两端的SiGe材料形成。

优选地,所述高K材料为二氧化铪,所述金属栅极材料为钨,所述低K材料为SiOC。

优选地,所述栅极两侧具有侧墙。

优选地,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位于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的下方或上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和连接;其中

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包括:

提供一第一体硅衬底,在所述第一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构成超晶格;

刻蚀超晶格,形成一至多个Fin结构,并形成横跨Fin的赝栅极;

从Fin的两端向内刻蚀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直至赝栅极的边缘,使Fin的中间Si层露出,形成Si纳米线;

在赝栅极两侧形成侧墙,并在侧墙两侧生长掺杂C的Si材料,将露出的Si纳米线两端包围,以形成N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

将赝栅极剥离,并去除赝栅极位置上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使Fin的中间Si层露出,形成作为沟道的Si纳米线;

在沟道位置的Si纳米线表面依次形成栅氧层和高K材料层,并形成横跨Fin的金属栅极;

所述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包括:

提供一第二体硅衬底,在所述第一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构成超晶格;

刻蚀超晶格,形成一至多个Fin结构,并形成横跨Fin的赝栅极;

从Fin的两端向内刻蚀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直至赝栅极的边缘,使Fin的中间Si层露出,形成Si纳米线;

在赝栅极两侧形成侧墙,并在侧墙两侧生长SiGe材料,将露出的Si纳米线两端包围,以形成P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

将赝栅极剥离,并去除赝栅极位置上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使Fin的中间Si层露出,形成作为沟道的Si纳米线;

在沟道位置的Si纳米线表面依次形成栅氧层和高K材料层,并形成横跨Fin的金属栅极;

将形成的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以上下堆叠方式移植到一SOI衬底上,去除第一体硅衬底和第二体硅衬底,并在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之间形成低K材料介质层作为隔离层;

将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和SOI衬底通过键合进行连接。

优选地,将所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或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与SOI衬底直接相连。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将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采用围栅纳米线场效应管结构堆叠形成上下结构,并以较厚的低K材料介质层进行隔离,从而可以独立控制CMOS中的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能够有效消除短沟道效应和量子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平行CMOS器件中可能存在的闩锁效应,提高器件的性能,并可将CMOS器件面积占比缩小到平行式CMOS器件的5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隐去侧墙和源漏后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向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时,为了清楚地表示本发明的结构以便于说明,特对附图中的结构不依照一般比例绘图,并进行了局部放大、变形及简化处理,因此,应避免以此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来加以理解。

在以下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图4,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外形示意图,图2是图1中隐去侧墙和源漏后的器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向的器件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B-B’向的器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包括按照上下堆叠方式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0和11上的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其中,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可如图1-图4所示的位于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的下方,或者也可以位于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的上方。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之间采用介质层30进行器件隔离;介质层隔离结构将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的栅极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的栅极有效隔离,因而可以独立控制CMOS中的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

半导体衬底10和11可以采用SOI衬底;SOI衬底可包含下层的Si衬底10和上层的埋氧层(Berried Oxide Layer)11;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即建立在SOI衬底的埋氧层11上。

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包括:由纳米线24形成的沟道,横跨沟道的栅极22,以及位于沟道两侧的纳米线端部的源漏极21。其中,定义沟道位于纳米线24的中间位置,纳米线24的两端位置用于设置源漏极21。

同样地,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也包括:由纳米线44形成的沟道,横跨沟道的栅极42,以及位于沟道两侧的纳米线端部的源漏极41。其中,定义沟道位于纳米线44的中间位置,纳米线44的两端位置用于设置源漏极41。

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各自的沟道可由一至多个纳米线24、44平行排布所构成。其中,当纳米线为多个时,可将纳米线平行排布,并可按照一排或者堆叠多排形式进行排列。

纳米线24、44的材料可采用Si,也可以采用高迁移率沟道材料如SiGe或III-V族材料(InGaAs GaAs等)。纳米线可采用常规方法制作。

栅极22、44可采用高K材料金属栅极(HKMG);例如,高K材料金属栅极结构中的高K材料26、46可采用二氧化铪,金属栅极材料可采用钨等。高K材料金属栅极与Si纳米线之间还设有栅氧层25、45,例如可设置二氧化硅栅氧层。栅极22、42的两侧还可具有侧墙23、43,例如可在栅极的两侧设置氮化物侧墙。

用作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之间隔离层的介质层30可采用厚度较厚的低K材料形成。例如,可采用SiOC(掺碳二氧化硅)来降低介电常数。

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21可由设于例如Si纳米线24两端的掺杂C的Si材料形成。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41可由设于例如Si纳米线44两端的SiGe材料形成。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的一种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的制作方法,可用于制作上述的堆叠式围栅纳米线CMOS场效应管结构。其制作方法包括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和连接。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

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包括:

首先,在一个体硅衬底(第一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例如在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约10nm的SiGe层、约5nm的Si层和约10nm的SiGe层,构成由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组成的超晶格层。

然后,刻蚀超晶格,形成一至多个Fin(鳍)结构,例如形成宽度约为5nm的一至多个Fin形状。接着,形成横跨Fin的赝栅极,例如,可通过在Fin的中间位置填充宽度约为20nm的多晶硅材料作为赝栅极。

接下来,可从Fin的左右两端向内方向刻蚀Fin结构上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直至赝栅极的边缘。这样,就使得位于Fin结构上、下层之间的中间Si层完全裸露出来,从而形成尺寸约为5nm的Si纳米线24。

接下来,可在赝栅极的两侧形成侧墙23,例如,可在赝栅极的两侧形成厚度约为5nm的氮化物侧墙。然后,在侧墙外的两侧生长掺杂少量C的Si材料(或者先在侧墙外的两侧生长Si材料,再对该Si材料进行掺杂少量的C),将露出侧墙外的Si纳米线两端包围,从而利用此掺杂少量C的Si材料形成N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21。

之后,将多晶硅赝栅极从器件上剥离掉,并刻蚀去除赝栅极原有位置上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只剩下位于Fin结构上、下层之间的中间Si层完全裸露出来,从而在侧墙内侧也形成尺寸约为5nm的Si纳米线24,作为N型场效应管的沟道。

接下来,可在侧墙内侧沟道位置的Si纳米线表面依次形成栅氧层25和高K材料层26,并形成横跨Fin的金属栅极22;例如,可通过氧化在Si纳米线表面生长约0.7nm的二氧化硅栅氧层,再通过ALD技术淀积约1nm的高K材料如二氧化铪,并采用填充方式在原有的赝栅极位置填充钨作为金属栅极。此时,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20结构即形成。

所述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的制作包括:

首先,同样也在一个体硅衬底(第二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例如在该体硅衬底上依次淀积约10nm的SiGe层、约5nm的Si层和约10nm的SiGe层,构成由底层SiGe层、中间Si层和上层SiGe层组成的超晶格层。

然后,刻蚀该超晶格,形成一至多个Fin(鳍)结构,例如形成宽度约为5nm的一至多个Fin形状。接着,形成横跨Fin的赝栅极,例如,可通过在Fin的中间位置填充宽度约为20nm的多晶硅材料作为赝栅极。

接下来,可从Fin的左右两端向内方向刻蚀Fin结构上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直至赝栅极的边缘。这样,就使得位于Fin结构上、下层之间的中间Si层完全裸露出来,从而形成尺寸约为5nm的Si纳米线44。

接下来,可在赝栅极的两侧形成侧墙43,例如,可在赝栅极的两侧形成厚度约为5nm的氮化物侧墙。然后,可在侧墙外的两侧生长SiGe材料,将露出侧墙外的Si纳米线两端包围,从而利用此SiGe材料形成P型场效应管的源漏极41。

之后,将多晶硅赝栅极从器件上剥离掉,并刻蚀去除赝栅极原有位置上Fin的底层SiGe层和上层SiGe层材料,只剩下位于Fin结构上、下层之间的中间Si层完全裸露出来,从而在侧墙内侧也形成尺寸约为5nm的Si纳米线44,作为P型场效应管的沟道。

接下来,可在侧墙内侧沟道位置的Si纳米线表面依次形成栅氧层45和高K材料层46,并形成横跨Fin的金属栅极42;例如,可通过氧化在Si纳米线表面生长约0.7nm的二氧化硅栅氧层,再通过ALD技术淀积约1nm的高K材料如二氧化铪,并采用填充方式在原有的赝栅极位置填充钨作为金属栅极。此时,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40结构即形成。

在另一个Si衬底10上通过氧化生长一层二氧化硅埋氧层11作为SOI衬底10和11,例如,可在Si衬底上生长厚度约为10nm的二氧化硅埋氧层作为SOI衬底。进行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的连接时,将形成的上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和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以上下堆叠方式移植到该SOI衬底上,可将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或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与SOI衬底直接相连,不限定其上下。例如,可将上述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倒置放置在SOI衬底的埋氧层11上,使其体硅衬底(第一体硅衬底)朝上,并磨去第一体硅衬底,形成CMOS结构的第一层结构。接着,在上述第一层结构上淀积例如厚度约为30nm的低介电常数材料作为N型场效应管与上层P型场效应管之间的隔离层30。然后,将上述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倒置放置在隔离层30上,使其体硅衬底(第二体硅衬底)朝上,并磨去第二体硅衬底,形成CMOS结构的第二层结构。

最后,可通过键合方式,将围栅纳米线N型场效应管芯片20、围栅纳米线P型场效应管芯片40和SOI衬底埋氧层11进行连接,并使得各部分的电路之间相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将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采用围栅纳米线场效应管结构堆叠形成上下结构,并以较厚的低K材料介质层进行隔离,实现了CMOS中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的有效隔离,并实现了N型场效应管和P型场效应管的分栅独立控制,根据器件设计的需要,可以在中后道连线过程中决定是否需要分栅控制还是共栅控制。同时,本发明能够有效消除短沟道效应和量子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平行CMOS器件中可能存在的闩锁效应,提高CMOS的工作效率和器件的性能,并可将CMOS器件面积占比缩小到平行式CMOS器件的50%。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